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世界本原在物中

(一)物概念和世界本原论

《墨经》物概念,跟世界本原论有关。《墨经》把“天会不会塌下来”问题的讨论,上升到“有无”(存在、不存在)的哲学高度,从本体论、存在论、宇宙观、世界观的层次,回答先秦哲学的基本问题,提出和规定“物”、“实”、“有”的哲学范畴。

本体论(ontology),是关于世界本原的哲学学说,即有关世界本性、存在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一词,来自拉丁文on(存在、有、是)和ontos(存在物)。世界本原,即世界的根源来源、存在形式和根据。希腊文原文意为开始,一译始基。希腊哲人认为,一切存在物由本原构成,从本原产生,复归于本原。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论,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根据。

《小取》对于“辩”学(逻辑认知之学)的部分功能,是“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摹略万物之然”。“明同异之处”,是从存在论上明确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范围界限。“察名实之理”,是察知“实”(实体、实质)是第一性的客观存在,“名”(语词概念)是第二性的主观存在,这是从墨子到后期墨家《墨经》都一直坚持的本体论、宇宙观、世界观基本原则。“决嫌疑”,是区分现象中的真相假象,排除假象,把握真相。“摹略万物之然”和“所以然”,是反映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本质和规律。这是墨家对人与世界关系哲学基本问题的正确回答。

“摹略万物之然”的“物”,是《墨经》哲学的第一范畴和出发点。《经说上》第79条定义说“物,达也,有实必待之名也命之。”“物”是外延最大的哲学范畴(普遍概念),概括世界所有存在的实体。“物”、“实”、“有”(物质、实体、存在)三个范畴,外延相同,内涵一致。《经上》第66条说“盈,莫不有也。”《小取》说“尽,莫不然也。”《经说下》第174条说“盈无穷,则无穷尽也。”物质、实体和存在,充盈、穷尽无穷的宇宙。

墨家把物质、实体和存在,看作反映宇宙本原的三个最大范畴。认为“知”(认知、精神),是人体生命物质的才能、潜质和作用。《经上》第3条说“知,材也。”认知、精神是人体生命物质、实体和存在的派生现象。

《大取》说“名,实名,实不必名。”《经说下》第104条说“有之实也,而后谓之。无之实也,则无谓也。”物质、实体和存在,是第一性的,在外的,在先的,客观的,客体的,根源性的。名谓(概念判断)是第二性的,在内的、在后的、主观的、主体的、派生性的。前者决定后者,后者反作用于前者。这种朴素辩证唯物论一元论的世界观,是墨家积极能动反映论认识论、辩证方法论和谈辩逻辑学的哲学基础基石。

“哲”指智慧、聪明。哲人即聪明、智慧之人。《尚书·皋陶谟》说“智人则哲。”孔氏传解释说“哲,智也。”哲学即智慧学,聪明学,是给人智慧,教人聪明的学问。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最早传播西方哲学,首次用汉字“哲学”表述西方哲学学说。西方“哲学”术语,来源于古希腊文philosophia(拉丁字母转写),意思是“爱智慧”。《墨经》哲学,作为战国末期优秀的哲学体系,总结先秦哲学精华,有积极的现代价值,与现代和西方哲学相通。

(二)物概念和天志观比较

墨子有著名的十个论题,其中有两个是天志、明鬼,或叫尊天事鬼。《鲁问》载墨子说“国家淫僻无礼,则语之尊天事鬼。”今《墨子·天志》有上中下三篇专论。天志,即天意。《玉篇》“志,意也。”墨子这里说的“天”,不是自然界,是人格化的上帝天神。梁启超《子墨子学说》说“人格者,谓有人之资格,可当作一人观也。”

墨子用《天志》作为篇名,是说天像人一样,有意志、欲望、感觉、情操和行为,则谓天有人格,即有作为人的“资格”,已很明显。墨子常说“天意”、“天欲”,即天有意志、欲望。认为天有超人的感觉、观察能力。对“林谷幽间无人”之处,“明必见之”,能看得清。常说“天为贵,天为智”。引“先王之书”说“明哲维天,临君下土。”认为天有最高的智慧聪明,能够创造和驾驭世界。

《天志中》说“天之为寒热也,节四时,调阴阳、雨露也,时五谷熟,六畜遂。”“为日月星辰。”“制为四时春秋冬夏,以纪纲之。”“降雪霜雨露,以长遂五谷麻丝,使民得而财利之。列为山川溪谷,播赋百事。”要求全体人类都要“尊天事鬼”。

《法仪》说“人无长幼贵贱,皆天之臣。”而墨子本人则具有对天的解释权和利用权。墨子把“天志”看作手中的工具,就像工匠手中的圆规矩尺。墨子说“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墨子有近400个语句,含有“天志”术语。他有权直接解释和论述“天志”(老天爷意志),俨然成为墨子“天志”教教主。

墨子天志观,是有神论、神智论(神有智慧),是墨子哲学的脊梁。《墨经》物概念,是到无神论、人智论(人有智慧),是《墨经》哲学的基石。从墨子有神论、神智论,到《墨经》无神论、人智论的转变,是墨学发展史和中国哲学史上的质变与革新进程,有重要的科学史与文化史意义。

狭义《墨经》四篇,共5700余字,183条,无一字句谈神论鬼,跟墨子游说论证,动辄搬神弄鬼,形成鲜明对照。狭义《墨经》四篇,摈弃墨子天志鬼神观念,总结哲学、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数学、物理学、光学、力学、简单机械学科学知识,崇尚人类智慧,重视事实论据,是墨学发展史中的确凿事实。

正确运用历史分析法,揭示墨学在战国二百五十多年间,从有神到无神,从迷信到科学的质变,划分科学与迷信、真理与谬误、精华与糟粕的界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是现代科学研究的课题和使命。《墨经》总结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与鬼神无关,不受鬼神干预。《墨经》的逻辑与科学,是国人的骄傲、中华的瑰宝,值得继承弘扬。

(三)物概念和东西方世界本原论

《墨经》物概念,跟东西方世界本原论比较,可见其精粗长短。古代东西方哲学,流行把世界本原,归结于某些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古印度顺世论哲学认为,地、水、风、火是世界本原。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气,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本原。西周末年史伯认为,“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是五行创世说,尽管粗疏,但比神创论更接近科学。

墨家的世界本原论,以概括万类、包罗万象的“物”、“实”、“有”(物质、实体、存在)范畴为核心,与古代东西方其他哲学体系,以具体物质形态为世界本原相比,有精粗长短之别。墨家的世界本原论,是较为发达成熟的朴素辩证唯物论世界观。

《公孙龙子·名实论》说“天地与其所产焉,物也。”《荀子·正名》说“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公孙龙和荀子的万物说,跟《墨经》的物范畴内涵本质一致。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认为,世界存在的只有物质、时间、空间,运动是物质的属性。霍尔巴赫认为,物质存在不容置疑,宇宙是物质存在的结合体,到处存在物质、运动和因果联系。狄德罗和霍尔巴赫的观点,是近代西方产业和科学革命的哲学导引和灵魂。类似狄德罗、霍尔巴赫的这些哲学观点,《墨经》曾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明确表述,奠定《墨经》科学观的基础。

(四)物概念和现代物质概念

《墨经》物概念,跟现代物质概念,也堪有一比。现代物质概念的规定,是现代辩证唯物论世界观的基石。现代物质概念的规定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4物质概念是外延最大的最高类概念。物质概念的内涵,即客观实在性,是所有物质最普遍、最本质的属性,是从人与世界关系这一哲学基本问题角度观察,为世界各种具体物质形态所共同具有的一般共性。

《墨经》认为“物”的“达名”即范畴,是概括世界所有存在实体的最大类概念。比较《墨经》物概念和现代物质概念,撇开其古今语言与成熟程度的差别,可见其意涵的本质共同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