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顶层设计与城市规划

雄安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国家级新区,承载着重要的经济功能,在启动之初应该从千年大计的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本章采用问题导向、比较研究、借鉴分析的方法,围绕雄安新区的未来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科技创新进行探讨,为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路径设计、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雄安新区城市发展路径前瞻

——基于时代潮流与中国特色的视角

王尧其

摘要: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区将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为服务于国家战略大局,本文从雄安新区城市特色构建入手,基于时代潮流与中国特色的视角,采用问题导向、比较研究、借鉴分析的方法,围绕雄安新区的未来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科技创新进行探讨,为雄安新区的城市规划和未来发展提供路径设计、配套措施与政策建议。

关键词:特色定位 发展理念 配套建设 发展路径


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刻也不能没有理性思维。中国紧跟世界发展潮流,通过沿海开放战略,打开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设立珠海、深圳、汕头等沿海开放城市,创立开放特区。借鉴当代世界发展经验和模式,借助世界的力量和中国的资源,从而创造了深圳速度、深圳模式,解决中国贫困问题。通过改革开放破解了制约中国发展的难题,发挥改革开放的牵引带动作用和窗口示范效应,为中国的发展探索了新的路径。上海浦东经济开发区的打造,通过建立经济金融中心,开展外贸海运等港口建设,凸显上海作为航运金融中心的地位,弥补了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未开发上海浦东留下的遗憾与不足。进入21世纪,时代发展趋势和科技革命推进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信息化、现代化、一体化、平台化时代浪潮推波助澜,新的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新兴经济和新兴经济体不断涌现。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时代浪潮不断推进,新经济模式和运行机制日新月异,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时代趋势日益凸显。只有认识清醒,才能超前谋划,抓住改革与发展的机遇。两次工业革命给人类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同时带来了制约发展的不可持续、大城市病、环境生态破坏、幸福感获得感不足问题,以牺牲环境生态换取物质享受的西方文明发展模式、城市发展路径、生活消费方式存在明显的隐患与不足,陷入恶性循环的困局。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时代潮流并从中国国情出发,敢为人先,善于创新,抢抓机遇,从世界和中国的共享发展中寻求破局,破解困惑世界发展、城乡发展的世纪性难题,探索寻找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建立雄安新区的创举,就是立足中国特色,放眼世界全局,继提出“一带一路”开创性的中国倡议之后,作为破解大城市病和城乡发展困局的窗口和抓手,整合中国与世界资源、融合中国与世界发展、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之举、开创之举、创新之举。是继改革开放之后,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关键时期,下好先手棋抢抓战略机遇的开局棋子,打好主动仗破解世纪难题的点睛之笔;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利用中国智慧实现共享发展,引领世界发展的战略布局;是衔接“一带一路”倡议,实现内陆开放开发的新篇章;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话语的平台和铺路石。

一、城市的特色定位

搞清楚特色定位,就抓住了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把特色弄明白,就解决了建设什么样的雄安新区问题。因此,雄安新区建设,首先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核心和要旨就是雄安新区的特色定位问题。“东方明珠,城市典范”的品牌形象应作为雄安新区的特色定位。5个要素组成其内涵:中国名片、世界名城、信息中心、宜居之城、旅游胜地。“一个世界著名旅游城市明珠、一个世界知名中国品牌第一村、一个世界知名中国百强特色古镇、一个世界闻名中国文明新城、一个世界闻名中国开发新区”5个方面支撑其特色。要打造雄安新区这一特色,就得从中央战略高度,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优势出发,从品牌、名片上下功夫,在形象、影响上做文章。打造世界一流教育基地、新兴产业基地,充分利用人才与教育的资源优势,发挥区位承接“一带一路”功能作用。以人才、教育为龙头,以新兴产业为动力,以优越创业环境为牵引,形成带动城市集群发展的特色和名片。

(一)城市的规划设计应把握地区特色,凸显政策优势

在城市建设中留下辉煌印记,具有传奇色彩和显著特色的城市不乏其例。中国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古罗马时期的罗马城,在城市建设中都有建树。其城市的名片见诸史料报端和民间传言,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说明古罗马时期罗马城在道路建设、城市地位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长安城更是以史书记载的万国来贺、金碧辉煌、文明中心而被当时传诵与后人称道。当代城市建设中有影响力的也不乏其例,诸如美国的纽约、法国的巴黎、阿联酋的迪拜、中国的香港,纽约以经济金融中心、巴黎以现代时尚风貌、迪拜以市民富裕与高大上的建筑、香港以东方明珠的身份亮明了城市的特色和品牌,其城市的名片效应明显可见。雄安新区城市建设,要有自身特色,绝不能搞土地财政,走房地产主导的城市发展老路。应依托地处京、津、冀之间,周边地区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可以利用资源多的优势和特点,注重内引外联,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承接“一带一路”倡议,以人才与教育为支撑,以新兴产业为动力,打造创业平台,形成新的增长点和核心增长极,打造“华北明珠”白洋淀风光,使之成为雄安新区的亮丽风景。为此,应为雄安新区特色打造创造条件,量身定做优惠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应在以下方面体现政策优势:一要巩固城乡现代化建设成果,为城市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动力和途径;二要顺应城市信息化发展趋势,引领城市建设整体转型升级,率先实现信息化;三要破解城乡一体化共建难题,挖掘自身潜力,把潜在优势变成现实动力,利用互利互惠条件,建好资源共享平台,突破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瓶颈,实现城乡可持续性发展与环境生态的良性互动;四要依托新区创新性设计优势,选取先行示范平台,以政策引领为龙头,借力优先尝试、高端设计的优惠政策,把国家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周边发展的优势紧密联系起来。摸索新区经济社会环境整体优化,城乡一体共同发展的综合对策,探索城乡发展的新道路和新途径,找到引领城乡现代化建设的路径。

(二)城市的规划设计应适应现代标准,彰显时代特色

城市的规划设计,不仅要引领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而且要体现在环境和生活的共赢,体现在城市建设满足人民群众生活需求上,体现在为人民服务平台质量和工具标准上。标准意味着规章和约束,是衡量目标和价值评判。无论什么标准,都必须统一规范,有可操作性,有整齐划一的规范,有规范和章程作为准绳,建设全过程都能感受到规范的强制约束力量。时代特色,就是要体现当今世界潮流,体现发展趋势,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反映当今时代数字化、网络化、效率高的时代特色,破解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大城市病、环境污染、后劲不足、不可持续等困扰当前发展的瓶颈问题,住房建设、城市交通、食品卫生、环境生态、能源资源、企业准入,都应适应现代标准,建立节能环保、生态自然、新兴产业的激励促进机制,淘汰落后产业的保障机制,形成一套标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出前瞻性强、起带动作用的标准体系,为先行示范试点探路,强化标准导向功能设置。在城市建设诸多领域规划上,如交通、住房、教育、环保、医疗、消防、绿化、食品安全、生活设施、医疗保健、市区市容、产业准入门槛等方面,坚持便民利民、绿色节能环保,建立共享的标准体系,彰显时代特色,引领城市未来发展。现代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同样面临老牌西方国家一样的问题,要在城市建设上引领时代和未来,应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在互联、互通、互信上走在城市建设的前列。电子货币、微信支付、共享单车等新业态不断涌现,高速铁路、新兴经济、量子通信、互联网等新模式不断跟进,在互联网和共享时代,用大数据、大交通、大格局,让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同步,让共享、便利、效率体现在城市建设进程中。

(三)城市的规划设计应体现创新理念,融合传统文化

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进程中,制约城乡发展的现实问题,影响生活质量的诸多难题,为城乡建设指明了发展的方向和路径。创新理念,是敢于打破现有的思想束缚,破解城市发展难题。体现在建筑设计、发展路径、政策措施、理念认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诸多方面。创新理念,在雄安新区的规划设计上,需要从创新园区向创新集群、创新网络、创新生态系统转变,需要注重的创新理念之一,就是要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城市文明进程中,让城市建设有传承,精神家园有依托。城市的建设应融合传统文化,培育精神家园,使人人有归属感。现代社会发展使人际关系越来越商业化,利益最大化商业行为与感情上的淡漠,物质追求与情感寄托的矛盾冲突,使幸福感、获得感降低,物质生活的富有弥补不了精神家园的丧失,以致精神家园失守,寄托感情的港湾荒芜,人们不知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感恩之心情归何处,应以传统文化医治困扰人们精神家园的现代病。传统文化,内化为人们的情感寄托,外现于传统的家居环境;体现在传统的节日氛围,传统的建筑精髓,传统的先进理念,传统的文化氛围,传统的文明素养。融合传统文化,增加获得感和幸福感,培育情感寄托和感情依恋的精神家园,应着力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邻里相亲,相互扶持。远亲不如近邻,邻里相亲可以优化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指数和生活品质。传统的家居环境,体现出我国独有的家国情怀和邻里乡情;二是家庭和美,恩爱孝悌。传统的大家庭,可以增加亲人之间的交往和感情,分享喜悦和分担困难,治愈时代发展带来的人际交往少,家庭成员关系淡泊的现代病;三是故乡情怀,离愁别绪。建立起对故乡本土的依恋之情,自然产生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依恋,解决情系何处的问题;四是传统节日,共同欢度。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踏青、牛郎织女等民间习俗,应注重文化底蕴,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共同欢度,与亲人团聚而不是到处旅行。同时赋予其现代风味,当代特色;五是家国情怀,爱国爱家。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培养国家意识和民族情感,增加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认同感,避免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陌生邻居现象,构建宜居幸福的精神家园,避免现代城市病。

二、城市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在谋划城市建设和指导城市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指导和引领作用。城市发展理念是城市规划建设的前提,关系城市建设的目标和方向。雄安新区为什么建的问题,是解决雄安新区发展理念的关键问题,理解了设立雄安新区为什么与为了谁的问题,就理解了雄安新区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问题。城市建设好不好,后续发展如何,全靠发展理念的指导和牵引。雄安新区城市的发展理念,离不开国家的发展理念,即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以及产业调整的“三去一降一调一补”。应树立现代城市发展新理念,以政策导向为牵引、以教育创业为龙头、以新兴经济为动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能带动城市集群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树立“共建共享,诚信包容”的城市精神,确立“现代宜居、教育优先、人才为本”的现代城市核心竞争力意识。城市发展理念,作为城市发展的支撑条件,应当适应新兴产业发展,优化创业环境,成为创业创新的基地。应当有利留住人才,积聚人才资源,成为人才成长的乳化器和科技创新的摇篮。

(一)区域协同发展,发挥特区辐射带动作用

善于利用雄安新区的优势和时代发展的助力,充分利用现有条件,把区位优势和政策优惠的动力转化为攻坚克难,改变城市面貌的基本条件,从而实现既定的规划和设计目标。发挥政策牵引推动作用,使各种优惠政策落地生根,促进雄安新区协同发展,探索走出制约城乡发展瓶颈的新路径。具体表现为:一要建立优势主导产业。这是新城建设初期的关键要素,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是实现内生性增长的核心要素;二要利用优势区位条件。这是新城建设的利好因素,雄安新区位于京津冀的地理中心,为共享优质资源与实现城市分工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依托优惠政策环境。这是新城建设的特殊因素,将政府强力推进与市场配置资源有效结合,激发市场活力,抓住雄安新区后发赶超的关键;四是注重政策法规引导。雄安新区特定的政策法规,为引进高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设计、城市治理等提供了先行试验的平台。为此,一要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充分利用雄安新区处在京、津、冀中间环节,处在首都、省会、直辖市的几小时经济圈范围,承接中部地区与“一带一路”的起点与连线开端。二要发挥节点带动作用。发挥人、财、物、信息、交通、环境、政策等诸多优势,在中国与世界共享发展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三要发挥交通枢纽作用。要利用建设大交通的有利条件,形成整体连动,打造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圈。四要发挥先行示范作用。在城市规划、对外交往、经贸往来方面,应利用先行先发优势,发挥创新发展的推动作用。五要发挥教育领先优势。通过教育优先功能区设立,搭建吸纳人才的平台,打造教育基地,形成城市核心竞争力。

(二)适应未来需求,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发挥雄安新区的优势,完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是其重要支撑。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必须体现在适应未来需求上,体现在发展的潜力上,实现发展与未来需求的同步跟进。政策引领和先行先试的功能设置,多种手段融资和多途径保障的有效结合,解决城市发展的共性和瓶颈问题,从而形成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链,实现城乡发展同步,区域发展协调,为城乡建设找到新的路径,以新区规划建设的全方位、立体式制度需求为目标,探索城市建设、住房开发、科技创新、产业政策、城乡统筹、大部制和行政审批制改革的新思路、新机制和新办法,以“小政府,大功能”,打造方便快捷便民的高效机构。完善引进产业关键性技术平台服务体系,健全具有竞争力和比较优势的政策制度,创新投融资体制机制,支持鼓励国企、央企、民营企业参与新区建设,引导社会资本投资,降低政府投资风险。发挥资源配置功能,提高制度供给水平。在制度建设中,坚持目标和问题导向,以制度政策创新试验成果为基础,开展制度学习模仿、制度移植更新、体制机制创设、政策方法探索,形成绿色低碳发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创新驱动发展、新增长极的制度机制。针对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性需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构建起支撑持续发展的制度基础设施。确立以住房保障为基础的制度安排,大幅降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依赖度。面对新科技创新增长极的不确定性,发挥资源配置的功能作用,调动中小企业、人力资本、民间资本,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民间资本和集聚国际创新,实现创新的持续化、常态化。建立充满正向能量、汇聚前沿智慧的思想市场,以开放发展降低新区建设的知识和信息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坚持大部门制,降低与政府打交道的成本,率先探索“放管服”改革新思路,打造政策环境新优势。

(三)注重理论构建,打破城市发展认知偏见

理论构建要适应城市建设的规律特点,满足城市现实与未来的发展需求,注重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对政策的供给需求。理论构建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适应高起点、新环境。雄安新区设立于我国经济世界第二、贸易世界第一,由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深圳和浦东分别设立于改革开放初期和扩大改革开放时期。因此,不能走劳动密集和资源导向驱动发展的道路,只能走高技术产业引进和高技术供给型产业发展之路。二要注重高技术、信息化。当前正处于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只能以城市化、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推动,不能走深圳式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简单技术引进,浦东式资本密集与技术密集产业相融合的老路。三要适应增长方式需求。雄安新区与深圳和浦东所处增长期不同,深圳和浦东均处于我国高速增长阶段。四要适应区位发展需求。雄安新区与深圳和浦东所处地理位置不同。深圳和浦东分别是典型的门户区位和中心区位,雄安新区处于内陆腹地,深圳和浦东分别靠近香港和上海经济繁荣大都市。深圳和浦东模式难以适用雄安新区发展,不能照搬其发展理念与模式。构建理论体系,确立正确的城市发展理念,应对城市标配与要求有正确的认识。城市建设规划,不仅体现在环境优美,青山绿水,而且体现在可持续发展。使环境更加宜居,人心更加舒畅,交通更加便捷,教育更加普及,生活更加舒适,食品更加安全,健康更有保障,活动更有场所。实现城乡发展与时代趋势接轨,人的需求与现代化建设同步:一是居处有好的住房;二是社区有好的园地;三是城市有好的空气。评介国民贫富差距有恩格尔系数,评价幸福指标有住房、医疗、环境、消费等多种指标为城市规划设计、宜居环境打造指引了方向,城市发展的认识上应打破认识偏见。一是认识片面,认为设置雄安新区,仅仅是首都功能的拓展。二是认识肤浅,认为设置雄安新区,仅仅是疏散北京人口,为首都减负。三是认识误区,认为设置雄安新区,不过是北京的陪都。四是认识不足,认为设置雄安新区,仅仅是迁移过剩产能,为北京减压。五是认识偏颇,认为雄安新区的设置,是转移分散机构,为北京解难。

三、城市的配套建设

宜居城市的建设问题,就是如何建设,怎样发展的问题,即是采取什么模式、采用什么路径、采纳什么手段,怎么办的方法论问题。城市的配套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解决城市怎么办,如何建的问题。现在困扰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难题和瓶颈,一是人口密集,大城市病;二是环境污染,缺乏治理;三是不可持续,后劲不足;四是资源受限,保障困难。解决城市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要从制约城市发展的问题着眼,防止片面草率,从长远角度出发,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避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由于新区建设背景和经济技术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有显著变化,传统城市发展路径难以完全套用,亟待将国际先进理念与中国特色有机结合,为城市规划建设推陈出新,为开拓城市现代化建设新模式提供科学依据。因此,规划建设应从产业基础、空间布局、生态承载力、公共服务等独特条件出发,因地制宜进行城市规划与定位设计,确保雄安新区实现国家赋予的重大使命和战略目标。

(一)以中国标准完善城市标准体系

雄安新区要在城市建设中起示范效应,就要发挥中国标准体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标准体系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支撑,应大力支持和持续推进。一要对标准进行不断调整。适应城乡建设与经济飞速发展的需要,应加强标准的制定完善更新。根据国家经济规模扩张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对现有的标准做出及时的调整。二要加大标准体系研究的投入。标准体系对规范城市建设,引领城市发展,推进人民福祉,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注重标准体系研究的投入,做到既照顾当前,又着眼长远;既系统配套,又适时调整。三要体现在标准体系配套发展上。要探索和完善标准体系套路,包括政策的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住房建设问题,如何建设施工、如何节能环保、如何运用新材料新技术,全靠建筑标准的制定和规范。城市标准体系完善,一要确保水源清洁安全。制定生态保护和水环境保护标准,以水定城,做好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实行污水集中处理、垃圾分类收集,保障生态用水和生活用水。二要保障空气质量清新。实行无污染新能源战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预先考虑清洁能源和污染排放,预防和减少大气污染,解决水电气的标准体系问题,推广电动出租车、公交车和区际轨道交通,建设海绵城市。三要保障城市宜居便捷。在城区规划设计时,优先考虑地铁、公交、高铁、公路、铁路、网络、排水等管道线路施工,使立体交通、抢险应急、防火抗震、街区规划井然有序。四要确保环境卫生宜人。预留充足的绿化面积,避免建完再撤再迁、产生钉子户问题。在绿化过程中,考虑树木花草的生命周期和落叶问题,保持环境清洁卫生,适应现代城市绿色环保宜居要求,制定城市建设的中国标准体系。

(二)以体制机制保障城市持续发展

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完善的配套设施、适宜的生活环境、健全的保障体系与持续的发展前景。现在我国的大部分优惠政策和资源集中在农业与基础设施方面,但必须把城市建设的重心转移到第三产业、新兴产业上来,才能实现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赶上信息化城市发展的第三次浪潮,实现新兴经济和科技革命的双轮驱动,走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前列。城市的配套建设,应发挥政策的引领和先导作用,加强政策研究,加快产、学、研一体化政策优惠措施的出台。一要整体规划城乡发展。要拓宽我国现有的体制机制和模式,让优惠政策发挥更好的作用。雄安新区处在京津冀的腹地,应利用其特殊位置和政策优势,发挥辐射扩展和带动效用。二要统合城乡资源优势。雄安新区处在京津冀结合部,区位优势突出,开展相邻地区经贸往来,发挥其互联互通作用,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三要融合带动周边城市。雄安新区周边城市基础设施较为完善,整合周边的各种资源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让资源配置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城市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应从以下方面着力:一要建立双轮驱动发展模式。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的首要任务,为短期内快速集聚资源和跨越式增长提供了难得机遇,城市要立足长远发展,必须走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输血型路径与区域自我成长的造血型路径的双引擎发展模式。二要助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应站在信息技术革命前沿,打造京津冀地区高技术产业先导区,科学规划产业链,明确产业发展主导方向。关注高端移民宜居环境建设,搭建国际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平台,增强对优质要素的吸引力与聚合力。三要注重城市区域一体发展。北京是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天津和石家庄也有丰富的科技资源。应注重科技资源共享、分工与合作,通过实现科技引进、孵化、创新,加强研发转化与产业成长之间的对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要积极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要科学界定政府与市场的职能边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平台,推动治理模式的科学化、精细化、人性化、便捷化,打造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先进模式,使之成为实现后发赶超的重要支撑。

(三)以区域分工优化配置城市服务

按照中央部署,雄安新区将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创新驱动引领区、协调发展示范区、开放发展先行区。将围绕城市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布局、文化建设、科技创新谋篇布局,引领城市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增长极,成为带动城市群体发展的引擎,成为中国复兴的标志和名片,成为支撑国家发展、国家形象、国家软硬实力、国家话语权的基石和平台。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的关键要素是教育与人才,要实现雄安新区的功能配置,关键环节和主要矛盾在教育与人才的竞争。人才与教育,关乎国家的竞争力,承担历史的责任,涉及国家的未来。人才与教育的作用,首先体现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时,教育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其次体现在解决制约创新面临的重大问题时,教育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区域分工时,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保障教育需求与供给,确保雄安新区服务国家战略大局,承载人才与教育的高端平台,形成人才资源、新兴产业双轮驱动,助推新的增长极,成为核心竞争力,带动城市集群发展。现在的城镇化是要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形成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模式,解决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经济转型问题。经济转型问题的核心,是把过去对经济增长数量的关注转移到经济发展的质量上来。解决质量问题的关键在于形成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目标的价值认同,因此,专注于人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作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和支撑,政府应大力支持和持续推进。力争做到全球的精英把孩子送到中国留学而不是送到美国、欧洲留学。全球最欣赏中国的电影、文化、书籍,而不是最喜欢美国、欧洲的电影、书籍、音乐。全球的消费者选择产品首选中国的品牌。优化配置城市服务,应保障和满足教育优先,在人才与教育上领先于人而不是受制于人。

四、结语

设立雄安新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时期新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点站位,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超前谋划、抢抓机遇的创新之举。是利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引领新兴经济的兴起,推进城市现代化改造升级,对接“一带一路”倡议,整合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的先手棋子。是发挥区位优势和挖掘内生动力,打造现代新城市群,形成新的增长极和核心竞争力,解决困扰当今城乡发展的世纪难题、世界难题的开拓之举。找到一条适合国家、社会与城乡发展的路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战略之举。雄安新区的设立,宜居城市的建设,会在坚持四个自信、实现“五位一体”发展、破解制约城乡发展难题中起到引领功能和示范效应,会在引领带动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进步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雄安新区不断释放活力、不断显现优势,在国际社会交流合作中,展示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会越来越好,展示对世界贡献正能量的平台模式、窗口效应会越来越多,传递中国智慧、中国声音、中国机制、中国模式的话语体系能力会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