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追梦人生

寻找人生突破口

我从事文学翻译这一行,也许有点特别。在偌大一个四川省,像我这样的人似乎就一个或屈指可数。曾参加了几次省翻译文学学会召开的学术会议,同仁人们也把我视为某一方面的典型。是呀,一般从事文学翻译的人,多为大学教授,或至少与大学、出版部门有关。而我在一个机关工作,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居然在文学翻译上干出了点成绩,现已翻译出版个人译著十多部。并且我与出版社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新的译著将不断问世。有关部门对我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表彰和奖励,使我倍受鼓舞,决心在这崇高的文化事业上做出更多贡献。

我是凭自学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并引以为豪。自学成才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我始终认为,人一生要干一番事业,更多的知识靠自学得来。能读大学、读名牌大学当然好,但如果以后不继续自学提高,知识总是很有限的。“活到老,学到老,”有多少时间是在自学,可想而知。许多名家的亲身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受十年动乱影响,我失去了考大学的机会,初中毕业即下乡当知青,以便按父母的意思“早下乡早参加工作”。我为此苦恼过,但并未灰心。我相信“事在人为”这个成语,多年来“有志者,事竟成”一直鼓舞着我,使我得以战胜重重困难。处于我这样的环境,要在文学翻译上闯出一条路来,难度不言而喻。然而什么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一帆风顺当然好,坎坷曲折也不一定是坏事——只要处理得当,它可以磨练你的意志,使你变得更加坚强。

21年前,19岁的我喜爱上了英语。那时主要跟着收音机自学,是收音机把我带进了英语大门,因为初中时根本没学到什么东西。学校很不正规,宣扬“白卷英雄张铁生”,“不学ABC,照样闹革命”。后来参加了工作,我就利用业余时间坚持不懈地学习,说分秒必争也不为过。休息时间、节假日几乎全部用上了。不断吸取知识的营养,我感到充实而快乐。十年动乱虽然夺去了我们这一代人宝贵的时间,但我们又有幸赶上改革开放的大好时光,能有机会奋起直追。

当时自学,最大的问题在于保证时间,因为我首先得完成好本职工作。关于争夺时间一事,我至今脑中还留下美好难忘的回忆,也算是我人生中的“佳话”吧。为争取时间,我和同样好学的恋人约定每周见面一次,虽然我们两家近在咫尺!我们把相爱之情化作力量,用在了学习上。为争取时间,我们恋爱3年才结婚,婚后又3年没要孩子,坚持自学。我们白天工作,晚上就在灯下读书,一晚也不愿耽搁。记得那时在播《血疑》、《霍元甲》等电视剧,别人看得火热,我们仍然学自己的。要取得成绩,没有毅力怎么行。想到我和妻子度过的那段时光,真是幸福(尽管就在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简陋小屋里)。

就这样,我一本书又一本书地啃,自学完了《许国璋英语》、《徐燕谋英语》、《俞大烟英语》(后两种英语为《许国璋英语》之后的五至八册)、《灵格风》、《英语900句》、《美国文学精华》(3种教材均为原版)、《高级英语》等等。总之,除大学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外,我还读了大量古今中外书籍,不断丰富自己。1985年我开始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每次考2至3门课,并且全部一举通过。我能比较轻松地通过各科考试,原因在于提前认真读了不少书,基础打得较扎实。由于成绩优良,表现突出,1987年我被评为四川省内江市高教自考优秀毕业生。

尽管如此,像我这种处境的人,要打入文学翻译的圈子,困难还相当多。这主要表现在资料不足、信息闭塞上。从哪里弄到外文书籍?怎样向刊物投稿(那时还谈不上与出版社联系)?我均不得而知。后来经过努力,我了解到可以订阅外国原版书,于是在妻子的大力支持下,从微薄的收入中拿出相当一部分钱买外文书。是啊,为了热爱的事业,有什么不愿付出的呢。这方面,我在周围也很特殊,因为太多的人几乎不买什么书,而是把钱花在吃喝玩乐上。管它的,人各有志,走自己的路吧。

拥有较多的书后,我一方面贪婪地读着,吸取知识的营养,另一方面就开始了翻译实践,把喜爱的作品译成中文,并试着向刊物投稿。俗话说,万事开头难,那时的我要发表一篇译作,谈何容易!我面临的是一次次退稿,或石沉大海。但我从不灰心,而是不断学习,探索,总结,不断投稿。我告诫自己,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失败虽然使我苦恼不安,但希望更使我精神振奋。终于,1985年我的第一篇译作、介绍艾森豪威尔轶事的《考验勇气的时刻》在《读者文摘》上发表了。眼见自己的译作变成铅字,喜悦之情无法形容。我和妻子、家人们分享了这莫大的幸福。我感到来之不易的果实最为甜蜜。这样,我跨出了文学翻译的第一步,后来便每年都有作品陆续问世。

这时,我自然而然想到了译书出书,这是追求的升华。学生时代我感到出书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现在自己竟然也有了这个念头!我为这一想法而兴奋激动。可我所面临的,又是一道巨大难关:译什么书?怎样与出版社联系?出版社喜欢哪些书?等等问题令我困惑不解。这里,又有了一件我永生难忘的事,每当想到它我总是满怀感激,因为这是我从事文学翻译的一次重大转折。

有一天,四川省老作家曾渊如老师推荐我看一篇谈翻译的文章,作者是某大学的一名文教授(后来我知他还是翻译学会的副秘书长)。我读后深有同感,经过一番周折,设法给文老师寄去了一封信,谈我的感想和困境,寻求帮助。没想到很快收到回信,洋洋四大篇,而我才写了一篇呢!文老师说,他看了我的信后“印象很深”,所以详细向我介绍了翻译界的情况,并针对我的处境,提出具体奋斗目标。我如获至宝,反复研读文老师的信,豁然开朗,浑身充满了力量。特别是不久文老师又推荐我破例参加省的学术会议,使我得以跻身翻译圈中,结识了众多老师,眼界大开。我更加明确了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如不是文老师以及后来许多老师的热情帮助,我不知还要走多少弯路。我永远记得文老师当年告诉我的“厚积薄发”、“水到渠成”、“要耐得住寂寞”等等话语。我由衷地感谢支持帮助过我的人!

之后我懂得了“选题”这个词,不断与出版社联系。1996年我在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了第1部译著、34万字的《无名的裘德》。这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有关人士对我的译文作了“文笔不错”的评价,使我深受鼓舞。接着,译著《四签名》、《野性的呼唤》、《马克·吐温幽默小说精选》和《嘉莉妹妹》相继在各出版社出版。另一方面,《大学英语》、《英语世界》、《中国翻译》等刊物也在发表我的译作。1999年清华大学出版社约我翻译并出版了《美国中学生优秀作文选》之一的《缤纷生活》一书,这是该社从全国一百多名应征者中选出8人担任丛书翻译的,我即为其中之一。

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我感到无比欣慰。我饱尝了人生拼搏的甘苦。我感到“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千真万确。勤奋使我获得一个个成绩和荣誉,但我始终把它们作为新的起点和新的激励——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事业将会就此止步。我深知需要学的东西还很多,真是“学海无涯”,“越学越知不足”。我很喜欢“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句话。今后要做的事还不少,我满怀信心地迎接未来。相信只要不断努力,还会出更多成果的。[1]

生活在梦想中的人

生活在梦想中的人,应该说是很快乐而充实的。当然,这里的梦想是指理想而非空想,并且你不只是有梦想,还要努力去追求她,实现她。只有梦想而没有行动,就不可能获得快乐充实的生活。现实中怀有梦想的人不少,但一生都在追梦,从而让梦想得以实现的人并不多。这是因为,有了梦想还要有付出,极大的付出。你得付出心血去经营和耕耘自己的梦想,最终才有可能收获甜蜜的果实。之所以愿意付出,是因为你感到自己的梦想那么美好,那么有吸引力。是的,她多么光辉灿烂,有着多么迷人的景色,怎不令人向往呢!

我就是一个生活在梦想中的人。每天,我都在追寻着自己理想的梦,一步步地去接近她,实现她。哪怕是朝着梦想前进一点点,我都会十分欣慰。我会觉得这一天没有白过,不然我会感到惘然若失。我对光阴是非常珍惜的,人生短暂,生活要过得有质量才行,而不只是简单的重复。岁月在不断地流逝,你也应该随之不断得到提升——当你努力实现了一个个美好的梦想时,你自然也就得到提升了。你会看到今天的你,与过去的你已有了质的变化甚至飞跃。这是梦想把你带到了一个高度,你会看到一个更加广阔美丽的天地,你会欣喜若狂!这便是梦想加上你的努力,让你品尝到的人生乐趣。人一定要有思想,有追求,生活才会更加有品味,有光彩。我赞美有梦想的人生,我是一个乐于追梦的人。

青少年时期我有一个很大的梦想,就是多学知识。你只有这样才能服务于社会,才能为国家的强盛贡献一份力量,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我记住了“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也时时刻刻用“有志者,事竟成”来激励自己。于是我学习各种基础课程,参加自学考试。我读大量的中外名著,从中吸取丰富的知识营养。知识让我不断得到提升,不断走向成熟。人一生不应只增长年龄,而要同时增长知识,增长你对社会的贡献,增长你所取得的成绩。

后来,我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文学翻译家,像傅雷那样的翻译家。我也许达不到他那样的高度,但我仍然希望向他学习,走出自己的路来。我觉得结果并不是很重要,关键在于过程,在于你是否真正努力了。只要尽了最大努力,你就今生无悔。于是我便在这样的梦想中,不断地翻译着自己喜爱的作品。最初要发表是很困难的,经常石沉大海,或者稿子总被退回。这是非常自然的事,你的知识水平、翻译经验尚不足,怎么希望一开始就能发表呢。所以我毫不气馁,继续学习提高,继续投稿。成绩越是来之不易,越是充满魅力,如果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它也就不会那么甜蜜。我又精读了大量的英语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我读了很多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水平;我还读了不少其他方面的书,增加自己的“杂学”知识——这3个方面都是从事文学翻译所必不可少的。我懂得“厚积薄发”的道理,要想出成绩,出作品,你必须先要有大量的积累。终于,我的第一篇译作得以发表,当时的喜悦无法形容。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收获,只是迟早的事。工夫不负有心人,1996年我译的第一本世界文学名著《无名的裘德》出版,算是个人从事文学翻译道路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吧。这时的路也越走越宽了,几乎每年都有译著出版,因为我对翻译更加熟练,对选题的挖掘和与出版单位的交流也更加在行。这便是知识带给我的力量,可以说知识就是我的坚强后盾。由于历史的原因,我没有取得硕士、博士、教授那样的光环,但我有出版部门和社会所认可的知识,所以我出版的译著也颇有了一些。

随着知识的积累,我掌握的资源也丰富起来,个人已经无力充分利用了,因为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于是我又主编起图书来,有了一些合作的译者,他们多为大学里的老师。这些老师们有知识,但缺乏相关信息与出版渠道等,而我在这方面又有一些优势,因此就对资源进行整合,目的是为读者翻译出版更多的好书。

由于这些收获,有关组织给予了我不少荣誉。我很珍惜这些荣誉,也为此自豪。这是自己辛勤耕耘的结果,是社会对自己的认可。我会继续努力,做一名无愧于社会和自己的文学翻译家,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好作品。实现了一个梦想,新的梦想又在等待着我去追寻。我不为别的,就为追求梦想让自己充实快乐,就为实现这样的梦想对社会有益。

在有关名家的指点下,我在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译介上又获得突破,填补了一些空白。这是一种美好的再创作享受。只要喜爱就做吧,我们选择目标总是应把兴趣放在首位,这样才会出成果,在面临困难时才会无所畏惧。这便是为什么我要把“兴趣与毅力成就梦想”作为我对成功的深刻理解。我不管别人做得怎样,只希望做出自己的特色来。因为在众多的英美作家中,我比较喜欢欧文,再说国内对欧文的译介又有“不够充分”的现象,所以选择他也是一种缘分吧。翻译欧文,让我沉浸在美好的艺术再创作之中。我每天译大约一两千字,一点点地朝着目标、朝着梦想前进,我在这样的追梦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所以我说,生活在梦想中的人,是充实而快乐的![2]

几种人生观

人生不可强求

人可能会有很多的理想和追求,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应该值得肯定。不过,在确定自己的定位和目标时,一定要注意恰当合理,不能要求太高,否则会因为难以达到目标而造成较大压力,产生不利影响。我以为只要尽到自己最大努力就行,做到了这点就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了。由于种种原因,一个理想的或较高的目标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眼见自己无法实现的时候,就要保持一种平常的心态,因为你已经尽到努力了,因为你已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客观条件千差万别,你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就不可能达到某个目标。比如季羡林和钱钟书这样举世闻名的大学者,是让无数的人羡慕和景仰的,他们的学识太渊博了,简直就是两座文化的昆仑!要达到他们那样的高峰,不说根本不可能,至少可以说对于很多人而言是高不可攀的,不管你怎样地努力。因为你不具备他们那样的天赋、经历和条件。这是在知识文化界,在其它领域也同样如此。所以我认为人生不可强求,只要努力就行,不然会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无形的、不必要的压力。我们应该学习的是伟人名人的精神,而不是他们得到的结果,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只要一生把他们不凡的精神运用到自己身上,你就会获得巨大的力量,从而受益匪浅。你就会感到快乐而充实。

我自己以前就有很多理想和抱负,要想成为一个什么什么。我确实也努力了,也取得了在一些人看来是不同寻常的成绩。但与那些大家比起来自己又算得了什么呢?他们的成就是如此辉煌,如此令人惊叹,如此超凡出众!如果非要以他们为准绳,无疑就会感到一种巨大压力,那是不应该也没有必要的。人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在很多情况下是自己无法左右的,客观因素太多了。只要不断进取的精神始终不要放弃,你也会走出自身的特色来,也会对社会做出特有的贡献来。这其中的特色就是自己的个性,而人是很需要有个性的。一个社会不可能人人都成为大家、名人,否则也就没有大家和名人可言了。他们只是极少数,正如一座大山的顶峰只有一个一样,正如马拉松赛跑的冠军只有一个一样。所以成不成大家当不当冠军倒不是最重要的,也不是想当就当得了的;最重要的是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是否拼搏过了,是否努力过了。只要尽了努力你就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家人,对得起社会。社会不需要人人成为大家和名人,但需要人人努力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能贡献自己力量的人。幸福美好的生活不是要成为了大家名人才能实现,而是在你靠自身的努力获得相应的成果之后。也许,在你以这样的心态积极进取地生活到某个时期后,你无意中便由于所取得的累累硕果而成为大家名人了呢。那些大家名人,也并非当初就一心要成为那样的人呀。因此唯有终身不断努力进取,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至于结果,应该是顺其自然的。我再说一下——只要努力过了就没有任何遗憾的事。[3]

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人生是很短暂的,就那么数十年时间。不是说人生苦短吗。所以这短暂的一生自然就十分珍贵。如何很好地、恰当地度过这一生,应该说是不少人经常思考和关心的问题。

对此,或许我们可以讲出不少大道理,说出一些崇高的理想。而就崇高的理想而论,我也不是没有的。不过我这里要想说得更朴实简单一些,也许这样更能体现出生活的本来面目。生活本来就应该力求朴实才好,因为人的生活就是由一千千万万个平凡的日子组成的。

我觉得,人一生如果能够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就是最幸福的了。人各有别,所喜欢的生活方式当然不一样,而正是这种不一样,才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所以每个人如能找到并过上自己喜欢的生活,的确是幸运的。人生短暂,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呢?如果在数十年的光阴里,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那不是很沉重很可悲么?人生一辈子难道不应该努力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吗?有时人们会问你什么是幸福?对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我个人已在以前的一些文章中表明了看法——我认为人一生如果能够做自己喜欢的、同时又有益于社会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也就是除了个人喜欢外还必须有益于社会。你生活在社会中,应该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才是。把个人的喜好与对社会的贡献结合起来了,难道不是一件非常幸福快乐的事吗?

可以坦率地说,我目前是达到了这种境界的。我不再受到来自生存的压力,不再为生计赶去上班,我的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着。每天早晨约6点半起床,到长江支流的沱江河去游泳,一年四季如此——当然包括一般人觉得不同寻常的冬泳!不管你做什么,身体是最重要的,身体不好其他一切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使你根本无幸福快乐可言。这个道理人人都懂,但却不是人人都能落实到行动上,身体也就自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30来岁时身体还不如现在好,后来我发现要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干一番喜爱的事业,身体不好怎么行呢。于是我便把锻炼放到了重要位置,加上妻子在饮食上科学调理,身体还算不错,很好地肩负起了事业上的重任。

锻炼后回到家里,吃过早饭,休息片刻,9点钟前在电脑旁坐下开始工作,时间约两小时多一点。我从事的是文学翻译这种“再创作”,并为自己能在这一艰巨而崇高的事业上做出一些贡献充满喜悦和自豪。世界大文豪歌德说,没有文学翻译就没有世界文学,那么没有世界文学呢?世界文化会怎样?世界文明会怎样?当然那似乎有点大道理的意味,可事实难道不是如此吗?不过就我个人而言,主要还是出于对文学翻译的喜爱,由喜爱而到愿意为她贡献一生。我的确从文学翻译的再创作中获得了很多,她使我的生活变得充实而快乐。我从一位位名家大师们深刻的思想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并因此不断成长和成熟;在丰富自我的同时,我又将一部部作品翻译成中文,从而与千千万万的读者分享阅读的乐趣。看到自己一部部精美漂亮的译著出版,我真的很幸福。这难道不就是生活的“富足”?

两个多小时的翻译结束后,上网收一下电子邮件,听听英语新闻什么的。每天我通过美妙的电子邮件与全国各地的出版社、译者等广泛联系着,使我虽然身居家乡拥有100多万人的县城,但却并不闭塞,经常比住在大城市的人还信息灵通呢。现在去大城市生活也是很简单的事,买一套房子即可。但我爱家乡,这里有很多其他地方无法给予的优势。比如在江河里与大自然贴近的游泳,比如两百多平方米的宽敞住房,比如家乡的亲友们……至于信息问题,文化生活问题,现在有了互联网,交通也方便,所以也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了。互联网的出现,真的让我们有了住在地球村的感觉。此外,时时出去走走,看看,或者在某个地方住一阵子,都可给生活增添一些情趣。

12点时妻子差不多把午饭弄好了。每天的伙食她是安排得很好的,注重科学营养。她确实是我得力的助手,把后勤工作安排得很好。此外她也有自己的“精神乐园”——一般是下午看书,写作,上网等。只有近些年她的生活才这样,而在我的事业之初,在我积累知识、艰苦拼搏的时候,她也曾做过种种生意,以便解决家庭的经济开支问题。现在我事业有了一定规模,她也能够换一种生活方式了。她说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的文学翻译事业——不,应该说是我们的文学翻译事业——的确如此。我的成果中,必然也有她辛勤洒下的汗水,凝聚了她的心血。

吃过午饭后休息一会儿,然后午睡约一小时。下午两点半又开始在电脑旁坐下,工作两个多小时。一般情况下每天翻译两千字左右,平均每年便至少有50万字作品。所以现在已出版个人译著和主编译著各约400万字,也是自然的事。你如果能认准目标并坚持走下去,就一定有收获。坚持说来容易,但很多人却难以落实到行动上。不过我想只要把事业与兴趣结合起来了,也并不困难。我写有一本名为《兴趣与毅力成就梦想》的散文随笔集,就很强调兴趣的问题,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的问题,这是做好很多事情的重要条件。

之后是上网收电子邮件,浏览信息,收听英语新闻,或处理各种选题、书稿。吃过晚饭后不久出去散散步、打打太极拳。回家后再看看书。任何时候都是要读书的,只有这样才会使自己不断提高和升华,才能把事业做得更好。一个人的知识从来没有足够的时候,对它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多,不是说越学越知不足吗。而有些不爱读书学习的人则往往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了,那真是浅薄的表现。读书实在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它使你眼界大开,看到许多美丽的风景。

接着是看看电视,也算是一种休息吧。

这便是我一天的基本生活规律,有紧有松,劳逸适度,自得其乐。周末自然要打破一下这个规律,作一点适当的调剂,比如逛街,回家看看父母等。平时偶尔也会参加一点社会活动。另外每年都安排出去旅游一两次。前年还在北京郊区生活了近半年,去年也去过一次,收获颇多。其余去过的地方也不算少了,从我的游记中即可看出。今年9月底打算去云南走走,看看那里的风土人情。旅游确实能给生活带来无比的喜悦。如果你想开阔眼界,见多识广,你就应该时时出去走走。我和妻子还打算去很多地方看看。慢慢来吧,一口也啃不了个大西瓜。

我的这种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的生活,也不是一直就有的,而是在我前年45岁、工龄满30年时(16岁下乡当“知青”,那段经历现在的青年不熟悉了)才享受优惠政策得到的。这之前我也经受了不少磨难和磨炼,到过企业、机关。要说对本职工作的爱好,自然没有,但我又必须把它们干好,因为首先得解决生存问题——这也是很多人必须首先面临和解决的问题。爱好重要,生存也重要,这个时候就要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在那些年里,我把爱好放到了次要位置,往往牺牲掉业余时间,在别人娱乐、休息的时候读书、学习、翻译、写作。虽然辛苦,但由于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也就毫不在乎,并从艰苦的奋斗与拼搏中获得了无尽的乐趣。其实什么事都是一分为二的,不喜爱的工作并非就一点好处没有。无论做什么都需要有丰富的阅历,而种种工作正好可以给你提供锻炼的机会。一个人吃点苦经受一些磨难并非是坏事,它们会使你变得更加坚强,是你人生中的一笔难得的财富。我即这样看待以前与自己喜爱的文学翻译似乎关系不大的经历,并且很珍视它们,因为,它们使得我如今自由自在的生活有着更加厚实牢固的根基。这或许可以给现在的青年一些有益的借鉴吧。人要有自己追求的、喜爱的目标,但也要有多方面的经历才行,那样你的生活才会更加丰富多彩。

岁月真的过得太快了,我对此常发出一次次感叹。转眼之间我们这一代就是50岁的人啦!对于未来我自然有自己的设想和计划,我会一步步脚踏实地地沿着它们走下去,并从中收获更多令人喜悦的果实。经过辛勤的耕耘,现在我真的到了丰收的季节,每年都要出不少作品,让我由衷地感到富足。这种富足当然主要表现在精神上,而一个人真正的幸福也主要体现在这一点上。单纯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使你真正得到幸福,虽然物质上的富足也是重要的。

不管我在文学翻译上取得怎样的成绩,我永远都不会满足。虚心学习,不断进取,是我终生的追求。我崇敬的大翻译家傅雷,以及其他众多优秀的翻译家,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能够在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中,为国家的文学、文化事业添砖加瓦,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吗?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还会收获很多,很多……[4]

我对压力的看法

曾看过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一个关于“压力”的节目,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作为电视台,应该说是抓住了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话题,因为在当代中国社会,竞争日益激烈,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有了种种生活压力,诸如工作、家庭等等方面的压力。这是一个带有普遍现象的现实问题,它使很多人感到了生活这个沉重的担子。

我觉得如果处处感到生活的压力,那么你的生活还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你始终被外在的事物推着走,在这样的处境下自然会感到种种压力向你袭来了。如果你换一种角度,充分发挥你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去迎接生活,我相信你的压力感便不会那么强烈的。你甚至感觉不到压力的存在,你会变压力为动力,以此去实现自己美好的理想和愿望。在那个电视节目的测试中,有的人就没有感觉到压力,这与他们有着不同的生活态度是秘切相关的。我想只要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你就不会为压力所困扰。假如你消极悲观,那么面对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你自然会处于被动状态,以致会感到无所适从。生活虽然有残酷的、阴暗的一面,但她总体而言是美好的,是令人欢喜的。

你如果处于一种浮躁的心态,必然也会感到巨大的生活压力。现今浮躁的人颇有一些,他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想轻松而快速地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无形中便给自己增添了压力。工作轻松,责任小,收入高,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东西。这确实够诱惑人的,然而世上哪有那么美好的事呢!好东西是要靠辛勤的努力得来的,人人都想不劳而获,可能吗?假如你怀着一颗平和的心,默默地耕耘你所热爱的事业,最终你就会水到渠成地实现美好的理想,而压力在你面前自然都不存在了。压力,使你处于被动的地位,使你感到生活的沉重,何苦呢!生活多么美好,我们不应该为压力所困扰——只要积极乐观地去面对生活,压力在我们面前就必然会迎刃而解!

你如果对所做的工作或事情怀有极大兴趣,当然也不会有什么压力。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中是至关重要的,笔者曾出版了一本《兴趣与毅力成就梦想》的书,就是在表明兴趣在我们的生活与工作中多么重要。然而很多人难以将兴趣与工作结合起来,只把工作当作生存(注意不是生活)的条件,因而工作也就成了一种苦差事——在这种情况下,它不是一种沉重的压力才怪呢!所以我们应该努力从工作中寻求乐趣,这样也才不会有急功近利的思想,才不会经常处于浮躁的状态。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我们也能勇敢地、积极地去战胜它,而不会把它视为压力去抱怨。人生短暂,生活又是多么美好,为什么我们要为压力所困扰呢?如果处于那种状态,说明我们的生活态度还存在着某种不足,应该及时予以调整,一旦有了正确的生活态度后,压力也就会随之消失了。

曾有人说我们做学问要“甘于寂寞”,我对此也不能认同,它好像带有无奈的意味。我把这话反过来改成“乐于宁静”,就从被动一变而成主动,从无奈转变成喜悦了。所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我们消除压力、克服一切困难的良方。[5]

文学翻译与人生事业

——与有关大学生、青年译者等的对话

按:如下多年前的对话供参考,或许对读者有所帮助。A为有关大学生、青年译者等,B为笔者。

A:刘大师:您好。我是一名在读大学生,现在大三,英语专业,对翻译十分感兴趣,并且现在在准备考MTI。刚才在浏览翻译论坛时看到关于您的介绍。读完关于您的那篇文章,以及刚才看完您的博客后,对您顿生万分敬仰之情,希望能得到您的指点或是教导。现在我是刚刚开始起步涉足翻译,在翻译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但是我有充足的热情和对翻译的一腔热爱,并且希望能得到您的些许指点。我会加倍努力,希望以后能够从事翻译事业。

谢谢!真诚盼望能得到您的尽快回复。

B:大师不敢当,请别用这样的称呼。很高兴你有从事翻译工作的志向。不过这是一个光荣而艰巨的事业,对于它的艰巨性要有充分认识。相关问题都可在我博客中找到答案。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很多人做不到这点。希望你能做到,那么你就会取得成绩,获得成功带来的甜蜜果实。

祝你成功!

A:刘老师,您好!

首先非常抱歉这么晚才回复您的来信。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回复我的邮件。我是放假之前想回复您的,可是我每次欲写又不知从何写。单纯地说声谢谢总感觉辜负您的回复。我就想假期时把您博客里的文章都拜读了,然后自己才有点和您交流的资本。

假期我拜读了您博客里的全部文章,禁不住由衷地想要对您说声谢谢,谢谢您使我不仅对文学翻译有了新的认识,更对知识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看了您的那些翻译例文比如说《苔丝》和《闯入者》后,便更能真正深刻地体会到翻译的艺术所在。还有您那篇《你还在搞翻译吗?》的博文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字里行间流露着刘老师对翻译的挚爱,对知识的追求!您的这种精神追求让我感到惭愧,但是谢谢您,因为它更给了我莫大的动力,坚定了我从事翻译,不停地追求学问的信念!

假期时我开始拜读张培基先生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一)》,每篇自己都是先试着翻译然后再对照书上的译文,确实受益匪浅!学到了很多技巧!字斟句酌地翻译每一篇文章是一件幸福的事。

每一次和书上译文的对校都是一种痛并快乐的经历,痛在自己的译文有时竟和书上的相差悬殊,快乐的是从这种差距中我学到了很多。不仅是翻译的技巧,还有一种翻译的思维逻辑,不知道自己这样说对不对。呵呵其实还有一种快乐是经过仔细推敲后还是感觉自己的好。翻译本身不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学问么?有时候当自己通过查字典,看翻译技巧的书后仍然无法说服自己接受书上的译法时,就特想和作者先生探讨某个词的翻译,可是怎么可能,没有联系方式!

然后又特想和您探讨一下,得到您同样权威的译文。可是翻译本身就牵涉一个语境的问题,这个语境少则一段,多则一整篇,正如您在博文中提到的傅雷先生的翻译原则“事先熟读原著,不厌求详,尤为要著。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对于您这样追求翻译质量的翻译大家而言,我单纯地拿出一句话来探讨,岂不是对翻译的亵渎。

我们翻译老师虽说教翻译,其实专业是语言学,讲课时就是给我们念课本,和他探讨也探讨不出个所以然来。所以我心里这些日子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像这样遇见这些和自己翻译的有出入并且坚决认为自己更合适的地方,这时怎么办?毕竟书上的译文是翻译界的权威所翻译的,作者对每一个字的翻译都有他的理由,肯定是他深思熟虑后的最佳译法,这时就特想知道到底哪个更好,自己的怀疑到底有没有价值!

说到这,心情不知为什么突然莫名地沉重了,呵呵。我知道自己只是和文学翻译沾了一点点边,前方道路上的困难还有很多,但是我想坚持下去,也能坚持下去。我的BEC剑桥商务英语高级过了,或许将来自己会从事这种商务英语翻译以谋生,但是对文学翻译的追求,请相信我是永远不会停止的。

薄XX

B:谢谢来信。看出你已收获不少,又向前迈出了不错的一步。出版的译文并不都是很好的,自己应该有独到的见解。主要看总体译文如何。名家大家的也有不足的地方,而这也很正常。文学翻译毕竟不是数学,是表现复杂的思想和感情的东西。

从事文学翻译,除了英语及各种知识外,具有作家的气质很重要。并不一定要成为作家,但应有作家的气质,读了原著能感受到作者的心声。所以应多读文学作品。

一方面谋生,一方面执着地追求热爱的文学翻译,这是可取的。这样才会得到应有的乐趣。更多的想法都体现在博客中了。祝你成功!

A:谢谢刘老师!呵呵。上次写完后发现自己写了那么多,当时还在想您有没有时间看呢。结果您不仅看了而且还回复了我,真的很感谢刘老师。毕竟我们素昧平生,而你却给我这个晚辈如此的谆谆教导,您的每句话我都会铭记在心的!

昨天看了某人翻译的书,译者总结他的翻译经验是:多看多译,译后再看,看后重译,同时揣摩,条件反射,反复刺激,熟能生巧,日久必得。呵呵,当时看时觉得很震人!

我相信那句话“天道酬勤”!同时,我也会去阅读更多的文学作品,培养自己的文学气质。文学翻译的路上我会坚持下去的,绝对不会辜负刘老师的教导!

Thanks again!最后祝刘老师身体健康,一切顺利!

再次谢谢刘老师!我已经把您博客上的文章反复读了好多遍,我谨记住您的话,努力培养文学气质+大量实践+勤奋努力,一直在文学翻译的路上走下去。

B:最主要的是从这种艰苦的努力中,获得精神上的快乐与充实,而这种快乐与充实是再多的金钱也无法买到的。人总是有各自的价值取向。如果确实喜欢文学翻译这门特有的“再创作”艺术,就一直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不受任何影响。机会成熟时我这里可提供一点翻译机会,只要认真负责,水平到位。有不少合格的译者与我合作翻译书,每年出版数十部作品,因为我掌握许多资源,而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又毕竟有限。译者们也经常表示谢意,因为他们得到了出书的机会并有了成就感。

A:噢!太感谢刘老师了!自己不过是一个连文学翻译的门都没进的黄毛丫头,空有一腔热血,结果却得到刘老师如此厚重的帮助!这种帮助对我来说就是一种奢望!原想收获一缕春风,可您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会把这种无私的给予与帮助当做我努力奋斗的动力!我知道就凭现在自己那苍白的水平,就谈翻译出书的话简直就是自不量力。但是我会潜心学习,谨遵刘老师的教导,不辜负刘老师给我的这般帮助!我想也只有这样才算是对刘老师最好的报答吧!再次谢谢刘老师!

A:尊敬的刘叔叔:您好!请代我向阿姨问好。

我是周XX,是刘XX的同学兼好朋友。看了您的博客,看了您当年虽环境艰苦却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自己喜欢的英语,还是利用业余的时间!相当钦佩!!而且羡慕阿姨和您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感情。唉,在我们这个年代,那不是一般的稀有。

我也很喜欢英语。可是现在很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去学习,从哪个方面着手了。希望我有幸能跟着我钦佩的刘老师刘叔叔您学习,能给我指点一下迷津。

周XX

B:来信收到。很高兴你能喜欢英语。不过,任何人都不可能给你指出一个适合你的具体路子,只能讲点原则性的东西。

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工夫不负有心人,这些都是应该铭记的名言。只要你有决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坚持不懈地沿着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走下去,就一定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喜欢英语,今后想做什么?自己要把这个问题想明确。一旦认准了目标就勇敢地走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不管别人说什么,都不放弃。最主要的是从自己喜爱的工作、事业中去寻求快乐。

我博客中讲得很详细,特别是那篇与研究生的对话,《我的翻译之路》等,可供参考,也许能有一些启示。

不放弃,不抛弃,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并非人人都能做到。如果你做到了,你就与别人不同,你就能取得成功,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从而生活过得快乐充实。

A:尊敬的刘叔叔:

您上封邮件里说的博文我都仔细看过了,还有您说“喜欢英语,但是先明确自己今后想做什么”,这两天我仔细想了。我还是希望几年后的工作能像您退休后一样,在家里自由安排工作时间。呵呵,刘XX很喜欢文学,我呢,喜欢英语。我们设想,将来她出书,我就直接把她的书翻成英语,让她的大作走向世界。这个理想,您是除我俩外的第一个知情者。让您见笑了。不过她很努力,她做事也比我更有恒心和毅力。所以我也加油,所以鼓起勇气来寻求您的帮助了。您可以指点我一下,怎么样来实现这个目标吗?我看语法,背单词,可还是觉得有点茫然……

B:有理想和抱负并不可笑,可笑的是只有理想没有行动。持之以恒的行动最为重要。追求理想是人生中一件非常美丽的事,会使自己的生活充满阳光。但面对困难时一定要无所畏惧。你目前要考虑如何提高英语和汉语水平。英语主要是阅读理解能力,包括语法和词汇。建议选学一套比较好的大学英语教材,参加适当的考试,如自学考试等,力求达到八级以上水平。汉语方面,可多读一些文学名著等,提高这方面的修养。

博客中那篇谈《翻译的两大要素》,以及《译者要具有学者和作家两种气质》的文章很重要,可反复捉摸。

A:尊敬的刘叔叔:其实,以前在学校的时候就想到自考,但没有去做。看了您那些中肯的建议,又仔细想了,觉得自考本科是一个比较好的方向。最主要的是通过自学考试,学到更多专业的东西,是吧?而且有考试等在那里,也更能自觉地去学习。

B:我觉得这很好,有了进一步提高的目标。不是要为文凭或为考试而考试,而是为提高知识而考试。这样学习比较系统,今后也知道如何再提高。此外要多读文学名著,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同时也就提高了思想修养。这方面可向刘XX借鉴一些,她读了不少文学书。同时找一份工作,边干边学会很充实。毕竟要首先解决生活问题。今后水平提高了,我这里也可提供一些翻译的机会。

A:刘老师:您好!

我今天下午一直在看您的博客,觉得是自己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收获最大的一个下午,对您的精彩人生更是心生向往。有幸能和您这样的翻译大家认识并沟通,我真是很荣幸。

虽然我对文学翻译很感兴趣,但是今天看了您的博客,我觉得很惭愧。就态度而言,我比不上那位研究生施XX,而且就像您说的,我的翻译经验也不是很丰富。我在这里有个不情之请,如果您可以像帮助施XX一样在翻译方面对我指点一二,我将感激不尽。无论如何,谢谢您,刘老师,谢谢您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开阔了视野,这也可以算我的一个小小的进步吧。

冯XX敬上

B:只要多实践,并经常参考一些优秀译文,很快会找到感觉的。博客中谈翻译的那栏可多参考,或许有帮助。相信你会很快悟到一些文学翻译的东西。适当时我会再联系。

A:您苦练听说的精神很让我佩服。我们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口语,特意请了两名外教,每天四节课滚动开设口语班。可是,这些经常大喊自己就业难,要提高英语水平的研究生们,来听课的只有几个人!我们实在应该以您为榜样了!经常浏览您的博客,是因为在那里我可以得到一种力量,一种积极奋发、不计眼前利益的力量,现在的我们太缺少这样的力量了。希望经常与您合作!

冯XX

B:虽说是“苦练”,其实也是一种乐趣,用另一种语言了解别人文化的乐趣!把兴趣结合起来,大概是我取得一些成绩的重要原因。所谓我说的“兴趣与毅力成就梦想”。

我一般每天听BBC、VOA,以及“在线英语听力室”上的很多材料。也看看原声电影。但好像听新闻容易些,看电影难些。不过也比以前好多了。我想起码要比较轻松地听英语新闻、看原版电影,才能比较自如地在国外生活、交流吧?

这个社会,物欲横流的人不少。坚持走自己的路,可以从中获得无法用金钱衡量的生活乐趣。所以有那么几个知己也是非常难得的。

A:刘老师:谢谢回复!您让我看到了一个真正做学问的大家的风范!其实,在我周围有一些不做学问,只做领导的人,他们经常在这个时候暗示我们,要求加进课题组,这样,他们什么事情也不用做就可以收获名利了。看了您的回复,我更加坚定了要与您合作的信心。

B:人生短暂而宝贵,重要的是活出自己的个性来,而不是为名利而活。傅雷、季羡林、杨武能等都大家都是我学习的榜样。像他们那样生活,感到充实快乐。认识冯老师并能得到你的帮助,也是我的荣幸!

A问:您好!不知道该怎样称呼您。但是,您一定是我的老师,所以擅自称呼您为刘老师,如有不妥,请老师谅解。读了您的博客,好感动,更多的是激励。我现在还是一名在读的大学生,但不是英语专业的。和您一样,我也很喜欢英语,并有打算把它作为我以后的职业方向。但更多的是偏向口译。因为只是有这种想法,但是不知道要怎样实现自己的想法。一直处于困顿中,所以就常常上网查询这方面的知识,这次有幸读到您的博客,真是觉得好开心。我想您的工作一定很忙,时间也一定很宝贵。但是如果能得到您的教导,让一个有梦想的大学生在迷茫中找到方向,那真是我的幸运。不管您有没有时间回邮件,都没关系,很感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查收了这封邮件。谢谢!

B答:只要选定自己所喜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一定会取得成功。很多人就是坚持不了。一般的问题都可在我博客中找到答案(比如那篇与研究生的对话),可参考。总之,兴趣、信心和毅力最重要。祝你成功!

A:刘老师:您好!

无意中浏览了您的博客,非常有幸能与您结识。我是一名文学爱好者,读高中时曾在家乡的报纸上发表了几篇文章。大学读的是法语专业,在学校里帮助老师翻译了若干篇文章,目前大学刚刚毕业。在综合考虑了自己的性格和优劣势之后,我决定把中法文学翻译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我知道这是一条非常艰险的道路,但是一旦选择了,我就会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在这里,向刘老师请教几个困扰了我很久的问题:

一、在文学翻译中,由于不同文化与社会制度的差异,原文翻译后可能会出现多义性,我们怎么才能传神地表达原文的本意呢?

二、“直译”与“意译”“度”的把握?(其实您在博客中已经阐释了,我觉得要多实践,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

三、如果我要翻译国外原版图书或原文(准备投稿),怎样才能做到不侵权呢?

倘若刘老师能在百忙之中,略微点拨一二,晚辈将不胜感激!

B:能否取得成绩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坚持。这条道路既艰难又崇高,只要热爱她就能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所提问题,一、二都要从大量的实践中去“悟”,别人再怎么说,自己没有实践都体会不深。可经常译一些文章,再对照参考优秀的译文,收获会很大。同时再结合看一些理论文章。文学翻译是“再创作”,没有绝对的等同。要比较传神地表达原意,自然少不了英语阅读理解水平、翻译技巧、汉语水平及“杂学”知识。可参见博客中那篇文学翻译家要具有“学者和作家气质”的文章等。

根据著作权法,如果作者已故五十年以上,翻译其作品一般就不存在侵权问题,即所谓的公版图书。如果是五十年以内,就需要出版单位引进,然后约译者翻译。

很多文学翻译的问题都可参考我博客里的文章。可选择一两位作家作为主攻方向,翻译甚至研究其经典作品,最好是国内未曾翻译或翻译得不多的。是主要的是要热爱这个事业,这样才愿意牺牲和付出,也才能从中取得成就并获得无尽的乐趣。祝你成功![6]

翻越高山

人的一生当中,必然都有翻越高山的经历和感觉,只是有的人翻越得多有的人翻越少而已。翻越高山是艰难的,需要付出极大努力,它自然不会像在平地上行走那么轻松。不过,当你爬上山顶的时候,那种心情又是非常美妙惬意的。你会感到激动无比——因为你终于战胜了困难,因为你看到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广阔天地!而这样的景色也只有在高处才能看到。这是对你辛勤付出之后给予的回报。如果你只想轻轻松松地行走在平地上,而不愿勇敢地向又高又陡的山坡挑战,你怎能尽情地一览那一片片神奇的风景呢!你必须要有艰辛的付出才行。

人生一辈子,正如时时需要翻越一座座高山一般,这些高山也就是你所面临的一个个困难。你必须设法克服它们,越过它们,否则你就达不到应有的目标,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收获必须首先要有辛勤的耕耘,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掌握一门知识,通过一门考试,完成一项任务,等等这些,都很像是在翻越一座高山一样。如果你只是绕着走而不努力攀登,那你是一定到不了山顶的。这么看来,人生需要翻越的高山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我们每个人无不生活在这样的过程中。从不翻山的人世上是没有的。自然,勇于不断翻越高山的人,所看到的美景,所得到的人生收获,必然更多更好。所以翻越高山尽管艰巨,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但它毕竟是充满乐趣的,毕竟能给人带来许多美好东西。人需要有一种可贵的挑战精神,只有这样他才能得到提升,得以向前发展。国家和社会,也只有在勇于向困难挑战中才能向前迈进。世上哪有轻而易举就能摘取到甜蜜果实的事?你看历史上那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他们之所以取得辉煌成就,硕果累累,不正是因为他们勇于挑战,翻越的高山远比常人更多吗?我由衷地钦佩他们,赞美他们——他们的收获令人向往,他们的精神令人鼓舞!人有了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不能战胜的呢?是的,翻越高山虽然艰巨,但它也能让你享受到不愿翻越高山的人无法享受到的乐趣。你的生活会更加充实美满,你的人生会更加丰富多彩。正因为如此,翻越高山也就充满了无穷的魅力。

我喜欢翻越一座座高山,喜欢向一个个困难挑战。当战胜某个困难时,愉快的心情无法形容。我深受“知识就是力量”和“有志者,事竟成”的影响,读了不少书,并从中吸取到丰富的营养,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力量。我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收获,品尝到人生的甜蜜果实,必然是翻越了不少山头的。这些山头有的大有的小,当它们横挡在我面前时,我没有畏惧,而是鼓足勇气信心百倍地翻越过去。我所翻越的印象比较深刻的高山有如下一些。

第1座是18岁时考中专,广场上900多考生只录取18名。我全力以赴,成为18名翻上山顶的人之一,从此人生的旅途有了巨大转折(当时的中专生大概比现在的研究生更“吃香”吧)。之后读中专、参加工作所翻越的山头一个接一个。

第2座是发表第1篇译作。做什么事总是万事开头难。这之前我不知投了多少稿,全都石沉大海或被退回。但我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不断投稿。工夫不负有心人,我的第一篇译作《考验勇气的时刻》终于发表在著名刊物《读者文摘》上。见到经过自己再创做出的文字真的变成了铅字,我兴奋激动了好久好久。多么令人喜悦啊!假如最初面临一次次挫折时就放弃,便根本不可能翻上这座山头。

第3座是出版第1本译著。众所周知要出版一本书是很困难的,读书时我甚至觉得这是高不可攀的事。但随着在刊物上不断发表一篇篇译作,我渐渐萌生了出版译著的念头,因为我还希望翻越一座更高更大的山。这虽然不容易,可也令人神往。既然能翻越一座座小山,为什么不试着翻越一座大山呢?于是我集聚力量,开始向着出版译著的高山进发、攀登。我不断吸取知识,提高翻译水平,了解出版社与选题……为此所撒下的汗水可想而知。终于,我的第1部译著《无名的裘德》于1996年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当时的心情,也自然是激动无比的。

第4座是翻译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的名著《见闻札记》。此书是我从事文学翻译中碰到的一块很硬的骨头,很难翻译,它语言古雅,含意丰富。可原著所具有的魅力又深深吸引着我,我确实喜欢其中的一篇篇佳作。于是我就硬着头皮把30多万字的书译成了中文。但初译稿并不成功,缺乏散文的文采,比较直白。于是我开始总结摸索,读了大量优秀散文和散文译作。在“悟”到了散文翻译的一些特点后,我又对初译稿逐字逐句修改,几乎是重译了一遍。从初译到几乎重译,前后过去了近10年时间。我之所以这样执着,一是我下决心要翻过这座高山,二是作品很有魅力。最终,这部译稿于2003年12月被有名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接受出版。我对此书的付出,的确到了“呕心沥血”的程度。如今这部译著又出版了一个英汉对照本,并且今年另有一家出版社决定再版。

至于翻越的一座座小山,这么多年来就不计其数了。翻译好一个个难懂的句子或段落,都像是在翻过一座座小山一般,而此种翻越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我们完成一项工作,通过一门考试,不都是如此?小山与大山不是彼此分离的,而是相互依存,特别是大山周围如果没有一座座小山,便难以长久巍然屹立。如今我的个人译著不断增多。那一部部译著就代表着我所翻越的一座座大小不一的山,但都留下了我辛勤的汗水。我真的感到非常充实满足,感到喜悦幸福。只要你付出了,总会有收获的。

人生的一个个目标,一个个理想,不就是一座座需要翻越的山头?当你通过努力到达山顶时,一个崭新的世界就会展现在你面前,令人心旷神怡!我向往着攀上一座座高山,它们能使人的生活显得多么绚丽多彩!

我十分敬仰那些攀登上世界高峰的人们,他们实在太伟大了。比如电视上介绍的“大家”,他们所攀上的高山,所看到的风景,很多人都可望而不可及,高不可攀。这里就涉及到攀越高山必须量力而行的问题。如果把目标定得太高了,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你不仅翻越不上山顶,反而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最终适得其反。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能力大小都是不同的,有限的。你举不起两百斤重的东西非要去举,爬不上珠穆朗玛峰非要去爬,结果不言而喻。成功不在于攀上别人攀上的高峰,而在于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实现某一目标。只要你尽力而为了,不管结果如何你都是一个成功的人。不是说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吗?而只要你辛勤耕耘了,收获还能小吗?这是一个辩证法,所谓工夫不负有心人。不过,有很多人一生并没有尽到自己努力,一遇到困难就退却,这样怎么能取得丰硕的果实呢?其实有些困难你咬咬牙,一挺也就过去了,并不是那么可怕的。这一挺也就是对你的考验,大概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区别就在这里。一方面我们要努力攀登一座座高峰,因为这是人生所需要的一种可贵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要量力而行,因为我们各自的阅历、知识和背景都不同,有些事别人能做到并非自己就一定能做到。过多的压力,会使本来美好的生活背负上沉重的负担,那还有什么乐趣可言?所以度的把握相当重要。以前我要出一本书非常困难,如今随着知识、信息、资源等的增多,真有左右逢源的感觉。但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应该用到刀刃上才是。

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地攀登,我在翻越一座座高山中充分享受到人生的乐趣。人生是美好的,但必须靠你去创造。为什么自己辛勤种植和收获的果实,一定比买来或别人送的更甜蜜,就是这个道理——因为那里面凝聚着你撒下的汗水啊![7]

“充满希望的旅行胜过抵达”

我曾读过不少名言。它们之所以成为名言,是因为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内涵,将我们的生活作了高度的概括和提炼。这样的名言自然深受人们喜爱。

最近读到的一句名言,又深深地触动了我。我决定请书法家朋友把它写好后裱出来,挂在墙上,因为我确实非常喜欢它。我把这句名言告诉朋友后,他说他也会把它当作座右铭,可见他也是十分认同的。这句名言是:“充满希望的旅行胜过抵达,真正的成功在于工作。”它出自英国作家罗伯特·路易斯·史蒂文森的散文名篇《黄金国》,原文是:“To travel hopefully is a better thing than to arrive,and the true success is to labor.”“labor”一词有的译作“劳动”,笔者觉得译为“工作”似乎更合适,所指的范围更加广泛。原词本身也具有这一含义。如果缺乏一定的人生经历,也许感受不到这句话的妙处,自然就谈不上喜欢了。这句话前后两部分,实际上在表明一个概念,这里笔者不妨以粗浅的认识品味一番。可口的佳肴我们可以品味,美妙的语言同样如此。

我们旅行的目的是要到达某个地方,可为什么旅行的过程胜过了抵达呢?这是因为它充满了希望!我们无论做什么事,一旦充满希望就会信心十足,斗志昂扬,就会觉得前景多么美好,从而感到精神振奋!可见人是要靠希望活着的,没有了希望的生活会变得相当可怕。人一旦绝望了就会觉得前途渺茫黯淡,一切都没有意义。所以充满希望的旅行过程是十分重要的。而抵达,到达某个目的地,相对于旅行的过程是短暂的,它所带来的欢乐也是短暂的。并且它的欢乐也来自于旅行途中的种种甘苦。我们常说“重在过程”,就是这个道理。当你抵达某个目的地,获得短暂的休憩与欢乐之后,你又向往着新的旅行,这样的旅行又会带给你新的经历,又会将一片片新的美景呈现在眼前。如果就此停步不前了,你说将来会有多大的生活乐趣呢?于是你又满怀希望地踏上新的征程——所以说这样的旅行是胜过抵达的。

我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便充分享受着这样的过程。当初我就怀抱着当一名文学翻译家的希望,于是我带着这个希望开始了人生的旅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有了今天的收获。之所以能克服困难,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享受到了探索、拼搏的乐趣,是因为在我的途中和前方有一片片美丽的风景。我即在这样的希望中努力着,行进着,到达一个个目的地:通过种种考试、发表文章译作、出版译著、得到社会认可,等等。收获的时刻确实令人喜悦,但它毕竟短暂(不知能否占到人生的十分之一),那种喜悦很快会过去。如果一味陶醉其中,甚至沾沾自喜,生活就会缺乏新的养料,从而变得单调无趣。我的理解和感受是,在到达某个目标享受到收获的喜悦之后,应再次整装待发,开始新的旅行,从旅行中寻求新的乐趣。没有成千上万个日子的努力,怎么能抵达某个目标呢?我的很多时间是在默默的阅读、翻译、写作中度过的,在这当中我获得了丰富的精神养料。我与名家大师们进行着心灵的交流,聆听、分享着他们非凡的思想,于再创作与创作中愉快地抒发着我的情感——这样的过程难道说不是非常美妙吗?当我的译作出版,让更多的人从中获得有益的精神养料时——也就是我抵达了某个目标时,我从自己旅行的努力中又一次获得了美好的享受。

或许,有的年轻人觉得后半句“真正的成功在于工作”不怎么样,其实它也有着深刻的内涵,没有达到一定阅历的人不容易体会出来。它还是在强调一种过程,一种默默无闻的工作,于工作中做出成绩或于社会有益的事情。我从中又读出了“淡泊名利”的思想。当你抵达某个目标、取得什么成果后,切不要过于陶醉。要知道你那点成绩和荣誉算得了什么呢?别人的努力和奉献比你的强多了。所以“真正的”成功在于你默默的耕耘,在于你继续做出更多努力。抵达目标的成功只是一时的,要想取得更大的成功没有平常的付出不行。因此后半句是对前半句的进一步阐明与升华。我之所以喜欢这句名言,是由于它说出了我的感受和体会。我坚信着“水到渠成”的道理,人的成功实际在于他如何努力,也就是他工作的过程。由于他平常的工作中付出较多,富有个性,所以他能取得不一样的成绩——所以“真正的成功在于工作”,在于你平常不同于他人的劳动。这话似乎有点不好明白,但仔细想想还是能理解的。

如果你要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你就应该更多地享受努力的过程。因为这个过程包含着许多让你难忘的经历与故事。能够深深地留在你心里、让你回味无穷的,更多的是它们而不是你取得成功的那一刻。[8]

金钱不是唯一的标准

现今社会中,有不少人什么都以金钱为标准,用金钱来衡量所有事物或工作的价值。好像只要你做的事情赚钱,赚大钱,你就很不简单,因此你也就能受到青睐,得到赞赏;反之,如果你做的事情赚不了多少钱,他们就会不以为然,予以轻视。我觉得这未免太片面和偏见,是一种浅薄的表现。金钱在社会生活中是重要,没有它就不行,但它绝不是衡量所有工作的价值的唯一标准。比如精神标准,思想标准,艺术标准,等等,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价值相当重要的方面,而且经常是更重要的方面。有些工作,从经济价值上看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其精神价值却非常高,受到人们的赞赏。其实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的水准后,人更重要的还在于活出一种精神境界——而这才是更加美好高尚的境界,更体现生活质量与价值的境界。如果你一生吃喝玩乐都不错,物质条件很好,可精神思想却十分匮乏,那你这一生绝不会是很有价值的,成功的,你处处会表现出浅薄来。我想不少人会同意这一观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都是不可或缺的,只看重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你都不能说自己过得很美满了。而人生的真正价值,还更多地体现在精神方面呢。你绝不可能说,自己的钱赚得多,物质条件好,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就高。那些助人为乐的人,伟大的爱国者,勤奋钻研的科学家,孜孜不倦的作家……你能简单用金钱来衡量他们工作的价值吗?那样岂不让人耻笑?

我这样说,并非表示自己清高,并非对金钱不屑一顾。相对于很多文人,应该说我的经济头脑和意识还是比较强的,这也得到了不少人的认可。我深知物质基础的重要作用,明白物质与精神两者的辩证关系,因此我在从事翻译活动中总是将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既重视工作的经济价值,又不以经济价值为唯一的标准。我发现有些人一味强调金钱,而有些人又完全不把金钱放在眼里,这样走极端都是不可取的。如果纯粹要以赚钱多少来衡量,我肯定是不会走上文学翻译这条道路的。谁也不会认为文学翻译可以让人发财,赚大钱。我走上这条道路完全是因为热爱这一传播文化的事业,并从中获得很美的艺术享受。我从优秀的作品中得到这种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艺术与精神享受,再把这样的享受通过翻译带给更多的人,不是很好的一件事吗?可是,当你出了一本书时,有人只关心你可以从中赚到多少钱,只是简单地问你可以得到多少稿费,对别的都不以为然或者根本就不懂,你会作何感想呢?你能解释得清楚吗?你能对他们表达出自己出了作品后内心的那种无限喜悦吗?对于他们,只有钱才能使你受到赞赏——当然,这样的人也根本不值得让你去获得其赞赏。有时你所做的工作,对于某些人是不需要得到理解的,“理解万岁”并不应针对所有的人,而只应针对能够真正理解的人。大千世界,什么思想观念的人都有,你只管做自己喜爱的、同时又有益于社会的事就行了。至于能赚多少钱的问题,并不是很重要。人一生不能没有金钱,但人一生不能只为金钱而活,如果那样就太可悲了。除了物质享受,崇高的精神享受更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方面。多年前就曾有翻译公司高薪聘我,翻译标准可以达到两三百元100字,而翻译文学作品六七十元1000字就不错了。可我仍谢绝了,因为我太热爱文学翻译事业,所以并不把金钱的标准放在首位。我很感谢自己作出了这样的选择。我获得了精神上、艺术上的美好享受,感到充实快乐,在经济上由于自己勤奋,出版了不少译著,照一位文学翻译大家的话说也“过得去”了。物质享受达到适当的程度就行了,千万不要物欲横流,两眼只看到金钱。但精神享受却再多都不为过,实际上社会更看重你的还在于你的精神境界如何,而不是你有多少金钱。你说是吗?

我认识不少作家,要说金钱他们算不上多,只能说是基本上过得去,尽管他们创作得很辛苦。然而他们却过得相当充实快乐,这样的快乐是金钱都换不来的。你能用金钱去衡量他们的工作吗?金庸的钱够多了吧?一生也用不完了吧?可他的那种快乐与满足是金钱换来的吗?当然不是,而是他终生对于知识坚持不懈、不知疲倦的追求。80多岁高龄了,还要攻读硕士、博士,为了什么?还不就是从浩瀚的知识中获得精神的满足吗?著名作家陈忠实,要说赚的稿费也不少,可问他对于幸福生活的理解时,他说就是每天能“喝点小酒”。那种境界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既然赚了大钱,现在又处在高位,就应该花天酒地,好好享受享受呀。难道他没有享受吗?只是他没有一味追求物质享受罢了。他当初走上创作的道路,也决不是为了要赚钱的,你无法用金钱去衡量他创作出的作品。由此看来金钱的价值标准确实不高。还有水稻之父袁隆平,他也并不把金钱和个人的物质享受看得很重,并不希望在这方面如何如何。他的追求在于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在于让更多的人能够吃饱肚子,这种精神境界是难能可贵的。还有电视节目中介绍的一位位“大家”们,他们的精神令人钦佩和感动!他们在工作中,从不把自己要赚多少钱放在第一位,而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能创造多少的社会价值。而社会价值是金钱根本无法衡量的。我从上面这些人物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明白了很多道理。

心灵私语

我的追求

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追求的目标千差万别:伟人的追求,平民的追求;男人的追求,女人的追求;青年人的追求,老年人的追求……但尽管形式各种各样,不外乎可归纳为两个方面:物质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

我从懂事那天起,追求就一直伴随着我。幼年时,大人们问我长大了做什么,我说当科学家;从少年时期到今天的我追求可就更多了——考上大学,当翻译家、诗人、小说家、杂文家等等。为着这些追求我不懈地奋斗。我学习外语,读小说和诗歌,读各种文章,并从事翻译和写作实践。我每天生活总是忙忙碌碌,有时想来,确实够辛苦的。我得舍去很多娱乐的机会,可我的追求又那么有诱惑力,那么有乐趣,它深深地吸引着我;假如我的生活不是这样,一定会十分空虚。追求支撑着我,我觉得生活是甜蜜的。

终于,我的追求有了收获。翻译作品问世了,接着又发表了散文随笔。看着自己铅印的文字和名字,我欣喜若狂。我用自己的劳动为社会创造了精神食粮,怎能不高兴呢!

我没有因此满足,没有就此却步。我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在不断地追求。

当初,我认为要发表什么东西高不可攀;现在,当我闯过了这一关后,只把每一次成功当成新的起点。我追求的不是已有的东西,而是还没有的东西。

人总是不能满足,也不应该满足。不满足,是社会发展的前提。

我觉得自己进展得太慢。我还需要加快步伐。

每当生日来临,我都十分感慨。我总嫌自己成绩太少,时间在流逝,我深感焦急。

想到“27岁”这个年龄,有时不免觉得怆然。一晃就到了人生的这个岁数。如果不是耽误的那十年,对社会的贡献岂只这些?不过“怆然”只是短暂的,我对未来仍然充满信心。马克思50多岁了还开始学俄文,27岁算什么?

是的,我要不断地追求,终生追求。追求的结果是什么,谁也不能做出一加一似的回答。但永不满足的追求支撑着我,我在追求中享受着人生的幸福……[9]

平凡和伟大

平凡和伟大,相隔并不遥远;它们天天见着,同属一个生命的根源。

也许,树上的硕果是伟大的,因为它们最引人注目;可是,我要说,没有树根、树杆、树叶……它们就失去生命。

也许,一幢幢高楼是伟大的,因为它们十分显赫;可是,我要说,没有砖块、水泥、钢筋……它们就不会生存。

是的,搬运工是平凡的,建筑工是平凡的,临时工是平凡的,垃圾工是平凡的……可是,没有他们,哪有社会伟大的历史和伟大的文明?

因此,不要鄙夷平凡的事情,也不要为伟大沾沾自喜。要懂得——平凡中蕴藏着伟大,伟大中包含着平凡——这个深刻的道理。

追求(1)

室内,静静的。

两盏台灯下,坐着一对夫妻。他们各自埋着头,在读书。有时又互相讨论一会儿。

屋里的一切——家具、书、四壁等等——都不说话。它们静静地观望着这一对夫妻,似乎也开始了思索。

窗外,漆黑一遍。先是有邻居的电视声,谈话声,后来一切寂然。可他们像全然不知外面的动静似的埋头于灯下。

是的,他们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一个全新的世界,一个奇妙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的世界。

那一排排字里行间,不正是他们行进的道路?沿着这条路,他们将攀上一个高峰!

他们在不倦地追求,于夜深人静之时……

同中之异

夜静时,我突然思考起生活来。我的生活,人们的生活。

它看似平常:吃饭、工作、休息、睡觉;吃饭、工作、休息、睡觉……如此循环往复,直至生命的结束。如同白天和黑夜的循环,如同太阳和星星的运转。

这是否太单调乏味了呢?

这,就要看我们怎样过这些重复性的生活。

我想不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积极的生活,在生活中目标明确努力为社会创造财富。一种是消极的生活,在生活中昏昏然,所做一切只因为有了生存的本能。两种生活,尽管都在“重复”中进行,但却有着不同的目的和意义。严格说来,只有第1种生活才叫“生活”,它是很丰富多彩的;而第2种生活只能叫“活着”,它的确是单调乏味的,有时还会使你感到空虚。

我想,如果我们到世上来走这么一趟,不给它贡献点什么,创造点什么,空手而来,撒手而去,不是太对不起这个世界了吗?我想起人和动物的区别。

平凡的生活中可以产生不平凡的东西来。

人生

大自然赋予每个人同样的生命,每个人却有着不同的人生。有的人度完一生如同做了一场梦,生活是怎么回事他自己也说不清;有的人一生永远有个美丽的梦在前面,激励着他不倦而欢快地去探寻。

人生是一个奇妙的胜地,人人都有自己的人生旅程。怎样的旅程才算有意义呢?

人生,人生,每个人只能拥有一次。如此珍贵的东西难道不应珍惜?请记住:当这一天过去,它就再也不会返回……

漩涡

好几个朋友都说,社会如同一个大漩涡,一旦你踏上社会,就会被卷进这个漩涡中去,身不由己地随之漩转。我相信,这是他们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感受。

他们说这话的时候,总是带着感叹和惋惜。也就是说,他们希望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愿身不由己地去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但现实中往往不能如愿(虽然自由选择的条件在不断改善)。

的确,在漩涡中生活是可悲的。人活在世上,应活出自己的个性来。没有个性的生活毫无意义。

人一来到世上,真的就要被卷进漩涡中去吗?我以为不完全如此。你不愿进去也是可以的,不过需要有极大的毅力。要走自己的路,就不能被别的东西诱惑、制服。世上不是有很多人就因为敢于同漩涡抗争而成为杰出人物的吗?人的生活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有所建树,就必须勇于在漩涡中抗争!

我正是在与漩涡抗争着——我不愿做官,不愿随波逐流;我渴望走自己的路,成为一名文学翻译家。这当中的艰难可想而知,但我坚信自己的梦最终会实现!

胆识

胆识是一个人最可贵的东西。是否有胆识,决定了人一生是否有成就。

有的人敢闯敢干,勇于拼搏,想做什么就坚定地去实现它,不管困难多大。而有的人则相反,做什么事都谨小慎微,前怕狼后怕虎,担心这担心那。前者往往能做出成绩,而后者常常一事无成。

世界不是平平坦坦地躺在你面前,它充满了坎坷。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人,才可能达到光辉的顶点。

有一件事令我永生难忘。我妻子原在一个集体单位工作,因为效益差,又发挥不了她的才智,我们决定把她的工作辞掉,自己办书社。当时不少人不能理解,疑虑重重:工作不要老了怎么办?书社能办好吗?国家的个体政策变了怎么办?……我们不顾这些,毅然走自己的路。经过努力,克服困难,书社不断发展壮大,至今已拥有数百名读者,在县上是赫赫有名的。事实证明——很多人也承认并十分羡慕——我们的路是走对了。

还有一个熟人,原在国营单位工作,后来毅然辞职到深圳,干上了自己热爱的工作,并颇有成就。辞职,在中国是很需要有胆识的。

很多人也希望自己这辈子干出点什么名堂,但就是缺乏胆识,顾虑重重,结果只好平平淡淡混下去,不免时而有惆怅感,失落感。

胆识并不意味着莽撞。既要敢作敢为,又要胆大心细,对自己的行为作客观的、正确的判断,以免误入歧途。

时不我待。希望有所作为的人,赶紧拿出勇气,去奋斗,去拼搏吧!生活在拼搏中(而非在平静中)才能显示出她的瑰丽光彩!

与困难为友

这话窄一听,似乎不可思议:困难是我们前进路上的敌人,怎么还要与之为友呢!但仔细一想,也并非不好理解。

很多人都害怕困难,一听说前面有困难就畏惧三分,不努力去克服它,战胜它。这当然也就成不了大事。

其实,只要正确对待困难,不为困难所慑服,它倒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伟大的事业。想想看,哪一个成功者不是踏着困难的阶梯上去的呢!(就正常情况而言)

困难考验着你的勇气,磨练着你的意志,帮助你不断成为一个坚强的人。假如没有这些困难,一切都平平安安,你能成为一个勇敢的人吗?可见,正确地对待困难,它便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以其特有的方式使你成功。

我喜欢困难,喜欢和困难较量——那是怎样一种欢乐啊!当我战胜一个困难,越它而过时,我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感激之情,并精神振奋地又去迎接新的困难。

我们要明白,成功的路绝不是平平坦坦的。任何伟大的成就总要通过艰辛的努力方可取得。因此,我们不要怕困难。困难越多,越能磨练我们的意志,成功越能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把我们送上成功之路的,不正是重重困难吗?当然,你必须首先是个勇敢的人!

当你把困难视为朋友的时候,你便有了成功的希望。

读书乐

读书是一种崇高的享乐,其美妙的乐趣只有读书人深有所悟。不爱读书者当然不懂得其乐的滋味是什么了。

读书可以让你漫游世界,走出你狭小的天地。你可以“看到”异地风光,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

读书可以让你“听到”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使你为之兴奋、喜悦,也会使你感动得流泪。总之,它可以使你找到知己,找到和自己志趣相投的朋友。这是十分可贵的。当你找到这样一个知己时,你会变得狂喜起来。作者说出了你心里的话,你能不兴奋吗?

读书可以使你明智。看的东西多了,这是很自然的。这便是见多识广。原来不了解的东西,现在了解了,于是你逐渐成为一个智者。一个智者更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更懂得该如何去生活。

……

读书的乐趣和益处太多,实在不胜枚举。

因此我天天坚持读书,从不间断,哪怕有时读一点点,只要翻翻都行。不读书,我就感到空虚,有一种失落感,怪不舒服。而读了书,我的喜悦之情是无法形容的!

有的人视读书为苦差事,成了一个沉重的负担,这当然体尝不到它的乐趣了。读书苦不苦?当然也苦,不过这是苦中有乐呀。我常对友人说,我读书如同有的人跳舞、打麻将,是一种享乐。这自然有的人不能理解。不管你理解不理解,我觉得乐就是乐!

我读书又如同每天吃饭、睡觉,是必不可少的。哪天不读书,哪天就感到“饥饿”。

读书伴我度过美好的人生。

人生课题

我们有许许多多的研究课题,如政治、历史、数学、化学……而最有趣的,也许莫过于“人生”这门课题了。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人研究自己的生活规律、特性,自然是最吸引人的。

人生这门课题实在丰富多彩,妙趣横生。比如人的追求、奋斗、胆识、幽默、欢乐、苦恼、厌恶、愤恨、嫉妒、虚伪、奴性、奉承、忠诚、友谊、爱心等等,不胜枚举。探讨人性,研究人生课题,会给你带来无比的乐趣。我译有《风趣幽默话人生》一书,就是探索人类风趣幽默特性的。

文学是人学,它是专门研究、探讨人生的一门艺术。它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都是在向人们提示人生的方方面面。因此,从事文学活动,也即是在探索人生。

我为自己从事人生探索这一课题——文学——而自豪,而欣喜。这是一个既艰巨又快乐的事业,所谓苦中有乐。

我们在人生的探索中,会发现许许多多的人性特征,有好的,有不好的。这些人性暴露出来,让大家都看到,无疑又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长久下去,人性便会变化、发展,产生新的人性特征(比如封建意识的人性和现代意识的人性)。于是,社会就不断进步,人类文明就不断发展。可见文明的发展,与人性特征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职业

每个人来到世上,都会有一个职业。他决不可能一辈子是个纯粹的“无所事事”的人——那样他是无法生存的。城市人如此,农村人亦如此——务农也是职业之一。

职业是人谋生的手段和途径。人通过它而有衣穿,有饭吃,有生存的保障。

而我总认为,职业如能同个人的喜好结合起来,生活是最理想不过的。一个人喜爱自己的职业,他不仅能得到生存的条件,而且还能从中获得极大的乐趣,这便是享受人生。于是他觉得快活,觉得世界充满阳光。反之,如果他不热爱自己的职业,仅为生存而从事它,他就会感到工作是个沉重的负担,枯燥乏味——这样的日子过起来是很让人难受的。

爱好是人的天性。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爱好,有的喜欢干这,有的喜欢干那。这样就形成了独自的个性。职业如能同爱好一致,便顺应了它的发展,它反过来又给职业一个极大的推动,其潜力无法估量。为什么有的人干工作自愿地不分白天黑夜,不分上下班?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干的工作能给他带来极大的乐趣!有了这一点,他就不在乎多干点,甚至不在乎报酬少点。如果职业和爱好相违背,那么他干一切都是消极的,应付的,斤斤计较的——你能指望他干出什么成绩来呢?

就我所见,职业与爱好不一致的现象十分普遍。太多的人为生存而工作,把工作视为负担,得不到享乐。而他们要想从事自己喜爱的职业,又困难重重(这些困难不言而喻)。过去不少中国人,一旦年轻时被分配干某一职业,就只得终生干下去,这不能不让人遗憾。

国家要强胜,人是关键;而人的关键又在于能否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潜力。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其威力是惊人的!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令人高兴的是,此种状况在我国正不断得到改善。

人人都干上自己喜爱的职业,国家一定会腾飞!

机遇

我们很多人都爱谈论机遇,说某某人之所以成大事,是因为他机遇好,而某某人成不了大事,是因为他机遇不好。似乎机遇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

其实,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它绝没有偏向任何一个人。只是人们看不见它,当它降临的时候,如果你不去把握,它就会悄然消失。

怎样才能把握住机遇呢?首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自身素质,要有进取精神。我们平时就要注意各种知识的积累,丰富自己的大脑,使自己变得聪明机智。一旦具备了这些条件,机遇一到,你才能去把握住它;反过来,有了这些条件,你还可以去创造机遇。

比如,我和当初帮助过的自己文老师相识,便是一个机遇。我本来和他素昧平生,一次偶然在报上看到他的文章,深有同感,就大胆地向他写信求教,出乎预料地得到他热情的帮助,使我的文学翻译从此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成绩越来越大。在别人眼里,我被认为是机遇好,拜到这样一位好老师。可是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努力,能拜到他吗?那样,即便看到他的文章,也会无动于衷,哪有今天呢?他的文章印在报上,人人能见到,为什么就搭起了我和他之间的桥梁?这不正说明了机遇是靠自己闯出来的吗?

因此我们要记住:只要不懈努力,机遇迟早会降临到你头上。机遇决非能等来。机遇是属于那些奋斗者的!不是说机遇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吗?

日子

岁月由千千万万个日子组成。我们的生活也由千千万万个日子组成。上午、下午、夜晚,吃饭、工作、睡觉,每个日子我们都要经历这些过程,周而复始。

从短处看,日子似乎过得很慢很慢,每天要度过24小时,每月要度过30天,每年要度过365天。可是从长处看,又觉得岁月如梭,光阴似箭,过得太快了。我们常常会感叹,怎么一晃10年就过去了!而有的事情似乎才发生在昨天。我对自己的中学时代,下乡生涯,中专生涯,仍然记忆犹新,但这已是一二十年前的事了!

日子就这样循环着一天天过去。表面看,日子是没有穷尽的,一天接一天地到来;而实际上,每一个日子是一去不复返的,它带走了属于它的所有一切——它的一切背景,比如你当时做的事,你的欢乐,你的苦恼……

有的人过日子觉得单调乏味,以为它们天天一个样。这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进取的生活,以为人就是为吃饭、工作、睡觉、奔波。

有的人过日子觉得兴味盎然,妙趣横生,过得津津有味。这是因为他们怀着一种崇高的奋斗目标。希望、追求,使他们的日子绚丽多彩。我以为,人生就应该这样,才有意义。

我是以不断的追求送走每一个日子的。我不轻易浪费每一天,每天都有自己的计划和任务。当一天过去,我完成了自己的任务时,我觉得自己对得起它,于是便感到充实、欣慰、快乐、满足,否则便感到不安、空虚,有一种失落感。

朱自清先生有一篇叫《匆匆》的散文,就是说时光每时每刻都在从你眼前“溜走”,读后给人一种紧迫感。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岁月一年年过去了。我的年龄在与日俱增。但只要我在奋斗、追求中送走每一个日子,我就毫无惋惜之感。我对得起岁月,对得起自己。人有了这种感觉,还有什么遗憾和不满意的呢?!

不为名义

人活着,不可没有理想和追求。没有一个生活目标,日子便过得茫然,单调乏味。为着一个希望去过日子,生活便充满光彩。

但是,人活着又不可单纯去追求某一个名义——那是一种虚荣的表现。而为名义去生活,比如一心要成为什么什么家,是感受不到生活乐趣的。怀着这种心理生活,会感到生活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种压力。

追求理想与追求名义的确是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前者是积极主动的,后者是消极被动的。理想是一个人崇高的愿望,名义是一个人虚荣的表现。

做人,不一定非要做伟人不可。伟人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的。重要的一点,是生活要力求充实、快乐、有意义。

为理想生活,便是为自己生活,于是生活中便有很多自己的东西,自己的个性也得以显现、发挥。为名义生活,便是为别人生活,于是生活中没有了自我,完全看别人怎么说就怎么做——否则得不到想要的名义、名声。

人为别人去生活,去做一切事,是很可悲的(这与为别人去贡献不同,这里仅指完全放弃了自己的主见),虽然可能得到某种好处。

不过,人如能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终有一天也会获得名声、名望的。只是我们不要刻意去追求它。一旦时机成熟,它自然会到来,所谓“水到渠成”。你当初奋斗,也许没有想到做名人,结果你便成了名人。

为名义生活,把名义放在首位;为生活得到名义,把名义放在次位。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会给你以截然不同的感受。

人要活出特色来

人要活出特色来,这是我的一个深切感受。活出特色,就是要具有个性。能做到这一点,是十分有幸的,也是令人自豪的。但要活出特色,又往往不那么容易。

活出特色需要有勇气和胆识。不少人受环境制约太多,一切随大流,人云亦云。自己本来想干点事业,干点自己喜爱的事,但又担心这担心那,怕冒风险,于是迟迟不能行动,一天天随着大流漂,最后平平淡淡度完一生。大家都一个样,彼此没有区分。我认为这样的人生是可悲的——既如此,又何必到世上走这一遭呢?我们不一定非要干出了不起的事不可,但活出一个人的特色,体现出自己的精神风貌,却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的。

以笑面对烦恼

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人总有很多不尽如意的地方。“万事如意”不过是人们的一种希望罢了。因此,人们生活中常常有不少烦恼,这本是很自然的事。

问题是,我们应怎样对待烦恼?很多人在烦恼面前,总是显得消沉、沮丧,成天抬不起头来,似乎已被沉重的生活压垮。这是很不可取的,吃亏的还是自己。

人生活应有勇气才行。碰到一点困难就低头,正体现了他软弱的性格。我以为要“以笑面对烦恼”,就是说在烦恼面前要乐观些,开朗些。要告诉自己:一点点烦恼有什么了不起!如此,世界在你面前仍然是一遍光明,生活仍然是极为美好的。

为烦恼而伤害自身,实在不值得。抛弃烦恼,正视人生,勇于抗争,方能在困境中崛起!

人生突破口

人一生要经过很多事情,人生有不少的关口。于是便形成了许多的突破口。人应该勇于去冲破那一道道的关口,越入一个个新奇的世界——那是多么美妙啊!多么五彩缤纷啊!如果只囿于一个小天地,那么生活的确太单调了。

我终于第一次走上了讲台,为60名成年学员讲英语课。第一次的事都是需要勇气的。几十双眼睛盯着你,看你怎么唱。接到任务时,我先是高兴,可后来又有些担心,犹豫起来,倒有了不如就这样平平顺顺过下去的想法。但我喜欢探索未知的、新奇的天地。于是一鼓劲,便勇敢地走上了讲台——结果也就顺利地闯过来了。我尝到了做老师的甜头,感到自己的知识被发挥出来、得到大家认可的快乐!

办书社,搞翻译,我也经历了不少突破口。

人生有很多个“第1次”,这一个个突破口在人的生活中是永远难忘的。

人生气候

人,也会有形成气候的时候。

当你向着某一个目标不懈奋斗、顽强拼搏时,你积累的智慧越来越多,你的生活阅历越来越丰富,于是,你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这样的结果是,你的影响、你的辐射面也越来越宽广。这时你便形成了一种气候,我称之为“人生气候”。

能形成人生气候的人,可谓超凡之人,因为他显示出了自己的巨大存在。他的举动会像旋风一般影响着周围。这样的人,是人类中的精华,是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他们在社会中不仅仅是存在的个体,而且是十分活跃的、充满生机的要素。

能否形成气候,关键看一个人是否有勇于上进的、顽强的拼搏精神。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奋斗,他终有形成自己气候的一天。

能形成气候,能巨大地影响着周围向好的方向发展,必然是一种快乐,一种自豪——因为它标示着自己的存在价值。

不过,我们不能为形成气候而形成气候。我们的目标应该是多求知,多贡献,并从这种拼搏中获得人生乐趣;久而久之,气候便自然形成了。目的不正确,往往事与愿违,享受不到人生欢乐。任何东西,不是你想得到就能得到的,重要的是看你付出什么劳动。“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不断努力,终会有美好的报偿。

厚积薄发

一个人,当你知识积累多了的时候,你便会产生巨大能量,你便感到自己能够创造出很多东西来。这便是“厚积薄发”。

你感到自己有很多话要说,你感到自己有很多东西想写。这是因为,此时你站得高,看得远,见的东西多了,也发现了不少新的东西。这时你就有了一种创造欲,你渴望把自己的知识贡献给人类。

这种“薄发”的关键,是要有“厚积”。就是说,初时要不断积累,不断钻研。缺少了这一点,薄发是绝不可能的,因为没有后劲力量,因为眼光短浅。

一般人看伟人如何如何了不起,惊异名作家怎么能写出洋洋大作。实际上也没什么可惊奇的,那是他们平时辛勤积累的结果。不要把伟人看得神秘,他们都不过是通过不断奋斗、探索、积累而有了那样的结果。但关键是要“厚积”。有句成语叫“水到渠成”,就是说只要你不断奋斗,总会有成功的一天。

有的人只想着自己能成名成家,却忘记了实现这一愿望的关键——辛勤耕耘。

厚积!厚积!我时常告诫自己。

我喜欢“闯”的生活。没做过的事,只要愿意,就勇于去闯!

生活绝不是平坦的大道,让你安安稳稳地去走。生活是闯出来的。闯出来的生活才会焕发光彩。

既然是闯,就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些困难也最考验着人。是勇于拼搏呢,还是放弃不干?这便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选择。

由我发起的这次英语培训班,便经受了这样的考验。事前,我并没什么经验,因为这是我生活中的“第1次”。一切都要靠摸索,靠闯!结果,宣传了很久,报名人数寥寥无几。班办不起来,生源太少,这是一个声誉问题呀!我没有气馁,而是多方探索,找原因,终于“转危为安”,使情况有了好转!多么令人喜悦和兴奋啊!

有的人总想过平安的日子,什么都想等别人做得好好的了,自己才去做。这样的人是干不出什么大事的。

享受人生

能享受人生,是人的最大幸福。人活着不是为了过得幸福吗?

而怎样才算享受人生,人们却有不同的理解。许多人只把吃喝玩乐当作享受人生,这种认识十分粗浅。吃喝玩乐得好,固然快乐,但如果过分追求,也会给你带来烦恼。要知道,除吃喝玩乐外,人间还有更高尚的东西。

我以为,一个人能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投放在自己喜爱的事业上,才算真正享受人生,才算真正幸福!对人类的贡献和创造,是对他最好的报答。即使生活苦点,他也会毫不在乎。

从事自己喜爱的事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人生啊!多么有特色、有意义的人生!在这个时候,人的才能也得到充分发挥。世界,也会有一个又一个的飞跃。

创造,是人生最大的享受。

读书3则

1

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人活一辈子,如果竟不喜爱读书,实在遗憾!

好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们把自己积累的精华记录下来,读者便可从中学到不少东西,眼界开阔。于是读者又在此基础上去发展、挖掘,并把自己实践中得来的智慧记录下来。书便一代比一代丰富,社会便不断向前发展。所以书是很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静坐一旁,身边泡一杯清茶,手棒一本好书读着——多么美妙的享受啊!渐渐地,你会忘了自己所处的境界,随作者的笔路遨游于神奇、广阔的世界,你的心随着主人翁的命运起伏着,你和作者彼此交流着心扉……尤其是你在书中找到知己的时候,你更是感慨不已,欣喜若狂!

我爱书,爱得痴迷。书是我忠诚的朋友,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东西。我计划着,当我有了一套比较好的房子时,我要安排一间书房。我要把书籍整整齐齐地放在书架上,让它们终生伴着我奋斗(这一愿望已经实现)!

2

书,是人类的精神粮食。一天我如不读书,便觉得饥饿,正如一天不吃饭会饥饿一样。一旦“酒足饭饱”之后,我是多么惬意!

每天没有精神粮食不行,可是精神粮食“吃得”太多也是不行的,那样会令人生腻。人每天的消耗毕竟有限,精神粮食吃得饱和了,就必须停止,休息休息,娱乐娱乐。这样,它便永远对你有吸引力,永远给你带来享乐。

人对精神粮食的消化,也必须是缓慢的,谁也不可能把它一气消化掉。

3

读书需要调剂。书的种类很多,有文学、历史、哲学、翻译等等。读书不能只局限于某一类,要广泛涉猎,这样兴趣才会宽广,不致于感到单调乏味。读书如果觉得单调乏味了,是很不利的。

我喜欢文学翻译,因此这方面的书读得比较多。小说、诗歌、散文,古代的、现当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我都轮换着读。这正如我们吃某一食品,再好吃的东西,一口气吃得太多也会腻烦。

除了文学、翻译书籍外,我还应在历史、哲学、科学等领域多下些功夫。文学译家应是“杂家”,什么都需要懂一些。

什么书都读读,轮换着读,什么东西都见识见识,品尝品尝,这是多么美妙的生活啊!如此,一个人的头脑就会更加充实、完美。

读书,给我以人生极大的享受!没有书我是无法生活的。

人与环境

人生下来,就处在与环境的抗争之中。他不可能一生一帆风顺。他希望某件事怎样去做,希望自己一生干点什么,但环境不允许。这样的事太多太多。

我少年时爱学习,但父母受“四人帮”影响让我16岁下了乡当知青;十八岁考中专,我没填中药专业,却把我录取到了省中药学校;毕业希望分配在家乡,却到了一个偏远的县;如今,我希望能发挥外语专长,搞翻译,却被固定在一个行政单位……可见,人要想“如愿”是非常艰难的事,那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呀!

就我所知,能与环境抗争的人不多,大多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听天由命的思想不少。这当然会省掉吃苦、拼搏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一种惧怕艰难的思想。也有的人,任环境推着走,带着“势利”的眼光,因为与环境抗争会“自找苦吃”。环境的威力实在太大了,难怪人们说它“无可抗拒”。

我赞美与不利环境抗争的精神,因为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不能没有它。但另一方面,与环境抗争也必须注意按客观规律办事——失去了这一点,就成了主观随意性,而非主观能动性,这于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无益的。

残疾人

一位年龄比我大的残疾人,在刊物上看到我的译作和译者简介后,写信给我,说他也在搞翻译,希望我支持他。我为他的精神所感动,头脑中时常显现出一位不屈不挠的人勇敢拼搏的形象。他是在一次事故中腿被折断的,因此不能工作,整天呆在家里。但他又不甘于这样平平淡淡过一辈子,希望能干点什么,于是就选择了翻译这条道路。

残疾人,要想在事业上干出成绩,比正常人艰难得多。比如我这位朋友,他就只能整天呆在屋里,信息闭塞,购书困难……正因为如此,“身残志不残”的精神才显得非常可贵。他们能有这样的精神,正常人还有什么说的呢?如果你碌碌无为,无所事事,比起他们来,不感到害臊吗?

残疾人做出惊人成就的也不少,如贝多芬、海伦、张海迪等。假如世人都具有他们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世界又将是什么模样呢?

残疾人鼓舞着我。我仿佛看到,我在和有志的残疾人赛跑,稍一停步就会被他们超过,于是我加快了步伐……

思想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穿衣、睡觉、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人生几十年,就这样过去。这是人一辈子最基本的东西。你看,白天,黑夜,早上,中午,吃饭,睡觉,上班,下班,学习,娱乐,循环往复,周而复始……

可是,人活一生,除了上述基本的东西外,还应该有一样重要的东西——思想。人活着没有思想,与动物有什么区别?人一有了思想,就把自己上升到一个高度,显示出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和特色来。如此,你便不是被动地活在这个世界,你成了这个世界的一位主人!你观察着周围的一切,你思考着它们的变化,你设计着未来的道路。不是环境推着你走,而是你在推着世界前进。这样的生活是积极的,充满意义的。

思考是一种享乐。泡一杯清茶,或漫步于林间小道(像卢梭那样),遨游于“思想之海洋”,奔驰于“思想之太空”——啊,多么神奇的世界!

可是思考也是一种艰苦的劳动。作家写作,科学家搞试验,都是颇费脑筋的。不过,这艰苦当中确实也充满了乐趣!

然而,世上活着而没有思想的人,不去思考的人,也不少。实际上,那只能叫做“活着”而不是“生活”。

思索,能使你成为一个明智的、有头脑的人!

观念

人都有自己的观念,也即是对事物的看法和认识。同一件事,有的人认为它对,有的人认为它不对,这就是观念的不同。

时下,不少人对“钱”和“知识”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把钱看得高于一切,似乎只要有了钱,其他一切要不要都没关系了。一度受人重视的知识,被一些人冷落在一边。你学知识有什么用?没别人的钱挣得多!你看,有钱的多光荣,多气派!

我以为,这是一个可悲的观念转变。人的行为,受金钱的制约,被金钱牵着鼻子走——这不成了金钱的奴隶吗?

观念发生这种转变的人,反映了他本身的素质。如果他真是一个有见识、有头脑的明智者,他是绝不会有这种转变的,任何时候他都不会对知识的信念产生动摇。忽略知识,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是一个悲剧。人、社会,失去了知识,终会发生危机。

另一方面,我绝不是忽视金钱的作用——我用我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办书社、英文咨询)。我始终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经济上站不住脚,那么其他一切都很艰难。物质第1,精神第2,这是我奉为真理的。

我只是认为,金钱和知识同样重要,不可偏废,不可走极端,一会儿只强调知识,一会儿只强调金钱——这些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再说,金钱和知识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东西。在西方,真正赚大钱的人一般都是知识丰富的人。而在中国,似乎赚钱的人没有多少知识,知识多的人不能赚钱。这是一个暂时的、不正常的社会现象,终会消除的。

不管别人怎么看,我任何时候不会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因为这追求给我带来极大的欢乐!

路口

我们走路,总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路口。如果我们第一次来到一个路口,不熟悉这里的路,就面临一个选择的问题——走哪条路才是通往我们要去的地方呢?选准了,会省去很多麻烦;选不准,却会走很多弯路,费时费力。

人生的道路,与之十分相似。人要走完一生,确实要遇到许许多多的路口,经常面临着选择。我初中毕业,面临着下乡和升高中的选择,后来按父母的意思下了乡(现在看来是该升高中);下乡后考中专,面临选择专业,被录取到省中药学校(因兴趣问题我并没填这个专业的志愿);中专毕业,面临分配单位,我被分到一个边远的县而没能回家乡。在文学上,我曾想当作家、诗人、翻译家。我狂热地写过诗,也写过一点小说。现在,我比较坚定地走翻译家的道路了——这是在经过众多的选择后,再也不会改变的道路。人生中,像这种路口太多太多了,它可以在每一件事、每一天、每一个人身上体现出来。你只要仔细想一想自己所走过的路,就会感到这是真的。

路口是人生的关键,因此我们要十分慎重,不可轻视,它影响着我们的一生。一步走错了,会遗恨终生。

一旦选定了自己的道路,就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可犹豫不决,否则也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人生有众多的路口,有大路口,有小路口。因此,人就有了众多的选择,有大的选择,有小的选择。要选择得准,必须要有明亮的眼睛、清醒的头脑。这确实不易啊!

20方觉醒

人一生有处于蒙昧的阶段,有处于觉醒的阶段。但每个人的蒙昧期与觉醒期各不相同,长短不一。有的人蒙昧期很长,很晚了才觉醒。而有的人很早就结束蒙昧阶段了,即我们常说的“懂事早”。

伟人一般都成熟得比较早,在十分年幼的时候就接触了各种文化、科学知识,知道了世界上的很多事。早期的觉醒,为他们今后做出巨大贡献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傅雷,他在很小时就读了不少书,丰富了他的常识,树立了一种纯正的人生观。这无疑对他以后成为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早觉醒自然比晚觉醒强得多。

回想我的人生道路,我总遗憾自己觉醒太迟。可以说,20岁以前我都是处于蒙昧阶段,尽管我也爱学习,有上进心。20岁以后,我才开始醒悟过来。没有人给我“启蒙”,父母仅有几本政治书籍。平时也没见他们怎么读书,只看见他们上班、下班等。也许那个时代很多人都这样过吧。[10]

一旦20岁开始觉醒后,我就不懈地奋斗,10多年如此。我通过自学获得大专学历,发表数万字译作,加入了省翻译文学学会和市作协。而很多同龄人已纷纷退下去了,以“老了”自称。我不甘于现状,我要把损失夺回来!

但无论你怎样努力,要想达到那些大家的水平,也是不太可能或至少说相当难的。别人启蒙早,以后数年又不懈奋斗,你能赶得上吗?

所以,也就只能说尽我努力了——我想这也不愧对我的一生。

依靠自己

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种依赖性,即依赖别人为自己办一件事。这是避免不了的,因为每个人都不可能万能,他总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所以便有“互相帮助”。

但我认为,这种依赖性不可以过大,在可能的情况下要尽量减少。能自己做的事都要想方设法自己去做。这是因为,依赖别人很多时候是靠不住的。知心朋友倒会帮你真心忙,一般的人就不一定了。你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他身上,是很不明智的事,到时希望落空,令你懊丧不已。

世上最靠得住的,只有自己!所以我很主张依靠自己的精神。自己不会欺骗自己,自己会尽最大努力去完成某一件事。我就遇到不少的事,找别人去办,麻烦不少,最后还不一定办好——即使办了,又欠人家一个人情,以后还得想着报答。而自己花点功夫,辛苦点,事情办得也很不错的。

我并不提倡“万事不求人”的作法,该求人的还得求人。我只是说不要过于依赖别人,自己懒得动手——这不是一种懒惰的表现么?

我所崇尚的,是“自力更生”的精神。什么都积极主动去做,把自己的本事充分发挥出来。如果人人都具有这种精神,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可想而知。

持之以恒便是胜利

生活中人们总希望办成各种各样的事情,但很多事情却不是那么容易办成,尤其是一些重大的、不凡的事情。这个时候,不少人往往缺乏恒心,怕困难,半途而废。比如一些青年参加自学考试,考了几次不及格,就没有信心坚持下去,他们觉得太难了。自学考试的确是艰难的,每次合格率只占30%,因为几乎无人指导,完全靠自己去摸索。又比如一些人想搞创作,搞文学翻译,一接触又发现发表东西困难,稿子要么石沉大海,要么一篇篇被退回。于是又坚持不下去,改行干其他。这样的事太多。

其实,奋斗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十分正常的,要想事事一帆风顺绝不可能——即使一帆风顺,我以为你奋斗的东西也太不值钱了,太平凡了。事业的可贵,其中一点正在于它来之不易,不是说,越不易得到的东西越显示出它的价值吗?

而我们也能看到,许多别人以为办不到的事,有的人办到了,其原因就在于他有毅力,有恒心。在别人放弃追求的时候,他毫不动摇,坚定地、默默地走自己的路,结果有一天他真的就走出来了。名人的伟大,正包含了他们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这一可贵的品质!

你要想办成一件事吗?那你首先得问自己——有没有恒心?

拜师

人在事业的奋斗中,需要有一种顽强的拼搏精神,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此外,还有一种精神不可缺少,就是不耻下问,拜老师。根据我的体验,这一点十分重要。

单靠自己的冲劲,毕竟有限。你看得少,经历得少,对前途把握得不准。前面的路是怎样的,你不可能看得很清楚。你是在前进的道路上摸索着。难怪年轻人在奋斗中往往会出现“迷惘”的感觉,迷惘而又会感到苦恼。

假如你能拜到一位好老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他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你所走的路是他早已走过来的,因此你的希望、心思、苦恼他都很能理解。你若能感动他,他会给你带来巨大帮助。他有他的生活圈子,联系圈子,他的这片圈子远远高于你有限的圈子。如果他能把你领进他的天地,你会骤然感到天地之宽广,前途之远大。你的迷惘感会顿时消失,你会欢快地、信心百倍地奋斗下去。一位好老师便具有这样大的威力。

不过好老师也不是那么容易拜到的。他们自己的生活、事业都很繁忙,再收一个“徒弟”,无疑会占去他们一部分时间。不过,只要你能感动他,他也是很乐意的。这感动的条件,就是你的真诚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人生体验

生活是各式各样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干着各自的职业。

我主张人什么都去体验一下,什么都去做做。这是人生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大千世界,充满着各种新奇的事物,它们对人总是有着吸引力。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心,这本是人的一种特性。充满好奇即充满着创造。试想,如果一个人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或只对某一样事物感兴趣,那他的生活是多么单调!可以肯定,他的创造性也是很贫乏的。人的创造性来自于各种生活的体验和积累,单靠某一方是不行的。

但是,在生活广泛性的基础上,也必须有专一性,就是说要精于某一门东西,否则也干不出什么成绩来,成了人们常说的“样样懂,门门瘟”。精于某一门,是我们独特的个性,失去了个性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专一性和广泛性要很好地结合起来。

就我而言,我主攻文学翻译,但在生活中,我下乡,读中药学校,到商业部门、行政部门,办书社,搞英文咨询,办学,讲课……各种生活充实了我,使我看得更多,懂得更多——这又从另一方面促进了我的文学翻译事业。

所以我说,人生要广泛的体验才好。

从现在做起

从现在做起,是一个人能成就大业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曾遇到好些人,看见别人什么事干得很好,就说:那是因为别人干得早,现在再干已经迟了。不错,有些事是需要在特定的时期才能完成得好的,比如某个生意,你干晚了就是不行。

但是,我们不能事事都以此为由替自己找借口。别人什么事都能走在前头,为什么你总是晚了呢?再说,如果你现在晚了,那么以后的人又如何呢?他们岂不更找不到饭吃?社会总是在不断发展,新的东西层出不穷,因此只要你努力,是绝不可能事事走在别人后头的。在某一件事上你可能比别人晚了一步,但在另一件事上你又可能比别人先走一步。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关键看你是否努力去把握。

我们办书社,有人说如果现在办就晚了。可是1988年我们开办时,不也有好几家书店吗?如果那时想到它们就望而生畏,哪还有今天呢?即使同样的东西,你也可以搞出自己的特色来。

所以,我认为关键还是自己,“事在人为”,的确如此!不要替自己找理由,要有决心从现在做起!多开动脑筋,想想哪些方面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只要不断努力,你是完全可以打出自己天下的!

希望

希望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人人都有希望,只是或大或小、或近或远不同而已。人一到世上,希望就随之产生。一个小孩,他想吃好的东西,穿好的衣服,想痛痛快快地去玩……这些,便是一个孩子简单的希望。人长大了,希望也随之变化,他想完成好某一件事,某一事业,等等。当然,根本的目的,也是为了过上幸福的生活。

正是因为人有了希望,他的生活才会充实,不单调乏味。可以说,是希望在领着人们向前,把人们引向未来!

人一旦失去了希望(即绝望),他的生命就难以维持下去。什么都不会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呢?!

自由

人总是渴望着自由。人如果失去了自由,生活便万分痛苦。这大概是人的天性吧。

妻子退出单位多年了,书社办得很成功。至今很多同事、朋友还十分羡慕地对她说:你多自由!不像我们在单位上,受到这样那样的限制,什么都干不成。

是呀,人如果能像鸟儿那样自由自在地飞翔,那多幸福!多快乐!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当然是在法律、道德准绳以内),为什么要让人束缚我的手脚呢?一个国家所以难以腾飞起来,就因为很多东西束缚了人们的手脚。

很多人都渴望着自由,但要真正过上自由的生活,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也多么想脱离单位,出来过自由的生活呀!在单位上,你本来想用一种简单明白的办法把事情办好,可人家就是不同意,你又怎么样呢!而你自己独立去办一件什么事就不同了——你主宰着你自己。

难怪历史上有不少名人,他们脱离尘世,到乡间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人只有在自由中生活,才能活出他的个性来!但人要生存,往往又不得不过一种并不自愿的生活。人就是生活在各种矛盾之中。

知足与不知足

人要知足,人又要不知足。这看似矛盾,实则是完全统一的。

知足者,意在告诫人不要过分贪婪。过分贪婪,必然导致人产生邪念。“知足常乐”,就是这个道理。

不知足者,意在告诫人不要满足现状,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唯有如此,他才会不断进取,社会才会不断发展。一个满足现状的人,对生活不再抱更高的希望,所以实际上他的生命历程已经停止了。

不知足与贪婪是两回事,切不要混为一谈。不知足是要促使自己奋进以便获得更好的东西,而贪婪是不想奋进又想获得更好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我有了今天的生活条件(有人说是“小康水平”),不少人说该知足了。是的,比起很多人来,是该知足了,因为他们还不及此。可是,难道就不求进取了吗?就这样度完一生吗?当然不,我们还要向更美好的生活奋斗!书社还要越办越大,我还要出书……这奋斗中充满了人生的欢乐!真正说来,人的幸福正在于奋斗之中,而并非只是享受优越的物质生活。比如,你什么也不做,就给你优厚的物质生活条件,你自然觉得高兴;可是,这绝对没有你靠自己奋斗得来的生活幸福!原因就在于这生活中凝聚着你的汗水,唱响着你的奋斗之歌!

人要不知足,但不要陷入贪婪的泥潭。你没有的东西,你想要,你就去奋斗,正正当当地奋斗,靠本事奋斗!这样,你便会得到人们的敬重而不是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