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的结构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是一个庞大的体系。

(一)意识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

通常将文化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意识文化,又称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包括两部分:(1)纯意识文化,如心理、心态、观念、思想、价值观、认知方式等;(2)理论化和对象化的意识文化,如哲学、伦理、道德、宗教、美学、音乐、诗歌、文学、绘画等。

第二层次,制度文化。制度文化包括三部分:(1)反映社会形态的基本制度,如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2)具体制度,如政治、法律、经济方面的制度,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制度;(3)一般规章制度,如生产管理条例、奖惩条例。

第三层次,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是在物质产品中融有意识文化要素。建筑、园林、服饰、饮食等物质产品都有文化内涵,在不同程度上都是意识文化的载体。

幽亭古桥思千年。三个层次的文化是互相渗透的。亭和桥是物质文化,在布局上、形式上都有文化的印记。然而,一座幽亭,一架古桥,传递着历史文化,传递着意识文化和制度文化。到了兰亭,必然想起晋人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迈步杭州断桥,脑海中会浮现《白蛇传》动人的民间传说。名人故居,可以感染华夏民族精神。上海外滩,让人回忆半殖民地的屈辱史。

意识文化是文化的核心。对于文化的狭义理解,只包含意识文化。哲学是意识文化的聚焦点。不管人们意识到与否,文化活动都受哲学观念的支配。

文化三个层次与环境的联系紧密程度是有差别的。意识文化是抽象的,与环境的联系疏远些,以间接关联为主。物质文化与环境的联系密切些,直接些。以建筑文化和服饰文化为例,原材料取自大自然,或者是自然物的加工产品。它们的重要功能是适应气候,防寒取暖,避风遮雨,自然的烙印是很深的。北方民族,无论是古代的匈奴、突厥、契丹,还是近代的蒙古、鄂伦春、柯尔克孜族,大都穿适于防寒的长袍形服装,靴帽完备。南方民族,大都穿短小单薄的服装,无领或小领的短上衣,通风散热的筒裙,爱用斗笠遮阳,冬季也可跣足露顶。山区民族有打绑腿的习惯,可以防虫蛇叮咬、荆棘刺划,穿勾尖鞋上山爬坡,可以减少登山阻力,防备脚趾受伤。住在大小凉山的彝族,男女都用披毡,适应高山多变的天气,冷时紧披防寒,热时脱去降温,白天当衣,晚上当被,蹲裹而息。刘军.中国少数民族服饰.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40—141.

文化可以从不同视角分类:(1)从时间视角,可以分原始文化、古代文化、现代文化等;(2)从空间视角,可以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等;(3)从生产和生活视角,可以分稻作文化、游牧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二)雅文化·俗文化

雅文化在上层统治集团和知识分子中流行,又称上层文化和精英文化。雅文化有较强的理性色彩,有一定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反映民族文化的核心,反映一个民族和一个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雅文化主要由政府推广,依靠文字、书籍和正规的教育渠道传播扩散。

俗文化在百姓中流行,又称大众文化、民间文化和下层文化。俗文化有较强的感性色彩,接近生活,一般没有系统的理论形态。俗文化大都由民间集体创作,主要靠口头和行为传播。神话、传奇、故事、谜语、歌谣、谚语、曲艺、民间小戏、民风、民俗等是俗文化的主要内容。研究俗文化的民俗学已经发展成一门独立的学科。仲富兰.中国民俗文化导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3.

在现实生活中,雅俗文化的区别是客观存在的。言谈举止、应答进退、文学艺术、居室装修、园林布置,都有雅俗之别。哲学家张岱年认为我国雅俗文化的主要区别有四点:(1)雅文化中唯物论和无神论根深蒂固;俗文化中宗教迷信的影响强大。(2)雅文化中,重义轻利和崇德贱力的价值观占统治地位;俗文化中,突出富贵利达价值观,崇敬财神、寿星和各行各业的行业神,而不是仁智合一的圣贤。(3)雅文化中,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俗文化中,由墨家思想演变而来的侠义是最高道德规范,“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民间结社的纽带。司马迁说:“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史记·游侠列传》.司马迁写《史记》有游侠列传。老百姓企望游侠拯世济难。从《后汉书》起,正史中不记载游侠。(4)吟诗作画,舞剑操琴,纹秤对弈,是风流名士的爱好,是雅文化的标志。传奇、小戏,是市井百姓的娱乐,是俗文化的标志。张岱年.中国文化与文化争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33.

雅文化和俗文化互相渗透,界限模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名著都经历俗与雅的多次循环,经历说唱艺人加工,文人润饰,艺人再加工,文人集大成。藏族《格萨尔王传》有“世界史诗之王”的美称,靠民间说唱艺人口头传承。俗文化贴近民众,贴近生活。从本质上讲,俗文化是雅文化的源泉,雅文化是俗文化的升华。季羡林说:“雅与俗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其目的只能是:能在美的享受中,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净化人们的心灵,健全人们的心理素质。”季羡林.雅俗文化书系·总系.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随着教育普及和全民文化水准提升,随着传媒手段现代化和快捷化,随着普通话迅速推广,雅俗文化的渗透和融合过程不断加快,雅俗文化的界线逐步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