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飞花令·兰(中国文化·古典诗词品鉴)
- 素心落雪编著
- 4972字
- 2020-06-24 23:10:17
李白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李白的诗作,以乐府、歌行及绝句成就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诗歌创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无依傍,笔法多端,达到了变幻莫测、摇曳多姿的神奇境界;其绝句自然明快,能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出无尽的情思。其诗风,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古风·孤兰生幽园
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晖,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
若无清风吹,香气为谁发。
注释
芜没:掩没于荒草间,淹没。芜:草长得杂乱。
高秋:即深秋。
淅沥:雨雪细下的样子。
绿艳:指兰的叶和花。此处以修饰词代中心词。
简析
李白《古风》组诗共五十九首,这是其中的第三十八首。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庭园里的景致,孤独的兰生长在幽深的园子里,各种杂草一起把它淹没。虽然春天的阳光曾经将它照耀,可秋月旋即升上了天空,又让它陷入悲伤之中。诗的后四句是作者发出的感慨:秋霜雨雪打着翠绿的叶子和红色的花,兰的生命恐怕也要结束了。如果没有清风来吹拂,兰又为谁而散发芬芳呢?这一句颇有知音去,宝瑟焚的意味。
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白应诏入长安的第二年秋天,此时由于高力士等人的挑拨污蔑,唐玄宗开始逐渐疏远李白,这让李白渐渐感受到冷遇的凄凉。此诗感叹人有逸才,埋没于众,虽当圣明之朝,恐时光易逝,才未见用,而身已衰老,希望能获得德高望重者的提携。
名家点评
〔元〕萧士赟:诗谓君子在野,未能自拔于众人之中,虽蒙主知,而小人之谗谮已至。若非引类拔萃而荐用之,虽有馨香,何以自见哉!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杂曲歌辞·沐浴子
沐芳莫弹冠,浴兰莫振衣。
处世忌太洁,至人贵藏晖。
沧浪有钓叟,吾与尔同归。
注释
沐浴子:乐府《杂曲歌辞》旧题。
藏晖:掩藏其光芒。
沧浪:即汉水。
简析
《沐浴子》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前两句写的是,多数人用香膏洗过头发之后,都会拍打一下自己所戴的帽子,以弹去上面的灰尘;用兰草煎水洗过澡后,多数人都会抖抖自己的衣服,抖落上面的不洁之物。中间两句是诗人的见解,也是一个转折,即:我劝你沐浴之后不要这样做,因为人生在世,没必要把什么事情都搞得那么洁净无瑕,真正达到至高境界的人,应当懂得掩盖光芒。最后两句写道,沧浪之滨有一个深知进退行藏的渔父,诗人想要随他一同归去。诗人借助此诗表达自己对人生处世的独特见解,流露出他对人生不得意的无奈之情。
名家点评
〔明〕梅鼎祚:此篇栝《骚》意,便是名言。(《李杜二家诗钞评林》)
〔清〕黄周星:豪放人忽作此澹寂语。(《唐诗快》)
〔清〕沈德潜:立身忌太洁,不如老子之和光同尘也。暗用《楚骚》意。(《唐诗别裁》)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捣衣篇
闺里佳人年十馀,嚬蛾对影恨离居。
忽逢江上春归燕,衔得云中尺素书。
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交河北。
万里交河水北流,愿为双燕泛中洲。
君边云拥青丝骑,妾处苔生红粉楼。
楼上春风日将歇,谁能揽镜看愁发?
晓吹员管随落花,夜捣戎衣向明月。
明月高高刻漏长,真珠帘箔掩兰堂。
横垂宝幄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
琼筵宝幄连枝锦,灯烛荧荧照孤寝。
有便凭将金剪刀,为君留下相思枕。
摘尽庭兰不见君,红巾拭泪生氤氲。
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
注释
氤氲:烟雾弥漫的样子,此处形容泪眼模糊。
阳台:借助楚王梦巫山神女之事。神女与之辞别时说:“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简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闺中少妇思念远征的丈夫,恨离居、长叹息。全诗情景交错,在绮丽中别有蕴蓄,真挚热烈的感情中蕴含着厌战的思想情绪。“摘尽庭兰不见君”这两句描写的是,把庭园里的兰花都摘尽了,也不见丈夫归来,唯有用红巾擦拭脸上的泪痕。最后两句写的是,明年如果还有戍守边塞的征召,她愿意化作一片流云,这样就能朝朝暮暮地陪伴在夫君身边了。
背景
《捣衣篇》是南北朝乐府旧题,此题起源于古琴曲《捣衣》。古代裁衣前必先捣帛,妇女捣帛制衣寄征人,睹物思人,怀念远人的情思不禁油然而兴,因此捣衣成了闺怨诗的绝好题材。此篇题作“捣衣”,《乐府诗集》未收,诗中并不着重写捣衣,只闲闲地提了一句“夜捣戎衣向明月”,因此“捣衣”只是作为闺怨的代词。李白此诗是为闺怨而作。
名家点评
〔元〕萧士赟:末句曰:“明年若更征边塞,愿作阳台一段云。”意谓滔滔不归,则惟有托梦以从其夫于四方上下耳。此亦极其怀思之形容也欤!(《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明〕胡应麟:太白《捣衣篇》等,亦是初唐格调。(《诗薮》)
〔明〕邢昉:子安《捣衣》尚袭梁陈,此虽绮丽有余,而神骨自胜矣。(《唐风定》)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注释
客中:指旅居他乡。
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兰陵镇。
玉碗:玉制的食具,亦泛指精美的碗。
简析
这首诗赞美了美酒的清醇、主人的热情,表现出诗人豪迈洒脱的精神境界,也反映了盛唐社会的繁荣景象。诗的前两句,点出作客之地,即“兰陵”,把它跟美酒联系起来,一扫令人沮丧的异地他乡的凄楚之感。著名的兰陵美酒,是用香草郁金香加工浸制的,带着醇浓的芳香,盛在晶莹剔透的玉碗里,看起来就像琥珀那般光艳。诗的后两句,可谓是既在人意中,又在人意外。它与前面的描写遥相呼应,也是情感发展的自然趋向,乍一看是写愁客的题目,可诗人却将它描绘成另外的一番景象,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在他乡,那思乡之情已经被兰陵美酒冲淡了,在朋友面前尽情欢醉的情绪,完全支配了他。这是此诗不同于其他羁旅之作的地方。
背景
李白在天宝初年长安之行以后移家东鲁,这首诗作于东鲁的兰陵,而以兰陵为“客中”,应为入长安前的作品。此时社会一片繁荣昌盛,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比较昂扬振奋。李白重友情,嗜美酒,爱游历。祖国山川风物,在他的心目中都充满了美丽。此时,李白虽抱有经世济民之志,但对隐逸山林也很羡慕。在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中,他高歌纵酒,啸傲山林,怡情自然,怀才自负,毫无末路穷途之感。
名家点评
〔明〕高棅:太白豪放,此诗仿佛。(《批点唐诗正声》)
〔明〕敖英:蒋仲舒曰:下语富。又曰:乃其本相,故佳。(《唐诗绝句类选》)
〔明〕凌宏宪:太白真自传其神。(《唐诗广选》)
〔清〕沈德潜:强作宽解之词。(《唐诗别裁》)
〔清〕黄叔灿:借酒以遣客怀,本色语却极情致。(《唐诗笺注》)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塞下曲六首(其一)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释
天山:祁连山。
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
简析
全组诗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平定边患。全组诗以乐观高亢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反映了盛唐的精神风貌,描绘了守边将士在沙场上征战的艰苦生活,歌颂了他们忠心报国的英勇精神。诗的内容丰富,格调昂扬,表现了诗人高尚的爱国情操。
开头两句,写五月的塞下不同于内地,满山飘雪,看不到花草,只有凛冽的寒气。三、四句又写,只有在笛声《折杨柳》曲中才能想象到春光,现实中是不曾见到春天的。后四句写的是诗人的设想:自己来到边塞,在天山脚下,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搏斗,晚上抱着马鞍睡觉。“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借用傅介子慷慨复仇的故事,表现诗人甘愿到疆场,为国杀敌的雄心壮志。
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名家点评
〔清〕朱之荆:三、四一气而下,妙极自然,故不用对。另是一体,究非常格。(《增订唐诗摘钞》)
〔清〕屈复:雪入春则无花,前言塞下寒若如此。五、六言其苦更甚。两层逼出“直为斩楼兰”,言外见庶不再来塞下受此苦也。意甚含蓄。(《唐诗成法》)
〔清〕沈德潜:太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一气直下,不就羁缚。(《说诗晬语》)
〔清〕黄叔灿:四十字中,不假雕镂,自然情致。(《唐诗笺注》)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于五松山赠南陵常赞府
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
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
松兰相因依,萧艾徒丰茸。
鸡与鸡并食,鸾与鸾同枝。
拣珠去沙砾,但有珠相随。
远客投名贤,真堪写怀抱。
若惜方寸心,待谁可倾倒。
虞卿弃赵相,便与魏齐行。
海上五百人,同日死田横。
当时不好贤,岂传千古名。
愿君同心人,于我少留情。
寂寂还寂寂,出门迷所失。
长铗归来乎,秋风思归客。
注释
因依:依靠。
萧艾:野蒿,臭草,常用以比喻不肖小人。
丰茸:茂盛的样子。
适:往,到。
长铗:长剑。
简析
这首诗首句就高声歌唱“为草当作兰,为木当作松”,极度赞美“兰幽香风远,松寒不改容”的高洁骄傲的节操。赞颂之情,意犹未尽,诗人又把象征孤高、明洁的鸾凤和珍珠,与形状丑陋且卑微的萧艾、鸡、沙砾等物作对比映衬,越发使得兰松等物的高风亮节、情操与美德熠熠发光。在赞美和鄙视中,诗人托物寓意,形象地表明了自己孤高的心迹和晚节。表明了自己愤世嫉俗、不与卑劣小人同流合污的傲骨。
同时,这首诗又借事抒怀,用典表情。诗人长安被黜之后,浪迹天下多年,而今流落江南,正处于无路可走的寂寞痛苦境况中。诗人欲向常赞府倾诉衷肠、一吐怀抱,以求得知己好友的同情和支持。诗中就借古事,用典故,较好地抒发了这种沉郁深挚的感情。
背景
这首诗作于唐朝安史之乱前夕,天宝十三年(754)李白由宣城游铜陵五松山之时。诗人在五松山盘桓期间,与常赞(时为南陵县丞)交往密切,以好友相称,希望得到常赞的同情与支持,便赠以此诗。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鹦鹉洲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释
鹦鹉洲:武昌西南长江中的一个小洲。
吴江:指流经武昌一带的长江。因三国时属吴国,故称吴江。
芳洲:香草丛生的水中陆地。这里指鹦鹉洲。
锦浪:形容江浪像锦绣一样美丽。
迁客:指被流放的人。这里是诗人自称。
向谁明:意即照何人。
简析
诗写鹦鹉洲,而这鹦鹉洲是因为祢衡的一篇《鹦鹉赋》得名,李白这首诗开篇的“鹦鹉”看似实写,其实是代指祢衡。“江上洲传鹦鹉名”,主要是指《鹦鹉赋》,也不是专指这里来过鹦鹉,至少是一语双关,虚实并用。接下第三句化用祢衡《鹦鹉赋》中“命虞人于陇坻,诏伯益于流沙;跨昆仑而播弋,冠云霓而张罗”的句子,说鹦鹉已西飞而去。言外之意是说祢衡在这里被杀。因此,诗人感到非常的惋惜:鹦鹉曾来过这里,为此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名字,然而又西飞而去。鹦鹉飞走了,不在了,可那芳洲之上还碧树青青,表现了诗人对祢衡的无限怀念。这四句诗气势流转自如,又一唱三叹,一语双关,别具匠心。
五、六两句诗意开始转折,但又与前面几句藕断丝连,生动地描绘了鹦鹉洲上明媚的春光。然而,春光再美好,却丝毫撩拨不起诗人的欢快之情,他依然沉浸在孤寂和悲苦之中。此时,诗人毕竟还是一位被流放的“迁客”,眼前这一切生机勃勃的良辰美景跟他内心的落寞痛苦恰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诗人一生流离困顿,晚年蒙冤遭流放,更趋穷困,尽管内心还存在一种奋起搏击的暮年壮志,但终不免落花流水,悲愁难驱。面对如此芳洲,此时此地只不过是徒然纵目而已。
背景
此诗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诗借描写鹦鹉洲的艳丽春景以及古人祢衡的悲惨遭遇,反衬诗人自己饱经颠沛流离之苦的孤寂心情。
名家点评
〔明〕高棅:刘须溪云:犹是《凤台》余韵,情景觉称,终觉豪胜。此以正平吊正平者。(《唐诗品汇》)
〔明〕李东阳:古诗与律不同体,必各用其体乃为合格。然律犹可间出古意,古不可涉律……李太白“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崔颢“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乃律间出古,要自不厌也。(《麓堂诗话》)
〔明〕陆时雍:太白七言,绝无蕴藉,《鹦鹉洲》一首,气格高岸。(《唐诗镜》)
〔明〕许学夷:太白《鹦鹉洲》拟《黄鹤楼》为尤近,然《黄鹤》语无不炼,《鹦鹉》则太轻浅矣。至“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下比李赤,不见有异耳。(《诗源辨体》)
〔清〕王夫之:此则与《黄鹤楼》诗宗旨略同,乃颢诗如虎之威,此如凤之威,其德自别。(《唐诗评选》)
〔清〕沈德潜:以古笔为律诗,盛唐人每有之,大历后,此调不复弹矣。(《唐诗别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