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古汉语与格句式研究
- 潘秋平
- 690字
- 2022-09-02 21:04:00
第二章 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及以“于”为标记的与格句式
2.1 引言
这一章,我们将着重讨论贝罗贝(1986;Peyraube 1987, 1988a)所确立的第一和第二类上古汉语与格句式。根据贝罗贝的分析,前者的句法结构如下:
动词+间接宾语+直接宾语
由于谓语动词带了两个句法宾语,因此这类结构也被称为双宾语结构注66。如:
〔1〕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后者的句法结构则是:
动词+直接宾语+于+间接宾语
由于我们尚未对这个句式进行必要的讨论和说明,因此为了论述的方便,可暂且把这类以“于”为标记的与格句式称为于字结构。如:
〔2〕献马于季孙。(《左传·哀公六年》)
本章将集中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1. 与格句式和双宾语结构之间的关系
2. 判断双宾语结构的理论基础
3. 定义“直接宾语”、“间接宾语”等句法关系
4. 双宾语结构和于字结构中的句法关系
5. 不同的与格句式和给予类事件的编码
这五个问题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前一个问题构成下一个问题的讨论基础,而最终的目的有二:从消极面着眼,本章希望指出当前汉语历史语法研究对与格句式的讨论所存在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的根源就在于采取了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句法分析模式;从积极面着眼,本书尝试运用认知语言学所提供的句法分析方法,讨论上古汉语的句法关系,进而在这个基础上结合语言类型学对双及物结构的研究成果,说明上古汉语的双宾语结构和于字结构的特点。本章还承认句式本质跟词语一样,是一个约定俗成的象征单位,并在此基础上初步说明上古汉语的不同与格句式在编码给予类事件时,其实是存在着基式生成和非基式生成的区别的。由于后者在编码给予类事件这种人类的基本经验上采用了更基本的使之移至句式(caused motion construction),因此本章也尝试指出基式生成和非基式生成的区别具有历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