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彭泽令等职。由于厌倦官场,不想为五斗米折腰而弃官归乡,过起躬耕隐居的田园生活。陶渊明诗文辞赋风格淡雅,感情真挚,语言质朴自然。有《陶渊明集》存世。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五)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结庐:建造房屋,这里指居住。

君:指诗人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尔:如此、这样。

悠然:自得的样子。

见:看见。

日夕:指黄昏之时。

相与还:结伴而归。

真意:自然意趣。

忘言:不可言说。

简析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人开篇自言虽居住于热闹喧嚣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解释了“而无车马喧”的原因,即只要内心能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悠然”既形容人,也形容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此刻,心与山悠然相会,诗人仿佛已与南山融为一体。“悠然”二字也写出了诗人恬淡闲适、无欲无求的心境。“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对南山景物的描写。日暮的岚气,若有若无;鸟儿结伴而飞,归向山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自言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

全诗语言平淡质朴,不假雕饰,可谓“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表达上情、景、理融为一体,景中含情,情中见理,理贯全篇。

背景

陶渊明有组诗《饮酒》,共二十首,都是酒后偶然的题咏,此为第五首。此诗以平淡悠远的语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点明了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崇尚自然、宁静淡远的心态。

名家点评

〔宋〕苏轼: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题陶渊明饮酒诗后》)

〔清〕叶燮:陶潜胸次浩然,吐弃人间一切,故其诗俱不从人间得。诗家之方外,别有三昧也。(《原诗》)

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饮酒(其七)

东晋·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注释

裛(yì):通“浥”,沾湿。

掇:采摘。

英:花。

泛:浮。

忘忧物:指酒。

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壶自倾:由酒壶中再往杯中注酒。

群动:各类活动的生物。

啸傲:指逍遥自在,无拘无束。

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闲适意的生活。

简析

首句“秋菊有佳色”,是对菊的倾心赞美。“有佳色”三字极朴素,“佳”字还暗点出众芳凋零,唯菊有傲霜之色。“裛露掇其英”,带露摘花,色香俱佳。“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秋菊佳色,助人酒兴,诗人不觉一杯接着一杯,独自饮起酒来。“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杯中酒独自饮尽,装酒的壶随意倾倒。“壶自倾”,却不去扶正,表达了诗人顺其自然的豁达之情。“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两句表现了傍晚时分万物消歇、众鸟归巢的安宁景象。“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末尾两句表达了诗人不受世俗纷扰的自信与自得,传递出了诗人内心对追求生命之“道”的坚定。

此诗语言平淡自然,但意旨深邃,富有韵味。

背景

陶渊明有组诗《饮酒》,共二十首,此为第七首。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远离世俗、对菊纵情饮酒的生活情趣,传达出诗人超然物外的高洁情怀。

名家点评

〔宋〕蔡绦:渊明当忧则忧,当喜则喜,忽然忧乐两忘,则随寓皆适,未当有择于其间,所谓超世遗物者。(《西清诗话》)

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和郭主簿(其二)

东晋·陶渊明

和泽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

注释

和泽:雨水和顺。

周:遍。

三春:春季三个月。

露凝:露水凝结为霜。

游氛:飘游的云气。

肃景:秋景。

岑(cén):小而高的山。

逸峰:姿态超迈的奇峰。

遥瞻:远望。

开:开放。

耀:耀眼,增辉。

冠岩列:在山岩的高处排列成行。

贞秀姿:坚贞秀美的姿态。

卓:直立。此处有独立不群意。

霜下杰:谓松菊坚贞,不畏霜寒。

衔觞:指饮酒。

幽人:指古代的隐士。

抚:保持。

尔:你们。

诀:法则,原则,引申为节操。

检素:检点素志,回顾本心。

厌厌:精神不振的样子。

良月:指十月。

简析

这首诗写秋色而能独辟蹊径,一反前人肃杀凄凉的悲秋传统。赞赏秋之清澈秀雅、灿烂奇绝,乃是此诗具有开创性的特征。

首句以春雨之多开篇,这是对《诗经》中“兴”的手法的继承,使多雨的春天和“清凉素秋节”产生对比,令人觉得下文描绘的秋色有胜过春光之意。“露凝无游氛,天高肃景澈”具体写秋高气爽之景,天朗气清,露水凝结,格外清新澄澈。诗人登高远望,层峦叠嶂,秀逸奇崛。近处菊花盛开,灿然耀目,青松成行,巍然挺立。深秋时节,菊花不畏寒冷,迎霜怒放;苍松青翠挺拔,卓尔不群。这自然使诗人联想到那些如松如菊的幽人隐士,发出“千载抚尔诀”的感叹。诗人不仅赞美了“幽人”的高洁情操,也是一种自喻和自勉。但诗人虽归隐山间,心中仍有壮志未酬之孤寂不平。这种矛盾的情绪,就催生出结尾二句:“检素不获展,厌厌竟良月。”诗人平素有志而不获施展,在清秋明月之下,也不由得老是精神不振了。

全诗格调高绝,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中通过对秋景的描绘和对古代幽人的企慕,既表现了诗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热爱,也衬托出诗人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

背景

此诗所作时间众说纷纭。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根据其《命子》《责子》二诗推算,认为此诗当为东晋义熙四年(408)陶渊明44岁时所作,这一说法较为可信。本诗为陶渊明于重阳之际应答友人之作,抒发了诗人向往隐逸的高洁情操和对好友的思念之情。

名家点评

〔宋〕苏轼: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诗话录》)

〔清〕施补华:陶公诗,一往真气,自胸中流出,字字雅淡,字字沉痛,盖系心君国,不异《离骚》,特变其面目耳。(《岘佣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