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5章

最近在改一篇小说,就把它拿来做练习吧。

故事梗概:我是一名小记者,一天接到任务要去采访一名画家。这个画家被誉为色彩大师,在声名最盛之时突然隐退消失,五年后复出举办展览。许多媒体都想采访她,但她独独把采访权给了我所在的小媒体,并指名要求由我来做采访。我于约定的时间在艺术馆见到了画家,了解她当年隐退如今复出背后的故事,以及围绕着她的种种猜想和传言的真假。画家讲述了一个故事,我将信将疑。我们再约见面,终于,我知道了事情的真相…

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想探讨艺术创作个性。故事很简单,人物简单,情节简单,没有什么明显的外部矛盾和冲突,我的初稿写的也很平淡,是以回忆的形式,按照时间线,单线结构写的。唯一的悬疑点,就是画家本身的秘密,揭露的方式也很简单,就是通过记者和画家的对话,通过画家讲述呈现的。目前我修改的思路是,在开头增加悬疑感,通过讲述方式的改变,给这个故事增添一些趣味。这是一个”大故事套小故事“,小故事的呈现方式除了画家的讲述,我在考虑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呈现方式。另外,两个人物都还需要再做深入分析,找到两个人物的连结点,如果外部没有明显冲突,那么人物的内心冲突需要更清晰地建立起来,展现出人物变化的合理性。

目前,我认为的关键场景,是在第一次见面访谈后,画家带记者去展厅看她的画,展览还在布置中,因为采访机缘,记者提前看到了画家的画作,与她此前的创作风格有很大差别,给记者带来了视觉冲击,记者因此产生了很多猜想,更想了解真相。

这一幕,是一个转折,在这个情节之后,就是真相的来临,所以,这个场景的呈现需要达成铺垫,让真相的揭露既有惊奇感,又在情理之中。

目前这个场景的描写,我觉得太寡淡简单了,对于画家的画我只做了简单的描写,给记者带来的震撼感,也只有一点点动作描写。主要原因是,我对那些画作的想象还不够具体,同时,我不知道该如何用文字描述画面达到激起情绪变化的效果,这大概是因为我的语言和想象力的匮乏吧。我先把原文的一部分贴在下面,修改的版本还在慢慢打磨中。

……

饭后,我和画家沿着花园的小径走去C展厅,那里正在做画家展览的最后的布置和完善。进展厅之前,画家对我说:“感冒也并不普通啊,引起每一次感冒的病毒可都不一样呢。”

进入展厅,我终于知道这次画家回归的特别之处在哪里了。色彩大师抛弃了色彩。

我们走进了一个完全没有色彩的世界。灯光把整个展厅照得如白雪般纯净,正对着展厅入口的是一幅巨幅画,画上是一朵黑色玫瑰。玫瑰在白色背景的正中,整朵花只由黑白灰构成,层次分明地刻画出了立体感。我看到那朵花从画布上浮了出来,浮在了我眼前。

白色画布与白色墙面之间几乎看不到界限,地面也是纯白的,也放着画作,画上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隧道。三面白色平面上长出立体的门、椅子、楼梯、门廊、房间......所有的物体都像是构建在墙面本身。

恍惚间,我走进了一个深邃的拱门,穿过长长的门廊,沿着旋转楼梯向下,进了一个房间,我坐在房间正中的椅子上,眺望窗外的风景......

离开展厅时,那种空间错位感仍没有从我身上消除,我差点在艺术馆出口的楼梯处踩空,画家扶了我一把。我问画家:“现实的世界和画中的世界,哪个才是真实的?”

她眨眨眼,说:“你应该问,哪个才是我眼中的真实世界。”

“明天,我再给你讲一个故事吧。”

跨越城市回到家中已近半夜,我翻看着笔记,发现我没有记下足够多的信息输进算法系统,也就无法评估出这些素材能组织成一篇什么样的报道,能多大程度吸引用户。我有些烦躁,不断回想画家讲的那个故事,还有画展里的那些黑白画作。她为什么不再用色彩创作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