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小结

亚里士多德美学的哲学基础是所谓四因说。他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这四种原因。质料和形式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本体,所以,以四因说为基础的美学是本体论美学。在四因中,最重要的是形式因。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就是柏拉图的理式。亚里士多德激烈批判了柏拉图的理式论,但是他并没有放弃理式这个概念。和柏拉图不同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存在于物之中,而不存在于物之外,他的形式论(或理式论)是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由此出发,他主张艺术通过个别表现一般,艺术的典型人物是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一般存在于个别中,形式存在在质料中,那么,一般和个别、形式和质料孰先孰后呢?亚里士多德主张,形式先于质料,形式是第一本体,个别事物是第二本体。在这方面亚里士多德陷入了客观唯心主义。亚里士多德的唯心主义还表现为,在论述动力因时,他设定了“不动的第一动者”,这就是“神”或者“宇宙理性”。宇宙理性是最高的美、也是最高的善,是万物追求的目的,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是一种目的论。

四因的原则是创造原则。任何事物的形成都是使质料获得形式,艺术也是如此。与其说艺术模仿自然,不如说自然模仿艺术。泛艺术性是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美学的基本特点。在美的事物中,四因处在合乎尺度的相互关系中。这种相互关系产生出有机整体。亚里士多德把艺术看作为有机整体。

当亚里士多德不依赖第一哲学而直接阐述美学问题时,他的审美对象就不是宇宙理性而是现实世界,包括植物、动物、人、宇宙、颜色、声音等。在这些审美对象中,球形的、作永恒的、匀速圆周运动的宇宙是最高的审美对象。人应该观照宇宙,并从中感到幸福。人本身是小宇宙,应该像宇宙那样和谐地生活。亚里士多德对美下过两个主要的定义。在《修辞学》中,他通过善来确定美,认为美是善和愉悦的结合,从而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次对善和美作出明确的区分,虽然他也承认它们的同一性。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通过数学来确定美,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对称和确定性。与其说这是美的形式特征,不如说是美的结构特征。在这三个特征中,秩序最为重要。宇宙的真实名称就是秩序(cosmos)。亚里士多德的宇宙完美说对近、现代自然科学家也产生重要影响。他们认为,宇宙是完美的,阐释宇宙的理论也应该是完美的。每当这种理论出现破绽时,他们就力图更新这种理论。比如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牛顿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布朗克、麦克思韦突破了经典物理学,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在西方美学史著作中,很少有像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那样引起如此众多的学者作历久不衰的研究和异常激烈的争论。由于后人的加工整理,也由于数百年来的窖藏造成《诗学》手稿的破损,《诗学》中有不少含混不清之处。《诗学》的这种历史命运更助长了对《诗学》内容的争议。尽管如此,《诗学》的价值和影响不容置疑。《诗学》和亚里士多德的其他著作涉及到艺术的本质和功用。亚里士多德也把艺术看作为模仿,不过他的模仿比柏拉图前进了一大步。亚里士多德明确地论述到艺术的多种功用:教育,净化,娱乐,消遣。他谈论艺术处处从心理学出发,艺术模仿出于人的天性,净化则是强烈的情绪的宣泄,他的音乐理论更是与人的心理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