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活动 大营销(第2版)
- 欧阳国忠
- 1524字
- 2021-03-27 18:29:27
一项活动中的三个角色
一项活动就如同一台戏一样,其举办需要搭台的、唱戏的和看戏的。光搭好了台,没有唱戏的,那是空台。光有唱戏的,没有舞台,也就没法施展技艺。有前两项,没有看戏的,那就是自娱自乐,没有营销对象,也就无从谈起活动营销。
由此可见,要想办好一场活动,搭台、唱戏、看戏,三者缺一不可。
搭台者
他们要承担活动策划创意、全程执行、媒体推广、活动招商等一系列复杂琐碎的工作。搭台者包括主办方、承办方、协办方、活动设备和服务供应商,以及其他支持单位。但是,起核心关键作用的一定是活动的运作团队。很多活动,主办、协办、支持及指导单位挂一长串,那都是虚张声势,装点活动门面用的,而真正干活的是承办单位。一项活动最可怕的是,牌子打得很响,操作的团队却是草台班子。这样的活动,虎头蛇尾草草收场的多,活动营销的价值不大。什么样的人干出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团队干出什么样的活。所以,活动营销挑选活动运作团队至关重要。
唱戏的
在活动的平台上主要依靠三种人来“唱戏”。
最重要的是主打嘉宾,如会议论坛中的演讲嘉宾,演艺活动中的明星大腕,体育赛事中的运动健将。他们是一场活动的核心、亮点,眼球主要靠他们来吸引,注意力要靠他们来聚集。嘉宾的分量决定了活动的影响力。譬如2008北京奥运会百米跨栏赛场上,很多人都是冲着中国飞人刘翔买票进场的,所以当刘翔决定放弃比赛时,不少人也纷纷离场了。譬如第一届金鹰节的巨星演唱会,因为刘德华的出席,引爆了整个长沙,那一届金鹰节一炮而火。
第二是领导。大家都习惯于用出席领导级别的高低来衡量一场活动档次的高低。甚至于有的地方政府办活动,请领导成了头等大事,不惜花重金托人进行公关活动。所以,在领导的外围就聚集了各色忙碌的“经纪人”。领导是用来撑门面和培养感情的,所以只需要他们出出场,最多上台念一下稿就成。领导在观众眼里面子大光环多,活动组织者则将领导奉若神仙。大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第三是主持人。大型晚会论坛活动的主持人、庆典活动的司仪、拍卖活动的拍卖师等,他们是一场活动的门面,是将活动各个环节串起来的一根“金线”。出色的主持人能为活动增色很多。所以,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的明星主持人就成为了国内各种活动的香饽饽。中央电视台规定主持人不能私自接活主持公众活动,所以很多地方就先攻领导这一关。领导同意了,一切就顺理成章了。这可乐坏了凤凰卫视的主持人,他们个个明码标价,要价不菲。
其实,站在活动平台上的都应该有“主角”意识,因为在舞台上无小事,你的一举一动都尽收观众眼底,不像电视转播,可以剪辑、可以重来。
看戏的
一场活动办给谁看?这是活动营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场活动辛辛苦苦筹备大半年,到头来没人响应参与,那是活动运作的最大失败。笔者曾受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个论坛,邀请函上写的是下午2点钟开始,但是到2点半了,能容纳300多人的会场里还是寥寥几十个人,活动操办方的负责人急得团团转。赞助商看到此等情形,只能叹息和摇头,赞助费用的尾款肯定是没法再支付了。对于一场活动来说,现场的人气保障是非常重要的,是活动能否成功、能否获得赞助商认可的前提条件。由于可变因素很多,容易导致原来在回执中确认出席的人临时“放鸽子”,所以我们在邀约出席活动人员时,一定要按超出会场容纳人数的1/3来执行。宁肯会场爆满,总比冷冷清清的好。况且,在中国当下的大环境中,肯定会有不少迟到或临时决定不出席的人。没有办活动经验的组织方,基本无法估计到这种情形,所以事先也就没有准备解决问题的预案,比如事先联系学校的学生备用、拆掉多余的凳子等。尤其是在人民大会堂、钓鱼台国宾馆等把控很严的场地办活动,临时叫人来补场十分困难,因为门口的警卫只认正规的请柬。因此,事先一定要做好准备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