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著名课程理论专家泰勒曾经说过:“课程是教育事业的核心……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办学理想的实现必须以课程为依托。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确立科学的课程理念。因为一旦课程理念出现偏差,学校的课程体系就会崩塌。

古往今来,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价值取向:(1)社会本位论,强调课程的编制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应当从培养社会所需公民的要求出发建立课程结构;(2)知识本位论,认为课程就是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应当遵循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来确定课程门类、组织课程内容;(3)学生本位论,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力图构建能够满足学生需求的课程体系。

必须承认,以上三种价值取向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学校管理者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的课程开发深受社会本位论和知识本位论的影响,较少顾及学生的需要。为此,课程改革赋予学校一定的课程管理权力,使学校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升格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这就给学生的自由发展预留了时间和空间。

把握这一时机,在“响应儿童需要,享受教育生活”理念的指导下,安亭小学以“课程统整”为突破口,确定了把学生培养成“善于思考的探究者、勤于实践的行动者、乐于分享的合作者、勇于担当的责任者”的学校课程目标。学校针对教育生活中儿童求知、审美、解决问题的需要,建构了“响应儿童需要”的学生本位课程(以下简称生本课程),在课程建设中着重运用多种资源,满足儿童的求知愿望,追求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在进行课程开发时,做好课程分析的关键在于回答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学校已经或正在开展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来达成这些目标。诚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所指出的,传统教育的一大弱点是“它不考虑各种不同的个性、气质、期望和才能”。在我国,课程的统一化特征更为明显,极大地限制了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因此,回归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差异、促进人的发展,应当成为学校在课程建设时的自觉追求。

有鉴于此,增强课程的选择性就成为一种必然。因为课程的选择性体现了学校教育对学生主体性与差异性的尊重,服务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共同基础和个性需要,引导着学生面向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发展趋势进行人生规划,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除此,学校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还应该基于校情。课程开发不仅需要科学理念的引领,而且必须立足校情去推进。在科学理念的引领下,不同的学校应当走出不同的课程开发道路,体现学校的特色。也就是说,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管理者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循序渐进,逐步完善,最终达到理想的状态。

课程体系的构建至关重要,但如果没有课程实施环节的变革,课程构建的良好初衷最终也是无法实现的。当前,以学定教的理念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这是达成“课程:让学生更具个性”目标的重要基石。如何将这一理念转化为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无疑需要学校在教学方法上做出重大变革,做好“教学重心向学生快乐感悟转移”等变革推进工作。

关于教学重心,历来争议不断。我国传统课堂将教学重心放在教师这一边,形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严格支配、控制教学活动的一切方面(包括目标、内容、手段、方式)和全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中教学、课后作业);教师行为(尤其是系统讲授行为)成为课堂的主要行为;教师从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对学生的期望出发,设计和实施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独立学习的时空和能动的学习行为。

不可否认,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在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学效率的提升方面有其优势,但它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探究思考能力方面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强调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学重心向学生偏转是必然的趋势。这种偏转意味着:第一,从教与学的功能差异看,把学生能动、有效的学习活动作为整个课堂活动过程中的本体性或目的性活动,即以学生为本。教师的教导活动旨在引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不能直接代替学生的学习。第二,从教与学占用的时空看,要求学生能动、有效的学习活动占用主要的时空,即少教多学,减少教师单向讲授的时间,要求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动机激发、方法指导、反馈评价、个别答疑、互动交流。第三,从选择教学问题的决策看,要求把学生的学习基础作为教什么和如何教的依据,即以学定教,要求把学生的现实(兴趣、知识、思维方式)及其制约学习的可能性作为教学决策的基础,通过有效的教导行为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主动关注知识结构与学科逻辑。

当然,随着时代、科技等的发展,我们可以借用的媒介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我们可以采用的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比如在实践中广泛推动的“前置学习”。关注课堂结构,就是要关注课堂结构化设计,合理安排课堂呈现的时空顺序,通过少教多学、丰富经历、增加体验、激发兴趣,实现减负增效。在课堂上,教师既要关注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也要关注学生认知的逻辑结构,结合这两方面来设计课堂教学活动结构,从而更好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所有上述学校课程改革的措施,在实践中落实都是艰难的,需要作为一校之长的管理者给予系统思考和设计。本书就是对安亭小学这个典型的并且是相对成功的实践个案所进行的深度剖析。本书从安亭小学办学传统出发,立足学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特定发展阶段特点,将课程改革的目标最终定位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性体验。为此,学校系统、深入地推动和实施了课程内容重整、学习时空重置、评价体系再造等有效改革措施。这些有效改革措施所取得的成效,是一走进这所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区镇小学就能够感受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