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荆州张丞相1

所思竟何在2,怅望深荆门3。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方将与农圃,艺植老丘园4。目尽南飞雁5,何由寄一言。


1 荆州:即今湖北江陵。张丞相:即盛唐名相张九龄。

2 起句照用古人成句,沈约《临高台》:“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刘孝绰《歌行》:“所思竟何在,相望徒盈盈。”此诗以古体起调运篇。

3 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西北五十里。这里指荆州。

4 艺植:栽培。老:终老。此二句表达了归田的意向。

5 南飞雁:古时有雁足传书之事,故诗人见雁思寄信给张丞相。因荆州在陕西以南,所以称南雁。


评赏此诗,我们着重说三点。

一是题目很有意味。王维诗所寄之人,乃其恩公张九龄。开元二十二年(734),张九龄为中书令,次年擢王维为右拾遗,是年王维35岁。王维自21岁被出济州,在政坛上就没有了声息。张九龄是王维的伯乐,更是王维精神上的知音。张九龄在开元二十五年(737)被排挤而贬为荆州长史,已经不是丞相了。王维在诗的题目上依然以“丞相”相呼,说明王维对被贬的张九龄敬仰如故,说明他只认可张九龄这个丞相,张九龄依然是他心中的真正贤相。事实上,张九龄被贬,李林甫独揽大权,成为盛唐清明政治日趋黑暗的转折点,大唐帝国从此走向了衰败。

二是此寄很见胆魄。《资治通鉴》记载:“九龄既得罪,自是朝之士,皆荣自保位,无复直言。”然而,在李林甫势焰熏天的高压之下,在举朝官员但求自保之时,王维却无所畏惧,顶风作诗。王维人性中的这种高风亮节,此前没有得到诗论家们的突出关注与充分肯定。一般人都以为王维很懦弱,甚至还有拿他陷贼说事而说其失节的。于此诗可见,王维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也不随波逐流,更非趋炎附势之辈。在李林甫得相位后,他不是马上改换门,卖身投靠;更没有对恩公落井下石,唯恐避之不及。“举世无相识”句,可见王维将张九龄视为唯一知音。王维交游甚广,相识亦多,岂“无相识”?此句的潜台词是:没有人欣赏我了,我也不会与人同流合污。此句内含不与奸相合作的坚决态度。而“终身思旧恩”句,更是特别感人,很见德行,感恩张相已经成为王维的人性自觉,并化作一种充满思念的动情牵挂,而感恩也赋予了诗人正义胆魄与抗邪力量。

三是极其难得的归隐之意。王维以归隐,来表示对张相的效忠与追随之意,这是“终身思旧恩”的具体化。意谓:您被贬荆州,我也将追随您而远离污浊的官场。王维非常希望南飞的大雁,将其思绪与心志传达给荆州张相。这是全诗的中心意思。张九龄出朝,对于王维来说,失去了政治依靠,也没有了品格上的偶像,没有了诗文上的相知。尤其是,王维似乎已隐约感到政治黯途的到来,对朝政失去信心,因此,欲决意辞官归田,终老艺植。虽然王维没有即刻归隐,但是,自此之后,他对政治再也提不起兴趣来,这倒确是事实。开元末、天宝初,他便自隐终南。张九龄出朝后不久,王维出使边塞,有些学者认为是他自己要去的,这更说明其于此诗中的表白并非口头蜜语也。

诗以“何由寄一言”收束,回应首句“所思竟何在”一问。眼望飞鸟,目尽南国,竟不能传以一言。言之不能传,则“思”之难达,其“思”便是空有其“思”。空有其“思”,故“怅”之已极,故“望”之甚切矣。全诗扣住一“思”字写,以“思”起笔,也以“思”收束,“思”贯全诗,形成了思情绵绵、无止无尽的袅绕效果。

王维视张九龄为终身感报的恩公,张九龄把王维也看成知己。张九龄有《答王维》诗,云:“荆门怜野雁,湘水断飞鸿。知己如相忆,南湖一片风。”有此一诗之复,王维也值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