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智慧的形态

智慧作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和能力的总和,墨家总称为“知”。从认识世界说,有“名、实、合”三种种“知”。从改造世界说,有“为知”。这是独特和深刻的见解。《经上》说“知闻、说、亲;名、实、合、为。”前面“闻、说、亲”三种“知”,是从智慧的来源、获取智慧的手段说。后面“名、实、合、为”四种“知”,是从智慧的形态说。《经说上》解释说“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

(一)名知概念、理论的知识

《经说下》第154条说“举友富商也,是以名示人也。”如甲对乙说“我的朋友丙是富商。”乙不认识丙这个实体,没有同丙打过交道,也可以知道丙有“富商”这个“名”(概念)所表示的性质。“名知”,即概念理论的知识,一般是书本知识,通常由“传授”来的闻知和推论来的“说知”得到。

“名知”,即概念理论的知识,有重要的理论认识价值,也有片面性和局限性,即“知其名不知其实”,知道名称概念,不知名称概念之所指。墨子曾批评“今天下之诸侯”,整日“攻伐兼并”,只知“义”之名,“而不察其实”,像瞎子会说“白黑之名”,而不能分清白黑之物。

(二)实知实际情况的知识

《经说下》第154条说“指是鹤也,是以实示人也。”指着眼前的动物或教具标本说“这是鹤。”这相当于实指定义的交际方式,通过展示实物的方式,让人了解。“实知”,即对实际情况的知识,一般是经验知识,通常由“身观”来的“亲知”得到。如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或用教具演示。“实知”是认识的实物素材和经验基础,有另一种片面性和局限性,即“知其实不知其名”,知道实体,不知其名称概念,需要进一步上升到概念理论的认识。

(三)合知概念、理论与实际结合的知识

书本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结合,是既知其名,又知其实。就认识世界而言,它是结合亲知和闻知、名知和实知的全面知识。如学生通过教师系统讲授,以及考察、参观、演示,知道鹤的名和实、理论和实际知识。

(四)为知自觉行动即实践的知识

“为知”的定义是“志行”,即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动。“志”是意志、志向,泛指人的思想意识。“行”即行为、实践。《经上》第10条说“行,为也。”《经上》第86条说“为存、亡、易、荡、治、化。”《经说上》解释说“甲台,存也。病,亡也。买鬻,易也。消尽,荡也。顺长,治也。蛙、鹑,化也。”

这里列举六种重要的实践行为制甲造台是保存的行为,治病是消除的行为,买卖是交易的行为,消除净尽是荡平的行为,遵循规律生长是治理的行为,蛙鹑养殖是促使生物变化的行为。墨家关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与儒家主要关注道德实践行为大相径庭。

《经下》149条说“知其所不知,说在以名、取。”《经说下》解释说“杂所知与所不知而问之,则必曰‘是所知也,是所不知也。’取、去俱能之,是两知之也。”“取知”即“为知”,指把概念理论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能区分选取事物。

《贵义》说“瞽不知白黑者,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取知”是分辨选取。“去”指排除舍去。认识自己原来所不认识的东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概念理论,另一种是应用概念理论,在实践中选取为概念理论所反映的事物。把对方所知道的东西,与所不知道的东西,混杂在一起问他,他一定说“这个是我所知道的东西,这个是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像这样选取和舍去都能做到,是全面知识。

“为知”是知识、思想和行动、实践的统一。这是最高类型的知识,是在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能力。墨家智慧学重视素质、知识和能力的统一,主张人以自己的认识能力认识世界之后,应转化为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

墨家把认识和实践相结合,把人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行为、实践引入智慧范畴。列宁说“卓越的地方是黑格尔通过人的实践的、合目的性的活动,接近于作为概念和客体的一致的‘观念’,接近于作为真理的观念。极其接近于下述这点,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自己的观念、概念、知识、科学的客观正确性。”“认识过程,其中包括人的实践和技术。”“人从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20

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21墨家把“存、亡、易、荡、治、化”的自觉实践活动,叫“为知”,纳入智慧范畴,是古代智慧学的真知睿智,深刻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