推进新闻改革的有益尝试

举办评选优秀现场短新闻的活动,目的是要推进新闻改革。关于新闻改革,有种种不同的看法。有一种人是要把我们的新闻事业改成脱离开党的领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向人民的利益进攻的这样一种工具。这当然是不能允许的。也有些人认为,新闻改革这口号错了,不应该提了,不需要搞了,我们觉得这样看也不对。从根本上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同资本主义新闻事业是截然不同的,它是摆脱了资本的控制,不是被少数人控制,不是被金钱控制,而是真正地为人民服务的新闻事业。但这又不等于说它有了这样一个性质就自然而然地很受人民群众的欢迎,就很能发挥作用。要使新闻工具真正在各个方面适合人民的需要,新闻工作者还要做艰苦的努力。新闻应该怎样改革,大家做过很多探讨,有许多意见是正确的。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怎样使经济建设成为新闻报道中心,我们的经济报道怎样才能是生动活泼的,引人爱看的,在这方面,不能说我们完全过关了。比如说,我们的新闻是为群众服务的,而群众的生活有许多的侧面,我们怎样才能使新闻多侧面地把群众的丰富生活反映出来?在这方面,人们也认为到现在为止,我们的新闻好像还显得单调。又比如说,我们的生活是进行式的,我们新闻不是写历史,但是我们的报道,恐怕有相当一部分写的是过去完成式的,一件事情完全做完了,才报道。对于正在进行的事情的报道在我们的新闻当中还比较少。偶尔出现了这样的报道,都成为广大读者、观众、听众关注的对象。从这一点讲,我们的新闻还不大符合新闻的特点和规律。又比如说,读者在看到许多重要的报道时,都希望知道有关的背景材料,我们在这方面的运用可能还不大熟练。

举这些例子是说,新闻要改革。我们的新闻需要改革,这是绝大多数同志的共同认识,但怎么改?从哪里入手?“现场短新闻”是一个突破口,对于改进我们的新闻工作,使新闻媒介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锻炼我们的队伍,是有利的。人民群众为什么需要我们的报纸?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都是国家的主人,有三百六十行,绝大多数群众不可能亲自去看这三百六十行是怎么操作的。当主人总要了解国家各个方面的主要情况,这就需要有人做他的眼睛。我们的新闻记者就担负了这样一个任务,做11亿人民的眼睛和耳朵,替他们去看、去听、去了解各个方面发生了什么事情,然后向我们的主人报告,使我们的主人了解国家各方面的情况。这是人民当家做主的需要。我们现在有许多新闻报道是从简报上抄来的,是从人家的第二手、第三手材料,甚至是第五手的材料里举的例子。这样的东西拿给读者、听众,人们不觉得可亲,也不觉得很可信,往往容易怀疑,以致影响我们新闻工具的威信。同时在这样一些材料里面,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普通的人民群众,也很难成为报纸上、新闻版面上、电视画面上的主角。这些普通人的事情,往往在这些概括里面,都被淹没掉了。真正生动活泼的,每天在那里创造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人,就是这些普通的群众,看不见了。所以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这一个基本功练好。就是一定要自己开动双脚,到群众当中去,到生活的第一线去,把亲眼目睹的事情如实地报道给读者、观众、听众,为了发表这样的材料,许多报都开了一个小专栏,这个专栏虽小,但很多读者拿到报纸之后往往首先看它,甚至成为最喜欢看的东西。这些东西说教的味道很少,让读者自己去判断,自己去思索。

《法制日报》有一天登了一个小消息,很短的目击新闻:有一天,在北京市西单路口,一个老头骑自行车,一个年轻人骑自行车,两辆车一撞,老头撞倒了,年轻人也倒了,年轻人爬起来,骑着车跑了。老头呢?头上出了血。旁边的人就喊,这个年轻人不答,还是跑了。然后,一个女孩子上去,把自己的手帕拿出来,替老大爷包上。另一个年轻人上去,说:“我家就在旁边,你到我家里休息一下。”再一个骑三轮板车的人过来了,就说:“老大爷,我送你上医院吧。”还有个人说:“你把车存到我家里吧。”最后这位老大爷说没事,谢谢大家,自己走了。

这篇短新闻,有时间,有地点,有人,有事,但是没有人的名字,新闻要素好像还不全。每人说了一句话,有一个不负责任的人没有说话。说话的人每人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别人的关切。没有一句评论。但给人看到的,社会上还是好人多。这是读者自己会得出来的结论。这样的东西出现,很自然得到了读者的欢迎。也使得普通的人民群众能够作为主人出现在社会主义新闻中。没有一个有出息的新闻工作者是坐在办公室里、会议桌旁边,靠简报而锻炼成长起来的。真正走到实际生活当中去,可以培养新闻工作者特有的新闻敏感。这叫作“新闻眼”。许多事情就在身边发生了,但平常不觉得它是新闻,有新闻眼的人一眼看见,就抓住了。如果只是搞总结性的报道,这种新闻眼是锻炼不出来的。通过这样的活动,还可以养成深入采访的习惯。省以上的报纸的记者的人数大概都有100人以上,如果每个人,每个月,有一篇是来自现场的报道,那这个报纸就非常好看了。100个记者,每人100天写一篇来自现场的报道,这个报纸也会有相当的可读性。如果能够把这样的报道推广开,把现场感渗透到各个方面去,渗透到许多新闻报道里去,那就更好了。

希望现场短新闻竞赛活动能够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地开展。同时,大家也来共同研究新闻改革的其他方面,使得我们社会主义的新闻在正确方向的前提下,更生动活泼,更受广大群众的欢迎,使我们的新闻队伍更好地锻炼成长,笔下生花,使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好的记者大量地涌现出来。

(《新闻出版报》,1990年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