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阅卷老师是怎么打分的

作文能不能得高分,最后得多少分,这些都跟阅卷老师有很大关系。那么,阅卷老师是怎么打分的?他打分的依据是什么?什么样的作文才能得到他的欢心呢?假如你对这些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很清楚,那么你对联考作文的了解还远远不够。其实,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得先了解联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和阅卷老师的阅卷心理等问题。

(一)联考作文论说文的评分标准

1.根据内容、结构、语言三项综合评分

一类卷(30~35分):立意深刻,中心突出,论证充分,结构完整,行文流畅。

二类卷(24~29分):中心明确,结构较完整,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

三类卷(18~23分):中心基本明确,结构尚完整,语句较通顺,有少量语病。

四类卷(11~17分):中心不太明确,结构不够完整,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10分以下):偏离题意,结构残缺,层次混乱,语句不通。

2.评分注意事项

(1)基础等级评分包括内容和表达,评分以立意、结构、内容、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

(2)符合文体要求,是指符合题目对问题的要求。议论文文章,议论部分的文字应超过2/3;否则,视为文体不明。

(3)扣分是指在正常打分之后再扣的分。包括:

① 缺题目扣2分;

② 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扣满5分为止;

③ 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打分之后,再扣字数分。每少50字扣1分,扣满3分为止;明显未完篇的文章,最高不超过15分,不再扣字数不够分;

④ 确认抄袭,经核查2/3以上文字与已发表作品雷同,最高不超过5分。

(二)揭秘阅卷老师的阅卷心理

评分标准给了阅卷老师一个打分的客观依据,但是阅卷过程毕竟还要依靠老师的主观判断。所以,如果你想在联考作文上拿到高分,除了要熟悉评分标准以外,还必须了解老师的阅卷心理。

那么,阅卷老师会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呢?在阅卷时,哪些因素最能影响老师的打分?我们又该如何利用这些特点来打动阅卷老师,争取拿到高分呢?下面,我们就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

1.阅卷老师的“三点”心理

1)阅卷老师的兴奋点

所谓兴奋点,就是让人兴奋的地方。阅卷老师的兴奋点,顾名思义就是让阅卷老师感到兴奋、愉悦的地方。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卷面整洁。联考阅卷的时候,几百位阅卷老师挤在一起,从早到晚,连续作战,难免心情烦躁,这是人之常情。如果看到一篇作文书写工整、标点正确,就好像一个人穿得整整齐齐,长得端端正正,自然印象好,就像喝了心灵鸡汤,那烦躁的心情也会得到缓解。反之,一看卷面东涂西画,像个大花脸,字迹难以辨认,就像见到一碗毒药,心里自然更加烦躁。这一好一坏的心情,必然会影响阅卷老师的打分。

(2)结构清晰。框架清晰而新鲜,让阅卷老师看上去很舒服。

(3)细节精彩。隔几句便扎上一针,不断呈现精彩细节,让阅卷老师的阅读刺激得以持续。

(4)行文流畅。让阅卷老师投入你的话语流,使其受到浸染,身心愉悦。

2)阅卷老师的盲点

所谓盲点,就是看不见的地方。阅卷老师的盲点就是在阅卷中他注意不到的地方,或者不太注意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你的表述方式是否有人用过。不要以为阅卷老师读遍了天下文章。

(2)偶尔出现的少量字词错误。这是阅卷老师,不是出版社的校对编辑。

(3)支持论点的论据是否无懈可击。阅卷老师不会花多少时间、也没有多少时间进行逻辑上的判断。

3)阅卷老师的残留点

何谓残留点?残留点就是指阅卷老师在两眼发直、身心疲惫、大脑混沌状态下飞速地浏览完你的作文后在他的脑子里残留的大致印象。这绝非耸人听闻,阅卷老师在判卷时绝对是边看边忘。虽然绝大部分记不住,可还是有少数内容进入他的潜意识,他就是靠这点残留的潜意识给作文判分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这进入他潜意识中的那点东西同他的兴奋点几乎是完全一对一的影射关系。其残留点就是兴奋点的残留物。激活他的兴奋点越多,程度越激烈,残留的东西也越多,面积也越大,得分也越高。

2.阅卷老师的“三眼”淘汰法

联考作文阅卷工作十分烦琐、枯燥。在规定的时间内,阅卷老师不可能对每一篇文章都细细品味。在多年的评卷“磨炼”中,老师们练就了一套省时、高效的“三眼淘汰法”。

1)看整体

主要看卷面是否整洁、字体是否工整、布局是否合理。如果卷面脏乱、字迹潦草、布局不合理(头大尾长身子小、段少字多密密麻麻),就会让阅卷老师对你的作文有一个极差的印象。

2)看题目

主要看文章的审题是否准确、角度的切入是否得当、立意是否准确鲜明。若“跑题”了,那你的文章可能被立即判为“死刑”,即使语言再有文采,事例再新颖,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3)看选材

主要看材料是否切题、丰富、新颖。如果选材不能说明观点,则属牵强附会;材料单调,则说理空洞无力;材料平庸,则落入俗套。

3.把阅卷的不确定性降到最低

1)让阅卷老师快速阅读你的文章

(1)把字写得工整易认

这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是每年都有考生在这上面栽跟斗。我们也不期望所有人都成为硬笔书法家,但是,把字写得工整、端正是起码的要求。具体来讲,在答题纸上书写,起码要做到字迹工整、不出方格、大小匀称、排列整齐。而这些是要在平时加以练习、养成习惯的。

(2)用蓝黑钢笔或者黑色签字笔书写

不少考生是用蓝色或者浅蓝色的圆珠笔书写,虽然不算违规,但是读起来很费事,因为字迹太浅,不易辨认。老师们每天要阅读大量试卷,看到这样的卷子难免感到烦躁。

(3)恰当分段

分段以每篇5~6段为宜,中间段落每段以6~8行为宜,短些可以,不要太长。因为分段是逻辑的体现,许多考生就分三段,每段都很长,很难展示文章的层次。更有甚者,分段极为随意,忽而极长,忽而极短,显然没有全局观念。

(4)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标点符号是用来表示语言的停顿和语气的,不同的标点符号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忽视标点不仅使阅卷老师阅卷困难,而且失去了一个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有些考生在试卷中不太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甚至一“逗”到底,最后添上一个句号完事。

(5)减少改动

对那些不影响大局的细枝末节,能不改就不改。否则不但不能使作文生色,频繁的改动还会放大缺点。如果非改不可,如明显的错别字,也一定要改得美观,不影响卷面整洁。

2)让阅卷老师迅速把握你的思路

(1)开宗明义

在没有特别精彩的构思时,建议开篇三句话之内,让阅卷老师看到你对材料的解读和你自己的总论点。这一点很重要,尤其是对那些写文章喜欢绕弯子的同学,700字的篇幅,铺垫200字才进入主题,不管论证什么,动辄“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不着边际地发一通感慨,轻则啰唆,重则跑题。所以开门见山,一方面解读题目,一方面说清观点,便于阅卷老师顺着你的中心论点来读。

(2)重点段落要有中心句

应试作文在结构上最好采用便于阅卷老师把握的形式。重点段落的中心句必不可少,这是概括能力的体现。这些句子要么在段首,要么在段尾,阅卷老师从中能看到文章的脉络。

(3)用正反对比、并列排比展示结构思路

正反对比主要是针对选材而言,如果前一段选择了一个正面事例来论证,下一段不妨采用一个反面事例,两者结合,能使观点更全面。

也可用三个排比的句式来表达几个分论点,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让阅卷老师经常看到你在点题

所谓点题,一是指随时结合题目的材料内容来分析问题,二是经常点到中心论点。其用意就在于提示阅卷老师你没有跑题,你是一直在紧扣话题来行文的。即使你有几行文字偏离话题中心,但只要你有关键的地方点了题,老师在快速阅卷中,也感觉你是扣题的。

一般而言,点题通过点题句来体现。点题句的位置有以下几种。

(1)文章的开头

对于一般性的议论文,在开头就应该摆明观点,如果第一段用一则小故事或者用一组排比句来导入,第二段一定要把你表达的中心摆出来;如果阅卷老师读完前两段(字数为一二百字),仍不能捕捉到你的观点,他就会有一定的阅读急躁情绪。所以此处点题非常必要!

(2)文章的末尾

写文章不管前面用了怎样的技巧、铺垫,但九九归一。在文章的末尾总要把主旨揭示出来,对于应试作文更是这样。有不少考生,到了最后该点题的时候,反而故弄玄虚,写一些华而不实的话。他可能认为不应该明白地说出来,总要朦胧一些才显得有水平。这其实是最大的误解,因为我们的老祖宗早就说过:卒章显志!

(3)段落的首尾

在写作中间部分的几段时,让段首是带有点题性质的引领句,段末是带有点题性质的总结句,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紧扣题旨的感觉。

(4)过渡的部位

有不少考生把过渡部分归到相邻的上段或下段,这是错误的。过渡部分要独立成段,并且要适当点题。这是很显眼的位置,既要显示思路的流向,又要让阅卷老师感觉到你是在紧扣话题来行文。

当然点题的句子在表述上不要雷同,要用不同的句式、语气或者修辞手法表达同一个主旨。

4)让阅卷老师感受到你的文采

作文要得到一个一般的分数并不难,但要想拿到高分却不容易。只有老师感觉到你有文采,他才会给你高分。这里所说的文采包括语言的美丽、材料的鲜活、说理的深刻等。文采好自然非一日之功,但也有几种快速营造文采的方法。

(1)在恰当位置引用诗文名句

如果把普通的句子比作沙子,那么诗文名句则是熠熠闪光的珍珠。在适当的位置嵌入诗文名句,会使文章显得富于文采,会使阅卷老师感到亲切。

(2)用排比句开头或用排比句议论抒情

排比容易营造出浩荡的气势、震撼的效果,也显得富有文采。文章开头如果能采用适当的排比,会取得先声夺人的效果。

(3)运用新鲜事例

想一想,全国考生十几万,但其采用的人物论据通常是爱迪生、海伦·凯勒、司马迁、屈原等十几人。如果能采用适宜的鲜活材料,肯定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

(4)把道理讲透彻

不少考生的作文,总让人感觉似蜻蜓点水,说理不深刻,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拿数学题来说,有已知条件、解题过程、结果,说理不深刻的作文,就相当于把已知条件和结果机械地拉在一起,对解题过程却一笔带过。具体而言,讲道理也分三步,即摆事实、析原因、得结论,要把道理讲深刻,考生就要把“析原因”这一步写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