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前言
卢梭的《山中来信》共九封信,信中讲述的,不是山中景色,而是“涉及全国人民利益的大事”注1。这九封信,实际上是九篇政治论文,是18世纪论战类文章中的一部杰作,其笔法之明快和产生的效果之巨大,读之往往令人想起17世纪同类文章中的另一杰作:《致一位外省友人书》。注2
《致一位外省友人书》是1665年帕斯卡尔注3为支持冉森派教士而发表的一部作品;在冉森派与耶稣会的论战中,冉森派屡落下风,直到帕斯卡尔的《致一位外省友人书》发表后,才扭转战局,反败为胜。关于此事,拙译帕斯卡尔《覃思集》的译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想当年,一病弱之帕斯卡尔孤身与教徒遍布全法国的耶稣会作战,仅几封信,就好似几颗重磅炮弹,不仅打蒙了学问渊博的神学院经师,而且还惊动了法国政府,甚至炮声还传到了罗马教廷,竟致后来法国一个地方的高等法院只好下令将书焚毁。下令焚毁,就是此书取得轰动效应的证明。”注4
同样,1764年,卢梭也以一多病之躯注5孤军作战,在日内瓦的公民和有产者们为一方与日内瓦的政教两界权威人士为另一方的论战中,他为支持前者而发表的《山中来信》也好似几颗重磅炮弹,在日内瓦的公民和有产者们屡遭败北的时候,仅几封信就不仅扭转了战局,而且在日内瓦还引发了一场政治大地震,使实际掌握日内瓦政府权力的小议会几乎倒台,以致不得不下令将此书当众焚毁。注6下令将此书当众焚毁,就是此书取得轰动效应的明证。
一本薄薄的《山中来信》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大的效果?它的作者采取了哪些战略和战术?它在哪一点上击中了对方的要害?书中有哪些论点值得我们今天深思?所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深感兴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