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级教师高中文言文译解(增订版)
- 程翔
- 4463字
- 2020-07-09 15:51:39
寡人之于国也
【说明】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曾游历齐、宋、滕、魏等国。诸侯们认为他的学说“迂远而阔于事情”,不予采纳。晚年退居讲学。孟子的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尧舜之道,即实行“仁政”、“王道”,提倡礼义和仁爱,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他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与捍卫者自居,故后人也常“孔孟”并称。他继承发扬孔子的仁政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君王暴虐,百姓极其痛苦的时代,他声讨虐政,提出要制民之产,使百姓有温饱的生活,他的民本思想等在当时都有进步意义。
《孟子》是记录孟轲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品。全书共七篇,二百六十一章。和《论语》相比,它已不再是语录体,而发展成为规模宏大的长篇大论的散文。《孟子》的文章富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进行辩论,说理透彻,组织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形象生动感人;语言朴素,明白晓畅,有的概括了某些生活理想,含有哲理,其中不少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文章写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当时各国为了增产粮食和扩充兵员,都苦于劳动力不足,所以梁惠王要同邻国争夺百姓,采取了自以为“尽心”的措施,可是目的并没有达到。孟子抓住了这个矛盾,指出梁惠王的“尽心”,并不能使百姓来归,同时提出自己的主张,只有“行王道,施仁政”,才是治国的根本办法。
【原文】
梁惠王[1]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2]。河内[3]凶[4],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5]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6],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7],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8],兵刃[9]既接,弃甲曳[10]兵而走[11]。或[12]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13]? ”
曰:“不可,直[14]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15]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16],谷不可胜[17]食也。数罟不入洿池[18],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19],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20]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21]之始也。五亩之宅[22],树[23]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24]矣。鸡豚[25]狗彘[26]之畜[27],无失其时[28],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29],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30]庠序[31]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32]不饥不寒,然而[33]不王[34]者,未之有也[35]。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3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37],人死,则曰:‘非我也,岁[38]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39],斯天下之民至焉[40]。”
【注释】
[1]梁惠王:战国时代魏国的国君,都城在大梁,所以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我对于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呀。寡人,古代君王对自己的谦称,意思是寡德之人。焉耳矣,三个语气词叠用,加重语气,表示恳挚的感情。
[3]河内:魏地,在黄河以北的地方,今河南省济源县一带。下文的“河东”,也是魏地,黄河以东的地方,今山西省安邑县一带。
[4]凶:发生灾荒,谷物收成不好。
[5]粟:小米,指谷类。
[6]政:忧民的措施。
[7]加少:更减少。加,更。
[8]填然鼓之:战鼓咚咚敲响。填然,鼓声咚咚的样子。填,形容鼓声,拟声词。鼓,动词,击鼓。之,衬字,凑足音节。
[9]兵刃:枪尖刀锋。兵,兵器。刃,刀锋。
[10]曳(yè):拖着。
[11]走:逃跑。古代慢慢走叫步,快走叫趋,比趋更快,相当于跑叫走。
[12]或:有的人。
[13]则何如:那么怎么样呢?有“是否可以”的意思。
[14]直:只是,不过。
[15]无:通“毋”,不要。
[16]不违农时:不要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意思是农忙季节,不要征调百姓服役。违,违背,妨碍。农时,耕耘收割的季节。
[17]胜(shēng):尽。
[18]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细密的鱼网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捞。数,细密。罟,网。洿,大,深。
[19]斧斤以时入山林:砍伐树木要按一定的季节。以时,按一定的时候。砍伐树木应在树木凋落的时候。
[20]养生丧死无憾:供养活着的人,安葬死者,都没有什么不满。憾,怨恨。
[21]王道:指古代政治哲学中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与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的霸道是相对立的。
[22]五亩之宅:古代一个有劳动力的男丁可以分得五亩大的住宅和场地。五亩,合现在的一亩二分多。
[23]树:栽种。
[24]衣(yì)帛:穿丝织的衣服。
[25]豚(tún):小猪。
[26]彘(zhì):猪。
[27]畜(xù):畜养。
[28]时:指交配、繁殖、饲养的适当时机。
[29]百亩之田:上古时候,一夫可以分到一百亩地。
[30]谨:认真从事。
[31]庠(xiáng)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叫庠序。申之以孝悌(tì)之义:反复地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道理来训导人民。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颁白,头发花白。颁,同“斑”。负,背着。戴,顶着。
[32]黎民:百姓、民众。
[33]然而:这样,可是。
[34]王(wàng):拥有天下,称王称帝。
[35]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宾语前置。
[3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猪狗一类的家畜吃着人吃的粮食却不加制止。检,制止。
[37]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灾民。涂,同“途”,道路。莩,饿死的人。发:开仓。
[38]岁:年成。
[39]王无罪岁:大王如果不去归罪于年成。意思是施行仁政。罪,归咎。
[40]斯天下之民至焉: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斯,则、那么。至,到,这里指归顺。
【译文】
梁惠王对孟子说:“我对于国家,真是费尽心力了。河内地方遭饥荒,我便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迁移到河东,同时把河东的一部分粮食运到河内。假如河东遭了饥荒也是这样办的。我曾经考察过邻国的政治,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我这样为百姓打算的。可是那些国家的百姓并不因此减少,我的百姓并不因此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答道:“王喜欢战争,那就让我用打仗来作个比喻吧。战鼓咚咚一响,枪尖刀锋一接触,就抛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有的一口气跑了一百步停住脚,有的一口气跑了五十步停住脚。那些跑五十步的战士耻笑跑一百步的战士,行不行?”
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他没有跑一百步罢了,但这也是逃跑呀。”
孟子说:“您既然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再希望你的百姓比邻国多了。
“如果在农民耕种收获的季节,不去征兵征工,妨碍生产,那粮食便吃不尽了。如果细密的鱼网不到大的池塘里去捕鱼,那鱼鳖也就吃不完了。如果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木材也就会用不尽了。粮食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就会使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百姓对于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了。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丝棉袄了。鸡狗猪的畜养,不要错过繁殖的时机,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吃肉了。一家人百亩的耕地,不要妨碍他们生产,那么几口人的家庭可以吃得饱饱的了。认真地兴办好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那么,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行走了。七十岁以上的人有丝织衣穿,有肉吃,一般百姓饿不着,冻不着,这样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的,是从来没有过的事。
“现在,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以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曾想到应该打开仓库,赈济百姓。老百姓死了,竟然说‘这不是我的罪过,而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杀死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兵器杀的’又有什么不同呢?您若不去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就都会来归顺了。”
【导读】
《孟子》的文章,笔墨酣畅,气势恢宏,笔锋犀利,雄辩有力。这与文章善用比喻、排比、对举,以事说理等多种方法大有关系。试以本文为例,略作分析。
善用比喻。梁惠王以自己尽心竭力治理国家,可“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来问孟子,孟子并不直接泛论道理,而是先以易于接受的比喻来作铺垫。用同样是临阵逃脱,只是跑五十步和一百步之差,来比喻梁惠王和邻国执政者。先提出“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让对方自己来判断:“不可。”然后拿这个判断作根据,指出梁惠王的小恩小惠,同邻国当政者比起来,也不过是五十步和一百步,因而希望“民之多于邻国”,当然就办不到。再如,文章末尾用一明显的论断:“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一望而知,这是错误的。既然这样,那么,“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不言而喻,也是荒谬可笑的了。
用比喻的时候,先提出一个论断,让对方首肯,然后以比喻论断作根据,提出第二个论断,迫使对方不得不首肯,这样有利于自己的论点,加强论证的力量。
层层进逼。上述比喻说理,已经体现出了层层进逼的特点。在阐述“王道”主张的时候,也是层层深入,步步进逼,加强论辩力量。先摆出第一层意思:“不违农时”, “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则“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既然“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材木不可胜用”,那就能够“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第二层。既然“养生丧死无憾”,那就是“王道之始”了,这又是一层意思。三层意思扣得很紧,前一层意思是后一层意思的前提,后一层意思是前一层意思的结论,同时又是下一层意思的前提。这样步步深入,让对方承认了一层,就不得不跟着作者的推论,一层一层都加以承认。在论述实行“王道”时采取了同样的方法。
另外,如“谷不可胜食也”, “鱼鳖不可胜食也”, “材木不可胜用也”,一连三个“……不可……也”;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一连三个“……者……矣”。这种排比的写法,迭用相同的句式,把文章的气势蓄积起来,加强了论辩的力量。
【练习】
一、填空:
1.孟子,___________名,___________ 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 ___________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2.王好战,请以战喻。___________,兵刃既接,___________ 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___________,则何如?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寡人之民不加多
3.填然鼓之
4.养生丧死无憾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7.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8.王无罪岁
三、解释句中加点词语,注意区分其不同:
1.兵刃既接
2.弃甲曳兵而走
3.斧斤以时入山林
4.鸡豚狗彘之畜
5.谨庠序之教
6.申之以孝悌之义
四、归纳多义词义项:
五、把下面语句译成白话文: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六、体会下边这段文字中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并在括号里加标点:
淳于髡曰:“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曰:“礼也( )”曰:“嫂溺,则援之以手乎( )”曰:“嫂溺不援,是豺狼也( )男女援受不亲,礼也( )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曰:“今天下溺矣( )夫子之不援,何也( )”曰:“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子欲手援天下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