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古镇的概况

江南水乡多古镇。随着这两年人们对古镇旅游兴趣的逐渐浓厚,以及旅游业开发的影响,浙江古镇再也不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即使是处在深山之中的许多古镇也成为人们趋之若骛的地方。

浙江古镇大致分为三种类型

小巧精致的水乡古村落群

在浙北靠近太湖流域水网密布,分布着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的古镇,这些古镇以南浔、西塘和乌镇为代表。它们大多兴盛于明清时期,依靠当地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发展成为当时远近闻名的工商业中心城镇。因此这些古镇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镇中建筑也多豪门巨宅。建筑风格以朴素恬淡为主,表现为借景为虚,造景为实的建筑风格,强调空间的开阔明朗。镇中大多铺设比较便于行走的道路,架设桥梁,建有书院、牌坊、祠堂、风水阁楼等公用建筑,力图使整个镇区的环境布局更为合理,功能更加齐全。同时古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地搭配在一起,成为风格细腻、气韵流畅、生活安逸的水乡古镇。

大家风范的徽派古建筑群

徽派古建筑对中国传统的民居建筑影响可谓深远。这股徽派之风不仅影响了安徽和江西等省古村落的布局以及建筑风格,而且在浙江的平原山川之上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在浙西山中的诸葛村、新叶村以及武义县的俞源、郭洞村等都受徽派古村落的影响,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合理,建筑风格内向,强调深宅大院,含蓄深沉。在素雅古淡之中见繁华和门第的显赫。同时,这些村落不赶时髦、笃信古制,信守传统,对儒家文化的推崇表现在重视子弟的教育和家族本身的凝聚力上。

淳朴自然的浙南山中古村落

以浙南温州、永嘉、楠溪江一带的古村落为代表。这些村落的主要特点是因地制宜,大多聚族而居,村落的布局有统一合理的规划。为了防止贼寇的进攻,村落一般都不很大,是事先划好地盘,建筑寨墙,等发展到一定程度会产生若干的子村落。村民大多拥有共同的祖先,因此宗族文化根深蒂固,村中普遍设有宗祠,如今仍然祭祀不绝。与徽派古村落最大的不同是,这些村落的民居大多呈开放性建筑,不讲究深宅大院和房屋上的精雕细刻,而是在自然天成之中显示与天地泥土的无限接近。

纵观所有的古镇,其发展状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旅游开发意识较强,同时保存较完好(这里说的完好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完好,还有包括古镇精神世界的平衡是否被打破)。这类古镇是古镇开发与保护结合较好的,在所有的古镇中属于少数。例如西塘古镇、前童古镇、诸葛村。

贰 旅游开发意识刚刚萌芽,村民比较朴实,但是村中的古建筑由于从前缺乏保护而受到较大的破坏。这种古镇让人感到惋惜的同时还有某种无奈,因为村庄的破坏有很多是村民们无法抗拒的原因,例如“文革”,例如天灾,例如没有资金等等。在那些残垣断壁面前是他们同样痛惜的眼神,因为他们对祖先的热爱从来都是真诚的。例如新叶、廿八都、俞源,以及楠溪江边的许多古村落。

旅游开发较早,当地旅游业发达,古镇看上去保存完好,但是其实已经“老瓶装新酒”—少了古镇最特殊的味道了。这些古镇大多商业过度开发,人满为患,两边除了商店还是商店,更有许多四不象的古建筑。如果要寻出这样的典型来,乌镇和溪口就是其中的代表。


古镇的人多了起来,带来的是滚滚的财源和显赫的声名。这对于那些在古镇边上长大的百姓来说未必不是一件暂时的好事。因为许多古镇还处于经济并不发达的深山,旅游所带来的收益,无疑会让他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之外,获得可以“奔小康”的资本。有了这些钱,对于古镇的维修与保护来说,不啻是一种保障。

但是旅游开发的热潮又在另外一个方面给古镇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在这个新与旧碰撞交织的年代,繁华闹市的人们正努力回头亲近古镇,因为那是他们曾经“肌肤相亲”的家园;而古镇里生活了千百年的百姓们,却在努力将古镇变成闹市,原本清净的老街上店铺林立,各种各样名目百出的仿古建筑此起彼伏。几段不伦不类的马头墙,几个水泥砌成的亭子间,这些似乎就是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理解的古镇生活的全部。殊不知,古镇生活的背后,是那种真正属于古镇的精神特质,任何的急功近利都将把古镇最核心的东西撕扯得支离破碎。到时候,镇将不“古”,甚至连能否存在下去都是一个问题了。

谁也没有权利让生活在古镇中的居民也像古镇一样永远“古”下去。世界瞬息万变,随着年轻人一批一批地走向大江南北,古镇明天的命运又将由谁来主宰?古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尴尬过,虽然它们曾经被许多专家视若瑰宝。

也许,古镇的沧桑已经属于过去的年代,在这个新鲜的年代里,古镇也必须像所有的小学生一样,重新学习在新的环境中生存下去的本领。至于它们许多年后又将变成什么样子,那就是“物竞天择”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