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现升格为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于1994年成立,1996年开始招收学生。根据课程设置的要求,我自那年开始每年开设“中国经济专题”这门课程,与同学们探讨中国的兴衰,近代以来救亡图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就和所遭遇到挫折的原因,以及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

我对中国历史兴衰的兴趣始于小时候家父讲的故事、看的漫画书和收音机广播的演义以及庙会中演的地方戏曲。故事中人物忠奸分明,情节曲折感人,我不自觉以其中的匡时济世人物自许。初中时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范围越来越广,除了历史和小说外,哲学、政治、社会学、人类学,包括中国的古代经典等,只要能获得的书无所不读。高中以后,兴趣逐渐集中于中国近代史,同时,希望能效法前人,为国家民族的复兴尽一己之力。获得芝加哥大学的博士学位以后,通过阅读、思索、考察以及和学界朋友的切磋,我逐渐对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展转型等现代化努力的成败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并且,在国内外的学刊上发表了文章,出版了专著。这些观点回过头来看,竟然自成一个以企业自生能力为分析的微观基础,以要素禀赋结构、比较优势、产业技术战略选择、制度和经济绩效内生为主要框架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转型理论体系。

2002年起,随着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招收的学生增多,“中国经济专题”由每年开设一次改为在春秋两个学期分别开设,于每周周五晚上开讲。这门课受学生欢迎的程度令我深受鼓舞,每次上课能够容纳五百多人的教室里,经常挤满六七百人,其中有不少还是外校的学生。夏季上课时,同学们要忍受教室里拥挤的环境和闷热的空气;冬季有些住得远的同学则要冒着严寒,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听讲,上完课后还要在深夜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回去。从同学的热情反应中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知识分子代代承传的“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也看到国家民族复兴的希望。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其乐陶陶,这些年来我深有体会!

2008年6月,我到华盛顿担任世界银行新职,这项任命最让我感到遗憾的是其后四年不能于每周周五晚七点在北大理教117教室讲授此课,和众多朝气蓬勃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的交流,想来“以文会友”是对上述遗憾唯一的补偿方式。200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专题》是我过去十多年来讲课的一个记录,虽名为专题,实为我对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的一个系统阐述和解析。盼望能以此书和已上过这门课的同学们重温当时上课的情景,也盼望能透过这本书和未能上这门课的同学们进行思想的交流,同时希望这本书有助于关心中国命运的各界朋友了解过去与当前中国经济所存问题的原因和未来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何在。欣慰的是这本书出版以后甚受国内各界好评。

在世行工作期间恰逢国际金融经济危机突然爆发,国际经济治理板块发生位移,原来由高收入工业化国家组成的“七国集团”被包括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南非、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大国在内的“二十国集团”所取代。在发达国家的经济深陷危机的泥沼难以自拔之际,作为最大、最有活力的中国,经济的走势和政策的一举一动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关注,甚至有人倡议以中国和美国的“两国集团”来主导全球经济的治理。然而,中国作为一个转型中、发展中国家,其体制、机制和发展的动力有别于发达国家,国外经济学界的同行以其根据发达国家的条件构建起来的理论为框架来分析中国经济,常有见树不见林之憾,国外的政界和舆论界也常有各种因不了解原委而产生的偏见和误解。作为一个中国经济学家,有无可旁贷的责任帮助国外关心中国的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因此,将《中国经济专题》一书迻译成英文,更新了统计数字,并将原来的“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以及“前现代社会中国人均收入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和人口众多之谜”两个附录替换为国外关心的“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一文,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以Demystifying the Chinese Economy(《解读中国经济》)为名在今年年初出版。

英文版在国外出版以后,甚受好评。赫克曼、迈尔森、费尔普斯三位诺奖获得者为此书写了推荐,给予此书甚高的评价。英国《金融时报》的首席评论员,在国际舆论界甚受尊重的马丁·沃尔夫也专门为此书写了书评,认为这是他读过的讨论中国经济最好的一本书。

今年6月我在世行的任期结束,9月开始又可以再度和同学们切磋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因此,在北大出版社的帮助下,将英文版更新部分的内容补充到中文版中,并且为了帮助同学们了解各讲的主旨,在每章开头增加了概述,结尾增加了内容提要和思考题,同时也把“全球经济失衡、储备货币及全球经济治理”增补为第三个附录,作为本书的新版发行。

教学相长,我提出的一以贯之的经济发展和转型理论是在过去20多年的教学、研究中逐渐完善的。到了世行以后,又将这一体系深化、延伸,取名“新结构经济学”作为发展经济学理论思潮的第三波倡导于国外,受到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学界和决策界的关注和欢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涵不仅是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也应该包括根据中国的实践所提出的理论、思想能贡献于人类对人文和社会发展本质的认识和改造。我想借此书新版出版的机会感谢过去选修过这门课的众多同学的热情鼓舞!感谢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同事和海内外学界的许多朋友对书中主要理论观点的批评、建议和勉励!感谢北京大学出版社林君秀老师和郝小楠编辑,在她们的鼓励和帮助下,这本书的第一版能在我到世行赴任前整理完稿、出书,世行回来后又在他们以及我的博士生易声宇的帮助下更新部分内容推出新版!也期盼着和中国经济学界以及即将研修中国经济专题这门课程的同学们一道,探讨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挑战、机遇和成绩,携手推动中国经济学科和中国经济的发展。

2012年9月5日于朗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