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中外文学名作赏析

一、中外诗歌名作赏析

1、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见图1-1),字义山,号玉豀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被人誉为爱情诗的圣手。

图1-1 李商隐画像

李商隐爱情诗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无题组诗,《锦瑟》为其中之一,题名取自诗作开篇的两个字。该诗数千年来为爱诗者乐道喜吟,但也因其多义性而令后人揣测纷纷,莫衷一是,或说是写爱情,或说是写悼亡,或说是自伤身世,但无论主题究竟是什么,这首诗都寄托了作者沉郁而强烈的忧伤。

爱情这种情感,往往无法做具体的分析。世间多少爱情,在旁人看来根本无理可循,当事人却如鱼得水,乐在其中。有时候,不经意间,爱情发生了,却无法探寻它的原因,也无法对人言说,纵使多年以后,激情消退,但那份感觉,总会珍藏在心底的最深处,轻易不敢也不愿开启心门,唯恐稍一用力,那种心动的感觉就会转瞬不见。

此诗的尾联“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感。都曾经多情年少,李商隐这样的才子不知会赢得多少少女的爱情?可偏偏这么一个良才美玉风神俱佳之人,却遭遇了历史上最黑暗的党争之厄,只能在这种毫无正义而言的境地中,默默地忍受小人的指摘和世人的白眼。此时一份真挚的情感,能够让他感受到怎样的温暖?从纷扰的朝堂回到温馨的闺房,锦瑟的一弦一柱拨弄出来的袅袅乐音里,诗人任自己的心灵放松,所有的绷紧的神经在这个时刻都得到了极大的安抚,这是让诗人永远无法忘怀的身心享受。

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爱情如灿烂的烟花,转瞬即逝。如今回顾空空如也的居室,锦瑟犹在,佳人何存?抚摸着锦瑟的一弦一柱,不为寻找动听的声音,只是为了感受你的芳泽。就是你,就是这具锦瑟,就是这些弦柱,给了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那么好的时光啊!怎么能让我不感觉到像在做梦,现实怎么会有如此春光?我不忍梦醒,我用啼血杜鹃般的声音呼唤你,泪光之中,似乎也看到你为了我而伤心落泪,如沧海中鲛人幻化的珍珠一般的眼泪,挂在你如玉的脸颊上,让我感受到你的牵挂。对你的感情,我无法自拔,也不愿自拔,当年惘然沉沦的时候,就已经决定让她永远陪伴我一生了。

义山是文章大家,其诗虽朦胧,但决不会散漫无序。此诗结构十分精致,可分三层,首联第一层总起,一句“一弦一柱思华年”引领神思远遁。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庄生”句正面承接说明追思世界的飘渺,极言迷惘的程度之深;后三句突出心绪复杂深沉,无法言说,只能默默感受。甚至有人因此而揣测李商隐所眷恋的是否是名门贵妇,所以才隐讳如此?最后一联是第三层,关合本题,阐述迷惘如此的原因,如同一声万般无奈的沉沉叹息,叫人读了难以忘怀。

2、纳兰性德《金缕曲 亡妇忌日有感》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霄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纳兰性德(1655─1685)(见图1-2),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州正黄旗人。性德幼好学,经史百家无所不窥,尤好填词。康熙十五年(1676)中丙辰科二甲第七名进士,时年二十二岁。康熙二十四年(1685)患寒疾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图1-2 纳兰性德画像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词人,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纳兰词现存349首,其词风真挚自然而凄恻哀艳,悼亡之作尤称绝调。向有满洲第一词人之誉。

这首《金缕曲》是其悼亡词中的代表作,作于康熙十九年(1680)五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其妻卢氏三周年的忌日。纳兰性德与其妻感情深厚,今存《饮水词》,悼亡之作占大约三分之一篇幅。

该词起句突兀:“此恨何时已”,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深切绵长的哀思。值此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飞卿为离情苦,纳兰容若为丧妻痛,生离还有再见的可能,死别则阴阳永隔,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百花已大都凋谢,故为“葬花天气”,这是字面意思,深层意义则是作者想起三年前,如花一般美丽的妻子香消玉殒。这样深切的哀痛,使得在夏天的夜里,词人也倍感寒意,因此说是“寒更”。

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梦醒之后仍要面对妻亡的现实。那是什么原因使她不留恋人间的生活弃我而去的呢?词人设想:“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一抔黄土,与人世隔开,虽觉冷清,却能将愁绪埋葬。上两句从卢氏的角度来写,说的是卢氏的感受。“钗钿约,竟抛弃”二句,则从自身痛苦生发,谓你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将我一人抛掷在人间。

下片开头,词人期望有另外一个世界,卢氏就生活在那里,那个世界是怎样的呢?纳兰笃信佛教,相信人死后的归宿。“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重泉”即黄泉,“双鱼”指书信。倘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问问她,这几年生活是苦是乐,与谁人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欲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但又恐愿望不能实现,这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正是因为太在乎,所以才左右盘算,犹豫不决。“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这份蚀骨铭心的痛楚,今生已经双双尝过,来生你我是否还有这份决心再经历这样的痛?“缘悭”,指缘份少;“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读词至此,不能不摧人心肝。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但又自知无望,故只能“清泪尽,纸灰起”,将一腔相思埋葬在纸灰之中。

容若悼亡名篇,读来真是一字一泪。相比苏轼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更显深沉凄楚。

3、徐志摩《偶然》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1897—1931)(见图1-3),现代诗人、散文家,浙江海宁人,名章垿,字志摩,曾用过笔名南湖、云中鹤。

图1-3 徐志摩

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和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国学习,1921年转赴英国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31年11月19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大雾,飞机失事遇难。他的作品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日记《爱眉小札》、《志摩日记》等。

这首诗写于1926年5月,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这首诗歌的格律十分严谨,全诗写了两件事,大致可看作两节。每一节的第一、二、五句都是用三个音步组成,第三、四句则都是两音步构成,在音步的安排处理上严谨中不乏洒脱,读起来纡徐从容、委婉顿挫、朗朗上口。

该诗内部充满“张力”结构,也就是诗歌包含着一种相互矛盾、甚至背向而驰的辩证关系,这使得诗歌的内涵特别耐人寻味。如诗句中出现的“你/我”、“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都是以二元对立的状态出现的。这和我们通常所读到的爱情诗迥然不同,男女主人公没有那种你情我愿的默契,而是充满矛盾。简短的几句诗,看似“轻描淡写”,却因为这种“张力”而显示出无限内涵。

这首诗歌既有总体象征(诗题具有的象征意义),又有局部象征(诗句包含的象征意味),这种在抒情诗中出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像空间,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或组构。读者的个人感觉可以丰富这首诗所抒发的情感要素,我们可以将这个“偶然”具化为我们生活里的某一次体验,我们凭借诗歌给我们的感觉,去找寻那曾经发生过的、在心中隐隐绰绰的小故事,它或者是一次人生的挫折,或者是情感的阴差阳错,或者是爱情的误会、争吵,或者是一些无法言明的情愫,这些“交会时互放的光亮”如同开放在我们情感园地里的小花,那摇曳的曼妙身姿,必将成为我们生命中的长久影像而伴随终身。

4、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1837)(见图1-4),俄国著名的文学家,创立了俄国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各个文学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图1-4 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这首诗写于诗人被流放期间。当时他和南俄敖德萨地区的总督发生冲突,被押送到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外界是轰轰烈烈的12月革命党人的起义,而敏感热情的诗人却被幽禁在这个小山村无法参加革命,内心痛苦可想而知。这首诗是他写给临近庄园奥西波娃的15岁的小女儿的,是他对小女孩的劝告和教诲,同时,也可看做是诗人的自我抚慰,是诗人善良、温情、乐观的灵魂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的美妙之处并不在于对一种简单感情的抒发,虽然它只有短短九句,而且全篇缺乏形象,仅仅是一种理念的阐述,但是情感内蕴却十分复杂。首先是被生活欺骗之后的“悲伤、心急”,接着是“忧郁”的情绪,在这种煎熬和纠结之中,作者劝说自己要镇静,要相信未来总会有快乐降临,相信当事后回首从前,会为自己拥有的这些经历、痛苦而倍感亲切,因为这些都是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和印证。这种面对生活挫折表现出来的强大的内心力量,是一种人格魅力的体现,在某种程度上,同中国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十分契合。由此我们可以断言,在人类发展史上,各民族之间,各时期之内,总有一种精神是永远张扬并且深存于我们内心的。

全诗有张有弛,感情的转换十分自然,犹如一湾蜿蜒而来的溪水,遇到山石阻拦无法奔泻而下的时候,徘徊曲折,但是矢志不改,寻寻觅觅,只为在这种阴影笼罩之下寻找一丝空隙能够穿过而放纵身心,奔向未知的充满挑战性的远方,然后汇入大海,感受到生活的快乐。这种昂扬向上的乐观心性并不盲目,对生活的种种波折的不计较也非软弱,其中表现的是作者的博大胸怀、生活智慧以及永远笑对人生的乐观豁达。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这也恰恰说明了,它表达的是大多数人的心声。

5、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诗集》第六首


舍下我,走吧。可是我觉得,从此

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

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

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

把这手伸向日光,象从前那样,

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

碰上我的掌心。劫运教天悬地殊

隔离了我们,却留下了你那颗心,

在我的心房里搏动着双重声响。

正象是酒,总尝得出原来的葡萄,

我的起居和梦寐里,都有你的份。

当我向上帝祈祷,为着我自个儿

他却听到了一个名字、那是你的;

又在我眼里,看见有两个人的眼泪。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女作家在20世纪40年代的上海“横空出世”,以她的才情辉映了中国文坛,她就是张爱玲。张爱玲一直为自己的出身和才情而骄傲,可这样一个骄傲的人在遭遇爱情后,却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种感叹无独有偶,早在19世纪的英国,就有另一位天才女诗人,用她的笔抒写了相同的心声,她就是白朗宁夫人。

白朗宁夫人(1806—1861)(见图1-5),19世纪英国著名女诗人,15岁时,不幸从马上摔下跌损了脊椎,从此下肢瘫痪达24年,从此她就将自己的情感都寄托在了文学创作中。1844年,她的两卷本诗集出版,因此,结识了小她6岁的诗人白朗宁。白朗宁由喜欢她的诗歌,进而爱上了她。经历了种种波折,有情人终成眷属。1861年,她安详的死在了爱人的怀抱中。

图1-5 白朗宁夫人

白朗宁夫人是幸运的,她的爱情如此幸福美满。但就其过程来说,却又是痛苦的,因为病痛、年龄,白朗宁夫人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总是担心畏缩。白朗宁年轻帅气,富有才华,更主要的是他有一颗对她充满了爱情的诚挚的心。细腻、敏感、聪明的诗人怎么可能感觉不到这种爱意呢?但是,爱一个人就应该让他幸福。看着白朗宁因为爱情而发光的双眸以及容光焕发的脸庞,再打量自己因缠绵病榻而呈现的病态之躯,39岁的诗人怎敢接受白朗宁先生的爱情。于是诗人反复说服自己,不要接受这份爱情。不能,不敢,但又不忍放弃;自卑,自怜,但又充满被爱的喜悦。她用自己的诗记录了恋爱期间的这种心路历程,形成组诗。其中,第六首是让人感受到这种痛苦与不安,但是又隐隐透露爱情甜蜜的最好作品。

诗的开头,作者就要爱人“舍下我,走吧”,但别说爱人不会离去,即便他真的遵命走开了,作者却又“我觉得,从此我就一直徘徊在你的身影里”。长久以来,作者被病痛所囿,不得不封闭自己的感情,而现在,感情的闸门被白朗宁先生贸然打开,洪水奔涌而出,是再也无法让它恢复原状了。因此作者说:“在那孤独的生命的边缘,从今再不能/掌握自己的心灵,或是坦然地/把这手伸向日光,象从前那样/而能约束自己不感到你的指尖/碰上我的掌心”,爱人已经在自己的生命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命运制造了我的不幸,但这种不幸却不能阻挡我像你爱我一样的爱你。诗人留下了白朗宁先生的那颗心,让它与自己的心一起跳动,感受着喜悦,哀乐。从此,两个人就算是不能结合,但心却在同一颗心房中跳动,永不分离,如两粒葡萄,酿化成酒,谁还能分辨出谁是谁呢?只有上帝,才能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种深情,我祈祷时潸然下泪,流出的却是你酸涩的心水。

这就是白朗宁夫人对爱情的诉说。“情之所至,生而可以死,死而可以生”,《睡美人》、《牡丹亭》的故事曾经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白朗宁夫人以她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借助其骄人的才华为爱情这一古老而永恒的文学主题谱写了华彩诗章。

十四行诗的故乡在意大利,它原是配合曲调的一种意大利民歌体,后来才演变为文人笔下的抒情诗,由三节四行诗和两行对句组成,共有十四行,有严格的格律要求。十四行诗创作以莎士比亚成就最高,英国文学史上每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如弥尔顿、雪莱、拜伦、济慈等都曾写过十四行诗。

6、泰戈尔《飞鸟集》


1

夏天的飞鸟,飞到我的窗前唱歌,又飞去了。

秋天的黄叶,它们没有什么可唱,只叹息一声,飞落在那里。

12

“海水呀,你说的是什么?”

“是永恒的疑问。”

“天空呀,你回答的话是什么?”

“是永恒的沉默。”

43

水里的游鱼是沉默的,陆地上的兽类是喧闹的,空中的飞鸟是歌唱着的。

但是,人类却兼有海里的沉默,地上的喧闹与空中的音乐。

93

权势对世界说道:“你是我的。”

世界便把权势囚禁在她的宝座下面。

爱情对世界说道:“我是你的。”

世界便给予爱情以在它屋内来往的自由。

133

绿叶恋爱时便成了花。

花崇拜时便成了果实。

163

萤火对天上的星说道:“学者说你的光明总有一天会消灭的。”

天上的星不回答它。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1941)(见图1-6)印度著名诗人、哲学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印度人(也是首个亚洲人)。他与黎巴嫩诗人纪·哈·纪伯伦齐名,并称为“站在东西方文化桥梁上的两位巨人”。

图1-6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泰戈尔8岁写诗,展露出非凡天才,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他一生共创作了50多部诗集。此外还创作有小说、剧本甚至绘画。其重要诗作有诗集《故事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他的作品早在1915年就介绍到中国,并熏陶了一批中国作家,其中冰心受到的影响最深,她曾说:“我自己写《繁星》和《春水》的时候,并不是在写诗,只是受了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把许多‘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而已”。

《飞鸟集》是一部富于哲理的英文格言诗集,共收诗325首,其中一部分由诗人译自自己的孟加拉文格言诗集《碎玉集》,另外一部分则是诗人造访日本时的即兴英文诗作。诗人在日本居留期间,不断有淑女求其题写扇面或纪念册,因此诗作都比较短小而含蓄。诗人曾经盛赞日本俳句的简洁,他的《飞鸟集》显然有模仿和学习日本俳句的痕迹。美籍华人学者周策纵先生认为,这些小诗“真像海滩上晶莹的鹅卵石,每一颗自有一个天地。它们是零碎的、短小的;但却是丰富的、深刻的”。郑振铎在译完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后,也曾深情地称它“包涵着深邃的大道理”,说泰戈尔的这部散文诗集“像山坡草地上的一丛丛的野花,在早晨的太阳光下,纷纷地伸出头来。随你喜爱什么吧,那颜色和香味是多种多样的”。

泰戈尔的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多方面的,精深博大的人生哲理是他诗歌的主旋律。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讴歌、赞颂世间的爱以及所有美好的事物。他的诗也有揭露和批判,但更执着于现实人生的理想追求。诗人以抒情的彩笔,写下了他对自然、宇宙和人生的思索,从而给人们以多方面的人生启示,启示人们去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欢乐与光明。

泰戈尔的诗句简洁明朗、清新优美,富有节奏感,具有独特的韵律和韵味,这些都基于诗人对人生的敏锐把握和真诚感受,正如一位印度人所说:“他是我们中的第一人:不拒绝生命,而能说出生命之本身的,这就是我们所以爱他的原因了。”

二、中外散文名作赏析

1、贾平凹《两代人》


爸爸,你说:你年轻的时候,狂热地寻找着爱情。可是,爸爸,你知道吗?就在你对着月亮,绕着桃花树一遍一遍转着圈子,就在你跑进满是野花的田野里一次一次打着滚儿,你浑身沸腾着一股热流,那就是我,我也正在寻找着你呢!

爸爸,你说你和我妈妈结婚了,你是世上最幸福的人。可是,爸爸,你知道吗?就在你新喜之夜和妈妈合吃了闹房人吊的一颗枣儿,就在你蜜月的第一个黎明,窗台上的长明烛结了灯彩儿,那枣肉里的核儿,就是我,那光焰中的芯儿,就是我。你从此就有了抗争的对头了!

爸爸,你总是夸耀,说你是妈妈的保护人,而善良的妈妈把青春无私地送给了你。可是,爸爸,你知道吗?妈妈是怀了谁,才变得那么羞羞怯怯,似莲花般温柔;才变得绰绰雍雍,似中秋的明月丰丰盈盈?又是生了谁,才又渐渐褪去了脸上的一层粉粉的红晕,消失了一种迷迷丽丽的灵光水汽?

爸爸,你总是自负,说你是妈妈的占有者,而贤惠的妈妈一个心眼儿关怀你。可是,爸爸,你知道吗?当妈妈怀着我的时候,你敢轻轻撞我一下吗?妈妈一个人偷偷地发笑,是对着你吗?你能叫妈妈说清你第一次出牙,是先出上牙,还是先出下牙吗?你的人生第一次哭,她听见过吗?

爸爸,你总是对着镜子忧愁你的头发。你明白是谁偷了你的头发里的黑吗?你总是摸着自己的脸面焦虑你的皮肉,你明白是谁偷了你脸上的红吗?爸爸,那是我,是我。在妈妈面前,咱们一直是决斗者,我是输过,你是赢过,但是,最后你是彻底输了的。所以,你嫉妒过我,从小就对我不耐心,常常打我。

爸爸,当你身子越来越弯,像一棵曲了的柳树,你明白是谁在你的腰上装了一张弓吗?当你的痰越来越多,每每咳起来一扯一送,你明白是谁在你的喉咙里装上了风箱吗?爸爸,那是我,是我。在妈妈的面前,咱们一直是决斗者,我是输过,你是赢过。但是,最后你是彻底输了。所以,你讨好过我,曾把我架在你的脖子上,叫我宝宝。

啊,爸爸,我深深地知道,没有你,就没有我。而有了我,我却是将来埋葬你的人。但是,爸爸,你不要悲伤,你不要忌恨,你要深深地理解,孩子是当母亲的一生最得意的财产,我是属于我的妈妈的,你不是也有过属于你的妈妈的过去吗?啊,爸爸,我深深地知道,有了我,我就要在将来埋葬了你。但是,爸爸,你不要悲伤,你不要忌恨,你要深深地相信,你曾经埋葬过你的爸爸,你没有忘记你是他的儿子,我怎么会从此就将你忘掉了呢?


贾平凹(1952—)(见图1-7),原名贾平娃,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

图1-7 贾平凹

贾平凹出生于农民家庭,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他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小说《我是农民》等。其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文学大奖,其中《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这篇散文从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两个方面阐述了父子两代人之间的交接问题。这是一个颇富哲理性的问题,作者却以抒情笔调道出,赋予了浓厚的人情味儿。在短小的篇幅内,作者概括了两代人之间的交替更迭,上一代人认为理所当然的种种行为理由,在下一代人眼里,竟然有全然不同的解读,这些解读,因为年轻人的得意、乐观,竟然那么可爱轻巧,但却触及本质。以前需要长篇大论来推理论证的伦理、责任、道德问题,下一代人只用了一个字——“爱”就把一切难题都解决掉了。这种爱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内心,不去深入挖掘,竟然那么容易就被我们忽略了。

正因为有爱,所有问题才不必那么悲哀,才有着那么温馨的色彩。本来繁衍后代,生老病死,新老更替是一个自然问题,是一种客观的选择。但作者却赋予它一种主观色彩。这种主观倾向使两代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诠释:父亲的爱情和婚姻,是为了孩子的诞生而作出的安排;父亲母亲的最好年华和青春美貌,不是被时光磨砺,而是都无偿赠与孩子;孩子同父母竞争,父母永远是输家,可在孩子心中有着对父母的深深感激,这种感激使得他对父母不能忘怀:“啊,爸爸,我深深地知道,有了我,我就要在将来埋葬了你。但是,爸爸,你不要悲伤,你不要忌恨,你要深深地相信,你曾经埋葬过你的爸爸,你没有忘记你是他的儿子,我怎么会从此就将你忘掉了呢?”

因此,两代人之间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角色的交接,更是一个感恩意识的传递过程。作者一反过去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父母年老这个客观命题的尴尬回避,直面两代人之间必然会产生的矛盾,但又完满地解决了这一矛盾。作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作方式,用孩子对父亲倾诉的语气完成这一过程。通篇采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每一段落开始,均以深切的饱含感情的称呼开始。每一段落都是下一代成长的一个过程,孩子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随之父子两代的感情也越来越深,最后喷薄而出,以儿子对父亲的告慰而结束。

正因为有对下一代的爱,所以上一代才无怨无悔地付出,正因为有上一代的爱,下一代才有恃无恐,这种代代相传的爱永不会中断。这正是作者所具有的坚定信念,也是文章的立足之本。

2、纪伯伦《论爱》


阿尔米特拉说:请给我们谈爱吧。

阿尔穆斯塔法抬起头来瞧瞧老百姓,一片寂静落了下来。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

当爱向你招手召唤的时候,跟随他走吧。虽然爱的道路是艰辛而又陡峻。

爱的翅膀庇护你时,你要顺从他,尽管那藏在羽翮中间的剑也许会伤害你。

爱跟你说话时要相信他,尽管他的声音会振破你的好梦,犹如朔风吹得花儿凋零。

爱给你加冕,却要把你钉在十字架上。爱要栽培你成长壮大,却要替你修剪枝叶。

爱升到你的树顶最高处,抚惜你在阳光里颤动的、最为柔嫩的细枝。

爱也要降到你的根底里,动摇根底对泥土的依附。


爱把你收拢来,象一束束谷物,他打得你赤裸裸的。

他筛得你去尽麸壳。

他碾得你雪白。

他揉得你柔韧。

然后他把你安置在圣火上,叫你成为上帝筵席上一块神圣的面包。

所有这些都是爱要施之于你的事情,使你因而可以知道你心中的种种秘密,而你有了这点见识,便可成为“生命”之心的一鳞片甲。


但如果你有所畏惧而只寻求爱的安宁和愉悦,

那么你就不如掩盖你赤裸的躯体,避免爱的捶打。

踏进那没有季候的世界,你将在那儿欢笑而没有笑个畅快,哀泣而没有哭个痛快。


爱除自身外什么也不给,爱除自身什么也不取。

爱不占有,又不愿被占有。

因为相悦相爱也就足够了。

当你爱的时候,你不该说“上帝在我心中”,而是要说“我在上帝心中”。

不要想你能指引爱的路径,因为若爱觉得你够格,他自会指引你的路径。

爱没有别的愿望,只为成全自己。


但若是你爱,又需要些愿望,那就让这些成为你的愿望吧:

溶化了你自己,像溪流般,对黑夜汩汩地吟唱。

体会柔情过浓带来的痛苦。

让你对爱的理解毁伤你自己;

而且心甘情愿地欣然流血。

清晨醒来时,有一颗插翅飞翔的心,满怀感激迎接又一个爱的白天;

中午休息时光,深思爱的陶醉。

黄昏时分,怀着感谢之情回家。

然后临睡前为你心中所爱的人祈祷,在嘴唇边挂起一只赞美之歌。


七情六欲,爱恨情仇,几乎与生俱有。这些复杂的感情陪伴每个人走过一生,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即使生命即将远离,有些感情仍无法释怀,这其中既有千古之爱,亦有绵绵长恨。这种种情感,见于连篇累牍的文学作品之中,但是,什么是爱?几乎无人可以给出权威性的答案,每个人都只能根据自己的感受去摸索和理解,很多哲人也在试图给我们指出一条方向正确的道路。黎巴嫩作家纪伯伦,就为我们做了这种尝试。

纪·哈·纪伯伦(1883—1931)(见图1-8),黎巴嫩文学家、画家,是阿拉伯现代小说、艺术和散文的主要奠基人。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激怒当局,作品遭到查禁焚毁,本人被逐,前往美国。平生大部分时间在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图1-8 纪·哈·纪伯伦

《论爱》是其《先知》集中的一篇,在这部散文集中,作者论爱,论美,论哀乐,论工作,论孩子,论苦痛……,论一切人生中要经历的感情,虽题为说理,但作者只是用形象的语言,将这些经历和感觉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在他眼中,爱不仅仅是快乐、荣耀和欢笑,更是一种磨砺和带着眼泪的微笑,是命运给我们的考验,是为我们荡涤尘灰,纯洁灵魂,让我们不断成长的扶植和磨练,是我们从中得到各种感受然后将心灵锤炼的无比强大的不二法门。

作者认为,爱不是宠溺,宠溺下成长的人,即使哀泣,都没有发泄的痛快。爱不是占有,也不是索求,更不是自我中心的妄自尊大。爱是一种包容,是一种以我就人的勇敢,一个充满爱的人,会打开自己心扉,装纳别人的苦痛,让别人在自己心中占据一席之地,但爱也不是自我牺牲的奉献,爱只是为了自我的完善。

中国有一句俗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很多人将其斥之为封建思想的糟粕,认为这是非常自私而且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有害的。其实辩证的来看,这话有其合理的成分。一个人为己,并非就一定要损害他人的利益,所谓为己,更多的是指自己的心安。儒家认为人一生的理想就是“修齐治平”,而修身就是要正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成为一个可以俯仰天地而不愧怍的人,这样,当我们面对一切问题做出选择的时候,才能做到问心无愧。而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本心都失去了,连自己都不爱,这样的人,天地难容。

因此,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举动,都是因爱而生。由于内心充满了爱,因此他们“溶化了自己”,“对溪流汨汨吟唱”,“心甘情愿的欣然流血”。爱是我们人生成长的最基本的要素。“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鲁迅的诗句诠释出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的基本动力,那就是爱,这种发自内心的强大力量,是谁也无法战胜的。

饱经沧桑的纪伯伦,他的创作总是发自内心,于平静中流露着悲凉。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感情为语言涂上了一层强烈的主观色彩。正因为如此,他并不注重对生活的形象再现,而是倾向于向读者倾吐自己对生活的思考、感受和理解。他的作品,“满含着东方气息的超妙的哲理和流丽的文词”(冰心),让人爱不释手。

三、中外小说名作赏析

1、金庸《笑傲江湖》(第六章《洗手》)《笑傲江湖》是香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著名作品之一。金庸(1924—)(见图1-9),原名查良镛,当代著名作家、新闻家、企业家、社会活动家。“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一对联代表了他创作的十四篇武侠作品,分别为《书剑恩仇录》,《飞狐外传》,《雪山飞狐》,《白马啸西风》,《鸳鸯刀》,《碧血剑》,《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笑傲江湖》,《侠客行》,《鹿鼎记》,《天龙八部》,《连城诀》,另外还有一部短篇小说《越女剑》。

图1-9 金庸

《笑傲江湖》是金庸1967年写的一部武侠小说,在人物的刻画和故事情节的构造上达到了他创作的高峰。这部小说不同于金庸其他武侠小说之处在于他没有选定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为此作者解释说:“笑傲江湖的自由自在,是令狐冲这类人物所追求的目标。因为想写的是一些普遍性格,是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所以本书没有历史背景,这表示,类似的情景可以发生在任何朝代。”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侠小说代表作之一,描写了江湖上代表“正”、“邪”的两大派别——五岳剑派和日月神教争夺武林霸权而展开的各种斗争。其情节跌宕起伏、波谲云诡;人物性格复杂鲜明,如豁达不羁、舍生取义的令狐冲;皮里春秋、手段毒辣的左冷禅;阴鸷狡诈、表里不一的岳不群;野心勃勃、老谋深算的任我行,等等,皆可为武侠小说的人物画廊增添异彩。作品所高扬的侠义、仁爱、富贵不淫、威武不屈的高尚精神,以及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对今人仍有强烈的感召力。

第六章《洗手》(图1-10)是书中五岳剑派内部矛盾开始显现、五岳剑派与日月教的关系调节失败、江湖世界同政治朝堂彼此混染侵犯的序曲。五岳剑派之一的衡山掌门莫大先生的师弟刘正风,同日月神教长老曲洋因音乐而成挚友,深知将不为五岳剑派的众多“仁人志士”所允可,先行避祸,广传天下,金盆洗手,脱离江湖,为此不惜自污其身,一反江湖人士与朝廷绝不往来的原则,花钱贿赂朝廷买得一个官职,目的在于彻底逃离江湖人士的视线。但他的这个计划早为野心勃勃试图吞并五岳派的嵩山掌门左冷禅探知,并派来杀手阻止其洗手仪式的进行,欲借此强逼衡山派门人臣服。故事就此展开,本书中的主要人物性格也通过这一事件初露端倪,如左冷禅的阴险狠毒,岳不群的虚伪冷酷,定逸师太的仗义执言,刘正风的坚持理想,曲洋对友谊的忠诚,等等,都围绕着故事情节的逐步展开而表现出来。

图1-10 《洗手》插图

其中岳不群给人的印象尤为深刻。岳不群的外在表现完全符合世俗观念对“君子”的界定。他有着超凡脱俗的外表,做事谦逊随和,极有涵养,从不与人争短论长。他的这一“君子”蒙蔽了绝大多数的武林同道。但这个“谦谦君子”,内心却卑劣无比:全书一开始,他就处心积虑夺取《辟邪剑谱》,为此不惜以女儿作诱饵;夺得《辟邪剑谱》后,又欲杀林平之灭口,事败后又诛杀八弟子;为减小合并武林派系的阻力,亲手杀死反对合并的恒山派两位师太,将众人的怀疑引向左冷禅,且还信誓旦旦定在三年内为两位师太报仇雪恨,为自己赚取了足够的人气;他满口“五岳剑派,同气连枝”的仗义之论,却对泰山、恒山派的危难束手旁观;他表面对妻子爱护有加,实际上却粘假胡须欺骗妻子,在妻子遇难后冷漠离去,没有一点夫妻之情……就连左冷禅这样的腹黑家也被岳不群玩弄于股掌之上,不得不感叹岳不群伪装功夫之强!这种强烈的落差以及大幕拉开后所导致的心理认同的巨大错位,对读者造成了强烈的震撼。

有人认为《笑傲江湖》是一部政治小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家把江湖当作了朝廷来写,江湖上各门派的权利倾轧、阴谋诡计,和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斗争手段如出一辙。在权利争斗中岳不群集中体现了中国历史上从事政治斗争人群的基本特点:表面上像刘备那样“仁德”,实则如刘邦一样无赖;在他羽翼未曾丰满以前,他如王莽一样谦恭做人,一旦夺得权力,如朱元璋一样阴险狠毒。与其说他是作者塑造出来的武侠形象,不如说他是中国历史上阴谋家、野心家、两面派的集中写照,是中国传统官僚政治制造出来的怪胎。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面样本,也让我们看到了人性被异化和扭曲之后的丑恶一面。

但是人性之美终究有着任何恶势力都无法掩盖的光辉,无论什么邪恶力量,都无法阻拦人们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品开始,有刘正风和曲洋长老用生命代价合奏“笑傲江湖”的感人场面,到结尾处,则有令狐冲与任盈盈洞房花烛再次琴箫合奏“笑傲江湖”的温馨画面。前者是被两派追杀、家人俱已死亡,且自己亦身负重伤之时的悲唱,悲壮中有着一丝凄凉;后者则是在众人簇拥之下、美人在侧、月白风清、内心充满喜悦的心情演绎。“笑傲江湖”这部乐曲虽然前后遭遇不同,但却都饱含了人们对美好精神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不屈抗争。

令狐冲就是这种追求自由的典型代表。他在整部作品中的作为,深刻体现了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精神实质。为了维护精神的自由,令狐冲可以放弃从任我行那里学习解除自身痛苦方法的机会,也可以放弃同任盈盈的爱情。他从不惧怕任何外界的权威和压力,在森严的黑木崖上他敢大声嘲笑别人的愚蠢,在日月神教势力一时倾动的华山绝顶,他敢大声拒绝任我行“副教主”的邀请,他追求的是自己精神的绝对自由。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人洁身自好、纵情山水的精神特质,作者最后也给令狐冲设置了一个隐士的结局。但作者同时也给了我们另一个提示:在一个欲望滋生的社会环境中,要想赢得心灵和身体的双重自由,必然要学会放弃。

2、海明威《老人与海》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1899—1961)(见图1-11),美国小说家,其代表作品有《大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老人与海》是他的最后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为他带来了普利策奖(1953)和诺贝尔文学奖(1954)。

图1-11 欧内斯特·米勒·海明威

《老人与海》是根据一位古巴渔夫的真实经历创作的,小说以摄象机般的写实手法记录了桑提亚哥老人捕鱼的全过程。小说塑造了一个在重压下仍然保持优雅风度、在精神上永远不可战胜的老人形象,他沿袭了海明威创作中一贯的“硬汉“形象并达到顶峰。这部小说创下了人类出版史上空前绝后的纪录:48小时售出530万册。

小说中的桑提亚哥一个人孤独地住在海边简陋的小茅棚里,一个叫曼诺林的男孩同他一起,向他学习打渔技术,但由于他接连打了84天鱼而一无所获,孩子的父母认为他交了背运,因此要孩子离开了他。在第85天的时候,老人只能独自一人出海去打渔。独自一人出海的老人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一条大鱼。鱼的力气非常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后,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不想受伤的鱼散发出来的血腥味引来了大批鲨鱼,为了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桑提亚哥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最终他虽然战胜了鲨鱼,但他的大马林鱼却被鲨鱼吃了个精光,老人带着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和满身的伤痕回了家。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这是桑提亚哥的生活信念,也是作者要表明的思想。作品虽然情节简单,但却具有很强的象征意味。马林鱼象征了我们的人生理想,在两天两夜的漂流过程中,船上的老人,海里的大鱼,两者之间,一个追逐,一个被追逐。在这个过程中,老人充满了对大鱼的尊重和热爱,以及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最终老人杀死了大鱼。但是,故事并未因此以喜剧收场。这个时候,象征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的鲨鱼出现了,它们不断啃咬、吞噬大鱼,从老人手中剥夺胜利成果。纵使他奋力抗击,最终却仍然只剩下一条白骨。

这一切,都发生在浩渺的大海上,神秘莫测的大海象征着变化无常的人类社会。她是“仁慈的,十分美丽的,但是她有时竟会这样地残忍,又是来得这样的突然,那些在海面上飞翔的鸟儿,不得不一面点水搜寻,一面发出微细而凄惨的叫喊……”。大海里,有老人追求的理想,也有扼杀理想的恶势力,老人的孤独与快乐、斗争与失败都和大海相联系。大海是他的生活场所和战斗场所,也将成为他的最后归宿。

作家在作品中表现的情感是丰富而细腻的,老人面对命运表现出来的这种硬汉气质,是作者对人的尊严的一种肯定,这是一种代代相传的精神,也是人类面对命运不断抗争的一种表现。

关于创作,海明威有一个著名的“冰山规则”:冰山通常八分之七都浸没在水下,作家要再现的是那露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其余的应该留给读者去思考和想象。海明威在构思和炼句上是十分下功夫的,他自己说过,其《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曾经重写过39次,在写作《老人和海》时曾经翻阅全稿200余次。所以,海明威的作品常有潜在的主题,隐匿的情节,含蓄、凝练的意境。他的语言也是“电报式”的,尽量用直截了当的叙述和生动、鲜明的对话,句子短小、语言准确简洁,简直像不长树叶的枯枝。其简洁、清新、干净的表现形式,使他的作品自成一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