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自序

从1992年始,我便一直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学工作。在此过程中,我逐渐发现,尽管许多人言必称美国,但对美国的认识非常肤浅,无论是阅读和欣赏,还是交流和讨论,都表现出对美国文明和文化了解的极度欠缺。2004年,我为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生开设了“美国文明史”英文课程,试图给学生介绍一些美国历史上的重要史实,希望他们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增加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收集授课资料的过程中,我意外地发现国内这方面的资料非常稀少,虽然有一些优秀的英文原版书可资利用,但这些书较为专业,写作对象是对美国历史已经有相当了解的读者,而且在时间上较为纷杂,不大适合中国学生学习。譬如,讲到美国内战时,它们会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几个方面,这样,内战中的重要文献《解放宣言》便分别出现在书中多个地方,在时间概念上给学生造成一定的混乱。

不过,尽管收集的资料并非理想,但这个课程却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学生不仅听课认真,而且积极配合,对于本人分配的课外调研任务均以幻灯、短片、讨论等多种形式完成,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活跃的课堂氛围。经过这一实践,我下决心为中国大学生编写一部《美国文明史英文教程》,一方面为了激发学生对于美国历史文明的兴趣,另一方面想通过以学科语境为依托的教学方法来提高他们的语言技能。庆幸的是,这一构想立刻得到北京大学出版社外语编辑部主任张冰编审的认同。2005年,我与北大出版社为此书正式签约。同年,本教程荣获上海交通大学教材建设立项。

2005年至2007年,我继续开设此课程,不仅对教程所涉及内容有了进一步的想法,而且也收集到更多的相关材料。2006年,我以此教程申报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资助,因此于2007年2月赴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文明系访学。幸运的是,我在哈佛得到了美国文明系主任John Stauffer教授的亲自指点,对已经设计好的教程结构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几乎把原来的方案完全推倒重来。在其后半年内,我几乎以Widener图书馆为家,扎扎实实地对每一章、每一节进行研究、撰写和推敲。

在哈佛访学期间,我曾拜访过美国有名的历史学家、克林顿当政时的美国历史顾问Bernard Bailyn教授,并得到他的热情鼓励:“祝愿您能成功地把美国历史和美国文学介绍给中国的年轻人。”

我还与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肯尼迪北美历史研究专家Knud Krakau教授取得联系,向他就教程的有关事宜求教,不仅得到他的大力帮助,而且得到他的热情称赞,他说:

您已经开始了一项非常重要而有趣的工程:一本为非美国学生撰写的美国历史课本。就这点而言,我们在德国实际上也面临着促使您开展这项工程的相同处境:优秀的美国历史教材缺乏,而美国历史学家的专著又过厚过细。您的教程将美国400多年的历史分为15章,看上去给人印象深刻且操作性极强。

另外,我还向美国圣约翰学院圣达菲分校人文学科研究院院长Krishnan Venkatesh教授求教并得到他的热情鼓励。他说:

尽管人类非常有思想有智慧,但如果他们在学习语言时只是停留在传统的方法如记忆、重复以及令人厌倦的练习和训练上,他们的学习也就举步维艰。这个世界充斥着采用此类矫揉造作、机械呆板的方式教授语言的书籍,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件事情,即,我们学习语言是因为我们想理解我们有兴趣理解的东西,要讲述我们感到有必要讲述的故事。我们学得最好的时候是当我们通过深刻的问题、有趣的人物、令人难忘的故事注入我们的全部想象和思想的时候。因之,我们需要更多能够引发我们的思想对理解重要事情的自然欲望的语言书籍。

您的教程正是寻求通过满足这种自然欲望来教授英语的少数著作之一,真诚地希望多有一些这样的书籍。它诉诸读者对于动人心弦的真实故事的热烈渴望以及读者对于理解一部分现代世界如何形成的殷切期待。除了像您这样一位有着广泛兴趣、对知识充满热情而且对英语准确把握的学者之外又有谁能撰写此书呢?可以想象,学生读完此书后不仅能够收获大量词汇,学会使用复杂的英语,而且也将产生进一步研究整个美国文明史的欲望,并将阅读更多的书籍,为自己的思想寻找合适的表达方式。诚望此书能为其读者开辟许多新的蹊径。

我还走访了位于费城的常春藤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在那里会见了宾大英语学院院长Amy Kaplan教授。当Kaplan教授看到我的教程目录时很惊奇,她非常真诚地说:“我希望我的学生能读到您的书。”

我也会见了另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宾大历史系教授Bruce Kuklick先生。Kuklick教授看到我的手稿,听了我的打算后非常惊讶,连声说:“Matthew,这正是我想做的。”原来他刚刚申请到福布莱特基金,准备赴荷兰为欧洲大学生编写一本性质相同的美国历史教材。当我回到哈佛后,我收到Kuklick教授主动寄来的他的福布莱特基金申请书拷贝,这回该我大吃一惊了:计划何其相似,他的计划简直就是盗用了我的计划!

2007年6月,我的研究荣获Gilder Lehrman美国历史研究院的研究基金。这个研究院是纽约历史研究院的一个分支,在美国颇具影响,其研究基金一般只限于美国学者,但由于本教程的设计独特,我有幸成为接受该研究基金的第一位中国学者。

本教程主要关注的不是包罗万象,而是内容连贯和焦点集中。我试图把焦点集中在美国史上最有意义的人物和事件上,并把它们尽量按照时间顺序排列。一些次要人物和事件虽然也有提及,但绝不喧宾夺主,以便学生通过跟踪一条清晰的时间轴,参照同时代中国和欧洲历史上的纪年大事,不仅对这些重大事件形成较为明朗而深刻的印象,并且产生进一步研究某些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兴趣。

本教程并非纯粹以研究美国文明史为目的,而是为了帮助学生在学习和讨论美国史上活生生的人物和事件的同时提高英语语言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我国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英语是一门抽象学科,它以语言为驱动力,以考试为指挥棒。课文被删节或改写来适应语言教学目的,教师不得不进行填鸭式教学来确保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每个词和每一句从而得以通过考试。与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形成强烈对比的是,本教程非常注重历史故事的完整性、历史人物的影响性、叙事方法的技巧性和叙述语言的丰富性,使学生深刻感受到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由此对英语语言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非常荣幸的是,本教程得到前加拿大公共英语署官员、加拿大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Howard B. Woods教授审校,因而尽可能地保证了本教程英语语言的流畅生动和历史叙述的客观自然。Woods教授对此教程非常欣赏,他说:“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在审校的过程中,我脑子里不断地在跟Matthew讨论。”他对此书第七章思考题中将美国“小巨人”斯蒂芬·道格拉斯与当代中国“世纪伟人”邓小平相比较的问题更是大加赞赏。

2008年6月,《美国文明史英文教程》终于由北京大学出版社付梓,并被纳入“十一五”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在此教程出版之际,我非常幸运地请到三位专家为本成果作序。

上海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王恩铭教授从人文科学的角度为本成果作序道: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永远不可能在真空中发生;它也绝不能只限于语言习得本身。语言的学习和掌握应该在该语言使用的环境中完成。没有一个特定的语境,不仅不能辨析字义,而且也不能完整理解句意。由于这个看似简单但却常常不能被完全理解的原因,中国的多数英语课本倾向于把语言学习和有关英语国家的信息结合起来,尤其是有关英语世界的社会文化生活的信息。如此编写英语课本的方式极大地方便了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语言,帮助他们不仅获得语言本身,而且开阔了他们对于这些英语母语国家的视野。

在许多方面,魏啸飞博士的《美国文明史英文教程》一书正是这样一种尝试。这部教程旨在帮助中国学生获得和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技能,不是通过英语学习本身,而是通过研究美国文明。此教程与众不同之处不在于其题材之新颖,而在于作者对于这一题材处理方法之独特,这种处理方法凸显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人物以及他们在美国文明中的特殊地位。这种方法至少有两个好处。其一,它允许读者不费吹灰之力便可以了解美国文明概貌,引导读者径直发现美国文明辉煌而艰辛的成就。其二,通过把影响美国的所有重大事件串连起来,该教程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几近完整的美利坚民族奋斗画卷,其诞生,其成长,其发展,其成功。任何人仔细阅读该书都必然获得对美国文明的一个清晰印象。

同样有意义的是该教程的设计思路。如果此教程仅仅只是为了传播某个特定国家的文明与文化,那么人们完全有诸多其他选择来达到这一目标。但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独特的教程成功地将信息传递和语言学习结合起来。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在撰写过程中特意斟词酌句,以保证学生在使用该书时不仅获得有用的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非常方便地学到正确的词语用法和地道的表达方式。在许多情况下,作者为了满足语言学习和历史知识两方面的需要而煞费苦心。该教程最终由于其简洁明快的设计方案以及行云流水的连贯叙述而为读者奉献了一场愉快而丰富的阅读盛宴。

对于中国的理工科学生来说,这部美国文明教程大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1959年,英国文化学者C. P.斯诺已经指出,我们的社会、教育制度和知识生活中存在两种文化的分裂现象,一方面是人文,一方面是科学。自此以后,人们就此两种文化的辩论此起彼伏。尽管没有现成的解决办法,但我们显然不愿意看到这两者之间形成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的确,在全球化进程中,当今的大学生不仅应该用现代科技知识充实自己,而且应该汲取全人类文明的营养。毕竟是昨天的文明成就了今天的文明,而今天的文明又将铸就明天的文明。为了使明天的文明更加辉煌、更加精彩、更具有生命力,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为将来做准备,一方面发展科学技术,一方面提升人文素质。从这个意义上讲,《美国文明史英文教程》适时地进行了一个颇有价值的尝试,帮助理工科学生在美国文明的语境中习得英语语言。我确信,作者在此方面的努力将会得到读者的认可和欣赏,他们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将不仅提高英语技能,而且将摒弃我们这个社会中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交流屏障。有鉴于此,我衷心地向所有怀着这一崇高理想的中国大学生推荐这一风格独特的教程。


美国历史学家、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系教授Bruce Kuklick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为本书作序:

我非常高兴地向中国大学生推荐魏啸飞先生的《美国文明史英文教程》一书。魏先生曾在美国访学,不仅在美国文学方面而且在美国历史领域均拥有优秀的研究背景。他掌握了大量的美国文明和文化史料,并且在他的著作中把这些史料以容易理解的形式奉献给读者。他的全景式《美国文明史》覆盖了美国文明史上的主要人物和所有的重要事件。

初次接触美国历史的学生将由于该教程中鲜明的特色而特别受益。首先,每章的编年史纪将美国、欧洲和中国同时代的大事并列在一起,使得读者自然而然地反思中国历史和美国历史的相似与不同之处。其次,该教程容易把握。学生将不会被美国学者的大部头著作所压倒。那些著作被美国大学作为教科书,着眼于美国学生,要求学生拥有相应的文化背景,令境外学生难以适应。最后,魏先生的英文易于理解但却绝非简陋。它不仅对有志于研究美国历史的学生很有帮助,而且对有志于通过阅读英语语言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而扩大英语知识的中国学生来说也颇有益处。

上海交通大学二语习得研究专家俞理明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为本成果作序:

当学生投身到美国文明史实的海洋中时,当学生浸没于无数的历史概念和观点时,他们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在理解美国文明中复杂而细微的地方时,在争相表达和交流对美国文明史中一些重大问题的看法时,他们深刻感受到一种必须学好语言的迫切需要,更频繁地使用了超认知策略、补偿策略及社交策略。魏博士的教程对于CBI(以内容为依托的语言教学)教学理念在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尤其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贡献。

本教程的特点可以总结为:


追求以史为鉴、批判思维的通识理念;

把握条理明晰、疏朗有致的时间脉络;

梳理跌宕起伏、瞬息万变的美国历史;

开掘影响深远、意义非凡的重大事件;

展现唇枪舌剑、针锋相对的观点碰撞;

激发拓展视野、开阔眼界的社会思考;

提供醍醐灌顶、豁然开朗的文化启迪;

训练审时度势、洞察秋毫的政治判断。


不过,由于本英文教程词汇量大,难度系数高,学生读起来较为吃力,故决定将其译为中文,以便学生深入学习。经过两年多不懈努力,终成此稿。在此过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所的冯卫民君及我的大学好友王旭芳、晋旭生君为本书翻译提出了宝贵的建议,本书责编黄瑞明女士及排版老师就本书诸多细节不厌其烦地进行修改,在此一并深表谢意。

2011年6月6日于上海清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