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商品数量决定价格,而不是反过来

按照马克思的理论,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对比的结果,这个论断并不容易得到经验证明。但是,套用这个说法,则可以表达经济学中的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边际效用对比的结果。由此可以推导出商品的需求曲线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线。经验表明是商品的价格决定商品的数量,理论却可以证明是商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

所谓商品的效用是指人们从对商品的消费中得到的满足,它既不是马克思所说的商品价值(商品中凝结着人类无差别的劳动),也不是使用价值(商品的有用性),而是人们对商品使用价值的主观评价。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商品的效用则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也就是说,很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商品非常可能没有效用,而价值和使用价值不高的商品则非常可能有很高的效用。譬如,硝酸甘油肯定有价值和使用价值,但是,对于心血管系统健康的人则毫无效用。对于正在发病的人,其起死回生的功效远远超过它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一个古董,既没有价值,也没有使用价值,古人制造它耗费的劳动有限,现在既不能吃,又不能用,但是,在识货的人手中,它的效用却可能趋于无穷大。可见,商品的效用与商品的劳动价值没有关系,与商品使用价值的关系则相当于文学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就曾指出,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效用源于使用价值,高于使用价值。按照价值和使用价值生产,则难免越多越好,而按照效用生产,则应该是在最佳的时点上,把最能满足需求的数量生产出来,送到对它评价最高的人手中。

商品的边际效用是商品消费的增量所带来的满足,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不同,随着商品消费的增加,增量商品带来的满足递减。所有商品边际效用的加总就是总效用,对商品的总效用求一阶导数就是商品的边际效用。因为商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商品消费越多,增量商品带来的满足越小。就好像第一杯水喝下去,感觉是沙漠里的“阿里斯顿”,第二杯水的感觉不如第一杯,第三杯水的感觉更差,等到一桶水都喝下去了,再喝一杯的感觉就是痛苦了,边际效用是负的。可以说,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最大化。因为在边际效用等于零之前,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于零,多消费一个商品,总效用增加。到了边际效用等于零之后,再多消费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为负,总效用下降。只有在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最大化。

边际效用和总效用的关系还可以以这样的例子来表达:一个人在吃了三个大饼吃饱了后说,早知道第三个大饼可以吃饱,可以不要吃前两个。这里他混淆了边际效用与总效用的关系。吃饱是总效用,没有前两个大饼的边际效用,那就只有一个大饼的边际效用,也就不会有吃饱的总效用。也许不会有人说不要吃前两个大饼的傻话,但是,一定会有很多人说类似的傻话,做类似的傻事。譬如,只看见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一匹骆驼,却看不见前面整垛稻草的重量;夸大领导、英雄的作用,却看不见制度系统的作用。这些都是夸大最后一个大饼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由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以钻石并非生命之必需,因为数量少,边际效用大,所以价格高;水是生命之必需,甚至怎样评价也不算过分,但是数量多,边际效用小,所以价格低。同样地段和质量的房子,可以看到有花园绿地的那间价格明显要高得多,就是这个窗景的边际大大提高了房间的总效用。还有“家花哪有野花香”,是因为家花天天看到,边际效用小,总效用大;野花偶然看见,眼睛一亮,边际效用大,总效用小。所以会有人用野花置换家花,实在是被边际效用所诱惑,忽视了总效用的作用。

边际效用小,总效用大;边际效用大,总效用小。这样的关系普遍存在于增量和总量之中,如功夫练到金钟罩的时候,个人技能的增量很大,但科学技术往往不发达,其总量很小。英雄豪杰当领袖,个人才能素质的边际很大,但它恰证明国家制度不完善造成的总量很小。平民领袖个人素质才能的边际很小,但国家制度完善的总量很大。英雄辈出的年代正是痞子嚣张,治安混乱的年代,否则没有英雄的用武之地,也显示不出英雄来。这些都不是边际与总量关系的直接论述,但却一定是这种关系的应有之义。

消费者均衡就是要实现在经济约束下的效用最大化,它以以下两个公式来表述:

公式(7-1)是所有商品的价格乘上所有商品的数量等于钱的总量,也就是把钱用完。公式(7-2)是每个商品的边际效用除以每个商品的价格要相等,即每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要相等。如果不等的话,就要将一元钱从边际效用小的商品上拿出来,用到边际效用大的商品上去,消费者失去的边际效用是小的,得到的边际效用是大的,总效用增加。如果每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的边际效用都相等了,再将钱从任何一个商品中拿出来,用到另一个商品上去,总效用就会下降。因为,按照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追加商品的边际效用小,减少商品的边际效用大,总效用下降。所以,当每元钱用在不同商品上边际效用相等时总效用最大化。

公式(7-2)最后还要等于MUm/1,即用在商品中的每元钱的边际效用还要等于一元钱的边际效用,也就是说,付给别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要等于得到商品的边际效用,才能实现消费者效用最大化。商品属于你,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决定消费者均衡,这很说得过去。货币属于别人,为什么它的边际效用也能决定你的效用最大化呢?这就难免有些令人困惑了,但它仍然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如果货币边际效用大于商品边际效用,消费者付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大,而得到的商品的边际效用小,他的总效用减少,所以应该减少购买。如果消费者付出的货币边际效用小于商品的边际效用,他的总效用增加,这就值得持续购买,直至商品的边际效用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消费者才实现其效用的最大化。证明了这一点,公式(7-2)就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亦即

等式(7-4)表明,商品价格可以套用马克思的论断马克思说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价值与货币的价值对比的结果。,是商品的边际效用与货币的边际效用对比的结果。

正是从公式(7-4)出发,可以证明不是商品的价格决定商品的数量,而是商品的数量决定商品的价格。经验告诉我们,价格高,商品需求量少;价格低,商品需求量多,因而是商品价格决定商品数量,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而根据公式(7-4),则是商品数量决定商品价格。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不变,商品数量少时,商品的边际效用大,人们愿意付很多钱,所以商品价格高;商品数量多时,商品边际效用小,人们只愿意付一点点钱,所以商品价格低。如果考虑货币也有边际效用,并且随着商品持有的增加和货币持有的减少而递增,则商品数量少时,就是货币数量多,货币的边际效用小尽管,对大多数人来说,货币越多越好,但是货币的边际效用仍然递减。几千块钱对贫穷家庭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但有钱人却可能不以为然。,两者相比,人们愿意支付较高的价格。而在商品多时,就是货币数量少,货币的边际效用大,两者相比,人们愿意支付的价格更低。商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倾斜得比货币边际效用不变时更加陡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