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结构变化的典型事实和解释
在宏观层面上,结构变化有三个典型事实,即(1)农业就业比例下降,(2)工业(包括建筑业和运输业)就业比例先上升后下降,和(3)服务业就业比例持续上升。相对应的,三大产业对GDP的贡献也呈现相似的趋势。图4.1和图4.2分别显示的是美国1929—2009年和韩国1963—2009年结构变化的情况。两国虽然起点不同,但却经历了极其相似的结构变化过程。两国的农业就业比例持续下降,最终占总就业的比重都很低;美国工业就业比例在1950年代初达到顶峰,韩国工业就业比例则在1990年代初期达到顶峰;两国的服务业就业比例一直保持上升,到2009年美国已经超过80%,而韩国也接近这个比例。这里值得强调的,是工业份额的驼峰曲线,即工业份额不是单调上升的,而是会在人均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趋于下降。一个国家是否越过了驼峰的顶点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结构变化的转折点。
图4.1 美国的结构转型(1929—2009年)
资料来源:Bureauof Economic Analysisdatacenter。
图4.2 韩国的结构转型(1963—2009年)
资料来源:Maoand Yao(2012a)。
总体而言,我国的结构变化还没有达到转折点,工业就业比重还在上升阶段。从对GDP的贡献来看,2010年农业约占10%,工业占48%,服务业占42%。图4.3显示了1978—2009年间三次产业就业份额的变动情况。由该图可以看出三个特点。首先,我国农业就业比例偏高,至2009年仍然达到38%。其次,第三产业的就业在1994年就已经超过了第二产业,到2009年接近第一产业;其GDP份额之所以低于第二产业,是因为它的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最后,第二产业的就业比例还没有达到顶峰。按照可比价格计算,我国2010年的人均GDP相当于韩国1983年的水平;因此,如果用韩国作为参照,则我国将在2015—2020年之间越过第二产业的转折点。
图4.3 中国三次产业就业比例变动(1978—2009年)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数据。
是什么因素导致了上述结构变化的经典事实呢?在文献里,下列四种解释比较常见。
偏好的变化 农业份额下降可以用农产品收入弹性来解释。农产品收入弹性小于1,因此农业占经济的份额随着收入增加而下降。对于服务业份额的上升以及工业份额的驼峰曲线,用偏好来解释结构变化的经济学家认为(如Kongsamutetal.,2001),服务业收入弹性随收入水平上升,工业品收入弹性则不变。服务品的收入弹性会上升,是因为在收入不是很高时,消费者缺少消费服务品的余钱,而随着收入提高后,许多制造业的产品成为了必需品,消费者把更多的收入投入到服务业中,服务开始成为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譬如旅游和金融服务,即使在美国也被认为是奢侈品,它们的收入弹性很高。起初服务业收入弹性较小,服务业不足以吸收从农业释放的全部劳动力,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业比重因此同时上升。随着服务业收入弹性的上升,服务业不仅可以吸收从农业释放的全部劳动力,而且开始从工业那里挖劳动力,服务业的比重持续上升,而工业的比重下降。
技术进步率的差异 世界范围内的经验表明,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服务业。但是,工业和农业的一个关键不同之处在于,工业的要素投入都是可竞争的,而农业使用土地这种特定要素,且其数量是相对有限的。因此,当农业发生技术进步的时候,农产品价格降低,并由于土地数量的相对固定而对劳动力产生推力,促其转移到其他产业,两者都降低农业的比例。相比之下,当工业发生技术进步的时候,则会出现两个相反的力量:一个是工业品相对价格下降,工业挤出劳动力;另一个是劳动力边际产出提高,工业吸收劳动力。在经济发展初期,后一个力量更大,因此工业占比上升;在经济发展的后期,前一个力量更大,因此工业占比下降。
经济开放 开放经济条件下有两种商品,可贸易品和不可贸易品。其中,工业品和农产品属于可贸易品,而多数服务业则属于不可贸易品。对于一个小国而言,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不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内供给和需求决定。在这种情形下,三个产业不同的技术进步率可以很好地解释结构变化的典型事实,特别是工业的驼峰曲线。和封闭经济不同,农业和工业的价格在初期都不变,但农业因为使用土地这一特定生产要素而失去劳动力,而工业则吸引农业释放的劳动力,工业比重上升。随着工业品出口的增加,本国货币发生实际升值,即要么本币名义升值,要么本国价格上涨,或者两者同时发生。其结果都是农业和工业价格相对于服务业价格的降低,加之服务业技术进步率相对较低,服务业价格的提高不会停下来,因而服务业份额持续上升,并开始从工业吸收劳动力,而工业部门份额开始下降。
产业转移和全球服务业的兴起 首先,随着本国工资的提高,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别的国家,剩下的仅为研发部门,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的比重自然开始提升。其次,发达国家的许多高端服务业,包括会计、律师、金融等的产品和服务都大量输出到其他国家,服务业开始全球化。这样,发达国家服务业的规模就会扩大,并具有了规模经济,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自然上升。
但是,就全球经济整体而言,我们也能观察到农业份额的下降和服务业份额的上升,产业转移和全球服务业的兴起不能解释这个现象。比较可靠的解释是偏好的变化和产业间技术进步率的差异。然而,这不等于说全球化没有影响;一个国家从封闭走向开放,其结构变化会加速。
服务业成为就业的主体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国家可以跳过工业发展这个阶段,一步跨入服务业为主的阶段。发展中国家尚处于制造业就业上升的时期,而服务业恰恰需要在工业发展之后才可能拥有服务的对象。此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服务业是“毛”,而不是“皮”。发达国家之所以能走到服务业发达的阶段,是因为它们已经完成了工业发展的阶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