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荣格的文艺心理学思想

一、概述

荣格心理学思想属于精神分析心理学流派的一个重要分支,迄今为止,荣格的心理学思想已经深刻影响了诸多的文学艺术等诸多学科和领域。就荣格本人而言,文学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人类精神的表象,文学艺术具有象征性和仪式性等特征,例如,民族、神话、传说、仪式、原型、情结等,这些词象征了人类心灵中最为隐秘的部分。文学艺术与心理学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文学艺术同无意识之间的关系又非常复杂。

潜意识对意识的作用是决定性的,一方面,“不论在个体发生学还是在集体发生学上,潜意识都先于意识而存在”注16,即潜意识并不依赖意识而存在;另一方面,“潜意识非常难于被自觉意志所影响,如果说它能够被影响的话;它只能被潜抑或压制,而且这种潜抑也只是暂时性的”注17。相较而言,潜意识对意识的作用显然要大过意识对潜意识的影响,只不过在大多数时候,潜意识的作用很难被发现。在文学艺术中,潜意识的作用更为重要。在荣格的文艺心理学体系中,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对文学艺术的影响最为突出。例如,原型批评理论便是由集体无意识理论衍生出的文学批评模式,情结理论则影响了批评家对作家创作动机的分析。

荣格希望将文学和艺术作品还原到一个更为初级的状态,它并非局限在性本能及其压抑的个体无意识层面,而是一个民族甚至是人类整体的原初的心理状态,“心理潜抑的对象并不仅仅是性,而是总体意义上的本能”注18。通过还原,批评家可以找到影响文学艺术的、更为深层的心理动机,并且更确切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以及艺术家的创作活动。在荣格看来,个体无意识理论对文学艺术的研究模式,就如同是一个正在进行着的医学解剖实验,“它剥掉了艺术作品闪光的外衣,将包括了诗人和艺术家在内的整个人类的赤身裸体和死气沉沉统统暴露在外”注19。文学作品被当作人类神经症以及个人性幻想下的产物,这种研究方法代表一种机械的、僵化的批评模式,荣格反对仅仅从纯粹的医学角度来分析文学作品,他试图寻找更为恰当的方式来理解文学作品,把读者和批评家对文学的理解从人类自身引向更为广阔的自然:将文学艺术作品放置在一个深广的背景下来考察,把人类的心灵还原到一种原始的自然状态。

荣格认为,自然在人类心理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原始人心理的影响。这一思想为文学和艺术作品研究指引了一条新的方向:从纯粹的文学艺术心理学探索转向对自然与人类心灵之间关系的研究。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再是相互独立、彼此分离的,自然对人类集体潜意识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人类的所有创造活动都不可能脱离自然的影响。从心灵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看,集体潜意识影响对个体无意识的影响实质上反映了自然对人类心理的影响。自然在民族精神、民族品格形成过程中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自然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必然涉及单个个体心理的形成,艺术作品反映了自然对民族集体和作家个体的双重影响。文学作品就像自然界的某种植物那样,不仅与脚下有限的泥土发生关系,还跟周围的一切生物与非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文学艺术作品的种种特性来自于周围环境以及基因遗传的综合作用,呈现出有机的、整体性的特点。

荣格的情结理论也区别于个体“情结”模式,不过,同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一样,荣格也认为文艺创作本身是超越了意识之外的活动,它更多地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作家的激情、痴狂等状态都是意识无法控制的,他们的情绪都受到无意识的控制。只是荣格更倾向于集体无意识的决定作用,在他看来,作家的创作欲望从属于人类的本能欲望,它是一种自然的、原始的冲动。荣格认为,“本能是一种极为神秘的生命表现形式,究其本质部分地属于心理学,部分地属于生理学。它是人类心理当中最恒定的一种功能”注20

荣格这样来形容作家的自然本能:“在艺术家的心灵中,未竟之作是一种自然力量,它或是以独断专行的威力,或是以自然本身难以捉摸的狡诈来达到它的目的,根本不屑观照作为它的媒介的作者的个人命运。在作者内心生存滋长的创作激情像一棵从大地中长出的树一样吮吸着它的营养。”注21荣格甚至将艺术家的创作激情称之为“人的精神中的有生命之物”注22。这个神秘的“有生命之物”正是荣格所说的情结。艺术家的自然本性之所以被称为“有生命之物”,其原因就在于它是自足的(即“自主情结”),依托于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态系统。荣格进而认为这种欲望本身具有满足自身愿望的能力,它是存在于人类精神之中、超越意识之外的并能够左右人的精神的神秘力量。情结理论同大地伦理学的某些观点极为相似,后者认为整个地球都被视作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存在于其中的每一生命个体都是这个有机体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每一种生命有机体也同世界产生关联,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反映了自然精神对人类精神的影响,艺术家的情结是在人类集体与整个自然的相互关系之下形成的。

除了人类的自然本性之外,产生情结的另一个要素是压抑。在荣格的理论体系中,性压抑只是情结产生的部分原因,或者说只是表层原因,并非每一种文学和艺术作品的产生都是基于性压抑的原因。他认为,情结产生的基础应是集体无意识,集体压抑也应当超越性压抑之外。例如,那些反映人类历史、某个民族或者是自然神秘主题的作品,是很难用个体无意识及其压抑来解读的。就情结理论来看,研究立场的转变将批评家对艺术家的评判从个人及其意识的判断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艺术家个人及其经验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已经被自然对人类精神的影响所替代。

荣格清晰地描述了文学艺术家是如何通过一种被认为是“消极”的方式来处理自我精神与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之间的关系,很多艺术家选择从人类社会中逃脱出来,希望彻底解放无意识以及人的自然本能。例如梭罗、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等,他们通过逃向荒野的方式来实现内在精神的解放:“19世纪初的(最初与华兹华斯和卢梭联系在一起的)浪漫主义和原始主义通常被视为开端,它们把个人的创造力、幸福和满足感与亲近未经改变的自然联系起来。”注23包括那些陷于迷狂状态的艺术家,他们正是利用了短暂的逃避方式,来摆脱理性对自然本能的压抑。艺术家和思想家的逃避如同一种“超个人”的行为,同样地,荣格寻找的现代人的灵魂也是一种超个人的情结:“我们期待的将是只能凭自觉去理解的新奇独特的行事、内容和思想是一种含义隽永的语言,是真正的象征形象,因为它们是某种未知物的最恰如其分的表现——是跨向那灵魂世界之岸的桥梁。”注24

总之,当人类学的研究逐渐深入的时候,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其原因就在于荣格发现潜藏于人类记忆深处的、最为真实可靠的但却是最难以理解、难以把握的东西。在荣格心理学体系当中,那些能够反映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关系的作品,象征非意识支配下的、相反却对意识起到支配和引导作用的潜意识精神,它们概括了人类灵魂的真正内容。它并非是一种病态,而是人类精神对自然的反馈。在文学和艺术作品当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以及艺术家在其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主情结”,都反映了集体无意识的作用下自然对人类心灵以及精神的影响。

二、集体无意识理论与文艺作品

集体无意识理论和情结理论是两个相互依存的理论,集体无意识是情结形成的深层动因,而情结则是集体无意识的表象。集体无意识作为荣格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它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在心理学上,“集体无意识代表的是所有人都相同的心理现象”注25。集体无意识这个词是相对于个体无意识而言的:个体无意识只是作为集体无意识的一种表征,个体无意识的存在依附于集体无意识之上。

荣格提出集体无意识理论的目的在于揭示影响人类意识的更为深层的潜意识因素,他认为,“无意识(整个原型的总体)是从最遥远的开端到现在为止的人类经验的积淀”注26。一方面,他将人类潜意识的普遍特征纳入心理学研究中,更具说服力地阐释了潜意识中超越个体无意识的部分。另一方面,集体无意识理论将原型视作一种反复出现在人类记忆当中的“典型”现象,从而解释了当某类原型出现时所引起的心灵的共鸣。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各种本能与原型的综合构成了集体无意识”注27。原型往往藏匿于宗教情结和文学艺术之中。就宗教情结而言,原型指人类的创世之神,在原始时期,创世神大多是部族的图腾。荣格认为,正是原型“把我们个人的命运纳入了整个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内心唤起了所有那些曾使人类脱危解难、度过漫漫长夜的慈善力量”注28。图腾即是扮演“慈善力量”的原型,图腾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原始崇拜,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沉淀,图腾逐渐演化为一个民族内心深处的情结,它在精神层面维护了该民族集体心理的平衡,同时祛除恐惧和偏执。就文学艺术来看,原型体现了集体无意识对文学艺术的决定作用。原型将人类对神秘自然的崇拜以“文学化”的方式记录下来,逐渐形成共同的集体记忆。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神话传说等艺术形式,都具有理性难以解释的强烈的神秘特征。由于历史的发展和时间的流逝,原型的最初内容愈发难测,就像潜意识在人类梦境中呈现出的种种怪异形态那样,原型的本来面目也变得扑朔迷离。

荣格认为,神话传说是最接近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神话传说中的原型能够反映原始人的真实心理。当原始人在面对某处大自然的奇景或是震慑人心的自然现象时,内心深处所产生出的莫名的激情,就是受到记忆深处潜意识的作用,它体现超越意识之外的神秘原型的力量。但是,仅凭借意识活动很难确切地理解人类原型的内容,荣格认为,“至于所有的神话化了的自然过程,例如冬夏、月亮的圆缺、雨季等等都绝不是客观现象的喻言,而是内在的无意识心理的戏剧的象征性表现,通过形象化的方式接近人的意识——即在自然现象中反映出来……”注29被“神话化”的自然,存在于人类潜意识深处,它以一种形象化的、戏剧性的方式来隐藏自身。原始人正是用神话传说、宗教仪式来表达他们对自然的理解。荣格还提到童话对原型的表现作用,它是以更为婉转的方式表达原型的内容,它要比神话传说表现得更为隐晦,但是童话却更能够激起人们童年时代的记忆。

原型在内容上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表现方式也是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的诸多形式就是最充分的证明。在荣格看来,文学艺术通过象征的方式来描绘集体无意识的图景,其内容主要是人类精神同自然之间的关系。站在集体无意识的角度来理解小说、戏剧、诗歌以及大多数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时候,读者感受到的快乐、痛苦以及种种激情,都同最遥远的古代相连接,阅读者的感受同原始人在自然面前所感受到的是一致的。

文学作品中的原型之所以能够产生上述作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反复出现”的特性。例如,某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可以伴随这个民族流传千古,神话中的原型意象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中不断复现,虽然这些文学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描绘的原型意象却拥有相同的来源,这也解释了古代的文学艺术作品缘何能够引起现代人灵魂深处的共鸣,荣格甚至用了“勾魂摄魄”、“气吞山河”注30这样的形容词来表现原型的作用。原型意象甚至能够超越了某个民族的界限,并对其他民族产生影响。一些优秀的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让读者的心灵得到满足,甚至在不同民族之间引起共鸣,其原因就在于原型意象所具有的共通性。在荣格眼中,能够表现人类精神病症,并为精神指引方向的作品才是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因为它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之间的关系、人类精神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等。对于文学艺术的作用,荣格评论道:“正如个人意识之态度的片面性被来自无意识的反应所纠正,艺术代表了民族和时代的生命中的一种自我调整的过程。”注31

在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著作中,荣格始终用一种浪漫的方式来阐述其集体无意识思想,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他讲述的不像一个理论,更像是一幕戏剧或一部史诗。他运用许多文学和宗教的故事来阐述原型的神秘形象,他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神秘感。鉴于集体无意识理论关注的是人类精神的终极问题以及人类精神同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人因此将荣格学派称之为荣格崇拜——因为它指向人类的终极信仰以及人类精神的归宿。

集体无意识理论还是荣格为了解救现代人精神危机所建构的理论。从这个层面来讲,荣格的心理学研究超越了心理学作为一个单一学科的范畴,让心理学从对个体心理病症的研究扩展到对人类普遍精神病症的关注。荣格看到了现代人的精神病症,并试图将集体无意识理论用于疗救人类的灵魂。他认为,每个人对于人类群体记忆的理解和追溯,都被原型所牵引,只有在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读者感受到来自灵魂深处的震颤时,现代人的精神病症才能够得以祛除。当他独自跋涉在非洲的荒原上思考着原始人类心灵中的秘密时、在同北美洲的土著人交谈中发现另一种理解自然的方式时、在现代社会中感受到越来越多灵魂的焦虑时,荣格疗救现代人精神病症的愿望就表现得更为强烈。

三、情结理论与作家心理

情结理论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理论,它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对梦的深刻影响上——“情结导致做梦”注32,而且,从文学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情结理论还为文本批评和作品的心理分析打开了新的精神之门。

在对文学作品的心理学考察中,多种情结模式可以运用于解释纷繁复杂的文本及其表现出的心理结构。而且,情结理论及其应用对于作家本人的心理分析和作家背后民族集体的心理分析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情结既受到集体无意识的有影响,又是集体无意识的表征之一。同原型相似,情结也有多种类型:一方面,情结反映了人类的心理类型;另一方面,情结也指向人类集体的心理动因。

分析心理学认为,情结是个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情结是构成个人无意识的主要元素。但是,荣格心理学体系中的情结并不同于弗洛伊德的个人情结,例如,荣格在探讨心理学同文学之间的关系时所提到的“自主情结”,就同“弑父情结”、“恋母情结”等有很大区别。而且,情结的心理基础仍然是集体无意识。在个人情结之外,还蕴藏着更深层次的非个人情结因素,非个人情结超越个体无意识的限制,取决于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心理。荣格还将灵魂与情结联系起来,“灵魂是集体无意识的情结。这种无意识情结在个人无法适应现实时出现,或者想新观念取代整个民众中不适宜的观念时出现”注33。据此而言,荣格心理学中的灵魂是集体无意识情结的显现。

诸如恋父情结、恋母情结、自恋情结,等等,都是情结理论运用于文学批评的经典例证,但是,这些情结往往同弗洛伊德及其个体无意识心理学联系得更为密切,对这些情结的研究似乎满足于性本能及其压抑的心理学解释。在反映个体情结的作品中,人们似乎很难注意到隐藏在个人情结之外的集体无意识因素。但是,还有另外一些作品是用个人情结所无法解释的,这些作品的数量甚至更为庞大。例如,南美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所反映的心理情结就远非个体情结理论所能解释的。它们同民族、历史以及神话传说、宗教、巫术等神秘因素的关系更为密切,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在其作品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完全超越了个人情结的范畴。这些作家的创作活动已经不再是个人的精神活动,他们代表了一个民族的精神,他们背后是一个民族的集体形象,他们的字里行间流淌着整个民族的声音。

从更大的方面来说,情结不仅反映了艺术家个人心灵同整个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它还向人们蕴藏着人类灵魂同自然精神之间的矛盾。在很多时候,荣格将其情结理论用于分析和治疗精神病症,他认为情结往往跟不完整的意识相联系。注34这很容易让人想起荣格对《尤利西斯》的心理学分析,乔伊斯用他的作品影响了整个世界人类的灵魂,荣格却把这比作枝繁叶茂下的单调乏味,他声称,“乔伊斯令我乏味得哭”——他的作品就像自然界的乏味一样——“就像赫布里底斯岛上吹刮过的那些巉岩沓嶂的阴风,就像撒哈拉荒漠中的日出与日落,就是大海的呼啸,就像地道的瓦格纳似的标题音乐。每一阵风,每一次日出与日落,每一声海的吼叫,每一个乐句都是不同的,然而它们又永远地重复着”注35

在荣格眼中,《尤利西斯》是一部能够触碰人类灵魂的伟大作品,因为它向人们描绘了自然在人类集体潜意识中烙下的印记。它所表现出的“乏味”正是最为原始的自然的形态,在阅读这部作品的时候,读者可以感受到自然在其内心深处留下的烙印,那是最为熟悉却又感到无比遥远的自然的气息。作品的内在精神引起了读者心灵上的共鸣,它出自文本背后的更为深广的精神力量——自然精神。作家描绘的人类生活同人类祖祖辈辈所经历的生活没有任何差别,在作品中,阅读者能够看到日常生活中最为单调、乏味以及由此所展现的悲剧情景,这些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却是被意识主动排斥的,它只藏在潜意识当中。

自然在每一个人生命中留下的印迹竟然如此一致,尤其是在精神层面上,小说泯灭了所有的差别,它就像一本由无数个标题所组成的联合体,它只用冰冷的态度讲述生命,却不加任何感情色彩,但是它却能够引起每一个读者内心深处的波澜,每一个人用自己的经验共同完成这部悲剧。荣格将其归纳为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实际上它代表了整个人类的精神分裂。集体情结并非源于人类的潜意识,潜意识只不过是情结的容身之处,自然精神才是它的真正来源。

《尤利西斯》这样的小说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分裂症状,就像荣格一再强调的:“艺术家并不顺应个人的冲动,而是起自现代精神的集体无意识。”注36现代人希望摆脱记忆深处对整个自然的莫名恐惧,他们始终怀有一种征服自然的愿望,然而当自然臣服于人类脚下,人们不再为是否能够得到足够的食物或者是否会遭遇野兽的攻击而担忧的时候,却在精神上感到从未有过的危机。就像尤利西斯在其生活中所遭遇的所有平淡无奇的生活及其在这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精神分裂那样,人类就在现代生活里逐渐迈向同样的精神危机之中。

荣格相信,在集体情结阴影下的文学艺术作品,就像《尤利西斯》那样是对人类精神假象的彻底的自我否定,它摧毁了人类文明最后一块挡箭牌,它像强力的“泻药”,能够摧毁人类精神的遮羞布。在尤利西斯面前,人们发现自己就是那个行走在都柏林街头的小市民,人类的生命就像是一根无限拉长的绳索,在绷断之前永远怀有自以为是的、永恒幸福的梦想,却只能够盼望悲剧的结果。小说的冷漠具有象征意义,它昭示逐渐走向精神贫瘠的人类,他们行走在与自然相反的方向,人们在精神生活中驱逐了神话和想象力,却用空虚和人格分裂填补了它们的位置。

在尤利西斯的身后藏着整整一个世界的人类的灵魂,正像荣格向乔伊斯所提的问题:“您意识到了您是一种现象、一个思想、也许一个尤利西斯的情结了吗?您意识到尤利西斯就像一个百眼巨人站在您的附近,为您想出了一个世界与一个反世界,把它们装满各种各样的物体,没有这些物体你就绝不会意识到您自己的自我?”注37站在集体无意识的神秘城堡之上,每一个人都怀有同样的情结,他们在白天重复着尤利西斯的生活,并且在晚上重复着同他一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