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弦诵复骊歌:教会大学学人往事
- 岱峻
- 6015字
- 2021-03-29 17:55:58
丹枫报秋意
战时的齐鲁国学所如同齐大的命运,一棵大树虽屡遭风雨蝼蚁,但仍顽强生长,且开花结果。研究员钱穆的《史记地名考》《国史读本》、吕思勉的《魏晋南北朝史》《秦汉史》、胡厚宣的《甲骨文与商代历史》《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等,驰誉学林。顾颉刚利用哈燕社经费,资助了15名所外学者,以国学所的名义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如童书业的《春秋史》、容肇祖的《明代思想史》、赵泉澄的《清代地理沿革表》、丁山的《商周史》《周金文研究》等。
▶ 齐大与燕大、华大、金大合办的人文学术刊物《中国文化研究汇刊》。李永泰提供
国学所设有两个研究室,培养了李为衡、魏洪祯、杜光简、姚翰园、严耕望、钱树棠、桂琼英等十来名学生(助理员)。严耕望回忆:
研究员下置助理员八九人,或兼管事务(魏洪祯),或兼管图书(杜光简),此外有书记四五人,后又加一名编辑。所以在组织上,近似中央研究院的学术研究机构,非教育机构。不过,助理员都把顾钱两位先生当做老师看待。[84]
顾颉刚指导的助理研究员有魏明经、李为衡、周春元等。李为衡从顾先生治历史地理。他是云南人,毕业于云南大学文史系,1940年到国学所后,绘制出一组《唐宋元明清政治疆域表》,编写了一册《唐宋元明清物产表、户口表》等;协助顾先生完成《抛彩球》的文章考证,厘清了“抛彩球”的民俗流变及意义。可惜因老师离去,治学研究中道受阻。1943年,李为衡离开赖家园子去重庆,入李根源幕。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国民党元老、云贵监察使,虽出身行伍却好风雅,主编过民国《吴县志稿》,著有《曲石文录》《景邃堂题跋》《曲石诗录》《雪生年录》等。李为衡相似其学术秘书,曾代他校勘《续刊曲石诗录》等。抗战胜利后,李为衡应国立云南大学历史系之聘,回校任教,重回学术正途。
严耕望和钱树棠入国学所,因一时起念,遂定终身:当年武汉大学历史系人数不多,却异常挑剔任课老师。曾任教北大、中大的徐光教授开课“秦汉、三国史”,倚老卖老,照本宣科。几堂课后,严耕望与钱树棠等同学联手拟了一篇致校长的呈文,全班同学签名,指出老师的十几条错误,老先生就此走人。1941年3月,钱穆应武大校长王星拱之邀,乘船前往乐山武大讲学一月。为避空袭,学校将上课时间调为清晨。晨曦初露时座位全部占满,后来者只能在窗外伫立。那天钱穆的讲题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治问题》。他说,“历史学有两只脚,一只脚是历史地理,一只脚是行政制度……”窗外站立、洗耳恭听的钱树棠与严耕望,对钱穆先生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就一步不落地追随先生,直到赖家园子。
严耕望回忆:“我到所不久,大约是九月尾,先生嘱我常写短文在《责善》刊布,最好每月一篇。这对于我是个很大的压力。第一篇,我想到前一年元旦所写《楚置汉中郡望考》一文,辨汉中郡乃楚国所置,不始于秦;地在汉水中游,尚无汉上南郑之地,故郡治亦不在南郑。当时吴其昌子馨[85]师甚为称许。此刻先生要文,因此加工增补,10月10日中午送呈先生审阅。”钱穆看完大为满意,就餐时当着众人夸赞,“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好。若能如此,《责善》前途有望了!”受此激励,严耕望更加勤奋——
此时我读《史记·封禅书》《汉书·郊祀志》,对于武帝创建年号问题发生兴趣。觉得史公言简,但极正确,后人多据成帝追改后之纪年以疑《史》文,实乃大误。因此据《封禅书》《郊祀志》与《汉书·武帝纪》撰成《汉武帝始创年号辨》(《责善》,第十七期。)一短文。自以为只据几条少数材料,恐非佳构,不敢送呈先生。11月5日上午,工作困倦,出门散步,遇到先生,问我有无新稿投《责善》下期发表,乃将此文呈先生审阅,曰这不过是一短札,不能算是篇文章。先生看后谓我曰,“此文甚好,实出我意料之外!”自此继续为《责善》写文,直到1943年夏离开赖家院时,《责善》陆续出版十余期。[86]
按照“两只脚”的方向治史,钱树棠写出论文《秦治驰道杂论》《两汉的两都》,严耕望写出《秦汉地方行政制度》《唐代交通图考》,大有比翼齐飞之势,同侪大多看好前者,偏偏钱穆认为严耕望“最有希望”。老师厚爱,令严耕望焦虑,分析树棠同学“精勤实在令我自叹不如。《汉书·地理志》所记郡国属县,几乎能背诵。在秦汉人文地理方面,已搜集了几十万字的史料,但只写出《两汉的两都》一篇短文。这篇文章虽然短短数千字,但他说明西汉长安是个动态的都市,东汉洛阳是个静态的都市,这正反映了西东两汉两个时代的整体精神。这是个非常高层次的论点!大约他后来只想写高境界的论文,不欲‘卑之无甚高论’,所以花了很大气力搜集几十万字的史料,也不想动笔,时间久了,自然锐气尽消!当然这仍是基于先生所谓执着之故!”[87]
几十年后,岁月验证当初的预言,胡厚宣谈起这批学生的下落:“时有自武汉大学两研究生,严耕望、钱树棠,带到齐鲁。严氏后自我推荐写信给史语所,傅斯年答应。严氏著书立说,做了“中研院”院士。钱氏在南方教中学,默默无闻。有姚汉元,由钱先生介绍并加指导,姚氏原本学自然科学出身,后随钱先生一同去了华西。顾先生有学生刘福同,后借基督教名义转美国。齐鲁学生仍知下落者尚有魏明经,到了科学院历史所;有周春元在贵阳师范学院;有许毓峰在曲阜师范学院。”[88]拜“谷哥”、“度娘”之赐,笔者居然穿越时空,追踪到这批先生:
钱树棠在抗战胜利后,经老师钱穆介绍,到无锡县中任教。此后留无锡,历任中学和教师进修学校教师。
姚汉元是山东巨野人,治水利史,成为我国著名的水利史家,著有《黄河水利史研究》《中国水利史纲要》《京杭运河史》等著作。
魏明经是河南邓县(现邓州市)人,北大毕业,曾与任继愈一起在汤用彤名下读研究生。后到赖家园子齐鲁国学所做助理研究员,顾颉刚曾赠联:“乐后忧先,要立范公志气;民胞物与,当存张子精神。”后在齐大教书,1952年院系调整,转山东师范学院,不久调中国社科院中国历史所,主攻中国古典哲学。其性格内向,自视甚高,常出惊世之论,如认为庄子是战国时期农民利益的代表,甚至可能是农民革命军的“地下工作者”。人以为怪,自己也不免孤愤。
许毓峰,山东人。1949年前研究宋明理学。50年代后在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教现代文学,著有《李大钊年谱》,与人合编有《闻一多研究资料》(上下册)。
周春元,湖北省潜江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历史系肄业,1940年入国学所做助理研究员,1941年随老师顾颉刚去重庆,担任《文史杂志》编辑。1943年,再考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后,在湖北师院任讲师、副教授;1948年至贵阳师院任教,1953年起任贵阳师院历史系系主任,1981年晋升教授,著有《辛亥革命时期贵州两党之争》《太平天国时期的贵州号军起义》《贵州古代史》《贵州近代史》《中国史学史》等。
魏洪祯是多年直接师从顾颉刚的研究生,治契丹史。曾在《学思》《责善》等刊物发表《唐代门阀及其衰落之原因》《史记札记》《北朝学风》《读南北史随录》《契丹之兴国灭国与汉人》《契丹之文学》等论文。其中《契丹之文学》一文,为1940年5月顾颉刚亲自修改。[89]1947年,魏洪祯任江苏沛县中学校长。
1953年,顾颉刚在9月10日的日记中写,“得潘仲元自济南来书,知魏洪祯于解放后服白面自杀,杜光简也被捕劳改,崇义桥故人如此零落。”[90]11月25日,他又写到去了香港、被点名为“反动文人”的钱穆:“宾四《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一书实甚精密,为不朽之作,虽有许多主观之见,无害其为大醇。惜其不识世界大势,投向反动阵营,终为国家民族之罪人。”[91]此时的齐鲁大学,已随院系调整彻底消失,“齐鲁国学研究所”渐成历史名词。
1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台北:联经出版事业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429页。
2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387、432、395页。
3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86页。
4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第197页。
5 1939年7月,顾颉刚致刘世传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109-03-2。
6 1939年10月26日,顾颉刚致叶圣陶信,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第197页。
7 1939年8月9日,顾颉刚致刘书铭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109-03-2。
8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381页。
9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北京:三联书店,1998年,第263页。
10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395页。
11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12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第197页。
13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14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267页。
15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67页。
16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242页。
17 赖应甫口述,岱峻专访2005年1月27日,赖家园子。
18 杨德森口述,岱峻专访2005年1月27日,赖家园子。
19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61页。
20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13、415、414、419、426、426、438页。
21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72、510、515页。
22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528、529、532、534页。
23 2005年1月27日,岱峻专访,赖家园子赖应富口述。
24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27页。
25 叶理绥,生于俄国,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科,后为法国汉学名家伯希和门生,通法英德语,精通汉语,甚至可以阅读古籍。
26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70页。
27 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z09-02-202,第36页。
28 顾颉刚:《新津游记》,http://tieba.baidu.com/f?kz=221037964。
29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67页。
30 转引自顾洪:《顾颉刚先生对四川古史传说的研究》,《中华文化论坛》(成都)1999年04期。
31 方诗铭:《顾颉刚先生在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齐鲁大学校友会编:《齐鲁大学八十八年——齐鲁大学校友回忆录》,北京:中国出版集团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93—98页。
32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552页。
33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242页。
34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69页。
35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152页。
36 方诗铭:《钱宾四先生散忆》,江苏无锡县政协编:《钱穆纪念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37—38页。
37 王大空:《齐鲁四年》,齐鲁大学校友会编:《齐鲁大学八十八年——齐鲁大学校友回忆录》,第223页。
38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0页。
39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71页。
40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485、530页。
41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556页。
42 罗常培:《苍洱之间》,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66页。
43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578—579、594页。
44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45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720、739、743—744页。
46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47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247页。
48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61页。
49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5页。
50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69—270页。
51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52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4页。
53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4页。
54 钱穆:《中国民主精神》,《文化与教育》,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第136页。
55 辛树帜,农业教育家、生物学家和农史学家。
56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602页。
57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603、606页。
58 参见《顾颉刚自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120页。
59 冯玉祥:《我的抗战生活·冯玉祥自传》卷2,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123页。
60 《顾颉刚致郑德坤信函辑录》,《档案与史学》,2002年4 期。
61 叶圣陶:《我与四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89页。
62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636、649、651页。
63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657、665、730、669、670、670、714、675页。
64 《顾颉刚日记》卷五(1943—1946),第18页。
65 《顾颉刚日记》卷五(1943—1946),第72页。
66 唐纵:《在蒋介石身边八年——侍从室高级幕僚唐纵日记》,公安部档案馆编注,群众出版社,1991年版,第389页。
67 《竺可桢全集》第8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690—691页。
68 《顾颉刚日记》卷五(1943—1946),第450页。
69 《顾颉刚日记》卷五(1943—1946),第20页。
70 张秉权:《甲骨文与甲骨学》,转引自宋镇豪:《记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文物天地》,1990年第5期。
71 胡厚宣:《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回忆点滴》,《中国文化》,1996年12月,总第十四期。
72 转自宋镇豪:《记著名甲骨学家胡厚宣先生》,国家文物局主管、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文物天地》杂志,1990年第5、6期。
73 曾庆祥口述,岱峻专访,2006年11月1日,成都多子巷28号省委宿舍。
74 苏良沛口述,岱峻专访,2006年12月6日,成都蜀兴东路6号西景花园。
75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3—274页。
76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第250—251页。
77 王翰章口述,岱峻专访。2007年3月10日,成都人民南路南三段19号9栋宿舍。
78 吴克明(1898—1977),山东青州人,齐鲁大学毕业,美国欧柏林大学硕士,1945年起任齐鲁大学校长。
79 1945年8月14日,吴克明致叶理绥书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109-01-102,第33页。
80 1946年1月4日,叶理绥致纽约齐鲁大学董事会诸先生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109-01-102,第39页。
81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悔——我的父亲顾颉刚》,第214—215页。
82 1947年1月17日、12月23日,吴克明致叶理绥书信,山东省档案馆藏档,卷宗号J109-01-102。
83 《顾颉刚日记》卷六(1947—1950),第248、344页。
84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68—269页。
85 吴其昌(1904—1944),字子馨,号正厂,海宁人。16岁考入无锡国学专修馆,治宋理学。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从王国维、梁启超治甲骨文、金文及文化学术史。后任南开大学、清华大学讲师,1932年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兼历史系主任。
86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1—272页。
87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3—274页。
88 严耕望:《怎样学好历史——严耕望的治史三书》,第273—274页。
89 《顾颉刚日记》卷四(1938—1942),第374页。
90 《顾颉刚日记》卷七(1951—1955),第439页。
91 《顾颉刚日记》卷七(1951—1955),第4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