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元粗糙的疆域描绘

——《大元混一图》元至顺元年至至顺三年(1330—1333年)刊印

蒙元夺下大宋江山的同时也接管了大宋的文化遗产,图书与地图是其重要的一项。

元世祖攻下临安(杭州)后,曾命宋降将朱清等人走海道把大宋藏书统统运往元大都。但由于连年战乱,或宋人有意藏匿,到了蒙元丞相脱脱主编《宋史》时,所能见到的馆藏地图只有10多种,如王曾《九域图》三卷,描述北宋熙宁间天下州府军监县镇图《十八路图》一卷及副图二十卷,李德刍《元丰郡县志》的附图三卷,崔峡的《列国入贡图》二十卷,《指掌图》二卷,《地理图》一卷等。蒙元地图事业起步就不顺,加之战乱不止,及诸多说不清的原因,蒙元一朝没能留下多少本朝原创的地图。

现在见到的《大元混一图》该算元代存世地图中最早的作品了。但这幅地图,一不是以单幅地图的面目出现,二也不是收于地图集中的正式地图,而是《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简称《事林广记》)中的一幅“插图”。

我从旧书网上购到的是中华书局1999年出版的1963年影印本《事林广记》,据说是学术界经常引用的版本。这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古代民间类书,作者是福建崇安五夫子里(今武夷山市五夫镇)的陈元靓。这位博学的编书人,当年除了编撰了《事林广记》外,还编撰了一本《岁时广记》(南宋以前岁时节日的民间记忆汇编)。这两部“广记”都有一个特点,即插图很多,开后世类书图文并重之先河。明代的《三才图会》、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都受其影响。

根据《事林广记》“大元圣朝”一节,“今上皇帝,中统五年(1264年)……”一条可知:该书于元世祖忽必烈中统年间到至元初写成。所以,此书的内容既有宋百科,也有元百科。在宋、元百科的地理类中,共收入了12幅地图。但《大元混一图》,并不是编书时就有的,而是元至顺元年至至顺三年(1330—1333年),民间翻刻此书时增入的。

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雄霸中国北方的“大蒙古国”,始有成吉思汗之称。但这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元朝,“元”作为正式的国号,是第五代大汗忽必烈附会汉法,在1271年确立。其国号取《易经》“大哉乾元”之义,所谓元朝,即“大元”之朝。那么,大元朝到底有多大呢?至元十六年(1279年)元蒙政权结束了南北分割的局面,中国实现前所未有的大统一,版图也是“史上最大”。

《大元混一图》(见图1.16)以描述陆地部分为主,绘出元初的行政格局。在长城符号外,绘有“上都道”(今天的锡林郭勒盟);在长城符号内,绘出“中都道”。1263年忽必烈灭金后,仍以金都城中都为都,将开平府立为上都,开始了元朝两都巡幸制。1272年,忽必烈将国号定为元之后,把建设中的新都城由“中都”改称为“大都”。

图1.16 《大元混一图》(局部)

此图元至顺元年至至顺三年(1330—1333年)翻刻南宋《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时,增加的元代地图。图中全国分为三十七道。西南交趾、天竺绘入图中。绘有海洋,但海岸线轮廓失真,反映出元代重陆疆轻海疆的地理思想。

《大元混一图》绘全国为“三十七道”(元设省制,离省远的地方设宣慰司,一司辖一道,至顺初有十一道,后有二十二道),与同收在《事林广记》中的《历代国都图》一样,这幅图的形式与风格与南宋的《五代分据地理之图》(五代十国的分割局面)相类,均是以示意图的方式地画出各“路”之格局。图中有海洋的部分,且绘有“琼”岛,但海洋没有任何符号表示,岛屿与海岸线完全不具其形。

《大元混一图》的海外部分,由于图面格局有限,东边的高丽等国,南边的南亚各国,未画其形,仅以加框文字注明,“海之外,日出日没之地,小国万余……皆混一”一笔带过。与大元相连的绘出了“交趾”与“天竺”,即今天的越南与印度,但比率严重失准,越南画得比印度还大。与唐宋地图相比,元代的地图绘制得实在粗糙。

有人说,《大元混一图》不代表元代舆地图的真正水平。真正代表元代地图制作水平的是朱思本、李泽民和清濬等制图大家的作品。其中,朱思本曾利用奉诏代祀名山大川之机,考察地理,参校前人著述,编写出《九域志》八十卷,并于1320年用“计里画方”法绘《舆地图》二卷。李泽民在1330年前后,曾绘《声教广被图》地图。僧人清濬在1370年左右绘出《混一疆理图》……这些重要的地图,或为最详尽的中国行政区图;或为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中国版世界性地图;或为中国已知年代最早的历史沿革地图……但几位大师的作品,均已失传,没有一件存世。

所以,元代的地图,特别值得我们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