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原来是一个拉丁词,在15、16世纪就开始被广泛应用。到了文艺复兴,16、17世纪以后,“人文精神”就被广泛地提了出来,有了好几种不同的应用:一是指人性,强调人文主义;二是指人道主义,强调理解人,同情人,这跟人文精神不完全一样,它有它独特的内容;还有一种说法是指人本思想。就西方来说,不管是人本主义还是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都是要强调对人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的重视,同时研究怎样提高人的地位,了解人的本质。它的重点大部分都是落在保证个人的自由发展上,以此来和中世纪的神学统治和专制统治对人所造成的压抑相抗衡。

从中国来说,“人文”更加强调的是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出发点。“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的《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强调的“人文”,是指与大自然相对应的社会人伦。如果说大自然的根本规律是“刚柔(阴阳)交错”,社会人伦的根本规律就是“知止”。中国文化从一开始就特别强调用以化育天下的根本价值是“知止”。人文就是要明白应该止步的地方。人性可以发挥,可以发扬,可是你要知道到什么地方就不能再往前放纵了,你对自己要有控制,你不能无限制地发挥个人一己的自由或者愿望。人文最根本的精神就是要知道止于其所当止,该止时就停止,不能无限地发展下去。这和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其他表述,如“克己复礼为仁”、“极高明而道中庸”、“适可而止”、“不为已甚”等都是密切相关的。只有知道什么地方应该停止了,不应该再往前盲目冒进了,才有可能建成一个和谐的社会。中国的“人文”跟西方的人文虽然都是从同一种尊重人的精神出发,在同样的关注下发展起来,但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方式和着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