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早期基督教艺术

旧的诸神慢慢远去,人类也把罪恶的世界抛在了身后

古罗马提图斯皇帝统治的时期,罗马的人口有2800万,其中自由人不到800万,而其余的2000万人都是奴隶。也就是说,每4个人之中,只能有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拥有自由与灵魂。

一般来说,这些奴隶的生活极其悲惨,他们的生存条件是现代人无法想象的。渐渐地,奴隶们对生活的失望达到了顶点,以至于他们开始心甘情愿地放弃任何希望。所谓哀莫大于心死,这些奴隶的心态就像几个世纪后的俄国农奴一样。直到有一天,奴隶们在他们工作的磨房外、矿场内、地窖里、工厂中,乃至大庄园中简陋的小土屋里,听到了一些奇怪的传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出现了一个新的救世主,他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他向人们宣讲,奴隶主和奴隶之间不存在什么区别,他们全都是同一位圣父的孩子,因此大家都有相同的被拯救的机会。听到这样的言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饱受煎熬的芸芸众生仿佛又看到了一线新的希望,无不欢欣鼓舞。就像一个溺水的人突然间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一样。

当时在罗马,基督教只不过是众多流行的亚洲和非洲的宗教之一。它为什么可以从20多个宗教之中脱颖而出,并可以打动人心,迷惑住众多人的想像力,直至最后成功地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这实在让人有些匪夷所思。当然,到了后来,基督教成为了这个国家最强有力的政治力量。于是,对基督的信仰沦为了那些怀有野心的人捞取个人利益的工具。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基督教徒,他们可能随时成为腓尼基人所崇拜的神灵阿斯塔特阿斯塔特:腓尼基人所崇拜的丰饶和爱的女神。的追随者,或是成为波斯神话中的米特拉神米特拉神:波斯神话中的光明之神。的仆人,只要这两个神有幸被封为原奥林匹斯山上众神的法定继承者的话。不过,在耶稣殉道后的100年之间,人们对这一种新宗教的感情,无疑是真挚而诚实的。因为当时信奉这个宗教并没有什么利益可言,相反,声称自己是那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人的信徒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情。这么做的后果,除了死后可以进入天堂之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

我在这里并不打算向各位解释一个新宗教是如何逐渐发展壮大的,但是有趣的是,我们可以从宗教的发展中看到它对艺术发展的影响。现在我也许又要说出一个令某些读者不快的结论了,但这个结论不是我个人的专利,因为大家可以轻易地、也是真切地得出这个结论,那就是基督教信仰对艺术起到了极坏的作用。因为它的信仰有意地否定了一切被先前文明视若珍宝的东西。凡是希腊人和罗马人欢天喜地并加以推崇的东西,基督教都会小气地说一声“NO”。

圣阿波利奈尔教堂

坐落地:意大利拉韦纳,建于公元530年

早期基督教堂完全沿袭了古罗马的巴西里卡式建筑,并将其作为标准教堂的样式推荐,于是,这种形式的建筑随着传教活动的展开,被推广到欧洲大陆的每一个角落。

最早的基督教艺术

壁(墙)画,罗马地下墓穴

在罗马古代地下墓穴发现的一批壁画,被认为是最早的基督教艺术,大都创作于基督徒受迫害的公元3-4世纪,其风格承袭着希腊和罗马的传统,在艺术表现上平淡无奇,但作为信仰的形象表达却是深刻动人的。

可惜,当基督教横空出世之日,也正是古代艺术穷途末路之时,即使没有基督教的逼迫,艺术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更别说基督教徒们对古代艺术的穷追猛打。早期的基督教徒们对任何可以让他们联想到当年基督受奴役、受迫害经历的东西都恨之入骨,这是不争的事实。他们旨在摧毁一切“旧秩序的东西”,并在这一过程中享受极大的快感与满足。

希腊人与罗马人对人体十分崇尚,他们认为人体那匀称的肌肉所表现出的力量与美感,会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因此,人体艺术被新的统治者推出教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希腊人与罗马人很注重现实生活的质量,对人死之后灵魂不灭的说法将信将疑,他们把死亡看成是一件令人不快却又不可避免的事。于是,反其道而行之的基督教徒们便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鄙视世俗的生活,把希望放在自己走进坟墓之后。

希腊人与罗马人很善于享受,他们喜欢美酒佳肴以及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东西。基督教徒则推崇粗茶淡饭,他们将上苍赐予的丰饶的一切奢侈品,都统统视为魔鬼的诱惑而加以排斥。

在这样的情况下,艺术创作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要当一名恪守旧规、维护雅典传统的艺术家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艺术家要么在新主人的淫威下屈服,要么就没有饭吃。当然,一些艺术家选择了后者,但这些人只是凤毛麟角,其数量寥寥可数。而其他的大多数艺术家采取了相对聪明一点的态度,他们随遇而安,见风使舵,起码他们应该算是暂时妥协了。于是,这些艺术家们也慢慢丧失了自我。不过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任何时候,当一个艺术家与他的公众发生观念上的冲突时,艺术家总是会毫无例外地胜出,而且在短暂的时间之内,他还可以再一次地将他的思想强加给公众。

基督教的早期艺术品可以在地下的墓穴中找到。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讲,那些地下的墓穴是建在地下的,黑乎乎的,为可怜的基督徒们在遇到危险时提供藏身避难的地方。但事实上不是这样,它们只是地下的坟墓,并没有其它的用途。而且在耶稣出世很久之前,这种地下墓穴就早已被广泛使用了。这种建造墓穴的方法,罗马人是从伊特鲁里亚人那里学到的。“地下墓穴”一词原意是指建于采石场附近的一种很特别的坟墓,也就是希腊人以前常说的“kata kumba”。据说耶稣的使徒圣彼得的遗体就曾有一段时间被安置在这样的墓穴之中,当然后来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建成之后,这位基督先贤的遗体也随之被迁进了用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教堂之中。这种地下墓穴,有长而窄的走廊,宽度不足三四英尺,为泉华石所建造,这种石料在罗马这个大都市的周围随处可见。过去罗马人常用这种石头修建房屋,当时在罗马,6层高的房屋是很平常的。死者被安放在地下墓穴沿墙边挖掘的坟墓内,然后用巨大的大理石碑将墓口封住。这些石碑是死者区别于其它墓穴的标志,也给画家和雕刻家们发挥艺术才华提供了用武之地。

富裕一些的家庭一般都倾向于购买自己家族专用的小型墓穴。它们的位置都是按部就班地建在长廊的两边。

在这种地下墓穴里,还等距离地建有若干个通向地面的出口,这些出口一方面作为行人的通道,另一方面也可以采光通风。另外一种照明设备是油灯,不过在白天是不用这些油灯的。在坟墓中负责内部装饰的艺术家们不仅没有考虑去营造墓地里的那种悲哀的气氛,反而在这些埋葬死人的地方不遗余力地展示一种兴高采烈的气息,并努力把自己的艺术作品与这些建筑的用途协调起来。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我们在日常生活还是艺术生活中,传统所起到的作用到底有多大。在以前的诸神仍然大权在握时,基督教徒的绘画与雕刻都只能算是旁门左道。

当然,我们也会看到那些渲染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场景画面,因为在格尔戈塔格尔戈塔:基督被钉死的地方。所发生的那一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起重大事件,也是人类观点发生重大转折的一个最明显的证据。旧的宗教诸神,总要求别人对他们进行祭祀;而这个已经风靡帝国大陆的神秘的新兴宗教里,则是上帝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牺牲品。不过,在耶稣受钉刑之后大约400年内,不管我们如何费尽心思,也没有在任何基督教的绘画中找到描绘这一重大事件的作品。

那么,在这些古老的地下墓穴中,我们又能够找到什么呢?当时在这里,耶稣的忠实信徒们只要一有机会便会集中到一起举行圣餐仪式,在主的最后晚餐上大吃大喝。今天,我们在这里发现的艺术作品是关于约拿、鲸鱼、摩西、燃烧的树丛,深入狮穴的但以理以及被投入炽热火炉内的年轻人等等。看起来就像是非常可爱又十分天真简单的童话故事。

不过据说这些都是假象,只是一种伪装,这样做是为了防备罗马警方过分好奇的监视。当时罗马的警察对这些自称是救世主的信徒们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敏感。因为罗马当局对这位救世主所宣扬的众生平等的宗教理念感到十分不快。事实就是这样,甚至比这还要简单。这些耶稣的新加入的信徒们虽然藐视旧世界的艺术理念,可是却仍然不自觉地受到旧艺术文化的影响和左右,也许他们很想画一些新的东西出来,可是传统的力量却比他们想象的大得多,他们对抗这样的力量也是有心无力,或者根本没有意识到艰巨。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那些描绘这位新救世主的作品中非常明显地看出来。在早期的基督绘画中,耶稣的形象与一位罗马神的形象如出一辙,是一位非常英俊的年轻男子,看上去就与阿波罗和俄耳浦斯颇为神似。后来经过了漫长的时间,画中的耶稣形象缓慢地从这样的一个模式中蜕变出来,经过一点点细微的修改,才逐渐演化为现在这个完美无缺的样子。即便如此,直到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耶稣圣像还残留着太阳神阿波罗所特有的光环。

当然,我们在谈到那些地下墓穴里的艺术作品时,绝对不能武断地认为它们只是一两代雕塑师和画师的作品,毕竟这种供基督徒使用的地下墓穴整整有400多年的历史,不过这种地下艺术形式的嬗变过程与地面上的艺术的发展变化没有丝毫差别,只是出现的地方不同罢了。不过遗憾的是,最早的地下墓穴的绘画作品大部分都已经损坏,未能幸存。损坏它们的人并不是盗墓者,而是掘墓人。掘墓人为了不断给新去世的人开辟新的安息之所,所以无情地摧毁了原来的墓室墙壁。即使是这样,还是有相当数量的墓室绘画被保存了下来。从这些绘画中,可以看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新旧事物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两者相互交织纠缠,以至于人们在研究艺术史时,很难弄清楚异教世界到底是何时结束的,而基督教统治时期又是从何时开始的。

到了公元5世纪,罗马陷入了一个空前不幸的年代。公元410年,哥特人在阿拉里克王的率领下从西面气势汹汹地进军意大利,他们攻陷了罗马并大掠3日,这种侵略者的行径与罗马军队当年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不过,这位阿拉里克王似乎对罗马城中“属于圣人彼得的东西”表现得相当尊敬。

又过去了一个世纪,留着长胡子的伦巴第人伦巴第人:日耳曼人的一支。公元568年,侵入意大利北部。569年征服河以北重要城市,随即占领意大利中部和南部地区。又横扫了意大利全境。不过在此之前,只剩半壁江山的西罗马帝国早已将首都迁到拉韦纳。这对于基督教徒们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喜讯。因为这样,此时罗马的主教便已经无需再与世俗的政权去争权夺利了。他可以轻而易举地扩张自己的势力,于是整个基督教世界在他的势力之下承认他为教皇,他成了所有基督信徒们的精神领袖。

从此以后,基督教的教徒们不需要再瞒着当局,偷偷摸摸地埋葬他们的同道了。因为这时国家的最高权力已经掌握在他们的手中,并被他们行使着。于是,那些早期的地下墓穴开始荒废,然后坍塌,以至于到后来,那些到圣地朝拜的信徒们也开始遗忘这些神龛的位置了,曾几何时,这些朝拜者无比虔诚甘冒风险地来到这些地下墓穴向基督教早期的先烈们拜谒。

在长达8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死者在地下安然长眠。直到1578年,他们的安息之处才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被后人所发现。如今,他们的长眠之所已经成为了罗马以及其它许多地方的一个景点,供游人参观。但这些地下墓穴还远远比不上那些幸存下来的最早期的基督教教堂有趣。那些早期的基督教堂向我们表明,所谓的新教的教堂建筑,其实无非就是古罗马长方形会议厅或者法院的翻版罢了,他们只不过在局部做了一些小修改,以满足基督徒们希望有一个有别于旧建筑的聚会场所的需求而已。

我们可以想象,为了有一个聚会的场所,当时的基督教徒们一定费了些踌躇。当然他们有一种比较省事的办法,那就是直接将先前的异教神庙拿来作为己用,教众们马上就可以到那里进行礼拜。不过,他们是不会选择这种方便的做法的,因为基督教徒们对旧宗教怀着很强烈的敌意,包括一切和异教相关的东西。但是,也有例外,罗马的万神殿就是其中之一。万神殿是自赫德里安教皇时代以来惟一一座完好保存下来的古罗马的大型宗教建筑,虽然这座神殿如同它的名字一样,是为了祭祀所有的众神而建造的,但是在公元609年,它还是被改建成为了一座基督教堂。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万神殿那直径142英尺的巨大穹形屋顶耸立在厚达22英尺的高墙之上,并整整支撑了1800年,这的确是一件很让人惊叹的事情。当然,我们知道那时罗马的建筑师们已经掌握了使用混凝土的技术,并通晓如何设计那些围墙,使之有足够的强度来支撑屋顶巨大的压力。

面包和鱼的奇迹

约公元520年,镶嵌画,罗马

这是一幅出自罗马拉韦纳的一所巴西利卡式教堂的镶嵌画,大约制作于公元520年,这一时期镶嵌画已经发展为一种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基督教文化已经得到极大的发展,但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异教文化的影响。基督站在画面的中间,是一个俊美无须、形似太阳神阿波罗的年轻人形象。他两旁的使徒,递给他面包和鱼,他要实现用一块面包和一块鱼喂饱五千个人的奇迹。他们拿食物的方式和那时臣民带着礼品向君主进贡的习惯方式一样。一袭紫袍的基督坚定地直视着观赏者,也许画家想告诉我们的是基督要喂养的就是这些观看画的人。

尽管如此,只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基督教徒还是会尽量避免与这些旧宗教的神殿产生任何的瓜葛,他们宁愿重新修建一座新的教堂。他们确实这么做了,不过遗憾的是,他们对新教堂的设计缺乏充足的想像力,他们的建筑思想还没有能够摆脱旧式建筑的影响,所以他们的新教堂也未能逃出古罗马长方形会堂的模子。不过,他们改动了建筑内部的一些布局,当然这些改动是很必要的。主教的位置占据了教堂半圆形的后殿中央部位,也就是原来罗马法官坐在长椅上进行审判的位置,而基督教徒们的聚会则在大厅的中央部位进行,这部位也是当年罗马商人们谈生意的地方。至于教堂的交叉通道是用来干什么的,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这个交叉通道却是现代教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任何一个教堂里都可以看到,如果没有这样的交叉通道,一个教堂简直不能成其为教堂。这种教堂设计是8世纪时期由拜占庭建筑师所发明的,后来又经由位于威尼斯的圣马克通道传到了法国,以至整个西方世界,从此这种交叉通道的设计便成为了基督教堂建筑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早期的基督教堂看上去完全就是一个石头盒子,但是人们通过镶嵌画的方法,使得它被装饰得非常壮丽雄伟。这种镶嵌画是一种用不同颜色的小玻璃拼在一起的手工艺术,到了公元4世纪和5世纪,镶嵌画的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从此以后,所有的镶嵌画作品再也没有达到那时的艺术高度。因为公元404年,西罗马皇帝把首都从罗马城迁到了拉韦纳,于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杰出的镶嵌画作品不在罗马的长方形基督教堂里,而是在拉韦纳的基督教堂里。

如果你要对一切人类所想要的虚荣做一次了解,那么你不妨去拉韦纳参观一趟,这座城市就像一片可怕的沼泽,陷进去以后便难以自拔。想必当年风华绝代的伯爵夫人古西奥里古西奥里(1800—1873):意大利贵族夫人,因为与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有私情而闻名于世。一定十分迷人,竟然使得多情的诗人拜伦驻足于此达一年半之久,迟迟不忍离去。要知道这里给人的感觉是一片乏味而单调的,甚至是赤贫的地方,当你参观完这里最后的一座教堂之后,你便会产生这样的感受。自从伟大的但丁于1321年在此逝世之后,这里所发生的一切事情便没有一件值得一提了。

不过,你倒是可以在这些教堂里亲眼目睹举世罕见的奇珍异宝和奢华的陈设。东哥特王国国王西奥多里克的陵墓就坐落在教堂的大门外,陵墓有一个实心圆顶,圆顶之上高耸着一块直径36英尺的石碑。看到这样一个宏伟的陵墓,也许你会不由自主地对公元526年将这个庞然大物送上屋顶的工程师们充满敬意。尽管罗马帝国早已灰飞烟灭,但是罗马讲求效率的传统却依然世代相传。

另外,让人最为惊叹的还有圣维特尔大教堂。查里曼大帝曾经对该教堂内巧夺天工的设计迷恋不已,以至于他后来下令按照圣维特尔大教堂的原样在艾斯拉夏菲尔(即今德国亚琛市)为自己另建一座教堂。安葬着赫诺里尔斯皇帝的妹妹盖娜·普拉西迪亚的那座教堂,其墙壁上的镶嵌画同样是世间珍品,其艺术成就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宝贵的镶嵌画比教堂建筑本身的历史还要早100年左右。顺便说一句,普拉西迪亚曾在她的儿子瓦伦汀尼亚三世年幼时主持政局,统治过西罗马帝国。

圣维特尔大教堂里的绘画作品将我们带到了东罗马帝国皇帝迦斯汀尼亚以及他的妻子西奥多娜西奥多娜(约500—548):早年从事舞台表演,以美貌著称,525年与迦斯汀尼亚一世结婚,对皇帝本人和帝国的政治及宗教事务都有很大的影响。的宫殿之中。他们两人之间的故事堪称是一段爱情佳话。西奥多娜原本是著名的拜占庭马戏团的女歌手,后来有幸成了迦斯汀尼亚皇帝的情人,她的美貌与魅力征服了皇帝陛下。为了能与西奥多娜终身厮守,迦斯汀尼亚皇帝竟冒天下之大不韪,下令修改现行的法律,因为当时的法律禁止贵族与戏子通婚。我们现在可以从西奥多娜的画像中看到她那华丽、高傲的形象。像她那样歌女出身的人,一旦告别了原来的演唱生涯,飞上枝头做凤凰,就必须变得非常端庄和虔诚。但是除了从她的肖像画中看到端庄与虔诚之外,不知何故,我们还能感受到一种压迫感,这种压迫感来自于这位长着一双明亮黑眼睛的、脸色苍白的高级妓女所拥有的巨大权力。这种权力产生的原因不仅仅因为西奥多娜的丈夫是皇帝,也因为千千万万赶来把她当成圣人一样崇拜的人们。

由于题目的原因,所以这一章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所以也许你会感到内容比较贫乏。西方早期的基督教艺术只不过是把以前旧宗教的、没落的艺术略加修改,使之符合当时那个时代人们心理上的需要罢了。同时,在新的艺术形式上,当时的人们也做了一些有趣的尝试,不过这些尝试却发生在另外的一些地方。埃及与希腊,再一次成为了世界艺术发展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