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依法断狱的思想
唐律从维护唐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加强封建法制出发,十分强调依法断狱。
1.断狱必须引用律文的思想
唐律认为,唐虽有律、令、格、式等法律形式,但只有律才是断狱的主要依据,故司法官断狱必须依律文,不可擅自引用其他条文。《唐律疏议·名例》“称日年及众谋”条“疏议”说:“令为课役生文,律以定刑立制。……刑名事重,止可依据籍书。律、令文殊,不可破律从令。”同时,律已对犯罪问题作了较为完整的规定,基本能适应断狱需要。《唐律疏议·断狱》“断罪不具引律令格式”条“疏议”说,“犯罪之人,皆有条制。断狱之法,须凭正文”,并按律定罪量刑,“违者笞三十”。就是皇帝的敕令,也不可普遍适用。《唐律疏议·断狱》“辄引制敕断罪”条规定:“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
2.罪行法定的萌芽思想
唐律的个别条款还流露出罪行法定的思想,即律无明文规定的不科罪,把它作为依法断狱的一个表现。《唐律疏议·擅兴》“主将临阵先退”条规定:“诸主将以下,临阵先退;若寇贼对阵,舍仗投军及弃贼来降,而辄杀者:斩。即违犯军令,军还以后,在律有条者,依律断;无条者,勿论。”此条“疏议”对“无条者,勿论”作了解释:“若违犯军中号令者,军还以后,其所违之罪,在律有条者,仍依律断。直违将军教令,在律无条,军还之后,不合论罪。”
3.重视依法量刑的思想
唐律十分重视依法量刑,把它作为依法断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重视依法加减刑。唐律规定的五刑共有二十等,加、减刑时的等数不同,加刑时逐等加,减刑时死、流各以一等减。《唐律疏议·名例》“称加减”条规定:“诸称‘加’者,就重次;称‘减’者,就轻次。惟二死、三流,各同为一减。加者,数满乃坐,又不得加至于死;本条加入死者,依本条。其罪止有半年徒,若应加杖者,杖一百;应减者,以杖九十为次。”第二,重视依法对数罪的量刑。唐律对数罪的量刑根据不同情况而定,主要有:首先,一般情况采取吸收原则。《唐律疏议·名例》“二罪从重”条规定:“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等者,从一。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其次,个别罪适用累科办法。《唐律疏议·名例》“二罪从重”条还规定:“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若罪法不等者,即以重赃并满轻赃,各位论。”最后,规定最高的用刑限度。《唐律疏议·名例》“犯罪已发已配更为罪”条规定,凡更犯“累流、徒应役者,不得过四年。若更犯流、徒罪者,准加杖例。其杖罪以下,亦各依数决之,累决笞、杖者,不得过二百。其应加杖者,亦如之”。第三,重视依法对疑罪量刑。唐律认为,疑中可能会有冤、假、错,故不可擅断,应当别论。《唐律疏议·断狱》“疑罪”条规定,疑罪包括:“虚实之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无证见;或傍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此条同时规定了处理办法:“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如果司法官违反以上规定,都要依“出入人罪”受罚。
4.严惩违法断狱行为的思想
唐律认为,依法断狱是司法的主要内容,违法断狱行为会对法制甚至国家造成危害,因此必须严究这类犯罪者的法律责任。根据这类犯罪的特点,唐律以反坐为原则严惩犯罪人。《唐律疏议·断狱》“官司出入人罪”条规定:“诸官司入人罪者,若入全罪,以全罪论;从轻入重,以所剩论;刑名易者:从笞入杖、从徒入流亦以所剩论,从笞杖入徒流、从徒流入死罪亦以全罪论。其出罪者,各加之。即断罪失于入者,各减三等;失于出者,各减五等。若未决放及放而还获,若囚自死,各听减一等。即别使推事,通状失情者,各又减二等;所司已承误断讫,即从失出入法。虽有出入,于决罚不异者,勿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