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

任何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便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有不同的发展主题与发展重点。中国的发展之路,无论是从历史比较看,还是从国际比较看,都是独一无二的。中国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人民生活水平达到总体小康,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国在发展道路的选择上及发展战略的谋划上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成功之路,实践了一门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中国都有不同的发展观的指导,随着实践的发展,发展观也不断发展演变、与时俱进,不断以新的、更加科学的理念指导实践,推动中国不断迈步向前。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五大发展”新理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这不仅是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更是具体指导制定“十三五”规划的思想灵魂和谋篇布局的主线。

五大发展源于世界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发展实践,高于并指导这一实践,这是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人民与党和国家的互动,“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既通俗又易懂,就如同精神原子弹,一旦被人民掌握,就会成为他们创造、创新、创业的无穷无尽的力量源泉。

一、发展经济学与中国发展

现代中国发展是一个特殊的历史大舞台,她所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历史经验、历史经历、历史实践,既同于又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也既同于又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一方面我们既需要不断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和西方主导的发展经济学,了解一般的发展规律和南方国家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新中国发展经济学,逐步创建中国话语体系、学术体系、理论体系,总结出真正合乎中国实际、真正科学的理论,总结出“中国之路”的规律。

|中国发展新理念:五大发展|中国之路的成功之道在于其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基础上,更加强调独特论。国家的发展道路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把握普遍性的基础上,特殊性对于一个国家的成功更为重要。还在于其在把握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和合论”。事物的发展既具有阴阳对立、相互冲突的一面,我们又可以不断促进统一和结合,使两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强调矛盾双方的同一与融合。

二、中国发展观的演变

一切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规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律,而是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历史的变化而变化。这里参考了毛泽东同志的提法:战争情况的不同,决定着不同的战争指导规律,有时间、地域和性质的差别。一切战争指导规律,依照历史的发展而发展,依照战争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的东西是没有的。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年12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3、174页。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发展水平极低,其人均产出连维持人民的基本生活都十分困难。这种状况逐步改善,但一直维持到1978年前后。按2012年国际不变价格计算,1949—1978年间,中国的人均GDP从400美元持续攀升,但始终低于1000美元。为了在剩余极其有限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中国在这个时期的发展观注重国家推动工业化,采取了公有制加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点产业与关键社会事业。

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GDP年均增长9.6%。在此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已足以维持生存,社会福利最大化的途径便是一方面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大多数人的收入与消费水平,并取得了世界上最大的减贫成就。我国领导人对中国国情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包括对中国的政治国情、经济国情和自然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入。在这样的基础之上,2003年中共中央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并提出了“五大协调发展战略”,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

到2012年,中国人均GDP已跨越7000美元大关。在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之后,“小康阶段”的社会主义路线图必须再次升级,追求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新理念,也是指导“十三五”时期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五大发展便是指导和引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新理念。五大发展总结了以往五年规划的创新和精髓,集前人之大成,同时又再发展、再突破、再创新,丰富了科学发展观。五大发展是全面科学发展观的组成部分,它们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宏大的发展框架、严密的发展逻辑、务实的发展思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得科学发展的内涵进一步具体化,更具指导性,更具针对性,更具可操作性。这五个方面的发展自觉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充分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新特点,深刻总结了中国实践的宝贵经验。这是中国的发展经济学,我们称之为全面科学发展观的“五大发展”。

三、五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中央《建议》首次提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基本原则。特别是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五年规划究竟是一个什么规划?又是为了谁的规划?它的核心理念是什么?“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确是国家发展规划,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还会涉及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但本质上它是人民的规划、人民发展的规划、人民分享发展成果的规划。因此,“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是要体现如下方面:

第一,人民是国家发展的主体、创业的主体。

第二,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人民是创新的主体。

第四,人民是分享发展成果的主体。

早在1945年,毛泽东就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31页。可以认为,国家五年规划就是人民发展的规划,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宏观的国家发展规划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人民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这正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的动力所在,中国持续发展成功的创新所在。

党的十八大修改的《党章》的总纲中,在“在生产发展和社会财富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之后,特别加上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不断在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取得新成效”。这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更能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与上述理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核心发展观的“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升级。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五大发展,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五大发展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彼此之间相互融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有着统一的目标。五大发展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见图1)

图1 五大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要全面了解、正确认识、必须遵循人的生命发展周期。这也是制定五年规划的微观基础,即从人的生命发展周期出发,对不同的阶段进行各种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进而提高人的各种发展能力。

人的发展能力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既是人的生命周期的函数,即随着人的年龄增加,人的发展能力在增加;更是人力资本投资的函数,即随着人力资本投资,人的能力在不断提高。从人的生命周期来看,可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年龄维度,婴儿出生前后期,少儿期(学龄前),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高龄期(80岁以上);二是能力维度,身心健康能力(体现了健康人),学习教育能力(体现了受教育者),文化文明能力(体现了文化人),就业创业能力(体现了体面尊重的人),社会保障能力(抵御社会风险能力)。

人的现代化本质上是投资人力资本,提高人的能力维度边长,加速人的能力积累过程。人的集合起来就构成了社会的进步,在中国则构成了13亿人民的集体进步,尽管他们之间有很大差异。以上就构成了中国新时期的新的发展理念,及五年规划设计的微观基础,是中国发展的理论创新。

四、五大发展理念

五大发展的提出成为五年规划设计中的重大突破,成为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大途径。“没有思想就没有灵魂,没有理念就没有方向”。五大发展是“十三五”规划的有血有肉的灵魂、思想、观念,有效统领并具体指导“十三五”规划及布局。对五年规划而言,五大发展改变了干巴巴的规划,变成了活生生的规划。

在当今世界上,中国是第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敢于向所有的人民承诺并实施共享发展思想,中国是第一个大国敢向全世界宣称双向开放、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新理念,中国是第一个发展中大国积极倡导并有效实行绿色发展战略。

创新发展。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驱动力。总体来说,在低收入阶段基本上是初级要素驱动,如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在中等收入阶段基本上是资本要素驱动,国内储蓄率、投资率以及投资规模至关重要;到较高收入阶段基本上是技术要素驱动,这通常与大规模技术引进有关;而到了更高收入水平阶段则必须依靠创新驱动。从总体上来看,中国先后经历要素驱动、资本驱动发展为主的阶段,正在向以创新发展驱动为主的阶段转变。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实施创新驱动、构建创新发展大战略将成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的关键,是实现“六位一体”总体布局下全面科学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保持中国长期中高速增长的巨大动力,是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重要保障。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是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一些蕴含在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也逐渐凸显,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关系,协调重大利益与重大矛盾,重点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协调发展,促进四化同步。

绿色发展。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绿色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中国五大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绿色发展要求在发展中尊重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的统一性。这意味着绿色发展不仅是自然系统的发展,而且是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要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其次,绿色发展要求树立发展和保护相统一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发展必须是低碳发展、循环发展、可持续发展,平衡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最后,在自然系统的建设中,要树立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

开放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放眼世界的战略眼光,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谋划能力。习近平同志曾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的发展将为世界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十三五”时期,中国的全球角色将更加开放、更加积极、更具建设性,中国将承担更多责任,这将给世界发展创造巨大的机遇。首先,作为世界进出口贸易第一大国、进口贸易第二大国,“十三五”时期,中国将继续为世界提供一个巨大的市场。其次,随着中国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将进一步构建全面开放、共赢发展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中国也将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的各种有利因素,拉动国内经济的发展。再次,随着中国在国际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将在全球治理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义务,也将更加主动地推动国际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共享发展。全会提出: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有三个重要原则:一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共同创造各种财富;二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共同分享发展成果,共同实现富裕与繁荣;三是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共同建设安康社会,共济共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短板之短板就是那些占总人口比例小、但人口规模大的特殊人群。要对他们采取特殊的办法和有针对性的做法(包括针对个人和家庭),让他们能过上体面的小康生活。从现在起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5年的时间,补短板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中之重。

五中全会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发展将迈入一个新的阶段,它标志着我们党前瞻性把握国内外大势,主动适应并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性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必将推动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的宏伟目标。

中国的发展理念必将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中国不仅是世界发展最成功的国家之一,也是创新发展新理念的国度,不仅解决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也为21世纪南方国家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理念。五大发展既是中国版的发展经济学最新理论成果,更是当代世界发展经济学的最佳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