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五月花公约》(1620)

虽然亨利八世建立了英国国教,但英国的新教徒仍然认为,仅仅从罗马教廷分离出来还远远不够,英国国教仍需净化,以消除残留的任何“罗马痕迹”。这些人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是极端的改革派,希望对英国国教的仪式和等级制度进行大规模变革,渴望修正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天主教信仰的错误,把教堂恢复到最初“未遭玷污”的状态,回归基督教的原始秩序、自由和信仰。他们反对英国国教的华丽铺排,反对带有天主教气息的宗教仪式,反对祈祷遵循的繁文缛节,反对教堂对《圣经》人物和遗物的崇拜,反对旨在装点教堂仪式的唱诗班、铃铛以及风琴等音乐,反对英国国教牧师穿戴颜色鲜艳的“罗马长袍”。他们甚至反对装点教堂建筑的十字架和彩色玻璃窗,认为这些“符号和涂抹”只会使人思想分神,为声色所惑,而不能专注于传教士的布道和上帝的福音。

清教徒不仅反对英国国教的理论和仪式,而且反对英国国教的体制。英国国教由英国君主以及主教和牧师组成的等级制度所掌控。在清教徒眼中,这种体制没有《圣经》的许可,它只会剥夺人们真正信仰宗教的权利。清教徒极其憎恶那些尽人皆知的腐败牧师。那些人不仅掷骰子赌博,而且参加狂欢舞会,他们知识浅陋且不会布道,只能从祈祷书中找出片言断句喃喃而语;他们玩纸牌,道德低下;有私生子,却从不忏悔。清教徒把此类事件视为英国国教腐败的象征和违背《圣经》戒律的表现。作为“《圣经》的信徒”,清教徒认为《圣经》文字是上帝箴言的实在体现。因此,指导人们生活的应该是《圣经》,而非国王、教皇或主教。社会各阶层中虔诚的清教徒都反复阅读《圣经》,他们就其涵义进行辩论,并将《圣经》作为指导宗教、政治、商业和贸易的准则。《圣经》指导人们如何生如何死,如何求婚示爱,如何结婚生42子,也告诉人们如何对待战争,治愈患者,惩罚恶人,埋葬死者。《圣经》甚至为人们的穿着打扮和餐桌礼节都提供了规则。激进的清教徒被称为分离派(Separatists),他们深信英国国教深陷于“罗马天主教”的泥淖,已经腐败得无可救药,因此希望与之完全断绝联系。

1572年,伊丽莎白一世的枢密院(Privy Council),也就是17世纪以前一直作为英国最高立法机构的英王咨询委员会,签署了一项法律,同意将极端宗教分子流放到偏远地区,这样他们既不会在国内滋生蔓延,又不会影响到国民的福祉。当时,分离主义者遭到英国政府的罚款、迫害、监禁甚至死刑。他们一直都是清教主义运动中的一小部分人,大多地位低下,主要是农民和手工业者,没有能力与政府抗衡。1608年,其中一些人失望之余,从英国逃至长期以来被认为是宗教避难所的荷兰。他们受到荷兰人的欢迎,被视为虔敬上帝和工作努力之人。然而,分离主义者不久便对他们在荷兰的流放生活感到不满。由于他们生活俭朴,他们担心自己的后代会慢慢被荷兰文化同化,不再认同自己的清教身份。最后,在托马斯·威斯顿(Thomas Weston, 1575—1624)的领导下,他们决定离开荷兰,前往上前往美洲的朝圣旅程,赴当时由伦敦弗吉尼亚公司管理的弗吉尼亚殖民地定居。

“五月花”号事件,1620

1620年,这些分离派清教徒与另一批从英国出发的移民汇合,共一百零九人,乘坐载重一百八十吨的“五月花号”(Mayflower)轮船扬帆起航,驶向北美大陆。经过海上六十五天的风吹浪打,“五月花”号终于到达原定目的地弗吉尼亚以北几百英里的马萨诸塞(Massachusetts)海滨。此时,由于饱受坏血病(scurvy)的困扰、营养不良的折磨以及一次船员叛乱的打击,他们慨叹自己命运多舛。放眼望去,眼前这块土地满是森林和灌木丛,一片尚未开化的迹象,而他们身后汪洋无际的大海隔断了他们与文明世界的联系。到达马萨诸塞之后,这些移民始祖意识到这里不属于英王特许令的范围,但他们仍然决定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殖民地,而不再继续前行至詹姆斯敦。登陆之前,他们签署了《五月花公约》(Mayflower Compact)。根据这个重要公约,他们以詹姆斯国王的名义成立了一个自治机构,建立起普利茅斯种植园(Plymouth Plantation)。《五月花公约》被认为是后来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的象征性基石。

1607年创立的切萨皮克湾殖民地与1630年创立的马萨诸塞殖民地

这些自称“朝圣者”(Pilgrims)的清教徒在长时间的旅程中备受艰辛磨难。由于对美洲寒冷的冬季没有准备,他们在到达美洲后的第一年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他们的领导者大多没有文化,对蛮荒边疆的艰苦生活毫不了解。这里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食物也很匮乏。他们不知道如何种植庄稼,没有负重的牲畜来牵犁耕地,而那里的田野土层稀少,岩石很多,相当贫瘠。由于不会熟练使用武器,他们很难捕获猎物。关于撒网打鱼他们更是知之甚少。尽管附近的科德角(Cape Cod)海域鱼类资源非常丰富,但他们在第一个月里仅抓到一只鳕鱼。第一个冬天过去后,他们当中有一半人死去,其他人在印第安人的友好帮助下才得以幸存。1621年,清教徒们举办了一个盛大的感恩(Thanksgiving)宴会来庆祝丰收。不过,他们感谢的是上帝的恩赐,而非印第安人。尽管印第安人已与他们结成同盟,但这些“朝圣者”仍然凭借其武器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迫印第安人承认英国的统治。在强硬的首领威廉·布拉德福(William Bradford, 1590—1657)以及船长迈尔斯·斯坦迪什(Miles Standish, 1584—1656)等人的带领下,普利茅斯殖民地逐渐扩大,渔业、毛皮业和木材业成为其主要经济来源。“朝圣者”是17世纪30年代大规模移民美洲的清教徒的先驱,他们在塑造美洲人独立自主、顽强不息、敬畏上帝和自我约束的形象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普利茅斯殖民地的繁荣和发展主要归功于他们的共同追求以及他们同外界联系的隔绝。然而,随着城镇和教堂的不断增多,后辈们不再像父辈那样虔诚地信仰宗教,“朝圣者”最初想保持清教的纯真性的愿望也就随之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