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发展梗概

介绍考古学发展的历程将主要集中在欧美的经验。正如巴恩所言,在说明这门学科的时候会有过分的西方中心论之嫌。但是,我们并不想对此加以辩解,因为考古学主要兴起于欧洲。只是到了相当晚近的时候,对考古学的兴趣才传播到其他地区。因此,对于欧洲的强调是不可避免的。保罗·巴恩:《剑桥插图考古史》,郭小凌、王晓秦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为了便于了解这门学科发展的大致历程,美国学者小斯蒂宾(W.H.Stiebing Jr.)将欧美考古学的发展列出四个主观划分的阶段。W.H.Jr.Steibing: Uncovering the Past,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这里借鉴这一描述,并参照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勾画一条大概的脉络。

第一阶段 探索、古物学与早期发掘(1450—1860) 这是考古学漫长的孕育期,此前肯定有许多古人曾经试图揣测比自己更早的文明,而农作和土木工程也常常会挖出远古的遗物。但是,一直要到15—17世纪,对人类过去的揣测才渐渐成为对已逝文化的一种学术研究。人文学者试图了解古希腊和古罗马,《圣经》学者努力寻求圣典形成的原始背景,鉴赏家收集各种古董、绘画和艺术珍品,欧洲古物学家开始关注自己民族的过去。随着当时科学的发展,欧洲的一些学者已经意识到史前早期文明的存在。19世纪中叶,考古发掘已经在近东、美洲和欧洲的许多地方展开,人们开始收集古物并了解未知的过去。

中国也有收藏和研究古物的悠久历史,早在公元1000年前后的宋代,金石学已达鼎盛。另外,中国也有女娲补天和盘古开天地的创世神话,但是除了盗墓劫掠珍宝之外,对地下出土的古代遗物从未有过任何系统认识和学术探究。

第二阶段 考古学的肇始(1860—1925) 19世纪上半叶考古学的揣测与发掘,为下半叶普遍展开的考古活动奠定了基础。把考古学视为了解过去的信息来源、而非古董商的事业的观点逐渐在学界形成共识。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地层学为基础的发掘方法、立足于器物类型学的断代方法发展起来。在这一阶段里,考古学正式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尽管发掘的目的也在于采集文物,但是对这些古代遗物价值的认识更注重于历史信息而非器物的本身。

第三阶段 系统化阶段(1925—1960) 这一时期广泛采纳的地层学规范发掘方法使得考古学家能够更好地确定出土文物的年代,并对发现的物质文化进行解释。考古学文化概念的流行,使得学者们能够将区域中的出土资料加以整合来定义特定的考古学文化,并追溯其历时的发展。这种考古学方法所建立的历史,仅仅是对陶器或其他器物类型变化和分布加以描述而已。尽管如此,这种方法为后来深入了解文化演变奠定了基础。考古学变得日益系统化,少数考古学家也开始综合大量出土资料来尝试表达由理论指导的、有关人类社会演变的总结,英国考古学家柴尔德(V.G.Childe,1892—1957)就是这样一位杰出代表。考古田野方法也日趋多样,航拍、地阻仪、金属探测仪等科学仪器广泛被用于勘探,使考古学的田野勘探变得更全面,更有效。而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一项进展就是14C测年技术的发明,它是科学断代技术的革命,也成为考古学研究方法变革的前提。

中国考古学的引入就处于这一阶段初期,一些外国学者、如瑞典人安特生首先在中国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他的地质学训练背景使得他对史前遗址更加重视,而中国学者、包括在西方受训的李济在内,则在史学的框架下开始田野考古实践,希望能从考古发掘找到史学界饱受争议的上古史证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研究体制上发生了巨变,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仍是早期实践的延伸。

第四阶段 向科学化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今) 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欧美的考古学家认识到更详细了解古代文化的必要性,特别是文化生态背景的重要性。他们不满足于对古代物质文化和文化现象的描述,试图解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一批美国年轻考古学家呼吁采取更加科学、更加严谨的方法来采集和研究考古材料。他们提倡引入自然科学的演绎法,对推断的问题通过发掘的材料来加以检验。他们还采纳系统论方法,对材料进行数理分析,以求能够对主导社会文化演变的原因做出阐释。这批考古学新锐将他们的研究范例称为“新考古学”或“过程考古学”。这些新理念和新方法的实现,随着二战后尖端科技向民用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转移而成为可能。20世纪80年代之后,欧美考古学对新考古学过于注重文化的生态适应观有所反思,认为文化并非只对环境起作用,它也是人类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表现。于是,一批不同学派在后过程考古学的旗帜下集合起来,开始研究文化的象征意义、结构主义、认知能力、性别差异。进入21世纪,欧美考古学又产生了新的动向,开始关注个人能动性(agency)的研究。一些学者认为,社会的个人并非是社会规范刻板的遵循者,而常常会表现出反叛的和富有创意的发明。这些对社会规则的反叛和个人创意,在某种情况下也会对文化传统和社会习俗的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环视我们周围,时尚的翻新、习俗的流变并无规律可循,这种演变不都是个人能动性的合力创造吗?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考古学在建国后一直在与国际学界隔绝的环境里独立操作,直到改革开放,中国学界对欧美考古学的发展开始略有接触。尽管由于时空的暌隔、国情的不同、语言的障碍、传统的积淀,中外考古学之间的隔膜和差距仍然巨大;但是,年青一代学者思想活跃,积极开放、剔除陈腐。展望未来,中国考古学充满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