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节俭习惯

“重要的是学会管束自己。”——歌德。

“大多数人为现在而工作,少数人为未来而工作。明智的人为两者而工作——既为现在的未来,也为未来的现在而工作。”——《真理的猜想》

“所有成功的秘密在于知道如何自制,……一旦你学会了支配自己,那么你就是一位最好的老师。如果你能证明你能够控制自己,那我就可以说你是一位受过教育的人,做不到这一点,所有的其它教育都等于零。”——欧丽芬特夫人。

“全世界都在呼唤:‘拯救我们的人在哪里?我们需要他!’请不要舍近求远,因为他近在咫尺。这个人——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每个人!……怎样才能使自己成为一名男子汉呢?如果一个人不知道如何决心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它比登天还难;如果一个人决心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它就易如反掌。”——大仲马。

大多数人都能享受富足和安逸,只要他们努力地去获得并享有它们。领取丰厚薪水的人也可能成为资本家,并且为世界的进步和社会福利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只有辛勤劳动、殚精竭虑、诚实正直和勤俭节约,他们才能改善自己或他们所处阶级的处境。

目前的社会,与其说是在遭受缺钱的痛苦,不如说是在遭受挥霍浪费的痛苦。和懂得如何花钱相比,赚钱要容易得多啦。一个人的财富并非由其所赚的钱构成,而是由他花钱和省钱的方式来决定。通过劳动,一个人获取了比自己和家庭所需还多的收入,那么他就能积蓄下一点钱。毫无疑问地,他也就拥有了为社会福利做贡献的基础。这点积蓄也许很少,但是它们足以使其独立。

现在,那些高收入的工薪阶层竟然没有积蓄,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实际上,这只是自我克制和个人节俭的问题。的确,今天的那些主要实业界领袖大多数都直接来自于普通群众。正是经验和技能的积累把工人和“非”工人区别开来,而这又取决于工人是愿意节俭还是浪费。如果节俭,他将发现他有充分的机会把积蓄用在有利可图和有益的事情上。

节省时间就等于节约金钱。富兰克林说,“时间就是金钱。”如果某人希望赚钱,那么他就应该合理地利用时间。时间可以用于许多美好而高贵的事情。它可以用于学习、研究、文艺创作和科学探索等活动。有计划的学习或工作可以节省时间。计划是为了达到特定目的的一种安排,以便在达到目的的过程中不浪费时间。每个商人的工作都必须有计划和条理。每个家庭主妇的工作也是如此。每件事情都必须有它的合理位置,而且都必须在它的合理位置上。同理,每件事情都必须有属于它的时间并且都必须按时完成。

勿须多言,节俭是有益的。没人否认节俭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已经看到过许多这方面的例证。许多人已经做过的事情,那么其他人也可以做到。而且,节俭也不是令人厌恶的美德。相反,它能使我们免受许多轻视和侮辱。它要求我们克制自己,但并非放弃正当的享乐。它带给我们许多诚实的乐趣。奢侈和铺张浪费则会使我们失去这些乐趣。

没有人可以说他不会精打细算。几乎每人每周都能够节省下几个先令。每周节省3个先令,20年就能积攒240英镑,再节省10年,加上利息,就能达到420英镑。有些人可能会说他们根本不可能攒这么多。那可以试一下啊!他可以先从每周2个先令、1个先令或6便士开始。不管节省多少,也不论身处何处,请马上开始吧。每周到储蓄银行存上6便士,那么,20年就会达到40英镑,30年就会达到70英镑。我们所需要的只是养成节俭和自制的习惯。

节俭不需要非凡的勇气,也不需要超众的智力或任何超人的德行。它只需要常识和抵制自我享乐的力量。实际上,节俭只是日常工作中的常识。它不需要强烈的决心,而只需要一点耐心的自我克制。“开始行动”是它的方法!越是持之以恒,就越是容易养成节俭的习惯,也就会越快地补偿自我克制者所做出的牺牲。

有人可能这样问:一个收入微薄者,挣的每个便士都需要用来养家糊口时,还有可能省下钱来去存入储蓄银行吗?当然有可能。这样事的确有,许多勤奋和谨慎的人都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克制自己,把余下的收入存入银行、或供穷人储蓄的其它机构里。如果有人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类似情况下,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根本不会剥夺他们本来应该享有的真正快乐和幸福。

如果一个人薪资丰厚,但是他把所有的收入都花在自己身上。或者,他有家庭,把每周的收入全都用来养家糊口而毫无剩余,这种做法是多么自私啊!当听说一个收入丰厚的人死后没有留下任何遗产:他的遗孀和家人一贫如洗,听任命运的宰割,生死听天由命时,我们不能不认为这是天下最自私的、挥霍无度的行为。不过,相对而言,这种情形少之又少。也许他们可以四处募捐。募捐或许能解决某些问题,也许根本解决不了。最后,这个不幸的烂摊子家庭就会陷入一贫如洗、家徒四壁的境地。

然而,在很大程度上,最起码的节俭行为都能够避免这种后果。任何感官享乐和自我放纵的缩减——如少喝一杯啤酒或者少抽一支雪茄——都能使一个人在经年累月中为他人节省一些东西,而不是浪费在自己身上。实际上,疾病或无助经常不期而至。在这种情况下,那些最穷苦的人拥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来为他自己和家人提供援助,无论这种援助是多么得微不足道。

相对而言,只有极少数人能成为富人。但是,绝大多数人,通过勤劳和节俭,都能够获得足够的财物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甚至可以拥有足够的储蓄,使自己免受年老时的穷困之苦。然而,阻碍一个人节俭的不是机遇匮乏,而是意志力薄弱。一个人也许会不知疲倦地辛勤工作,但是管束不住自己,仍然大手大脚地花钱,过着高消费的生活。

大多数人宁愿享乐而不愿自我克制。他们常常花光所有的收入。其实,不只是劳动者挥霍浪费。我们听说过有些人许多年来每年都挣几百英镑,但是全部挥霍殆尽。在他们突然辞世时,他们的孩子却一无所有。他们死去时,连家具都早已属于他人。因为他们不得不卖掉这些,以便支付丧葬费和偿还其挥霍无度生活所招致的债务。我们都知道这样的事例。

作为独立的一种保证,节俭这种最朴素和最平民化的品质立刻备受尊崇,成为最有价值的美德之一。“对待金钱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布尔沃说,“因为金钱能够反映出人的品格。”人类的某些优秀品质,比如慷慨、仁慈、公正、诚实和远见等,依赖于对金钱的正确使用。人类的许多恶劣品质,比如贪婪、吝啬、不公、奢侈和目光短浅等,也起源于对金钱的滥用。

忙于糊口度日的阶级永远不会取得任何成就。那些花光所有收入的人们总是处在赤贫的边缘。他们必定虚弱不堪——他们是时间和环境的奴隶。他们使自己贫困潦倒,丧失了自尊,也失去了别人的尊重,也不可能得到自由和独立。挥霍浪费足以使人丧失所有的刚强和美德。

但是,如果有积蓄,无论多么细少,一个人所处的地位就会完全不同。这一小笔积蓄将一直是他力量的源泉。他不再是时间和命运的作弄对象。从此,他能够勇敢地直面世界。在某种意义上,他是自己的主人。他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他既不会被收买也不会被出卖。他可以满心期望自己在将来过上舒适和幸福的晚年生活。

人们变得明智和善于思考后,他们一般都会变得深谋远虑并节俭度日。一个粗心轻率的人,就像原始人一样,花光所有的收入。他根本不考虑明天、逆境时刻或那些依靠他生活的人们。但是,一个明智的人会为未来着想。生活光景好的时候,他会为将来可能降临到家人和自己身上的坏日子做准备,他还会认真地为他的亲近之人做好打算。

一个已婚之人得承担多么重大的责任啊!但是,很多人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这一责任。或许这是上帝的明智安排,因为关于婚姻责任的过多严肃思考可能会导致某些人逃避婚姻。然而,一旦结婚,一个男人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做出决定:只要是能力所及,他就永远不能允许贫穷光顾其家。如果他离开了人生舞台或丧失了劳动能力,他的孩子也不会成为社会的负担。

为实现这一目的而勤俭节约是一项重要的责任。如果没有节俭,就没有人可能是正直的,也没有人可能是诚实的。对妇女和孩子来说,男人的目光短浅是残忍的,尽管这种残忍源于男人的无知。

许多人辛辛苦苦地努力赚钱,但不知道如何节省,或者使用这些钱。他们拥有足够的技能和勤劳去挣钱,但是缺乏必要的智慧去理财。当行乐的冲动俘获了我们时,我们没有考虑后果就让步屈服了。不过,这可能只是健忘的后果。坚强的意志力可以使人轻易地控制这种现象的产生,强大的决心也可以使人在将来避免这些不必要的支出。大多数情况下,节俭习惯的产生是因为我们想要改善社会状况,以及改善那些依赖于我们的那些人的处境。它使我们免于所有不必要的开支,避免所有奢侈和铺张浪费的生活方式。不论其价格多么低廉,如果购买的物品是多余的,那么这次购买就是昂贵的。小开支多了就可能是一笔大开支!如果经常购买一些不需要的物品,我们很快就会在其它方面也变得大手大脚起来。

青壮年时期,人们应该为舒适而幸福地安享晚年准备一笔钱财。如果一个人大半辈子都曾从事报酬丰厚的工作,到了晚年却沦落到乞讨为生、或者依靠邻居的怜悯、陌生人的施舍度日,那么,还有比这一景象更令人痛心难过的吗?考虑到这一点,人们应该在早年就下定决心努力工作和攒钱,为自己和家人以后的幸福生活做好准备。

实际上,一个人年轻时就应该开始节俭储蓄;这样,他在老年时才能自在地生活,前提是他的开销不超过收入。年轻人来日方长,应该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遵循精打细算的原则。

苏格拉底建议那些有家庭的父亲留意他们那些节俭的邻居的做法——那些把钱用在刀刃上的邻居,从榜样中获益。从本质上讲,节俭是在实际生活中实行的,最好的办法是通过事实例证来学习它。比如,两个人每天各赚5先令。两人的家庭生活和开销都极为相近。然而,一人说他没法节省,于是没有存钱;另外一个人则说他能节省,定期节省一部分钱存到储蓄银行,最终他成了一位资本家。

塞缪尔·约翰逊完全理解贫穷的困境。有一次,他的署名是“缺衣少食者”。他曾和萨维奇在街上晃来荡去,不知道晚上投宿何处。约翰逊永远不会忘记早年所经受过的贫困,他总是规劝朋友和读者避免遭受贫困。像西塞罗一样,他断言财富或福利的最佳来源是节俭。他称勤俭为精明的女儿、克制的姐妹和自由的母亲。

可以这样来总结我们的谈话:在渴求的个体变革或社会改良中,我们首先必须从自己开始,在生活中展现出我们的信条,向行为典范学习。如果想要提高别人,我们必须先提高自己。每个人都可以在他自己身上展现这些效果。他可以从自尊开始。

人生叵测,这强烈地促使我们为坏日子做好准备。这样做,既是一个人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也是一个人的宗教责任。“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特别是自己的家人做准备,那么他就背弃了自己的信仰,他比不信教者还糟。”

人生叵测,这个道理众所周知。意外或疾病可以在瞬间打倒最强壮和健康的人。如果综观人生,我们就会认识到,如同人注定要死亡一样,人生总是那么得变幻莫测。

我们经常听到有人大声叫嚷:“没有人帮助我们吗?”这是一种有气无力的、绝望的喊叫。通过自我克制、谨慎和勤俭,有些人可以轻易地实现自助。他们的这种卑劣的叫嚷行为尤其令人反感。

许多人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即美德、知识、自由和幸福都必须发自自身。立法对此几乎爱莫能助。法律不能使人变得清醒、聪明和善良。大多数人的主要痛苦的来源可以说与议会制定的法律毫不相干。

挥霍者嘲笑议会的立法。酒鬼们公然违抗它,狂妄地说没有必要深谋远虑和自我克制,把自己的悲惨境遇归罪于别人。更为离谱的是,那些煽动者的周围经常聚集了成千上万的民众。他们没有想方设法地教育那些听众去养成节俭、节制和自我修养的习惯,反而鼓励听众继续叫嚷“没有人帮助我们吗?”

在这个国家,收入丰厚的工人已经为数众多。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储蓄和节省,使自己变得道德高尚、受人尊敬和独立自主,提升作为成年人和公民的社会地位。然而,他们大肆挥霍,不仅严重损害了个人幸福和家庭安乐,而且同样严重地危害了他们所属的那个社会。

“好日子”时,他们胡乱花掉了所有的收入。“坏日子”时,他们立刻陷入了困境。他们不是利用,而是滥用了金钱。大多数情况下,本来应该为晚年或者不断增加成员的家庭做准备时,工薪阶层者却在胡花乱用、花天酒地和腐化堕落。有人或许说我在夸大其词。只要随便到任何一个社区,看看他们的巨大花费和微薄的积蓄,就知道我所言不虚了:大部分收入都进了啤酒馆,极少的一部分存入了银行或流向了互助会。

因此,当一个民族鼠目寸光而又不谙节俭之道时,任何物质上的繁荣都无法使获益。如果不深谋远虑和厉行节俭,他们就会交替不断地处于‘饥饿和撑饱’的循环状态中。生意萧条时(就像罕见的繁荣时期后经常发生的那样),“本来可以储蓄的东西”的想法对他们无济于事。如果曾经想到过“好日子”可能不会永久持续下去,他们就不会浪费了。

单单金钱并不意味着繁荣。一个人的天性可能会保持不变。当每年加倍地花钱或一分分地增加储蓄时,他的天性可能会更加迟缓,甚至扭曲变形。社会大众的情形也是如此。如果他们的品德没有和物质财富同步发展,那么收入的增加可能只会增加本钱,满足他们动物式的放纵。在经济繁荣时,如果一个没有受过教育、工作繁重的人的收入翻番,会有什么结果呢?你只是为他增加了更多的吃喝本钱而已!因此,即使是政治经济学家们所定义的‘国家繁荣’中的那些物质条件也不表示普通大众能够维持富足的物质生活。我们相信,只要这个问题中的道德因素仍然被忽视,那么这种‘繁荣’只会带来恶果,而决非善果。只有知识和美德才能给人生带来尊严。对国家而言,只有这种品质的增长,而非印花棉布、玩具、五金和陶器的无穷尽的生产和销售,才是真正繁荣的标志。

论述上面的这些观点并非意味着我们提倡养成吝啬、守财的习惯;因为我们痛恨小气鬼、守财奴和吝啬者。我们所主张的是人们应该为未来作好准备——在好日子时为坏日子做准备,因为坏日子几乎总是紧随其后。他们应该储蓄,为可能的需要做些准备。为维持晚年的生活、保留他们的自尊、以及确保自身的安乐和幸福而积累。无论如何,都不能把节俭和贪婪、高利贷、吝啬和自私联系在一起。实际上,它恰恰和这些令人厌恶的恶性完全相反。它意味着一个人为了独立自主而节俭。节俭要求一个人利用、而不是滥用金钱——一个人必须通过诚实的手段来获取并节俭地利用金钱——

“不是为了收藏金钱,

也非为了有人可以使唤,——

而是为了能够独立,

享有光荣的独立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