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二
自从1994年开始,我的职业生涯就和本地化绑在一起了。对于很多人来说,时间久了,也就失去了初时的新鲜,进而对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变化不再有起码的敏感,但于我而言,这十几年的光阴,反而如窖藏的陈酒,历久而弥新。每每检视这些年本地化的发展与演进,就不免洋溢起那种最早投身这一行业时的激情,而这激情到现在也并无丝毫的衰减。
2005年是中国本地化行业迭遭冲击的一年,这当然主要由国际本地化供应格局的变更及影响所致。莱博智在这一年并购了保捷环球,而思迪则收购了老牌的工具供应商塔多思。我们认为这一年之要写入本地化行业的历史,并不单纯因为这两起主要的收购事件,还在于它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工作于其中的行业生态。传统的“三大”格局不复存在自不待言,而传统的关于本地化行业领域的界定也在日渐模糊起来。在中国人的世界格局中,“三足鼎立”意指最为稳健及安全的一种态势,而这态势恐怕再也不可能回归本地化行业了。不唯如此,从那时到现在,时光荏苒又已五载,关于本地化格局的传统分野仍在进一步模糊之中。比如思迪就一直动作频频,其对Tridion和Idiom的收购,则拉开了内容管理与全球化管理相结合的序幕;而最新的信息是,思迪刚刚完成了对统计机器翻译领域的领先者LanguageWeaver的收购。这些都传递给我们一个明确的信号,即本地化行业正在经历着又一次剧变,这剧变看上去是这般悄无声息,对于许多仅仅以此为谋生手段的人们来说,变革本也是甚无意义的,但对像你我,对本地化抱有超乎普通职业情怀的人而言,这种惊涛骇浪般的转变,是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
我有时候想,对于我们每一个生存于世的个体来说,怎样的一种体验才可称为完满的人生。无论面对真正的风雨还是潜隐的转变,我们是该迎头而上、笑傲浪尖呢?还是顺流而下、借势取利呢?从事本地化行业的这十几年,一路走来,其实这已经不是什么令人困扰的问题了。在中国本地化行业曾经陷入集体困境的2000年前后,我就已体认到塑造这一行业的重要意义。任何事物如果不经过我们的精心打磨,是不可能按照预期的方向发展的,而本地化行业在中国十多年的历史,差不多一直处于一种未经设计的发展之中。从常理上来说,这是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建构目标的,而一种集体的无意识状态势必对我们行业的长远未来构成巨大的伤害,或迟或早,我们都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一切。
塑造本地化行业在中国的现状及未来,事实上比我们预期的艰难还要更甚。很多时候并非因为意识和思维的局限,还在于我们身处其中的大环境,使得很多事情的操作并不能如设计的那般顺利进行。此外,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国内多数本地化厂商长久以来一直面临的其实都是生存的困境,当生存还成为其问题的时候,要求他们去思考未来一些形而上学的问题,确实也显得过于奢侈,虽然我们明明知道,那些问题才是我们困境的根源。
在持续努力的过程中,慢慢地我们终于也有了一些成就,2005年《软件本地化》一书的出版,可看作中国本地化精英集体智慧的结晶。对于大多数刚刚入行或者尚在行外徘徊的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他们一窥堂奥的门径。本地化在中国十年的沉默,也终于藉着这本书而逐渐地有了一些集体性的声音。
客观地说,中国本地化人这些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努力,但与国外同行们相比,似乎我们的努力并不足够,或者毋宁说我们还缺少一些根本的东西。2005年12月28日,国内本地化行业主要企业的老总终于得以聚首,共同回顾了若干年来的发展历程,并深刻地感受到中国企业与国外同行之间的距离,乃在于我们始终缺乏集体语言。而集体语言的丧失,又和我们对本地化行业的集体认知的缺乏相关。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永恒的主题仍旧是持续不断地塑造这一行业,以期有更多优秀的人才加入,共同打造令人期许的未来。
本地化发展到今天,从来都没有缺乏过令人激动的情境,这虽说是许多新兴行业共有的特性,但也更是本地化行业魅力永恒的象征。身处在这样一种情境下,我们无法不葆有一颗年轻而好奇的心。每一天,当我们用自己的智慧浇筑未来时,我们能清楚地意识到努力的价值与意义;而每一天,当我们目睹种种潜流渐次汇合而成新的发展趋势时,又如何能不为之欢欣鼓舞呢?
莱博智中国公司的一众同仁,正是这样一群充满激情与梦想的人们,他们不唯在勤勉地为当下的每一天而努力,其目光所及,已经远远超越了萦绕周遭的万象,触碰到那仿佛遥不可及的未来。而我们都知道,对于所有满怀本地化职业情怀的人来说,那未来就是不久之后的今天。
这一本书,可以看作是《软件本地化》的延续之作,但意义又绝不仅限于此,五年前那些凭借该书而踏入这一行业的追梦者,而今都已成长为各个公司的骨干。对于我们来说,思考本地化行业在中国的整体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洞悉本地化相关的种种技术与管理细节,只有在这个意义上,塑造中国本地化行业才具有更为坚实的基础。而我们期望这本书能够提供所需的一切。
未来无限美好,一如我们今天身处其中的世界是这般的丰富多彩,而我们都知道,无论现在还是未来,其实都只在你我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