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座CI(CI Tauri)
九年间,中子束武器完成了初步的小型化。安置不完善的实验室产品和维持合理的舰体结构强度促成了白启极力回避的难题——过大的体积。新一代旗舰的体积扩大了近一倍,光子晶体组成的加速舱室占据了十分之一的载荷质量。
经过光子晶体加速的中子会失去一部分“寿命”,收集到命中敌舰的时间不能超过10分钟,且暂时没有技术制造双中子或四中子来增加“寿命”。极短的时间限制大幅降低了中子束密度,但同时提高了攻击频率。舰体增加的体积有相当一部分是为制造和驻留中子。
包围金牛座CI的立体防御体系像晶体围绕着浸入过饱和溶液中的晶核生长,一块块组件互相连接。或许是谨慎,除去两次聊胜于无的试探,土明从未派遣任何攻击力量。
前往唔的恒星系共耗时12年,最后一年,唔陆续从休眠舱中醒来,他们的任务是最后的登陆,而非行星际作战。
--
反击舰队距离远星5100个天文单位
土明在恒星系外缘布置了无法计数的探测器,被动探测的距离在两千个天文单位内,探测阵列的等效反射面不算小。主动探测的距离更远,但大都有规律可循,随机扫描全天的效率很低,特殊结构的超材料能让探测微波绕过舰体,。
很久前,白启就着手模仿恒星风对系缘进行等离子体照射。仿星风探测在持续照射关键路径上的探测器,开辟出的相对透明的通道都是进入的候选路径。
对恒星系边缘的渗透用了近半年的时间。土明探测器使用的普通防火墙对强智能来说形同虚设,一旦被强智能发送的渗透器依附,未经允许,信息无法封装成帧。从驳杂的生产编号看,一些探测器可能来自乌天,并在近段时间送往系缘。
结果比白启预想地要好,在渗透过程中,没有一处土明探测器发出预警。
--
反击舰队距离远星1300个天文单位
漠乌系的太空工业都散布在大质量物体的环绕轨道上,极轨道是土明防御最薄弱的点。
维维、阿尔法的攻击舰队在垂直漠星的切面上高速进入,极高的速度躲过了扫描迟缓的巡天探测。越过巡天设备,渗透器依附巡天站,后方的乌兰登陆舰队减速。
攻击舰队切入漠星极轨道,此时乌天正处在漠星北极上方,光学仪器很快锁定北半球的陆地,没有发展出成熟工业的迹象。
乌兰说漠星沦陷后,所有唔都被驱逐至乌天北半球,他们失去了所有的太空工业和基础产业。那是两块很小的陆地,26世纪末的混乱后,两处陆地被完全废弃。由于残存的核/1/辐射,很少有唔会去那里。
经过一千余年,呜们遗弃的建筑早已被热带雨林吞没,那时的食品工业才初露雏形,没有可利用的方面。对大部分唔而言,早期只有一个选择,连续二十年的茹毛饮血。
--
反击舰队距离漠星210万公里
更多的渗透器悄无声息地依附在环绕乌天的轨道站或轨道器上。十颗探测器切入近地轨道,遥感结果比预想的好,唔开辟出的居住地清晰可见,生物活动的迹象明显。
土明没有强智能那样极端的建造能力,他们扩充的轨道器很有限,跟乌兰提供的早期数据接近。这是最值得怀疑的一点,土明不可能对一光年外的威胁无动于衷,他们一定把生产能力搬运到了更值得使用的一点。
误报次数归零的深空传感器让土明愈发警觉,但他们找不到问题的源头,直到漠乌系中的轨道器出现相同的问题。
白启从另一个方向垂直切入黄道面,路径通过漠星和亮星的连线。另外两支诱饵舰队沿着两个恒星系间的连线进入,诱饵庞大的辐射反射面在突破土明探测器的反应阈值后,预警一定会出现在土明的旗舰上。
常规轨道武器对大型战舰仅能起到干扰作用,只有可能装载中子束武器的土明双攻击舰编队能对维维和阿尔法产生致命威胁。
更多的渗透器沿着三颗大质量物体的环绕轨道扫描各处轨道站,得出的结论正如乌兰所预料的那样,土明不允许出现技术泄露,所以中子束武器只可能存在于三艘旗舰上。
乌兰登陆舰队还在缓慢地减速,这段时间,阿尔法释放的渗透器完全控制了环绕乌天的轨道站点。
--
漠星一轨道
维维和阿尔法在停泊的双攻击舰编队旁高速掠过,在管道中盘旋许久的粒子束释放。他们被要求尽可能控制战损,提供土明不会输的条件,以避免主旗舰提前离港。
12艘无人护卫舰进入不符合损伤容限的极限法向过载,避开了瞄准主燃料库的致命攻击。维维和阿尔法的袭击成功击穿了5艘护卫舰的燃料库,聚变燃料夹杂着熔融金属液滴四散飞溅。
--
乌天轨道
启明星负责拦截进入乌天轨道的土明舰队,避免地面作战部队遭受天基武器的攻击。比起维维和阿尔法负责拦截双攻击舰编队的明确任务,启明星的任务覆盖了更大的范围,土明的巡逻舰队随时会离开某个轨道港,渗透器难以控制相对灵活的航天器。
--
远漠引力平衡点2
白启进入远离恒星的引力平衡点,这片距离漠星千万公里的行星际空间中,密集的工程机器拼装起一座座防御平台和主动探测平台。如果土明主旗舰执意进入漠星轨道,白启不认为自己有绝对把握去拦截他们,防御平台勉强能拖延一些时间。
暂时无法估计地面作战花费的时间,所以白启要尽可能地阻拦土明主旗舰,给地面部队足够的救援时间。
这个时候,土明应该发现了从另一侧黄道面进入的诱饵舰队,他们肯定会有所防备,土明主舰队会留下一部分防守力量。
亮星没有出现异常的热辐射,说明土明主旗舰仍在做离港前的准备。
白启控制的舰队继续向亮星前进,最理想的条件是前进4个天文单位后,他才会遭到土明的拦截。
--
乌天
乌兰登陆舰队在16小时后进入大气层,联合登陆舰队出现在轨道站的激光雷达显示器上。
观察员立即向控制室发送预警,但敌我识别装置始终判定舰队身份合法,他们没有越过识别装置开火的权限,申请权限也需要一段时间,足够登陆舰队突入大气层。
阿尔法控制的登陆舰队与乌兰登陆舰队分别前往南北半球,各自负责不同的任务。
--
乌天南半球
南半球战场的快速推进让阿尔法回想起曾经的欧/1/洲战场,启明星就是用同样的粗暴战略把他推回阿尔卑斯山脉,之后的经历,跟投降无任何差别。
数量接近五亿的作战机器从登陆艇上空降,密集的机群遍布南半球的天空,压缩气流的轰鸣声响彻每一立方公里的大气层。
土明的确计划将乌天改造为他们的殖/1/民/1/地,零星的生态穹顶在原城市的旧址旁立起,如巨网包裹大陆的高速轨道将一车车材料从赤道运向等待扩展的南半球生态圈。
在绝对制空权的控制下,土明用于防御乌兰抵抗军的临时防线土崩瓦解,阿尔法很快兵临生态穹顶。推进路线上,金属残骸散布在交战区每一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一旦生态穹顶摧毁,土明生物必须倚靠脆弱的维生装置。对他们而言,投降是唯一的选择。
--
乌天北半球
出于效率问题考量,乌兰登陆舰队夹杂了大量多功能机器。乌兰或亚凉肯定在近地遥感无法触及的深度建造过避难所,但遥感分辨率不足以显示密林下的隧道入口,多功能机器人必须亲自搜索每一片由腐败的落叶覆盖的密林。
乌兰大陆和旧亚凉大陆维持着最基础的秩序,就像他们在两千年前的生活,求知,狩猎,繁衍,老去,死亡,每只唔都经历了这段生活的一部分。
登陆舰停泊时的气流在树冠层掀起一圈圈绿色的波浪,负责引导的乌兰分队垂降到地面。他们的任务很简单,向唔解释,把唔带上登陆舰,与中高轨道的重型运输舰会和,往来时的恒星系撤离。在距离乌兰母星三千个天文单位的地方,还有一支未启用的防御编队。
没有返回计划的多功能机器分散前往居住地外的密林,乌兰确信军/1/方在旧大陆有很多基地,亚凉也一样。作为证据,几只幸存的科研唔声称自己到过其中的某个基地,就在离海岸线不远的地方。直到漠乌系沦陷前,那些基地仍在正常运行。
乌兰跟土明的技术差距不大,土明想找到乌兰藏匿的东西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比起主动寻找,土明更相信自己的轨道站能侦测到所有异常热源,而且那些藏匿的东西没有太大的价值。
--
反击舰队距离亮星1.61个天文单位
白启控制下的攻击舰编队开始减速,他的任务是尽量拖延土明舰队靠拢的时间点。
数小时前离港的土明主攻击编队经过加速后逼近极限作战距离,他跟后撤的白启保持着和谐的同步。2.3亿公里,发散的粒子武器仅能烧毁暴露的传感器,更何况有足够的时间闪避。至于激光武器,它在烧毁外部传感器的作用上可能会更好些。
唯一的隐患是雷达隐形的制导弹头,一旦侦测到红外信号,引导头无需冷却——本就跟附近空间的粒子动能接近。它们寻找带有热量的飞船,然后疯狂加速,消耗完所有燃料。
白启的确这样做了,各式氢弹和电磁武器沉睡在土明的航道上。主攻击编队进入集群覆盖圈后,一批氢弹集群激活,随机锁定目标,远处正在离开漠乌系的乌兰文明勉强能看见闪烁的光点。
部分土明护卫舰加速向前组成一支侦察编队,轮流释放出旗舰级别的红外辐射。
--
漠星一轨道
维维和启明星仍在维持势均力敌的假象,土明方面的战损全部来自于无人护卫舰。
2天后,载有乌兰文明的运输舰加速到0.3%光速,在阿尔法的掩护下离开漠乌系。
保持沉默的阿尔法立即支援拉锯中的战役,在土明主舰队抵达漠乌系前,漠乌系内的土明双攻击舰编队必须丧失一半的作战能力。
阿尔法控制十艘加速至0.9%光速的中型攻击舰进入土明双攻击舰编队后方500万公里范围。
土明双攻击舰编队的大部分护卫舰在与维维和阿尔法进行消耗战,后方数量不多的护卫舰只能充当简单的防御力量。
20束常规粒子束命中一艘旗舰重型攻击舰,十处可疑的薄弱点的表层装甲均没有明显的贯穿痕迹,局部电涌未起到干扰作用。
“中子束?”阿尔法提议。他不认为丧失一半战斗能力的双攻击舰编队就不会对后期战役产生威胁,使用中子束或许能把整个双攻击舰编队留下来。
“10分钟一轮中子束。”启明星建议。
土明双攻击舰编队面临两线作战,调度陷入暂时的混乱,但他们凭借数量继续向外推进,试图与主攻击舰编队靠拢。
阿尔法依仗后方空缺,混乱还在持续的优势,他控制的攻击舰编队以110个加速度加速冲向一艘旗舰。
进入粒子束武器射程时,速度接近6%光速,数量级为10^11/cm^3的中子束准确命中重型攻击舰的舰首。
中子束无视电磁力直接撞击原子,原子离开原有位置四处移动,单个中子可以引发数万个原子的位移。同时,失去“寿命”的中子衰变成质子,随着中子束一齐撞击舰表。
部分原子会补上之前的空位,但只要中子束密度够大,装甲会迅速发生形变,强度大幅下降。部分中子可以穿过装甲,直接对生物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
土明攻击舰和护卫舰的粒子束武器瞄准舰尾,立刻还击,熟悉的低频覆盖遮盖住全天。
阿尔法仅能凭借少量的信息判定攻击信号,不足以用极限过载做到完美的规避。舰尾被密集的粒子束击中,五分之一的舰体失去联系。
阿尔法的重型攻击舰抛弃失联的结构,碎片向后飞溅,战舰速度跃升,高速离开粒子束武器的射程。
“待会换个新的,可惜了。”维维说,“掩护我,我要留些距离加速。”
中子束又一次准确命中舰身,舰体出现中子辐照引起的材料变形。衰变出的质子触发大范围电子设备瘫痪,但这仍在重型攻击舰的可承受范围内。
--
双攻击舰编队距离主攻击舰编队3.19个天文单位
土明显然没有预料到中子束的出现,他们一直认为偷袭漠乌系的舰队是乌兰殖民舰队的一部分。土明舰长们分析过第一次遇袭的经过,他们把追击舰队的失败归因于数量和傲慢。按逻辑,乌兰殖/1/民地和母星间的技术不会出现过大的差距,他们甚至认为殖/1/民/1/地的技术甚至会有所退步。
现在,土明双攻击舰编队不得不丢弃受损严重的结构和一大半燃料,仅留下一次加减速所需的燃料和泄露配额。质量骤减的战舰爆发出更高的切向加速度,以及不计代价的全频段阻塞,包括部分超对称通信。
无休止的骚扰下,土明重型攻击舰的装甲上出现无法计数的凹凸不平的缺口。隐藏的晶界框架好像分割农田的田垄,田垄间,大量材料因为晶格畸变而隆起。
隔绝动力舱和外部装甲的结构只剩下一层脆弱的,由复合材料遮盖的散热网。一束束常规粒子束一次次贯穿暴露的燃料库和前部聚变堆,一艘重型攻击舰的加速度逐渐归零。
直到攻击舰的失去动力,它都没有降下疑似承载中子束流轨道前的盖板。逃亡唔对此表示困惑,他们没有经历过末日战役,唯一给出的信息是报导中出现过中子束武器。
登陆战役结束后,一些被驱逐到北半球的唔回忆起末日战役的细节,他们说决定胜负的中子束武器的确是在最后出现的。之后土明主旗舰停止了一切活动,像是一座具有纪念意义的雄伟雕像,傲慢地宣告战争的结束,极端狂妄。
--
双攻击舰编队距离主攻击舰编队2.81个天文单位
启明星投放登舰部队,失去动力的重型攻击舰无法长时间维持近防武器,几番试探,真正的登舰部队通过撞击打开的缺口进入舰体,阿尔法不认为有生物能在大剂量的粒子冲击下存活。
失去供电的动力舱只留下应急照明,作战机器像金属蝗虫涌入复杂的狭窄通道。
这是乌兰第一次看到土明生物,黑暗环境中发光的软体动物在湿润的通道中高速蠕动,从湿润的粘膜看,应该属于生存在滩涂或沼泽的一类生物。
土明生物特殊的体细胞勉强能抵御经过装甲削弱后的中子束或粒子束,比起唔,他们能活得更久一些。
重型攻击舰的人员配置跟21世纪的航母类似,在四位数徘徊,大部分属于技术编制。防卫编制很少,他们的工作更倾向于处理意外事故。
作战机器从内部接口渗透,反击力量来自零星的自主防卫武器,启明星得到了全舰的结构图。没有一条管线通向类似于承载光子晶体的舱室,大型舱室中也没有相关记录。结论进一步简化了战争模型,中子束武器只存在2.8个天文单位外的主攻击舰上。
--
诱饵舰队距离亮星0.5个天文单位
进入亮星防御圈的诱饵舰队很快受损失联,它们传来的消息有限。拦截舰队是一支重型护卫舰组成的编队,亮星引力圈内没有明显的防御力量。
--
双攻击舰编队距离主攻击舰编队1.98个天文单位
土明舰队策划的突围攻势不断收缩。最早的突围不计指挥型护卫舰的舰员生命,只要舰载智能认为有些许机会,突围分队会疯狂攻击缺口。
在一艘重型攻击舰沦陷后,仅剩的重型攻击舰接管全部编队,又是一阵短暂的混乱。
混乱过后,土明舰长显然在思索和主舰队会合的概率。
--
双攻击舰编队距离主攻击舰编队1.22个天文单位
土明主攻击舰编队得知中子束武器的存在,明显的迟疑后,编队把过载分配到法向上,计算机预测出一条巨大的弧形轨迹,就像金牛座CI里的那条死亡通道。
极微观层面,无数亚原子粒子跳跃向一颗遥远的行星,速度等效万倍光速。
土明放弃了双攻击舰编队,以及前沿侦察编队。
侦察编队无视核/1/武集群的威胁,全力加速,强行推出一片安全区域。他们收到了一个近乎必死的任务,不计代价,拦截敌方重型攻击舰,保护主舰队撤回亮星。
--
双攻击舰编队距离主攻击舰编队1.23个天文单位
随着主攻击舰编队返航,第二艘重型攻击舰的舰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局面,他控制的护卫舰编队试图从侧面突击,打开一条暂时的通道,但低加速度下,通道很快会被附近的护卫舰填补。
第二艘重型攻击舰失去动力的时间较晚,他们进入了原先准备拦截土明主攻击舰的防御阵地,仓促的防御作战损失了编队绝大部分护卫舰。
舰长选择了放弃抵抗,他不认为千疮百孔的燃料库能撑起接下来的行星际航行。
技术手段确认两艘重型攻击舰都没有中子束武器,战场的指向性进一步集中。
白启决心在两颗气态行星间的空旷地带做最后的决战,亮星是个不确定因素,那里的星环能隐藏太多东西。
启明星从两艘重型攻击舰和各处轨道站挖出的日志表明,土明的确将相当质量的物质运往亮星,最近十年,这个数字尤其突出。
阿尔法在拦截双攻击舰编队的战役中受损严重,他不得不退出战斗,把承载数据的记忆晶体运送到启明星处。阿尔法控制的重型攻击舰已经注定了命运,它将是第二艘因无法修复而退出编制的重型攻击舰,舷号11035。
舷号继承于太阳系最后一艘服役的行星际驱逐舰11031号。10属于还在论证的重型航母,11属于驱逐舰。
--
主攻击舰编队距离亮星2.8个天文单位
全功率加速的舰队追上了更靠前的白启,经过一次满负荷加速,三攻击舰编队的状态跌至历史最低值。白启选择强攻,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存疑的中子束武器使用条件。
行星际作战时,任何无法向过载的航向都存在安全隐患。唔放弃抵抗时还有三支完整的重型护卫舰编队,如果放手一搏,唔有留下主旗舰的可能。
白启在和侦察编队的作战中浪费了不少时间,不过那终究是一群除长期维持法向极限过载外,一无是处的护卫舰。孱弱的攻击难以击穿重型攻击舰的装甲。护卫舰只能从同等防御力量的护卫舰身上取得一些战绩。
--
主攻击舰编队距离亮星2.3个天文单位
土明旗舰利用了常规结构的通病,较低的法向过载。他们需要和白启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立刻减速,返航航迹类似于战斗机在空中盘旋。结构强度勉强能保证法向15g过载,重型攻击舰短时间内不解体,结构上的损伤不可避免。
越过折返点后,编队抛弃了大量燃料以获取更大的切向过载。
空闲的阿尔法操纵千艘轻型无人攻击舰,他们隐藏在无人机蜂群中。离子推近器工作一段时间后,蜂群速度接近5%光速。在近三千道激光灼烧敌方外部传感器的掩护中,无人机蜂群扑向外围的护卫舰。
电磁干扰中断了无人机个体间的联系,无人机群中隐藏的通讯中继机再度维持起一张跳跃的激光通讯网。
一支突出的编队吸引了部分无人机群的注意力,无人机没有智能,他们有一套死板但高效的判定程序。
十二艘重型护卫舰携带着132艘轻型护卫舰脱离编队,顶着数分钟一次的近距离核爆,穿越无人机群。他们得到的还是那个任务,阻拦,区别在于任务编号变化了一位。
乌天始终指向亮星的主动探测给出了一个可能影响战局的警告,一支数量不明的编队离开亮星,从雷达反射面看,应该是一群重型护卫舰,最大可能是,他们在解决诱饵舰队后奔赴另一战场。
“你们认为,他们的中子束武器究竟有没有限制?”阿尔法问。
“试试?10035的表面装甲修补得差不多了,能抗一轮。”维维说。
“你们一群智能在聊运气?”白启一直认为智能只会根据概率做最终决定。
“是强智能。”启明星指出,“而且我们认为有限制的可能性超过83%。”
“还有17%?”
“若一炮毁一舰的说法为真,散热管道绝无可能去维持其他的武器的正常使用。我们的氢。”
白启用权限强行中断发送端口,启明星没有从土明军舰上找到氢链,击毁土明重型攻击舰的原因有一部分是氢链组成的巨大散热网,而土明没有此技术,完成一次攻击后,必须等待热辐射散发出去。
关于氢链,部分唔表示有印象,他们的记忆里,有从受管制的物资清单上看到过类似的表述。
在唔拼凑起的模糊的记忆片段里,有一些肯定句,比如那些东西都是未来的技术方向,我们买不起成品。
“不提散热,我们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切入超对称通信的技术。解决靠近的护卫编队后,大家掩护035。”
白启所在的重型攻击舰036有最完整的装甲层,他撑住了十二艘重型护卫舰的第一轮攻击。经过长时间的电场加速,第一轮粒子束是最具有破坏性的。用033和034不完整的装甲层去赌粒子束不会击穿舱室是不理智的行为。
土明重型护卫舰编队同时承受着来自四艘攻击舰和护卫编队的集火,双方有一段距离,红外观测显示三艘重型护卫舰失去动力,舰体有降温的趋势。
持续的远程攻击随双方距离的逼近而获得了更好的效果,重型护卫舰难以抵御中子束的辐照,大块大块的装甲隆起,失去防护性能。
--
主攻击舰编队距离亮星1.9个天文单位
035在第二批蜂群的掩护下高速抵近,绝对危险的切向、法向过载在舰体框架上撕扯出一道道粗糙的裂纹。稍靠后的位置,三艘攻击舰和护卫编队持续照射传感器。
035和土明旗舰的距离逼近到1光分,还是个遥远的距离,很难命中随机航迹的土明旗舰。
跟土明重型护卫舰组成的编队抵近作战类似,035也遇到了集火。距离缩短到25光秒,持续的粒子束攻击和拦截失败的核爆掀起了舰体后部的装甲层,自修复系统无法补上巨大的缺口,燃料泄露的速度在加快。
安置光子晶体的舱室通过氢链传出积攒的热量,受损严重的隔热层难以遏制汹涌的热流。土明旗舰观测到异常的热反应,部分法向过载分配到切向。他们进入第二次大过载加速,这个时候,距离比轨迹更安全,土明还有护卫舰能组成一张侦察网,预警受光速的影响很小,几乎是实时的。
035的动力舱解除安全限制,激光照射舱壁的能量密度超过超重元素的吸收极限,离子态的超重元素遮挡住激光,随即被定向电场排出加速舱。
土明旗舰的热反应仍来自后部,中部的异常突起依然维持着正常的红外辐射,没有启用中子束武器的现象。
距离缩短到5光秒,035的加速也到了尽头,高密度中子束指向舰体中部的突起。
用于加速中子的光子晶体有其特殊结构,工业产量很低。实验里做过小型的全功率测试,模型只能给出模糊的范围,而以一艘重型攻击舰为代价的攻击,从未出现过。
土明重型攻击舰急减速,激光束经过镜面翻转,灼烧着滚动的动力舱。
中子束比预计的落点超前,撞击在攻击舰前部,持续的中子束夹杂着质子,爆发出不间断的电涌,击穿了隔绝舰体的绝缘层。舰体后部的热量停止增长,近防武器在电涌下过载。
中子束的级联反应大幅削弱前部结构的性能,躲避常规攻击的法向过载折断了一根侧面主肋板。
大量的功能隔层暴露出来,之前的强电涌摧毁了电路,阻燃材料杜绝火焰后,断裂的深色缺口好像已经存在了很多年。
失去一侧支撑的前部结构无法承担切向过载,另一侧的肋板缓慢的弯折,扭曲的前部结构遮掩住断口,一些管线在互相挤压的缺口边沉重地后垂。
土明主旗舰减少各个方向的过载,不得已进入传统的惯性航行,短时间内无法修复破损的主结构,只能延缓框架形变的速度。
“我发现一个问题,土明抛弃的核燃料都是氦。”阿尔法说。
“监测到土明旗舰中部热反应。”启明星紧接着说,“后部也有。”
“一种截然不同的加速模型,质子加速后,把电子压入质子,如果行得通。”
“前部的输送管道肯定变形了。”
033,034,036同时减速,但他们速度太快,双方间的距离还在缩短。
密集的护卫舰在前方堆叠,瞬时磁场能偏转中子衰变后的质子,某种层面上减弱了攻击。
起源自攻击舰的中子束就像一颗巨大的中子弹,加之一整艘战舰的氘氚储备。可预见的攻击毁灭土明舰队后,会席卷远处的编队,削弱装甲强度,最次也能摧毁不少的护卫舰。
土明还有一支编队在前往战场的路上。
“还记得摆拍编制吗?”白启问。
“算上时间,12g的加速度。”
“加减速都11g,两分钟多一些,躲到维维后面去,他们抵近也要时间。”白启命令。
不亚于全频段干扰的爆炸,土明把攻击尽可能集中在一个锥体内,指向三攻击舰编队。
034的正面最先遭受冲击,表面传感器超过损伤阈值,向周围张开的散热板勉强削弱了中子束。
氢链在实验室环境中有优越的性能,极端环境中,它组成的框架往往是最后断裂的。军/1/用聚变堆就大量使用氢链作为第一壁材料。
高能粒子束高速剥离密集氢链间的覆盖层,漂浮的等离子体阻拦中子束时立即被吹开。性能降低的装甲就像一张透风的网,不再具有封闭作用。
036的状态也一样,土明旗舰的爆发时间持续数秒,对智能,是漫长的经历。
中子夹杂着大量的质子,也许是技术不成熟,或是专为打击而设计。
033幸运地保留作战能力,应急弹射装置把装载智能和白启的光子晶体掷向033。
此时,三攻击编队只剩下一艘中度受损的重型攻击舰,编队中所有的护卫舰失去作战能力,少部分留下了些许动力。
“继续偷袭他们,解决护卫舰编队的问题不大,通知外边的预备舰队进来,。”白启说
“这招,是第三次了吧。”启明星说。
“能用就行,就你喜欢正面那一套。”阿尔法打开了他的虚拟世界,里面是阿尔卑斯山脉。
“促进生产力发展,还能加速装备迭代,我看不出坏处。”
--
反击舰队距离亮星0.3个天文单位
实际行动比计划延缓了很多,后赶到的护卫舰编队越过亮星的引力平衡点,零星的打击在渗透器工作后停止,敌我识别系统拒绝自动化武器发起攻击。
护卫舰编队释放出大量轨道器环绕亮星,一次次扫描星环中的异常结构。
--
亮星二轨道
亮星最大的一颗卫星,环绕赤道上空的轨道站做了最后一次抵抗,轻型护卫舰冲向编队,黯淡的核爆像曾经遥远天空的星星,一颗颗,熄灭。
最大的港坞里,停靠着另一艘战舰,它的外形很奇怪,像是在传统结构上拼搭出的近圆形航母,白启参与过预研工作,普遍结论是,大型行星际驱逐舰也能承担类似的工作,暂时没有理由去建造它。
动力舱就放在不远处的港坞里,作战机器及时阻止了土明安置自毁装置。
战舰的体积比土明主旗舰更大一些,如果再给土明一个十年,一支满编制的舰队就会驶向金牛座CI,无法想象其能造成的破坏。
信息通过激光传向引力平衡点外的033,再跃向恒星系另一边的乌兰以及金牛座CI。
“微观世界号,被拖到这里了。”唔的代表出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