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描绘出流求的地图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绘制

比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韩愈,“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苏轼,命运更惨。谪居惠州吃了三年荔枝的“岭南人”,又被贬为“琼州人”,去海南吃椰子了。1097年,已是62岁的苏轼来到海南,在这又谪居三年……为何在这里要交待苏轼人生的最后三年呢?因为,历史恰在此时为我们留下了一部有苏轼大名的重要文献——《历代地理指掌图》。

《历代地理指掌图》成书于北宋元符年间(1098—1100年),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史载,西晋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是中国最早的地图集,但其书早已失传)。《历代地理指掌图》为刻印图集,计有44幅图,包括《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历代华夷山水名图》《帝喾九州之图》《虞舜十有二州图》《禹迹图》……《宋朝化外州郡图》和《宋朝升改废置州郡图》等,内容相当丰富。另有《天象分野图》《二十八舍辰次分野图》《唐一行山河两戒图》各1幅。所有图后都附有说明,有的还附有考辨。图集前有苏轼序,后有总论,堪称古地图集中的极品。不过,《历代地理指掌图》初刻本已亡佚。其存世版本最早的是南宋刻本,现藏日本东洋文库。中国仅存四部明刻《历代地理指掌图》,分别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和国家测绘档案资料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还存有一部清代手绘本)。此外,美国国会图书馆还存一部明刻本。

这么一个极具开创性的历史地图集,怎么会和大诗人苏轼扯上关系呢?仅从我所知道的苏轼的“众所周知”的生平看,寻不到苏轼编地图集的任何线索。此地图集成书之时,正是苏轼最后一次被贬海南之际,儋州三年,苏轼完成了诗词140余首,散文等100余篇。此外,他还研究《尚书》并撰写了《书传》一部,并对《易传》和《论语》进行修订。每天都要出创作成果的苏轼,怎么有可能再去编大部头的《历代地理指掌图》呢?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也概括了这一时期苏轼的主要追求:“居海南,作《书传》,推明上古之绝学,多先儒所未达”,没记录编地图集这一工程。那么,苏轼是怎么扯到地图出版中的呢?

雕版印刷,始于唐,兴于宋。宋时的书籍刻印,已由官府刻印,扩展到书坊刻书和私人刻书。刻印内容也从书籍,发展到印报纸和纸币,难度较高的地图刻印也遍地开花。《历代地理指掌图》这么好的地图集,自然会引起众“出版家”刊刻,一时流出多种版本。

最先认为作者是苏轼的,是南宋人赵亮夫。他在《历代地理指掌图》成书近百年之后的1185年,为此重刻的图集写了一个序,称“东坡先生尝取地理,代别为图,目之曰指掌。上下数千载,离合分并,增省废置,靡不该被……观书籍中旧有此图,字画漫不可考,乃加校勘……续有升改,亦並足之”。此刻本首页序末署“眉山苏轼谨序”。

但更多的学者,支持作者为税安礼。

税这个姓,少见。但据《姓氏大词典》讲,税性源流纯正,最初是古蜀国名,周代成为姓。所以,四川巴县的税安礼,也是个有“背景”的人。关于税安礼,有生卒年可查,但业绩记载少,只称是地理学家,曾遍游名山大川,编制地图。仅以出身论,也比诗人编地图可信。

认为作者是税安礼的,首见南宋陈振孙编著《直斋书目解题》卷八地理类,“地理指掌图一卷,蜀人税安礼撰。元符中,欲上之朝,未及而卒。书肆所刊,皆不著名氏,亦颇阙不备。”可见,南宋时就有了不同看法,“今世所传地理指掌图,不知何人所作……上下数千百年,一览而尽,非博学恰闻者不能为……然必托之东坡,其序亦云东坡所为,观其文浅陋,乃举子辍辑对策手段,东坡安有此语?”

《历代地理指掌图》的南宋刻本,注有“西川成都府市西俞家印”这个重要的注,也表明书成于四川刻于四川比较可信。著作权属应倾向于税安礼一边。税与苏,虽然都是四川人,但苏轼的晚年,一直是在被贬的路上,惠州三年,而后又是海南三年。此书成于岭南而刻于四川的可能性不大。近人王重民先生所撰《中国善本书提要》谈及此事时也认为,图集“初刻于蜀,后遂辗转托之苏轼”。

历史总有巧合,1100年税安礼去世,次年苏轼也病逝于返京途中。两位四川老乡,或许是赶着去天堂“理论”人间弄不清的《历代地理指掌图》的著作权吧。

这里选刊的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明刻《历代地理指掌图》中的《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见图1.8),此图主要表现宋朝行政区划的27路及古今州郡分布大势,因其全面与重要而被选为此地图集的首幅地图。此图为跨页地图,图面较大,内容丰富,但无须细看即知这并非一幅实测地图。反映到海洋描述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中南半岛、印度半岛描绘得极不准确,有的根本就没画出半岛。同样,此图的海岸线也极不准确,基本上是表意性的。但作为一张有很大海图成分的地图,它还是绘出了许多岛屿,比如,“琼”“阇婆”“三佛齐”等,其中最为中国地理学家瞩目的是,它在现存中国古代地图中,首次绘出并标注了“流求”。也称硫虬、流球、琉求。

图1.8 《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局部)

此图反映了历代区域沿革,是中国历史地图集之母。国内已无宋刻本,此图取自明嘉靖刻本。此图主要表现宋代二十七路,及古今州郡分布大势。雕版墨印,开本为纵30厘米,横23厘米。

关于“流求”,中国最早的记载见于《隋书·东夷列传·流求国》,“三年,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因到流求国。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帝遣武贲郎将陈稜、朝请大夫张镇州率兵自义安浮海击之……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元史·南蛮传》也有关于“琉求”的记载,“元世祖二十九年,杨祥等使琉求,不达而还。元成宗三年,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遣镇抚张浩等攻琉求,擒获百余人而归。”从以上史料来看,中国在元朝以前,与琉求交往较少,活动仅限于求访异俗和武力征讨。

还有一个问题是,宋元以前的古代文献中所说的“流求”,到底是指大琉求还是小琉求,也不很明确。如,《宋史》所载“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澎湖,烟火相望,其国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植棘为藩;以刀槊弓矢剑铍为兵器,视月盈亏以纪时。无他奇货,商贾不通,厥土沃壤,无赋敛,有事则均税……”从《宋史》的记载来看,这个琉求好似小琉求台湾。但若从《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中,图的右侧紧邻“昌国”的“流求”位置上看,又与台湾的实际位置相差甚远。此“流求”是否表示的是台湾,也难成定论。

顺便说几句,琉求国与中国的正式“朝贡”关系始于明朝。史载,明朝洪武五年,大明派使入琉求,“朕为臣民推戴,即皇帝位。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中国东南,还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中山国王察度遣弟泰期等随载入朝,贡方物。朱元璋回赐当时明朝实行的历法《大统历》及文绮、纱罗。此后琉球几乎每年都来朝贡。

由于此图的岛屿采用的是标注性绘制,所以,海面上的大岛、小岛,以及群岛的面积都一样大,皆以一椭圆加名字标注。这样,我们看到的“流求”面积就与日本、三佛齐大小相同了。此图除诸岛的面积不准确以外,大陆与岛屿也分不清,如扶南(今柬埔寨境内)就被绘成岛国,地理位置也相差很远。《古今华夷区域总要图》如此描绘海上世界,看得出大宋对南太平洋邻近的诸国,重视得不够,也描述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