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 支 行1

汉家天将才且雄,来时谒帝明光宫2。万乘亲推双阙下3,千官出饯五陵东4。誓辞甲第金门里5,身作长城玉塞中6。卫霍才堪一骑将7,朝不数贰师功8。赵魏燕韩多劲卒9,关西侠少何咆勃10。报仇只是闻尝胆,饮酒不曾妨刮骨。画戟雕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叠鼓遥翻瀚海波,鸣笳乱动天山月。麒麟锦带佩吴钩,飒沓青骊跃紫骝11。拔剑已断天骄臂,归鞍共饮月支头12。汉兵大呼一当百,虏骑相看哭且愁。教战虽令赴汤火,终知上将先伐谋13


1 题下原注:“时年二十一。”燕支:山名,即焉支山,亦作胭脂山。在今甘肃永昌西境,东西百余里,南北二十里,水草丰美,与祁连山同为放牧良场。《史记·匈奴列传》:“汉使骠骑将军去病将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千余里,击匈奴,得胡首虏万八千余级,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此诗歌颂武将出征获胜,故取名为《燕支行》。

2 明光宫:汉宫名。一在长乐宫,一在甘泉宫。

3 亲推:古代将军出征时皇帝履行的一种礼节。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上古王之遣将,跪而推毂,即象征性地为将军推车。

4 五陵:汉高祖葬长陵,惠帝葬安陵,景帝葬阳陵,武帝葬茂陵,昭帝葬平陵,其地皆在渭水北岸今咸阳附近,故合称五陵。

5 辞甲第:用霍去病之典。《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天子为治第,令骠骑(霍去病)视之,对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甲第:最好的府第。金门:汉代未央宫前的金马门。

6 玉塞:指玉关,即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7 卫霍: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汉武帝时名将,武帝时皆多次伐匈奴,立下赫赫战功。骑将:即骑将军,在西汉为普通将领,与卫、霍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地位悬殊。

8 贰师:原为西域大宛国地名,多产名马。武帝曾拜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出征大宛。此句意谓:比起“天将”来,卫青、霍去病乃至李广利之功,显得微不足道而算不上什么功劳。

9 赵、魏、燕、韩:战国时的四个诸侯国。在今河南、河北、山西一带。劲卒:强悍勇猛的士兵。

10 咆勃:气势旺盛、勇气过人的样子。

11 飒沓:众多而盛大的样子。青骊:毛色青黑相杂的马。紫骝:或称枣骝、赤色马;与“青骊”相对称。

12 月支:即月氏,西域古国名。本居敦煌、祁连间,汉时为匈奴所破,西走,建都薄罗城,号大月氏。

13 上将:英明的将帅。伐谋:用谋略制服敌人,与用武力征伐不同。《孙子·攻谋篇》:“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诗与《老将行》,同为“大学力”之作,乃塑造人物的边塞诗之双璧。“老将”与“天将”,人物两种命运,诗作两种风格,皆为响遏行云的英雄主义壮歌。

唐人具有汉家情结,或者说,喜欢借汉说唐,这在王维诗中也不少见。

初唐的诗,以大为美,以鸿篇巨制取胜。譬如骆宾王的《帝京篇》五十韵,《畴昔篇》则长达百韵,足足两百行。在初唐过渡到盛唐期间,王维早年的诗,多歌行与古诗,也以壮大胜。《燕支行》乃赋的写法,尽情铺叙,极度挥洒,辞藻富丽,形式庞大,气势磅礴,在结构篇幅上,震荡其势而回旋其姿,将盛唐的尚武精神渲染到极致。

全诗二十四句,三度换韵,即为三个层次,每一层次八句。第一层次开头八句,极度夸饰天将无与伦比的神武,是实至名归的“天将”而非凡人。即便是像卫青、霍去病那样被视为神勇与胜利之象征的千古名将,以及他们所创建的不世之功,但与“天将”比起来也根本不值一提。第二层次中间八句,极度夸饰汉军无与伦比的强悍,军容赫赫,军威盖世,所向无敌。第三层次最后八句,极度夸饰汉军无与伦比的军功,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兵不血刃,破敌擒王。诗中洋溢着极端英雄主义的豪情,也反射出璀璨的理想主义光芒。

此诗比较有争议的是结尾。古人认为:“王右丞之《燕支行》,正意只在‘终知上将先伐谋’。”(吴乔《围炉诗话》卷二)这是中肯之语。然而,对这样的结尾,也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此诗赞美的是天将的神威武功,此结尾与前面的描写似不相干。

我们以为,此结尾出人意料,妙不可言,有此结尾,诗的旨意豁然凸显。原来诗中之耀武扬威,意不在穷兵黩武,而是劝谏当朝不要单纯依仗武力,而以“伐谋”为先。这正是赋的写法。诗的最后两句的出现,乃赋之“曲终奏雅”。也就是说,诗中所有的关于神武的描写,全是为了最后“终知上将先伐谋”一句的出现,或者说,全部在此句上落实。如果我们能够这样理解的话,那么,前面所写的内容,就成了“伐谋”的必要前提。人道是“弱国无外交”。但是,强国大唐,也应该以“伐谋”为先。这就是此诗的“正意”。结合当时的历史看,王维诗以此意旨,是具有很强针对性的。“边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杜甫《兵车行》),自唐高宗以后,吐蕃强大,成为唐朝西方严重威胁。武后时期,东突厥复兴于漠北,契丹崛起于东北,又造成唐朝北方形势的紧张。据史载,公元755年,全国人口5291万,军队60余万,其中禁军12万,边军49万,外有随时应募兵数十万。开元十年(722),光是戍边兵就达60余万。王维此诗意在止武,立意高人一筹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