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封信

逆境是试金石

妈妈:

不要担心,我一定会克服眼前困难。

不过我最近静脉血管发炎,医生说每天都要热敷,以后打吊瓶可不能再那么快。

燥热、暴躁、狂躁、急躁。我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够掌握自己的情绪。为什么在夏天里大自然能够拥有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却没有呈现相应的成长呢?是那无处不在的闷热决定我心态的变化,还是我自身不稳定的心态使我无福消受这大自然最具活力的季节呢?

这是我开始大学生活以来最“乱”的两周。最混乱的是对于自我形象的态度,其次是和同学关系的态度,再其次是对未来的态度,然后是英语学习,接着是生活规律的变化,还有就是学习状态,最后是生活费的紧张。

这真是翻天覆地的两周,一切都乱了。光是陈列问题都让我不知道还有什么连词可以使用,下面让我一一陈述吧。

不知道我在父母心中除了是“你们的儿子”这个形象以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总之经过这将近一年的自我塑造,我所希望的自我形象是学富五车,不苟言笑,为人谦和,洒脱大方,温文尔雅。当我自己挖掘这些自己真实想法时,才发现这些想法真的不是能够在一个现实世界里完成的。分析一些自己焦虑的对象和原因,无非是很在乎别人如何看自己,自己对自己的言谈举止是否满意等等。所有的焦虑产生的原因都是一种对比的结果,就是对比理想的自我形象和现实的自我形象。

这一周里,由于我决定锻炼,增加学习英语的时间,还花费不少时间做效率很低的课程整理工作(保险、复查、踢足球,和同学一切进行的活动增多,衣服的更换增多),反正陡然间增加很多内容,使得我不再是成天呆在自习室。这看似正常的变化,却使我自己觉得脱离了作为学者的一种形象,于是我整天处于自责的状态,要么怪自己不应该和同学经常在一起,要么埋怨自己不应该参加足球比赛,浪费体力和精力。总之,尽管这些事情都是我应该做的,就因为和我以前我认为的自我形象不符,我渐渐处于一种“心理衰竭”状态。我不知道我能不能够在这种不受我控制的生活当中保持一个良好的自我形象,使我保持学习劲头,并且保证自己不受别人的消极影响。

我发现我染上许多毛病,晚上总觉得要吃些东西——以前我很少吃东西的,然后就是周五和周六晚上总是睡得比较晚。我知道自己的变化很不好,也试图改变,可是这两点改变的效果不是很好。我想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痛改前非”。我真不想也不敢说自己在堕落的边缘,但其实我已经默认这一点,而且我们的马哲课老师也总是强调我们学校不具备学习氛围,并告诉我如果想要学习哲学最好去北大听课,而且还透露出一种想法:哲学的学习一定要在一个能够探讨的氛围内,心理学也是如此。因此又一个几乎不现实的想法来到我脑中:复读。在坚持这么长时间以后,终于觉得有些东西是克服不了的。这包括如何增加灵感的氛围(有人和我探讨问题)。我想大概复读是不可能的,那么我现在一定不能随波逐流,我不想再以要和同学保持一致步调来获得好的氛围而放弃自我当我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也会责怪自己过去的选择。但是大学四年的经历告诉我,只有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才是最正确的办法,思想上的起伏需要的不仅仅是用智慧去化解,有的时候也需要时间。再就是,我尽量不在情绪不好的时候做出决定,因为经验告诉我,情绪不好的时候所做的决定往往基于当前体验而不是理性根据。

C最近要进行一场辩论,是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因为北大“五一”前后有一男一女跳楼自杀,人大举办这场辩论。我为给他提供一些素材,开始自习心理健康,收获很多,给他很多很有启发性的提议,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相信一定能够帮助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但是在经过一周的思考,在生活中品味心理学家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后,发现我的心理问题依旧,只不过内容不同而已。

我和爸爸大概讲过,比如我因为英语学习效率下降而苦恼,然后我找到心理学依据,这是“心理衰竭”的问题,我所要做的就是认识到自己所受到的压力,给予自己支持,但是最终我发现我还是很焦虑(轻度焦虑)。我想这是考研所必须经历的宿命,可是我又转而埋怨自己英语学习方法缺乏动力性,使得我自己不能够自然地、有兴趣地坚持学习,结果我还是很烦躁。我管这种现象叫做“心理的动力替代现象”,意思是,不如意的事情的发生肯定要导致心理的变化,无论心理学家怎样研究,只可能解决第一层的心理问题,不能够解决个人产生的第二层心理问题。这一层的心理问题是由于第一层心理问题在没有改变现实的情况下得到虚假的解决,人内部自然产生的补偿性问题。简单地说,问题依旧,人还是会焦虑。

只有现实问题的解决才能够真正解决心理问题。我觉得心理学和哲学、文学一样,它的作用不具备发现性。我对于心理学的兴趣纯粹是为了解自我,可是如果不具备像数学这样的工具,很难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走出自己独特的道路。老师也都明确地告诉我,本科学习心理对于研究生的研究没有什么实质帮助。几乎我所问及的“先人”都说不知道自己本科学到什么。我想我应该学习一些技术性的东西,比如物理、数学等。我不是要在那些领域做出什么成绩,只是为辅助我将来的发展,读书和操练要同时进行。我一定得在数学方面有所特长,因此这个假期就又有一项新任务:自学数学。

这一周我逐渐增加英语学习时间。种种信息表明,即使根本没有学过专业课的人,只要英语强,也可以出国、考研,这大概就是中国特色吧。在花费大量时间背诵单词以后,发现效果不太好。我和一些人(包括英语系的同学)在交流过程中了解到英语系的教学并不强制学生去背单词,只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自然记忆一些单词,而且他们也没有必要像我这样一遍又一遍地复习,只是大量地阅读。我相信传统的英语教学一定是有道理的,我又开始想转变一下背单词的方式,也许尽管在阅读中背单词很难像背字典那样扎实,只要加大阅读量,自然会有所受益。毕竟我从没有进行过大量的英语阅读,再加上我认为本科学习过多的心理学知识对将来发展实在没有什么大益处,我想干脆把本科变成英语专业,为考研和出国,一心一意把英语搞好。对于心理,我只要把考试应付下来,再做一些课外阅读就可以。

我本来按照经验对于现在变化比较大的生活制定计划,可是居然完全没有效果,这是以前从没有发生过的。要么学校开会,要么有比较有意思的讲座,要么就是有足球比赛,再加上每天都有体育活动(我的计划里下午要有半个小时的锻炼时间,但是经常被踢足球比赛所取代),每天都要洗澡。下午自习室里又非常热,学习的时候往往大汗淋漓,根本无法集中精神。我感觉一天当中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减少,只有晚上。由于非常热,我又想许多办法降温,开始是买一把扇子,最后是买饮料。这又导致钱的流失。其实导致我感觉上“乱”的最主要原因就是生活规律大变化。我决定以后不再节外生枝,有那么多想法,同时在心态上接受这种变化,因为那是必然的,而且要求自己在学习的时候更加认真,以弥补自己感觉上的缺失(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现在我寝室同学得知我要去自习时的反应很奇特:“又去自习啊?”似乎我去自习对他们伤害很大。W说:“因为你去自习使我们觉得很内疚。”我想,从他的话中父母不难体会他们现在的状态。自从我出院以后,我发现他们陡然间变化很大。以前我的存在给他们一定的压力,使他们觉得应该矜持一些,可是就在我住院时,他们没有这种压力,终于全面“爆发”。现在整个寝室简直就是游戏场,而且F女朋友每天都来,这也是导致我想到“复读”的原因。毕竟都是年轻人,最重要的还是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最糟糕的是,他们去参加安利的“直销”机构,我真有点害怕。Z一天到晚跟我们宣传他的什么“安利营养学”,然后时不时地想要拉我成为他的“下线”。我知道安利是个比较正规的组织,而且没有非法组织那样危险,毕竟他们的宗旨是“从周围亲近的人开始发展”,所以我真受不了周围有人要卖东西给我。这些也不是关键,他也说不会卖东西给我们,可是这样他们的心思更加不会在学习上。我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坚持自己,这样也好,越这样我越有一种危机感,更加努力。我就是这么逆反,不是吗?

关于生活费问题,我是这样想的:从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我以后要做一个清贫的学者,我应该习惯于清心寡欲,不能有太多欲望。我现在就应该减少花不必要的钱。经过这两周我发现自己在这样的环境里比较难坚持,我想用硬约束来限制自己,因此我主动提出减少生活费。不过以后每个月如果有必需的花销,我会在考虑周全以后决定是否花钱,毕竟我不会轻易向父母开口要钱。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为了让自己继续保持学习劲头,我不得不付出更大的努力和精力。现在我正在努力和北大同学联系。我已经弄到一个北大心理系学生电话,不过还没有联系。我要让一切不适宜的想法(谈恋爱、和同学关系问题、生活问题)都被淹没在不断追求知识的过程中(其实就是注意力转移)在这一点上,并不能说我的选择就是正确的,只能说我选择了为实现自己目标所付出的代价。从我的经历来看,不曾经历过亲密关系的后果之一就是保留了独生子女特有的自私、缺乏责任感的缺点。

希望父母一切都好,我也会像父母每天都登山一样,保持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不断挑战自己。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再大的逆境也都是试金石。我最大的问题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使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这已经很不错,很多人的焦虑来自于外部原因,我唯一要做的就是努力、努力再努力。

此致

敬礼!

儿子:王宝玉

2005.6.4

沉静、沉静,一定要沉静

亲爱的儿子:

做一个学者,不但要有学问,还要有学者气质,那是后天修炼不来的。你现在具有与生俱来的学者气质,但你修炼不够——时间不够、知识不够、阅历更不够。你具备做一个学者的基因,你的表现、你的能力都使你具备这一切。所以你不能着急,不能太在意自己的形象,时时在检查、反省(三省吾身)自己的行为是否像个学者。俗话说,功到自然成,当你的学识你的阅历到达的时候,你无意之间流露出来的气质,人们会自然而然地认为你是学者。有了这种准学者气质,可不是故作学者姿态,像千年的狐狸修炼成妖精一样,你还要修炼。

沉静、沉静,一定要沉静,不要焦虑,安排好生活,儿子,你是最优秀的。

谁也不能一夜之间读遍所有想读的书,学遍所有想学的知识,只能一天一天来,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去学。但你四年学成后,举手投足间所流露出来的学者气质就不需要你去刻意追求,你已经是了。

妈妈

200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