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

张华(232—300),字茂先,魏晋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人。西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藏书家。工于诗赋,词藻华丽。编纂有中国第一部博物学著作《博物志》。雅爱书籍,精通目录学,曾与荀勖等人依照刘向《别录》整理典籍。《宣和书谱》载有其草书《得书帖》及行书《闻时帖》。

佳人处遐远,室无容光

情诗五首(其三)

晋·张华

清风动帷帘,晨月照幽房。

佳人处遐远,兰室无容光。

襟怀拥虚景,轻衾覆空床。

居欢惜夜促,在戚怨宵长。

拊枕独啸叹,感慨心内伤。

注释

兰室:芳香四溢的闺房。

虚景:指月影。

戚:忧愁,悲哀。

拊:抚摩。

简析

本诗以情景交融的手法,抒发了闺中思妇的情感,深情绵邈,动人心弦。

诗的开头两句措语天然而耐人寻味,诗人精心选择了“清风”“晨月”这一特定的意象,临风怀想,对月兴思,从而巧妙地暗示了闺中少妇的怀人之情。这月朗风清、帘动室静的氛围,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情思自浓。三、四句,在一、二句写景的基础之上,交代思念之情的缘起。原来少妇的夫君此刻正在远方,闺阁中已失去了他的音容笑貌。五、六句又转而写景,从景物的描写上衬出主人公的孤单寂寞。接下二句,女主人公今昔对比,从对夜的长短的体会来表白对远方“佳人”的情深意长。末二句以白描手法通过“拊枕”和“啸叹”两个动作,渲染了思妇内心不尽的哀伤。诗的最大特点是以景语写情语,以景托情,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把一位闺中思妇的思念之苦、思念之切表现得淋漓尽致。

名家点评

〔清〕爱新觉罗·玄烨:国家用人当以德器为本,才艺为末。凡才长者虽能济事,亦多败检。若德器淳朴,必不至荡轶准绳之外。朕临御日久,阅历人情,所见甚确。如张华在晋以才学知名,后乃蔑弃典礼,以附贼后,所学又安在耶?

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情诗(其五)

晋·张华

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注释

情诗:本题共五首,是夫妇赠答之词。

游目:随意浏览。

延伫:久立。

缘清渠:沿着清渠生长。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佳人:妻子。

取此:采摘兰蕙。

穴处:指虫蚁。

简析

这首诗表达的是游子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前两句“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写游子在野外观览,“游目”“逍遥”,表面显得似乎很悠闲、自在,实则隐含着潜意识的一种孤独寻觅之感。孤零零地长久地站在空阔的四野,漫无目的地四处遐望,一副迷茫之情,蕴含着无奈的愁情。

三、四句“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描写诗人在张望中看到:芬芳的兰蕙沿着清清的水渠,美丽的花朵覆盖着碧绿的沙洲,景色多么美好!眼前的景物,使诗人想起过往岁月中,与妻子共赏春景,采兰蕙送妻子的情景,引发了诗人对妻子的思念之情。

五、六句“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表达的是佳人不在这里,纵然是良辰美景,又与谁共赏呢?这芬芳高洁的兰草蕙花,又有谁可以佩戴呢?这里“取此欲谁与”的“此”是指兰蕙,说采了兰蕙送给谁。在古代以香花美草相赠,常是亲爱者表达情谊的一种极富象征意味的方式,这是诗人面对特定的景物引起的特定的情绪反应。

七、八句“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说的是巢居在树上的鸟最清楚风寒之冷,住在洞穴中的虫子也最易感受阴雨之苦。“巢居知风”“穴处知雨”是俗语,意思是只有身临其境,切身体验才能够知道其中的滋味。

最后两句“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说的是不曾经历远别离的人,如何能够知道这思念爱人的痛苦呢?这四句以物比心,由物及心,哲理而诚挚地道出了他心中的烦闷,这也是所有“离人”的共同感受。此句写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

名家点评

〔晋〕冯紞:陛下谋谟之臣,著大功于天下,海内莫不闻知,据方镇总戎马之任者,皆在陛下圣虑矣。

〔晋〕韦忠:张茂先华而不实,裴逸民(裴頠)欲而无厌,弃典礼而附贼后,此岂大丈夫之所为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