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维体对这片星域的渗透需要一段时间,这意味着这种攻击有一定的时间间隔,不过,这种强度的攻击,绝对可以击溃超载文明。
隐匿模式为受损的战舰群争取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勉强能够修复受损的舰体材料。
不知为何,理论上没有漏洞的隐匿模式失效了。其实也不能说是失效,只是作用被大幅削弱。
这个星系中的智慧生物将四维体技术推到了我无法想象的地步。他们把自己所处的高度无限推进到超载文明的起点。他们的执着令人感慨,而事实令人唏嘘。
固化四维体是超脱文明的必修课,我也不例外。其实,我曾经怀疑自己漏下过几门必修课,后来的事实也是如此。
他们对四维体技术的精通让舰队加大了对四维体的控制。三千艘垓级战舰甚至使用了封存的二维技术,具体细节暂不陈述。
事实很打脸,他们绕过了场技术对四维体的束缚,加上先前提到的隐匿模式失效,这次入侵的首次战损出现,垓级战舰凭借加固的材料逃过一劫,而尧级战舰出现了三万艘损毁,二十万艘受损的情形。
第二次意外令舰队进入了死亡戒备,三维纤维辐散,不受控的场排斥着四维体,确保战舰不受四维体破坏。这个操作极端耗能,类似于大范围清空规律。更是加剧了设备的损耗。
各种核心设备需要一整套工业体系,全息修复只能起到缓解作用。尤其是舰体的材料,损毁一块,库存就减少一块,临时的修复远远无法达到初始的强度
四维体的远程操控需要极度精密的计算,这也就意味着需要行星级的引力子计算阵列提供支持。他们的通讯技术是最可能的突破口,事实依旧令人发愁,舰载人工智能依托场技术也只是分庭抗礼,破译他们的通讯需要数个月,这段时间足以让他们修改加密通道。
远程信息的传输杂乱无章,信息在四维体间的跳跃并不延着空间中的直线,当你处在渗透方时,这是一个无法抉择的问题。技术部不得不花费数月寻找那分布于某处的计算阵列。一边抵抗当地文明的信息攻击,一边逆向寻找载体源头,这无疑花费了大量本应用于反击的时间。
当地四维体的单位密度略低于平均值,这是这些日子唯一的好消息。复杂度的降低让舰队在第七个月锁定了三个主要计算阵列。
单个计算阵列提供的指向有无法削减的误差,所以舰队只需要摧毁两个计算阵列就能获得喘息的时间。
进入NGC5253的舰队处在一个很尴尬的位置上,距离星系边缘太远,距离当地文明的核心也太远。在这片受当地文明控制的星域,没有机会建造任何一部分的工业体系。
我应该提过虚者文明的推进方式,各种不稳定因素使得这一技术只能用于紧急时刻。这一技术勉强能在中小型战舰上使用,只是体验非常不友好。
远程打击舰队将常数块投放到最近的通讯阵列,这种万能的攻击手段对他们的四维体仅造成了轻微的伤害,虚者文明的自尊心就此粉碎。不过,这样也挺好的,至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控制的科研部门不再有浮躁的气息。
这是我口述的回忆,也不完全是回忆,部分是当年的记录,那不如开启一段时间的上帝视角。
用四维体建造一片单独的空间,这是一件本应被高度重视的技术,通俗的讲,那就是自成一方水土的小世界。
破缺的w轴一直烦扰着科研界,我们从未正面抹去这个方向,隐藏只是缓兵之计。每个四维体都有着不同的破缺范围,也就是说,没有两个四维体是相同的,即便它们遍布整个宇宙,数量无法估计。
说一说重点,破缺范围没法统一到一个大框架中,这意味着,每个四维结构都需要单独设计一个稳定器。不同于超光速模式对隐藏w的高兼容性,想要完美复刻这个分数维世界,几乎不可能做到,宇宙会扶持w轴的再生,我就必须得抹去w轴。事实上,如果我能走到这一步,就会发现,三维体也没有那么强大。
远程打击舰队对最近的计算阵列保持着中等强度的轰炸,一支诱饵舰队顶着四维体造成的火力前进。这是一支虚张声势的傀儡舰队,真正的精英正在常数推进下前往较远的两处计算阵列,常数推进的不稳定使得只有四分之三的舰队能抵达终点,不过,能躲开它们的探测以是万幸。
当地文明的舰队终于露出了影子,数万艘可萨级战舰向着较近的计算阵列驶去。
不处于超光速的四维结构能屏蔽大部分的远程探测,这是我找不到当地武装的原因。
常数推进下潜行的舰队最终抵近了两处计算阵列,距离目标九光年时才被发现。这种距离已经能将常数渗透发挥至极致。
当整个四维结构外的常数发生变化,理论上会有两种结构,一种是四维结构再度蜷缩,一种是w轴的破缺出现变化。
结果是,这两个理论上的可能一齐摧毁了计算阵列。四维结构高速收缩导致w轴释放,他们的本至还是超脱文明,根本没可能改变接下来的惨剧。引力子逐个崩溃,高温熔毁了计算阵列,这还只是前奏,低精度的设备也在不久后受到影响,生命维持设备的崩溃,供能系统关闭,引力发生器的爆炸让结构内的生物摆脱了濒死的痛苦。
两处计算阵列就此消失,接下来的,是他们的报复,常数渗透攻击暴露了舰队的位置。当地文明在此地仅剩的计算阵列开启超能状态,飙升的计算力控制着近百光年内蜷缩的体,连锁反应触发,几乎无止尽的能量摧毁了已完成既定目标的舰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