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共同现代化”是什么?

我们必须先了解一下以往的现代化及其理论。我们选择其中最有影响的经典现代化理论、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重点分析对象。

为了能够简明扼要地厘清传统现代化理论,我们设计出一个分类标准,即使用两对标量来对现有的现代化理论进行分类。这两对标量是:民族国家与国际体系;经济增长与全面发展。第一对标量描述的是现代化的主体,即谁在进行现代化?是民族国家本位还是国际体系本位?民族国家本位是指从某个民族国家的利益出发,以该国家内部发展为主要内容;而国际体系本位是指以某个国际体系中的共同利益出发,以其中多个国家共同发展为主要内容。第二对标量描述的是现代化的目标,即为什么进行现代化?是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还是以全面发展为中心?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多个领域的发展,而且还包括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

通过对上述现代化理论的初步梳理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经典现代化理论是民族国家本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2)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是国际体系本位,仍然以经济增长为中心。(3)生态现代化理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全面发展(主要是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但仍然是民族国家本位。参见下图。

从逻辑上,我们把以国际体系为本位,全面发展为目标的现代化称为“共同现代化”。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目标取向: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

蔡拓教授指出:“在当今世界,不管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不能摆脱全球问题的影响和制约,任何国家和民族若无视全球问题中所内含的人类共同利益的存在,不仅会损害自身,而且要殃及整个人类。”也就是说,人类共同利益是存在的,它存在于全球问题之中。因此,人类共同利益就是全球利益的体现。殖民主义时代,世界列强追求的是自己的国家利益,绝不是全人类的利益,而且把实现自己国家的利益建立在牺牲其他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工业文明时代,各国现代化追求的也是自己的国家利益,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对此有过深入透彻的分析。

为了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共同现代化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原则。参与共同现代化的行为者必须把共同现代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联合国倡导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何成效不大?缺乏具体路径也许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为了实现人类的共同利益,现代化的行为者不能把企业/组织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能把国家利益置于全球利益之上。而是要寻找和追求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的一致性、企业/组织利益与国家利益的一致性。通过企业/组织利益的贡献实现国家利益,通过国家利益的贡献实现全球利益。

2.行为主体:国际共同体

谁来推进共同现代化?不是民族国家,而是由民族国家自愿组成的国际共同体;也不是国际体系本身,而是由民族国家为成员构成、相互形成国际体系的国际共同体。

我们知道,民族国家的形成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民族国家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过重大的贡献,但是,民族国家作为现代化的行为主体,天然地会以自己的国家利益至上,有时甚至不惜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当今世界存在的诸多全球问题,其根源之一就是民族国家本位的现代化模式。而且,在面对全球问题时,民族国家是难以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由联合国和国际组织提出并倡导,就是一个例证。

全球问题的解决、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客观上要求行为主体必须是国际共同体,而不是民族国家。所谓国际共同体是由多个民族国家自愿组成的、拥有共同命运意识和广泛深入合作机制的共同体。国际共同体首先在拥有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国家之间产生,在共同利益驱动下开展广泛深入的合作,进而形成利益共同体;然后,在共同利益不断实现过程中建立起责任共同体;最后,在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基础上,真正形成命运共同体。

与民族国家是传统现代化模式的前提条件不同,国际共同体与共同现代化是相互促进、相互推进的。国家之间为了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而开展的国际合作是初始条件,合作成员国家的增加、合作范围的拓展、合作程度的加深、合作成果的显现,既是国际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也是共同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国际共同体的形成、发展与提升,取决于共同现代化推进的广度和深度;共同现代化的有效推进,也取决于国际共同体的建设水平和潜力。

3.核心原则:合作共赢

合作是指双方或多方投入资源、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共赢是指合作的双方或多方能够获得与其资源投入和工作努力相匹配的收益。共赢的前提是合作获得了预期的收益,共赢的实质是平等法则,即合作双方或多方能够获得与其资源投入和工作努力相匹配的收益。

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共赢不一定是合作的必然结果。共赢的合作才是真正的合作,才是可持续的合作。单赢或少赢的合作是打着“合作”旗号的“剥削”,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功利主义行为。

合作共赢作为共同现代化的核心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

(1)为实现人类共同利益,现代化行为者必须合作共赢。

(2)合作共赢不仅限于国际共同体的成员国家之间,还要包括国际共同体及成员与其外部国家,甚至包括人类与自然界的合作共赢。

(3)合作并不排斥竞争,只要这种竞争能够促进合作,即为了合作的竞争。在经典现代化理论中,竞争是主要的,即使存在合作,也是为了竞争。

(4)共赢必须让合作方先赢。共赢往往被认为是不现实的,因为合作各方都希望先赢,这样共赢就难以实现。因此,合作倡议方、投入资源多的合作方,必须让合作方先赢,最后合作各方才能共赢。

(5)合作共赢需要相应的文化支撑。源自欧洲的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是一部竞争的历史,这与西方社会的个人理性主义文化密切相关。今天,我们强调合作共赢为共同现代化的核心原则,这就需要关系理性主义文化作为支撑。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对此将会有较大的贡献。

4.战略重点:生态、人口、国际合作

经典现代化的重点领域是经济与政治,涉及社会与文化,根本未考虑生态、人口和国际合作;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理论的重点领域是经济与国际交往,其他很少考虑;生态现代化理论的重点领域是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重点领域是经济、社会和生态。

由目标取向和行为主体属性所决定,共同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是生态环境领域、人口因素与国际合作方式。这里并不是不考虑经济、政治、社会与文化因素,而是把它们作为内容都纳入到国际合作之中。

生态环境领域的现代化,一方面要承继和发展生态现代化理论,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共同现代化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另一方面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国际合作,这方面虽然有些进展和成效,但距离目标还是差得太远。

人口因素与现代化。罗荣渠教授在西欧与东亚现代化比较中谈到,西欧国家是现代化启动在前、人口高增长在后,而东亚国家的情况却是人口高增长在前、现代化启动在后,涉及人口增长与现代化启动的时序关系。康荣平先生在2006年指出,人口基数是现代化模式或道路选择的重要因素。从世界现代化历程来看,18世纪西欧国家现代化启动时各国人口规模在千万级,19世纪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现代化启动时各国人口规模在亿级,20世纪中国、印度进入现代化时各国人口规模在10亿级。经典现代化理论适用于人口规模为亿级的国家,但完全不适用于人口规模为10亿级的国家。因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推崇的欧美现代化模式依赖于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仅以美国为例,美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6%,却消耗了全球资源的1/3。因此,无论是中印人口超过10亿的国家的现代化,还是众多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人口总规模在几十亿),都不能再走欧美现代化的老路,而必须开辟新的道路。

共同现代化以国际合作为主要方式,具有与传统现代化不同的指导原则:(1)国际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促进国际经济秩序向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而不是只顾自己发展,不顾他人发展,更不是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上谋求自己的发展。(2)国际政治合作:相互尊重政治制度,共同应对全球问题。而不是把自己的政治观念和政治制度强加于他人,不是在应对全球问题时推卸责任。(3)国际社会合作:发挥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积极作用,促进全球公民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建设全球和谐社会。而不是通过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去干涉他国内政,颠覆他国政府。(4)国际文化合作: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而不是强调自身文化的优越性,贬低甚至毁灭其他文明。

综上所述,我们所讲的“共同现代化”是指以实现人类不同层次共同利益为目标的、以多个国家组成的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国际共同体推进的现代化道路,它以合作共赢为核心原则,采取国际合作的方式,充分考虑人口和生态环境因素,追求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