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部分 |
如何把控内创业大方向

第3章
创造三大启动条件

——条件不具备,不要轻易内创业。

内创业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事业,而是要具备三大基础条件:一把手要认同,制度要托底,主业要定型。如果还不具备条件,就要创造条件,否则还不如不内创业。

一把手认同,这事才有戏

内创业是“一把手”工程,推动内创业必须得到一把手认同,但这种认同绝不是口头说说,而是包括四个方面:价值认同、行动认同、资金认同、长期认同。

1.价值认同

价值认同是指一把手对内创业的价值要有清醒认识和高度认同,并努力使之成为企业创新创业文化的一部分。海尔张瑞敏说,“我不是让所有员工都成为创客,而是让全世界创客都成为我的员工”。一把手的眼界和心胸决定了内创业能否在企业中生根甚至开花结果,尤其当内创业遇到困难时,更需要借助一把手的力挺和威信渡过难关。因为转型和新的尝试必然意味着阵痛,而内创业带给母体的阵痛,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一把手和高管执行层对内创业在价值观上的差异。

有一家世界500强国企当年在决策是否内创业时,反复讨论一些问题,“内创业会不会影响队伍稳定” “内创业的果实会不会让竞争对手摘去”,甚至有的领导直接表态“不愿意内创业”,认为内创业是“分权分利”。面对这种情况,董事长和总裁坚定推行,并成立了一个由技术副总裁、财务副总裁等几位集团高管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构成的联合工作组,共同促成内创业落地。

2.行动认同

一把手要提出一系列符合内创业规律的配套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有效协调各职能部门关系,强力打破厚重的“部门墙”,整合对接内创业所需外部资源,从寻找一批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变为培育一批优秀的内创业家。同时,还要敢于在既得利益和创新业务之间取舍。神州泰岳董事长王宁对内创业就有一个深刻体会:“作为董事长,我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是既得利益者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又是创新业务的主要承担者,我也很纠结。但是要解决分配问题,释放更大的活力,我们就要自己割肉。”

3.资金认同

一把手要用不同方式为内创业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才能让内外部创客看到一把手“动真格”的决心和诚意。在2016年1月的奇虎360公司年会上,董事长兼CEO周鸿祎宣布,决定从个人拥有的公司股份中拿出10%的股份寻找合伙人,奖励成为合伙人的技术骨干、核心成员,以鼓励360员工内创业。这10%的股份包括360退市过程中买方团为周鸿祎增发的9%股份,以及周鸿祎个人持有360股份的1%。根据之前360私有化的价格估算,周鸿祎准备拿出的股份价值约10亿美元。

4.长期认同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内创业的大忌,一把手尤其要避免这个问题。首先,从创业规律看,内创业至少要坚持3~5年以上方能有成效。其次,内创业不是用企业的资源快速赚一笔钱,而是寻求一种更有生命力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所以要长期坚持。最后,内创业思路和方向要及时调整,以适应环境的动态变化。中国电信在推出“天翼”计划时,就计划至少用5年的时间培育出一批创新企业。一旦一把手动摇了,内创业就会半途而废。

某制造业企业的一把手从2015年开始大力推动内部员工创业,在各个场合讲话中都提到内创业。到2017年年初,这家企业支持的10多家内创业企业还有5家活着,但都是百万级和千万级的公司,相比母体企业千亿级的体量不值一提,对主业的贡献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大。于是,企业一把手开始对内创业产生怀疑,并转变思路,这使得内创业工作在集团内部推行两年后便遭遇“寒流”。

综上所述,一把手要有内创业“基因”,这种基因体现在表3-1中的四个维度。

表3-1 一把手对内创业的认同维度

资料来源:作者编制(2018)。

但是,如果一把手不认同,或处于犹豫观望中,有什么办法能让他接受并支持内创业呢?通常有五种解决方法。

方法一:标杆学习。去领先的内创业企业学习,对处在犹豫中的一把手会产生很大触动。很多后来推动内创业的企业一把手,最初都曾去过海尔、西安光机所、广州芬尼克兹、大唐网络等企业参观考察,学习和借鉴海尔的小微创业模式、西光所的技术创业平台搭建、芬尼克兹的裂变式创业、大唐网络的“资源包+369模式”。

方法二:内部说服。由内部人如董事会其他成员或高管等老板身边的人,劝说老板尝试内创业。虽然这种方式的难度较大,但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要选择好的时机。最佳的说服时机是在企业碰到难以用传统方法解决的问题时,比如当传统激励机制留不住人,导致人才流失达到警戒点时;比如当大企业病越来越严重,内部出现明显的人心涣散、士气低沉时;比如传统的研发方式始终难以找到明确的新业务方向,成本高、见效慢,诸如此类的情况发生时。此时企业的内部困境会加速和倒逼一把手选择内创业。一家西部的民营房地产企业,通过多次内部说服,成功让老板认同内创业并成立专门部门加以推动。

方法三:培训支持。遴选国内最优秀的内创业研究专家和培训师,针对高层团队尤其是一把手,提供进阶式培训和私董会式的辅导,促使一把手正确认识内创业、打消偏见。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选择专业的老师,要避免缺乏调研、只讲理念的专家。

方法四:自我领悟。这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一把手的自我思考和认知提升。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2018年就说,“如果我比时代早走一步,在几年前就把新东方老师看作合作者而不是雇员,把这个关系重新定义,那么很多老师可能会留在新东方内部创业,而不是出走创业”。

方法五:底层先行。这种方法其实是员工“造反”,自己偷偷在企业内部先试先行并推向市场,做出成绩后再让老板同意。我曾接触过一个真实案例:一名互联网公司内部很有个性的员工,在向老板汇报多次仍未获得同意的情况下,自己研发出新产品并通过内部关系将产品上线后,市场反应出乎意料得好。随后,他再次向领导汇报,彻底改变了老板思路,推动了公司的内创业。当然这是一步险棋,取决于老板的胸怀和员工的创新精神。

制度不托底,没人敢出头

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无制度、不内创。因为内创业是一件高风险的事,所以企业和创业者都期望通过明确的制度来降低风险,否则没人敢做这件事。那么,在企业出台的内创业管理办法中,什么才是创客们最为看重的?

创业期满或创业失败后是否能再回到企业工作,是创客们最看重的。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托底制度”,也是内创业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最大的不同之处。

一旦缺乏托底,员工只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辞职出去创业,可能成为企业的竞争对手;二是彻底打消创业念头,回去老老实实工作。其中,第一种情况的人数较少,第二种情况则人数众多。因为,当员工身处一个企业或组织中时,最大的风险就是丢掉工作。而一旦有了托底,便可以让这部分有创业冲动但又不愿去外部创业的人,找到一个发挥自身才能的新舞台。

企业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内创业托底制度,按照从宽到严的程度可以分为四类。

1.保障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内创业的员工提供完全的托底保障。某游戏公司内部有一种观点:创业不一定非要很苦,真要让创客们做有意思的事、做大事,应该是在生活和工作有保障的前提下。因此,该游戏公司给内创业员工很高的待遇,只要是通过管委会筛选的游戏工作室负责人,都要保证至少一百万年薪,保证在北京过着相对舒服的生活,不用每天想买菜租房这些事;另外,创业团队拥有研发收益扣除研发成本后利润的30%,还不用承担公司管理成本。这其实是托底的最高境界,正因如此,该公司内创业项目的成功率远高于其他公司。

2.宽松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宽松环境,承诺创业不成功可以继续回原单位工作的托底。西安光机所从2007年开始就提出科研人员离岗创业3年,创业不成功可继续回所里工作的规定;万科规定,辞职创业员工保留EP积分,2年内可回归万科;上汽集团规定,员工可非脱产创新创业,创业不成未来还可以回来;中国钢研集团规定,员工创业期间或3年创业期满后,依据创业员工个人意愿,原单位有重新接收劳动关系、参照原岗位安排工作的责任,但创业员工须提前三个月向原单位提出申请。

宽松型托底是一种最常见的托底制度。采用宽松型托底的企业,通常是为了激发内部人员活力、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3.缓冲型托底

这是指企业为员工提供回到原岗位工作的机会,同时提供分阶段保障。中国电信“一孵”保留原职务工资,“二孵”职务薪酬保留1~2年,到期可选择回原单位;长虹规定,员工在创业初期是长虹员工,产业化阶段以持股判断,失败可重新应聘公司岗位;中信证券《员工创业基金管理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公司完成对员工创业企业投资后,员工需办理辞职手续,但保留其名下忠诚奖,与在职员工同步实施。如果未来创业失败,创业团队成员需重新申请应聘公司岗位。

缓冲型托底为内创业员工提供了回归原岗位的可能性,但也只是给他们留了一个出口,在当前工作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岗位一旦让出便有可能再也应聘不回来。

4.严格型托底

某企业规定,对内创业团队一开始只给基本生活费,后期则不给任何工资,全部收入都要靠自己去挣,不管以前在企业里担任什么职务。这种彻底切断后路的做法,让很多内创业团队不得不快速迭代寻找出路。

由此可见,不同企业的“托底”程度不同,会让内创业者产生不同的选择。企业要把握好托底的“度”:过松,就是玩票;过紧,会让人不敢出来创业。就像一位资深的内创业人士所说:“托底就是给那些不是特别想创业,或者说处于创业犹豫阶段的人提供的,这样的托底能让他们放手一搏。”

那么,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就出现了,那些失败的或正在内创业的创客们真的回去了吗?答案是:大部分没有。在有“托底”情况下决定内创业的人,并没有把托底当作救命稻草,他们抱着和外部创业者一样的心态—既然决定创业就要全身心投入,即便混得差再去别的地方,也不吃回头草,一定要证明给领导和同事看看—这不只是面子问题,更是一种人性的力量。

主业不定型,不要瞎折腾

如果企业的主业不定型却要强推内创业,无疑是给自己找不痛快,说得再狠一点,就是将企业推向深渊。

为什么主业定型这么重要?主业是指在企业中占销售份额大、稳定性强的主导业务。主业定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主业稳定了,才能为内创业提供基础和条件。人们常说,要把所有力量都打向一个方向,才最终有可能达到目标。试想,如果主业都不稳定,还去做内创业,无疑是把有限的资源和力量分散了,到头来注定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在主业定型的情况下,内创业会给企业带来两种正向效应:一是增值效应,二是对冲效应。

●“增值效应”是指企业在主业定型的基础上,利用自身的丰富资源去拓展新业务,进一步增强主营业务价值的一种效应。这是一种依托主业培育新业务,实现业务持续性拓展的方式。所以,一开始企业要让拳头向一个方向出击,而不是朝多个方向乱打。经常有企业提出“要围绕主业推动内创业”,就是这个道理。上汽集团围绕汽车技术、西贝莜面围绕莜面、韩都衣舍围绕互联网服装品牌、大唐网络围绕产业互联网和5G、三一重工围绕装备制造业等,都是通过增值效应,让主业有所拓展的例子。

●“对冲效应”看上去复杂高级,其实很简单:主业稳定的时间过长,企业会对外界的新变化不敏感,不仅使自身的成长性下降,还会因为丧失活力而出现“大企业病”。内创业是企业活力的重要来源,利用内创业的活力恰恰可以“对冲”主业的稳定性,让主业保持应有的活力。换个角度想,内创业本身就是高度不确定的,而一旦主业也处在不确定性当中,双重不确定只能让企业的风险更大、死得更快。经常有企业说“要让内创业服务于未来战略”,讲的就是在主业定型的基础上寻找未来的新路。大国企经常采用对冲效应来推动内创业,激发活力,让主业可持续创新发展。


增值效应和对冲效应,就如同芬尼克兹公司CEO宗毅所说,老公司做老业务,保持稳定;新公司做新业务,不断创新;老同志当投资人,传承帮带;新同志当管理层,激情澎湃。

那么,在主业定型的前提下,内创业能做哪些事呢?至少有四件事:


扩张主业。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实现主业的扩张。西贝莜面的“创业分部+赛场制”,爱尔眼科的“合伙人计划”,完美世界的“制作人直通车”等,都用各自的内创业模式实现了企业主业的扩张。

配套主业。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开发一系列围绕主业的上下游配套业务。万科的“小草计划”让内部员工辞职创业,做万科的城市配套服务商;上汽集团的“种子基金”让内部员工围绕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产业链,从事与汽车电子、轻量化、新能源、安全试验、地盘、智能交通、造型材料等有关的内创业项目。

拓展相关业务。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拓展与主业相关的业务。三一重工旗下的“三一众创”空间,利用主业积累的丰富资源,开发了多个与重型机械装备相关的新业务,如智能传感器、新材料、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2016年,佛山市利迅达机器人公司建成一个占地数百平方米的创客科技中心,开发工业机器人相关产品。之所以要建设这样一个平台,公司负责人表示是因为,“在日常接单中,经常有客户向我们采购与工业机器人应用相关的产品,但由于精力有限,我们都没有做。我们希望尽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探讨能否通过创新创业的方式,交给创客去做。不管是内部还是外部的创业团队,我们都非常欢迎”。

开发不相关业务。这是指用内创业的方式和主业积累的资源,拓展不相关的创新业务。在海尔的海创汇平台上,除了有大量与家电主业有关的小微创业团队,还有很多与传统家电不同的小微团队,如高端整形美容项目“蓝石医疗”、智能测量项目“美家量房”、智能充电产品“易冲无线”等项目。


所以,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创业企业都有可能做内创业。位于上地的一家大数据金融风控创业公司,员工人数仅有80人左右,却在2016年年末针对三个新的细分领域,做了三家内创业企业:面向保险领域大数据的“中慧智保”;面向信贷人员和企业财务及管理人员的“风险头条”;面向不良资产管理的“金归子”。这三家内创业企业都是在主业稳定的前提下,基于母体企业积累的在数据、解析和建模方面的三种优势而做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