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项目攻关小组

分子生物学是大三的课程,现在分子生物学快要结束,离考研不到一年,所以,很多考研的同学不太愿意继续跟着宋鸿飞继续做课题。不考研的学生更不愿意做下去了,因为他们将来从事这个专业的可能性不大,按照往届学长的就业情况,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学生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其中大部分是做产品营销。宋鸿飞对学生的选择也非常理解。

宋鸿飞经费有限,这一阵的开销他也受不了。减少科研小组是必然的事情。

最后一统计,还剩下22个学生愿意继续做下去。这个数字有些出乎宋鸿飞的意料。不是少了,而是多了。两个班总共才65名学生,竟然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愿意继续做下去。这让宋鸿飞很欣慰。

人少了,其实是更精了,留下来的这些学生几乎都是之前各组动手能力非常出色的学生。

也有整组学生都留下来的。周艺馨与赵威钧两个人所在的组全部选择留了下来。这两个组,保持不变,其余的人整合成两个组。总共变成了四个组。加上新生那一组人,总共是5个组。

宋鸿飞将这四个组留下来:“好了,你们这么多人愿意留下来,我非常意外。真的,没想到能够留下这么多。我现在课题费剩下不多了,养不活你们了。你们太厉害了,这么长的时间,完成了十几个客体。你们留下来的这些童靴是主力军。很多同学在之前的课题组里面表现非常出色,真的,想想我大学的时候还在干什么呢?哪里有你们这里厉害啊。现在经常听到有老师再说,一届不如一届。如果下次我听到这样的话,我就拿你们去反驳他们。真的,你们比我当年要优秀得多。”

学生们都会心地笑了起来,宋鸿飞这样的话让他们内心感觉到自豪,很多同学坐得更直了一些,当然他们心里也许还在认为,宋鸿飞是为了留住我们才说这些恭维的话吧。

“我真不是恭维你们。”宋鸿飞好像知道学生们心里的想法,“搞科研的人不会去学这些乌七八糟的东西。做学问就是要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够作假。做人也是。好吧,不说这些闲话浪费时间。接下来我们主要的精力可能要放在横向课题的攻关上面。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前不久我们大二学弟的家长来到我们研究室。说要让我帮他培育一个新品种。他让我很惊讶,他很有魄力,一个农民,竟然有这么大的胆子,他要拿他家全部的积蓄出来给我做一个横向课题。”

学生们似乎对这个农民也非常地好奇了。

宋鸿飞继续说道:“他如果以前能够上学,走到我们这个阶段,我敢肯定,他肯定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学家,当然也有可能是一个非常有魄力的企业家。我被他说服了,很冒失地接下了这个课题。学院里很多老师认为我太冒失,这样的课题其实是烫手山芋。当然他们都是出于好心,担心这个家长的钱打了水漂,担心我身陷麻烦。”

“但是我想把这个课题做出来,所以,我需要一群很得力的助手。因为现在是攻关横向项目,将来项目攻关成功了,是会牵涉到经济利益的。所以,在加入攻关小组之前,我会以协议的形式与各位规定好将来的利益分配方案。而且,这一次项目如果做成了,以后还有可能会继续做。那么我们就可以继续以这种课题攻关组的形式延续下去。”宋鸿飞参考了一些研究所课题组的分配方案。

这种形式果然让学生极为感兴趣,很快一一在协议上签了字。生科院生物技术系的这个师生课题攻关组就这么成立了。

做科研课题只有论文的署名权与署名的排序问题,宋鸿飞在课题经费充裕的情况下,会适当给学生发一些补助。而做横向课题,则按照横向课题的收益,按照每个人在横向课题中所作的贡献来进行分配。以避免出现因为利益分配问题,最后师生反目。

宋鸿飞的这种做派是让学生非常意外的。因为哪怕是整个潭州科技大学,也没有第二个老师会像宋鸿飞这么做。

宋鸿飞将资料发到了几个小组组长的手上,让他们尽快熟悉资料内容,尽快对他之前制定的方案进行讨论,适当进行修改。

宋鸿飞这么做并不是他对自己的方案没有把握,而是借这样的机会让学生学习思考,快速熟悉方案内容。

不过,事情总有转折,还真让学生找出了漏洞。

过了一天,李毅祥很直言不讳地向宋鸿飞说,老师,你这个方案我找出了有五处问题。李毅祥还找出了论文,来印证自己的观点,搞得宋鸿飞当时略微有些脸红。不过心里还是很欣慰。

宋鸿飞便让李毅祥说说这些地方改怎么修改。

李毅祥还真有准备,把一个修改的方案拿了出来,除了对这五处存在问题的地方进行修改之外,另外还进行了一些改动。他说,宋老师,这些地方虽然没有问题,但是我觉得我们可以用更好的方法。某某杂志的谋篇论文里面就做了比较,用这种方法效率要高很多,实验的稳定性也更高。

李毅祥的这个表现让宋鸿飞很意外。超出了宋鸿飞的预期。其实宋鸿飞的方案本身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经过李毅祥这么一通修改之后,可行性更高了。宋鸿飞最后还是对李毅祥的方案进行了一些修正。并且告诉李毅祥,这些地方为什么还要进行修正。

李毅祥的表现也激励了攻关小组的其他成员,让他们知道,在攻关组里他们不再是替宋鸿飞完成实验的助手,而是攻关小组的一名研究人员。要从被动转变为主动。

一个不被全院老师看好的项目就这样在宋鸿飞的研究室里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