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躁型哭泣

3岁的涛涛自从上幼儿园之后,就反常地紧张焦躁起来,动不动就会大声哭闹。一天早晨,妈妈叫涛涛起床上学,涛涛虽然醒了,但是一直赖在床上不起,妈妈只好帮涛涛穿衣服。涛涛的脑袋比较大,衣服领口恰巧很小,妈妈没有注意到,她在给涛涛穿的时候使劲拽了一下。这让涛涛感到很不舒服,开始用手撕扯衣服,结果越缠越紧,涛涛气得哭了起来。好不容易换好了衣服,妈妈让涛涛自己洗脸,可是他不仅不按照妈妈的要求洗脸,还玩起了水,妈妈过来帮他洗,他一边哭一边大声喊“不要洗脸”。每次妈妈都拿他没办法。

 

心理学认为,当孩子的身心发育无法赶上周围的环境变化时,就会出现焦躁行为。特别是当他的心理诉求和外界环境产生矛盾时,焦虑表现就会更加明显。

孩子的情绪自控能力还比较差,一旦对某事心存不满,就会毫不掩饰地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孩子难免会将情绪转移到周边的某些事物上,通过哭闹、叫嚷的形式宣泄出来。孩子的这种焦躁行为给父母的耐心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父母会认为孩子是无理取闹,便去制止他,进而导致孩子的哭闹更为严重。那么,父母该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对待焦躁的孩子呢?

1.谨防“踢猫效应”

心理学中的踢猫效应是指一个人的情绪很容易影响到他人的情绪,也就是说交往中双方的情绪会“相互传染”,良好的情绪传染有利于使双方的关系更为融洽。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总是面带微笑,从不摆架子,人们尊称他为“含笑哲学家”,当人们与他接触时,往往被他这种愉悦的情绪所感染,而且很容易接受他的观点。同样的道理,当孩子焦躁哭闹时,父母要以一种良好的情绪来应对,注意自我控制和调整,多给孩子以笑脸,以便帮助孩子消除不良的情绪。

2.明确告诉孩子,他的行为不受欢迎

孩子面对自己不喜欢、不愿意做的事情时,会显得焦躁不安,进而以哭闹或叫嚷的行为表示反抗。这时,父母可以用动作或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他的这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并且达不到目的。等孩子平静下来之后,最好给他个台阶下,进行适当的安抚。

3.教孩子做事要有计划性、条理性

比如,父母要求孩子分类收拾好自己的衣物,取用完物品后,从哪里拿的就归放到哪里去。学习上,要求孩子摆放好书本和学习用品,制订学习计划,并每天按照计划进行学习……

只有让孩子的学习、生活变得有条不紊,他才能提高效率,消除由混乱引发的焦躁情绪,进而把事情做好。

4.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专注力比较好的孩子耐性也比较好。父母可以多与孩子玩一些提高专注力的游戏,培养孩子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此外,父母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来提高孩子的韧性。在孩子做完作业后,父母可有意识地让孩子练毛笔字、下象棋等,让孩子通过细致的思考、耐心的揣摩,磨炼自身的韧性。

父母要排除家庭中嘈杂环境的干扰,为孩子营造一个宁静的家庭氛围。这一点很重要。假如孩子的生活环境过于嘈杂,势必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导致他越来越焦躁不安。而长时间处于安静环境中的孩子,做起事情来注意力会更加集中,时间一长就会形成良好的条件反射,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