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每天只工作3小时:押井守的角色学
- (日)押井守
- 11091字
- 2020-06-24 21:42:34
《点球成金》(Moneyball)
于2011年上映的美国电影。
导演:贝尼特·米勒
编剧:艾伦·索金、
史蒂文·泽里安
主演:布拉德·皮特、
乔纳·希尔等。
在美国,以职业运动为背景,将体育俱乐部的管理作为主题的电影已经形成一个类型。为什么日本几乎没有类似的电影呢?我常常会有自己也去拍一部的想法。
谈到体育管理,最近日本倒也有《如果高中棒球队女经理读了杜拉克的〈管理学〉》,只是在《点球成金》当中可就没有任何“萌”要素了,此外也几乎不存在女性元素。顶多就是主角那大约上中学的女儿会出来串串场罢了。这样来看的话,《点球成金》可以说是美国电影的异类,因为这部电影“只论述方针策略面向”,鲜少有人与人之间的戏码。
领衔主演的布拉德·皮特同时身兼制片人一职,我觉得他对原作可能也是相当喜欢。就连导演也是布拉德·皮特亲自去找来的呢!贝尼特·米勒这位导演在日本的名气较低,但是在导演技巧上的确有其独到之处。
别信任完全不迷惘的人所说的话
剧情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比利·比恩担任弱小球队——奥克兰运动家队的球队总经理(GM,General Manager)后,大幅改变球队方针,大力改造球队开始。由于有名的球员全都会被有钱的球队给签下,因此他打算集合起一些默默无闻、年薪低廉,且能马上出场比赛的球员。这过程中他还要想办法对抗以老板为首的反对势力。
有趣的是,比利在实行崭新方针时最为抗拒的竟是利用球探一事。他的基本原则就是不信任球探挑选出来的球员。
事实上,现为总经理的比利在学生时期也曾是一名棒球球员。那时他听信球探的吹捧,就连原本已经申请上的大学奖学金都踢到一边不管,直接进入大联盟打球。而直到球员生涯结束,他也未曾有过什么出色的表现。退役后,他自愿踏上球探之路。
电影当中省略了他从球探成为球队总经理的过程,因此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中间他发生了什么事,但可以知道他至少是一名能力不错的球探;毕竟换作是一名无能的球探,在成为球队总经理之前就会销声匿迹了。
比利不顾自己曾经是一名球探的经历,决定在改造球队时完全不要信任球探。相反地,他选择与自己偶然结识的小胖——彼得·布兰(乔纳·希尔饰)联手。彼得是比利与其他球队谈球员交易时,偶然在对方球队发现,并挖角至奥克兰运动家队的。这位曾在耶鲁大学修过经济学的精英从未当过棒球球员,却是一名棒球统计学的实践者。
这套理论本身是由其他人创造出来的,是一种大量搜集资料数据,无视棒球界常识以及直觉的做法。身为球队总经理的比利与彼得结为知交,并仰赖量化的数字数据,网罗搜集许多名声不显但似乎派得上用场的球员。这种做法相当于与所有最看重棒球界常识、直觉等方面的球探为敌。电影中也有一幕比利与和自己关系恶化的资深球探对话的场景。
“你是因为个人的恨意才决定不要相信球探的吧!做那种事可是会自取灭亡的。我们有经验与直觉,你光靠数据、统计是不可能赢下比赛的。”
听完资深球探的话后,比利什么都没有回答。
或许对方的话有一半是讲对了;但也或许因为自己有过被球探相中的经验,才能够秉持坚定信念去否定对方的观点。这是这部电影的第一个关键点。
当听到资深球探那句“我们有经验与直觉,你光靠数据、统计是不可能赢下比赛的”的台词,我不由得想到“啊,我也曾在某个地方听过类似的话呢!”那当然是在制作动画的现场。
所谓的职人讲的话到哪里都一样。无论是球队球探、电影导演、动画师、编辑皆是如此。电影中的球探们也都只相信自己作为职人的经验。而他们所仰赖的都是自己所谓的经验,但这些无法转换成言语,乃至是技术的体系。
正因为经验无法转化为言语,自然具备有效与无效的两面性。而那无效的一面就是那些无法形成体系、被理论化的部分。
结果在需要判断一位球员是否前程似锦,乃至于判断一部作品是否会票房大卖时,最后大家全都只会仰赖直觉,而没有能够转化为言语,去向他人解释说明的根据。譬如电影制片人就是其中的典型。
常常会有制片人对我说:“我都经手过好多部电影了,自然有足够的经验知道电影需要有哪些元素才会大卖,也能够指出这份脚本哪里不好。”我从来没有遇过一位将上述说法挂在嘴边,却仍然值得去信赖的制片人。
我认为日本有许多全凭经验与直觉做事的制片人。同时美国的制片人又有过于重视市场调查的倾向,这让他们只听市场调查员的话。我就曾经因此吃尽苦头。
《阿瓦隆》在美国发行时,曾进行过所谓的突击试映(sneak preview)。这是一种市场调查的手段,调查员将刚好路过电影院的年轻人叫住,给他们放映《阿瓦隆》,然后请对方填写观影问卷。一天时间,调查员就已经搜集了不少问卷,不过其中过半数都是“很难理解”“意义不明”等类似的回答。
在看到问卷结果之后,市场调查员也对我表示“这样下去可不会大卖啊”。与我合作的制片人全都无力反驳,最后的结论就是对《阿瓦隆》再进行一次“彻底的剪辑”。于是我问市场调查员,只要“彻底的剪辑”,电影就会卖座吗?但市场调查员是一脸迟疑不定。
我属于那种比较不在意自己的作品让他人操刀剪辑的导演类型。因此我就交给制片人,随他们去折腾吧!但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个交换条件,那就是要让原版的《阿瓦隆》在美国同期上映。我对他们说:“只要你们接受这个条件,那么接下来要怎么剪辑就都随你们高兴了。”
结果,《阿瓦隆》最后没有能够在美国上映。这部电影的上映地区遍及全球数十个国家,独缺北美,只发行了DVD而已。也就是说,无论是仰赖制片人自身的经验,或者偏重于市场调查,结果并无不同。身为球队总经理的比利可能也因此类原因决定不要信任球探的经验。
这部电影最为有趣的地方就是“不要相信职人所说的话”。其实也就是在说不要跟那些“笃信自身经验与直觉的人”以及“对自己抱持有绝对信念的人”合作。
比利的女儿喜欢唱歌,电影中有她为父亲歌唱的桥段。歌词是在讲“我正感到迷惘”“我无法一个人去面对这些,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但是今天就先忘掉这些事情快乐度过吧”等内容,而比利就在车上听着这首歌。女儿的歌声就像是一种象征,代表每个人都会感到烦恼迷惘,就连比利的宅男搭档彼得也无法幸免。
反过来说,这也代表“别信任完全不迷惘的人所说的话”,而是要在烦恼的过程中做出决断,这部电影可说是叙述了这其中的微妙处。
而这也并不代表其中某种理论就是正确的。无论是尽信职人的直觉及经验,还是以统计学来打棒球,电影并没有肯定其中哪一种是正确的。事实上,奥克兰运动家队也在当年的分区季后赛输掉了。
在赛季结束后,波士顿红袜队向比利抛来了橄榄枝,但根据电影最后的字幕显示,比利婉拒了一千两百五十万美元这史上最高的棒球队总经理签约金,决定继续留在奥克兰运动家队。他说,“我希望带领这支球队获胜。”
然后电影也通过影像搭配字幕的方式,指出“至今比利仍在带队挑战世界大赛”。电影结束在球队尚未取得冠军的地方,这正是这部电影值得玩味的部分呢!
幻想中带有人生教训,着实有趣
如果电影在最后成功赢得世界大赛后才结束,那便是日本少年动漫作品的套路了。日本的体育题材作品,最为要不得的地方就是主人公在成功赢得全国大赛或者世界大赛之前,剧情永不会结束。但结果其实无关紧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也许比利正是这样想的,才会决定继续留在奥克兰运动家队。
在同一赛季,纽约洋基队以一只棒球队的常规做法集合了一批球员,每赢得一场比赛估计就必须花费一百四十万美元;相较之下,奥克兰运动家队在该赛季的胜场数几乎与前者相同,但每场比赛的花费则为二十六万美元,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
相信何者较为优秀已是一目了然。但是那些既得利益者却反对比利的新做法。不过即便被那些家伙讨厌,比利也丝毫不在乎什么。
事实上,当时比利正在存钱供女儿上大学,但他仍是赌上自己的工作,对球队加以改革。即便他知道,一旦失败不仅会被球队开除,整个棒球界都不再会有容身之地。电影中甚至有人叫嚣道:“你就滚去卖运动用品吧!”如果真这样失败的话,就不可能有钱供女儿上大学了。而只要拿到一千两百五十万美元,他就可以随心所欲地供女儿上大学,就连海外留学也不成问题,但比利却果断地拒绝了。
这就是《点球成金》这部电影的主题,也是处理得最为优秀的部分。与此同时,也是电影制作方式的范本。
如果电影演到他大获成功,率领一支弱小球队赢得世界大赛;或是转战波士顿红袜队并赚得盆满钵溢,这就完全是少年漫画的处理方式了。但那种凭借努力与友情便能取得胜利的世界,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电影当然需要幻想,但其中也要具备人生的教训才会有趣。因为人类本来就是一种不合理的生物。
在此容我以组织理论的观点来说,那就是烦恼是人类的必需品。身为人类,不会烦恼才比较奇怪。我们不能和整天无忧无虑的人搭档,那样绝对无法成功。
电影中比利也深感迷惘,不知自己是否做得正确。一旦失败,也许就意味着自己会被炒鱿鱼,无法供女儿去上大学了。我觉得当上公司的管理层的人,大多都要考虑如何供孩子上大学等类似的事吧!或许房子的房贷都还没还清呢!虽说人们常常会有各种烦恼,但若是以此作为自我行为判断上的基准,绝对会与成功渐行渐远。所以才要像个傻子似的去奋不顾身地战斗。
这部电影有趣的地方还有,比利用心地培养自己在球队中的支持者,并非完全与整个球队为敌。比利对球员们是循循善诱,直至最后也没有解除主教练的职务。
这位主教练可不是比利的乖乖仔,起初完全听不进比利的建议。比如,当比利将哈提伯这位球员带至球队,并要求让他担任球队的一垒手时,主教练认为从未担任过一垒手的哈提伯无法胜任该位置,就加以拒绝。“你教他啊!”这是比利的回应。
其实球队中已经有佩尼亚这样一位前途无限的一垒手,虽身为新人,但是外界已经认为他绝对能在全明星赛出场,而主教练也决定继续使用他。虽然即便球队本身就是无法获胜,但若拥有这样的球员没有派出场而输掉比赛的话,可是会被球迷以及球评骂得一无是处。“另外也为了方便我找新工作(离开奥克兰运动家队之后),我会用那家伙。”主教练明确地对比利表达自己的立场。
这位主教练自然是没什么能力,因为他并没有将胜利作为目标。相较于获胜,他更优先考虑到自己的饭碗,同时也优先选择不令自己受到外界批评的做法。
面对这样明显的无能主教练,比利却没有将其开除。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赛季中突然将身为潜力新人的佩尼亚给交易出去。也就是说他没有开除主教练,而是赶走了主教练长期使用的球员。
一旦没了佩尼亚,主教练也就不得不起用哈提伯了。比利这种即便将所需的球员交易出去,也不开除自己的做法,当下就让主教练加入了球队总经理的阵营了。如此一来,比利也就更没有辞退主教练的必要了。
当然,直接辞退主教练也是一种做法,但却是个最不明智的选项。这样虽然简单明了地阐明自身立场,但却同时丧失了一名在未来有可能成为自己伙伴的人。比利的作战策略是一边拉拢身为中层管理人员的主教练,一边却对对方的意见充耳不闻。如果主教练因此自行离职,自然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也就是说,比利虽然没有强迫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但从结果来看,他是只给了对方有限的选项。
同样也就结果而论,奥克兰运动家队在该赛季的后半程取得了二十连胜。不过此时主教练却从不对外界表达“球队总经理才是对的”之类的话,外界称赞他是“一位重整积弱不振的球队,率领其取得二十连胜的著名教练”。比利却对此毫不在乎。因为若是不给出一些甜头的话,任谁都不会成为自己的伙伴。
比利的做法并不只是软硬兼施那样单纯。拿捏软硬程度的技巧也相当重要。电影中他虽没有辞退主教练,但是一开始就果断地炒了首席球探鱿鱼。
之所以比利会只留下主教练,是因为他知道,主教练是比赛现场的负责人。
即便这位主教练多么不听自己的话,但没了主教练,可就没办法比赛了。如果比利选择自己当主教练自然也是可以,但这却是最烂的选择。也就是说,比利是将权力交给了主教练,但只是有限的权力。如此一来主教练就只能成为任球队总经理摆布的傀儡了。如果主教练不喜欢有限的权力,也就只剩打包走人一条路了。主教练本人也知道,若不是被球队总经理强行辞退,而是自行离职,这会对自己很不利,因此没有选择离职。
当然,主教练、球队总经理、老板的利害关系也各有不同。
老板自然以提升观赛人数,借此增加营收为主要目标,但主教练却不一定只为取得胜利而战。在起用球员时,有时他还要考虑不让自己受到外界的批评,或者不会遭受老板、球迷的苛责。何况主教练本身也不知道自己能在现属球队待多久,因此可能还需要将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甚至下家纳入考虑。
也就是说,所谓的胜败观会根据各自立场而有所不同。
凭惯习安排职位是为了在失败时找借口
我几乎没有在普通公司上班的经验,但相信前文的话套用在公司里也一样。老板、各部门高层、普通员工,每个人的胜利条件当然都会有所不同。公司职员都不会喜欢被降职,如果可以升迁自然更好。但是随着在公司的职务与地位上升,所要跨越的障碍也越来越高。
如此一来,身居高位的人也会渐渐变得不喜欢做“决断”,而是希望能维持现状。而这种希望维持现状的想法,也就是人们之所以会重视“经验”与“直觉”的原因所在。
这些人会认为,“靠着这套做法,我顺利地走到今天这个地步,相信这次也会顺利的。如果这次进行得不顺利,也绝对不会是我的错,而是运气不好。”由于这些人只会比较这次要做的事情与过去做过的事情是否相同,因此不会有任何迷惘。
像这类重视经验与直觉的人,几乎都不会以“获胜”作为绝对条件。如果没有为了获胜,而将过去的经验或是其他的累赘给扔进水沟的觉悟,就不可能获胜。
我很喜欢的足球教练何塞·穆里尼奥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数据男”。在比赛之前,他会收集大量的资料数据,并且观看许多比赛的回放,根据每场比赛的对手来改变策略与战术,同时更考虑到球员的启用,进行彻底的赛前模拟。在赛前既然能做到如此滴水不漏,那么赢球自然也是相当理所当然。
这才是正确的做法。而像长嶋那种全凭直觉取胜的类型则完全不同,不在赛前多方研究,却只会说“要是我用这个球员来比赛能赢就太好啦”,能赢球才怪呢!
而这部电影当中确实地刻画出了这个部分。电影中比利曾对过去身为知名球员、年过三十的贾斯蒂斯表示:“我不管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就挑明互相要的东西是什么吧。”比利继续说:“我是花钱在现在的你身上,跟你的过去没有关系。我不要求现在的你能有什么好成绩,而是要你成为年轻人的楷模!”“我知道了。”这是贾斯蒂斯的回答。
在电影开始约三十分钟左右,比利就接二连二地将反对自己的人炒鱿鱼,留下的只有那些服从自己的人。比利的行为并不是在说明什么,也不是要说服谁,他只是丢个选项给对方,此外不再做其他多余的事。一旦比利决定要开除一个人,那么与对方的交情,甚至于与对方过去有过什么都不重要。因为双方都是职业人士,所以都不成问题。
日本很少有人能变得如此冷血,所以才会输掉战争。
过去的日本海军有着所谓的毕业席次顺序。这是一种以海军学校就读期间的考试成绩排序,决定进入海军后阶级高低的制度。听起来虽然有点扯,明明当时日本正值国家存亡之秋,海军却仍仅凭惯习来决定指挥官。
就连因行事作风胡来出了名的山本五十六,也没有反对毕业席次顺序。因此日本在战争中才会一败涂地。相较之下,美国海军则会频繁更换司令官,只要失败一次马上就解除职务,而选择该位军人担任司令官的上级也会连带被解职。
而说到日本人之所以会以惯习来选择指挥官,则是为了在失败时能找到借口。如果打破常规,自行挑选指挥官,那么当该位指挥官失败时,当初选择他的上级就会遭到千夫所指,必须负起责任才行。当然指挥官本人也会被解职。
而像这种任命责任不甚明确的组织,不管是一家公司,还是一个国家,最后走向灭亡都是理所当然。
电影中比利也不停地思考,对自己最重要的是什么。也正因为如此,当他觉得有需要时,就会毫不留情地挥下铡刀。若是妄想采取每个人皆大欢喜的方针,相信这支球队在未来仍会是积弱不振,无法获胜,可以想见比利迟早也会因此被开除。如此一来他就可真的要沦落到去卖运动用品了,所以他才会勇于一决胜负。
我曾经也是如此。
有段时期,每当我失败时,就会有一大堆人满心欢喜地等着看笑话。身处这种时期,我必须要勇于一决胜负,因为已经没有什么东西好失去的了。更别假想自己身为动画导演,即便因为某次失败而被束之高阁,总有一天仍是能够再次复活的。毕竟能够在现场扛起责任的动画导演人数有限啊!
或许我会因此暂时失业,但是绝对有一天能再次回归,这种时候不勇于一决胜负才是脑袋有问题。
那么,所谓的“一决胜负”又是在说什么呢?
听制片人以及赞助商说的话、听工作人员的忠告、听录音师的忠告、听周遭所有人说的话,听完后再来一决胜负是吗?才不是这么回事呢!当年我完全接受所有人的建议,打造出来的作品就是《只有你》。
在制作《只有你》的时候,我并未能明确自己最想要在这部作品中实现的目标,导致我拖泥带水,希望能兼顾所有方面。但要在一部作品中兼顾所有方面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搞明白各个方面的优先级,就没办法担任一名称职的导演。
根据情形不同,有时候也需要将“能够完成电影”视为终极目标。此时就要将自己的第二个,乃至于第三个目标藏到台面下偷偷做。像这样子瞒着工作人员,与他们一起制作电影,而当工作人员看到制作完成后的电影时,也不会发现他们在制作过程中所做事情的意义与价值。
类似的桥段也出现在《点球成金》的结尾处。
任何改革者,都无法从自己的过去重获自由
看到奥克兰运动家队的成绩突破,资金充裕的波士顿红袜队提出史无前例的条件来挖角比利。但是比利本人却不想前往红袜队,正好此时好搭档彼得给他看了一支录像带,关于小联盟里一位体重一百〇八公斤的胖子球员。
据说由于这位球员速度很慢,因此就算击出外野打,也跑不到二垒。在录像带当中,他也是击出了外野打,而且相当难得地打算跑至二垒,可惜在经过一垒后就不小心被绊倒,于是又慌慌张张地跑回一垒。
“你觉得之后结果如何?”彼得问。
“我不知道。”比利答。
“那就继续看下去吧!”彼得语毕,两人继续看录像带。对方的一垒手叫该位球员站起来,并指着二垒方向。原来他是轰出了一支全垒打,于是该位球员就欢欣鼓舞地跑垒,并大叫说:“太好了!太好了!”
通过这支录像带,彼得其实是想要对比利说“现在的你就和这位球员一样”。比利不知道自己所作所为的意义,正被过去所局限着。
这又是一个相当有趣的部分。比利身为一位打破球队经营常规的改革者,却仍未突破自己的过去重获自由。比利的确未能让球队拿下冠军,但是仍以同一套理论在两年后战胜波士顿红袜队。由于两支球队在规模上的巨大差距,比利毫无疑问地改变了棒球这项运动。很多人都很难挣脱束缚着自己的过去,去重获自由,就像是那位小联盟的胖子球员,全然没发觉自己轰出的是一支全垒打。
比利也是已经轰出一支漂亮的全垒打,理应抬头挺胸前往红袜队效力,可是最后他却没有做出这个决定。做决定就是这么困难,要挣脱过去的束缚也同样困难。改变既有事物和状态可真是一件难事!
当事人也不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本质,真是当局者迷。
比利也明白这个道理,因此不会去看自己的球队比赛。但是等待结果的过程也让人焦虑不已,在比赛进行时,比利驾着车四处行驶,或是去健身房挥洒汗水,他让彼得传信息向他报告赛况,或是听收音机的实况转播,没听几句却又赶紧关掉……
即便比利是这样的一个人,最后仍是在球队快要拿下二十连胜,刷新联盟纪录的那场比赛当天,在女儿的鼓励下去了现场。三回合结束后,奥克兰运动家队以十一比零的比分大幅领先对手,任谁都相信奥克兰运动家队赢定了;但是赛况在比利踏入球场的瞬间急转直下,投手的节奏出了问题,最后竟让对手追平比分。
此时的情况完全是输定了,但没想到比利之前强行塞入球队的无名球员哈提伯竟轰出了一支“再见”全垒打,球队终于获胜。
比利在比赛未结束时又偷偷离开球场,独自一人在球场内附设的健身房听着比赛的赛况。当听到球队成功完成二十连胜的瞬间,他摆出了一个胜利姿势。
我也很能理解比利绝对不肯去看比赛的心态。因为一旦成为当事人,就无法扮演一位称职的球队总经理了。唯有只看结果,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仅凭数字说话,他很像是一位领人薪水的冷酷经理人。球队总经理其实就是一位职业的“经营者”。在聘用员工时全凭能力说话,完全不会考虑到人际关系、惯习、公司业绩以及常识等。如果放在普通企业,这就该算是CEO(首席执行官)了吧!
比起现场的人际关系,更以数字做出判断。这方面的判断次数可以成就一名称职的经营者,球队总经理亦然。
让我们将时间稍微往回拉,刚才说过比利在球季中释放出佩尼亚这位主教练固执使用的球员,而在比利做出此决定时,彼得则希望他不要凭感情用事,最好再仔细考虑,因为这件事可无法跟任何人说明。对此比利则回说:“我要跟谁说明?我没有必要去说明啊!”
一个真正的决断并不需要任何说明。此决断对比利来说是场孤注一掷的博弈,输了可不知道会被讲得多么难听。他不仅会与整个球队为敌,想来下个赛季大概也不会有自己的位置了。虽说如此,比利在做出决断时也并非肆意妄为,他除了统计数据之外,也有详加考虑每个人的个性。
电影的描述方式相当有趣。且说在佩尼亚离开之后,哈提伯被赶鸭子上架般地担任一垒手时,那位之前被比利要求担任“年轻球员榜样”的贾斯蒂斯跑去向哈提伯建议的场景。
“状态如何?”
“感觉不错,我终于适应一垒的位置了。”
“你现在最怕什么呢?”
“我怕那颗向我飞过来的球。”贾斯蒂斯以为是玩笑话而发笑。
“我是认真的。”哈提伯补上一句。
且说贾斯蒂斯给了哈提伯什么建议,其实也就只有“好好把球接住”而已。因为他知道哈提伯讲的是实话。既然本人已经知道这件事了,那接下来哈提伯所需要的又是什么呢?那不会是陪他进行大量的接球训练,也不会是要他下定决心,更不会是用身体撞他、制止他继续讲下去。身为老前辈的自己,要做的就是倾听而已。
而哈提伯也因为能说出实话而感到神清气爽,而且听众还是棒球界的资深前辈。倾听就是这么一回事,“听”就是全部了。倾听最为重要,之后再给任何建议都显得多余。
事实上,重点在于“倾听”
别人跟我说话时,我都会全部听完。无论对方是赞助商、制片人,还是演员,他们想说的我都会听完。
但之后如何判断就是在于我自己了。这并不是说我不会听别人说的话,只是在确实地听过说话内容之后,我要去如何判断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重点在于让对方产生“我这位导演肯听别人说话”的印象。而我所听到的说话内容当中,当然也会有我难以反应的情形,但对方也能了解这一点。只要能将闷在心中的话讲出来,对方立时就会感到神清气爽,这样就足够了。
这可不只是单纯帮助对方释放压力,而是中层管理人员最为重要的技巧。
或许所听到的内容当中,十之八九都是废话;但是至少还会有十之一二是让自己恍然大悟,并觉得想要去采用的内容,而且也会让对方产生一种自己的话被采纳了的感受。如此一来,双方就不可能成为敌人。反之,若是给对方留下“这个导演完全都不听人说话”的印象,即便他只是一位工作人员,仍是在瞬间被树立成敌人,之后可能再也不会给我任何建议了。
而是否要接受对方建议,在尺度的拿捏上也并不是很困难。只要觉得是可行的方法,就全部试一次就行了。身为导演可不能嫌这段过程是浪费时间,也绝对不能觉得这样做没用,就直接不去做。
我觉得球队总经理是个很有趣的职位。严格来说,这就是一个中层管理人员,球队老板在特定的期间之内,将除了预算以外的所有事务都交由他全权负责,因此可说是一个接近于经营者的职务。也正因为如此,在球队总经理的下面还要有位主教练。毕竟球队总经理的职责是打造出一支球队,临阵怎么去指挥可就不是他的工作了。
电影中比利打电话买卖球员的场景也相当有趣。每一通电话都是由其他球队的球队总经理亲自接听,而且每次比利打电话绝对都会有人接。
双方的对话节奏也相当紧凑,“我们出这位球员,你们那位让给我吧!等你五分钟。”语毕就直接将电话挂掉。而当自己做好决定之后,不管对方还在说话,同样是果断将电话挂掉。亦即只要做好决定后,直接挂电话就好,无须回答多余的问题。
但是《点球成金》这部电影的世界却与所谓的“美国式商业世界”有所落差,并不是那种冷酷无情的电影。电影中人果然还是赌上了各自的梦想,棒球的职责是带给人们梦想,但是与此同时,若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那进棒球这一行是否还有意义?也因为抱持着上述想法,比利不为金钱所动。“我希望带领这支球队获胜”,如果他不是拥有此般信念,就不可能被拍成电影了。
以下是我的结论,那就是不管对经营者,还是中层管理人员,只要身为管理层,最为重要的就是能决定自己的优先级。过程当中自然也会迷惘,但一个完全没有迷惘的人,也就没有做判断的资格,同时也没有办法做出决断。在迷惘当中才能够做出决断,因此一个能够马上做出决断的人,原本就不适合担任管理层。
正是因为有迷惘,才要去决定其中的优先级,旁观者们怎么会知道,决定优先级这件事是何其困难啊!在过程当中也会受到诸般个人原因干扰,但仍是要决定出优先级才行,否则最后将会导致自己以及下属全都陷入不幸之中。
直到今日,除了照着顺序思考之外,还没有任何一个能正确推进事务的方法。各位可别想要用暧昧不清的言语突破此至理啊!无论是什么直觉、经验、统计都是没有用处的,更不用说什么营销了。
而若想要决定出优先级,就必须对自己深信不疑。如果没有对自己的生存方式自信满满,根本不可能决定出优先级。之所以当波士顿红袜队给出一千万美金以上的优渥薪资,比利仍是不为所动,主要是因为他清楚知道自己心中的优先级,一千万美金的薪资并不是他的目标。
换成是比利女儿的话,就是“爸爸,你要更享受棒球”。
比利直觉上也认为,如果自己真的前往波士顿红袜队,就无法实现这句话了。也就是说,比利心中的优先级中,并没有金钱的存在。诚如电影中,比利曾表示:“我只有一次因为金钱而改变过自己的判断基准,而我不会再改变第二次了。”这是在说他当年放弃念大学,选择当上一名职棒球员的事。而这也令比利深感后悔,因此他再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判断基准了。
一部聪明、锐利的电影就会像是这样子,将情况、桥段、台词等各种碎片组织到电影当中。也唯有一位资深的观影者,才能够毫无遗漏地过滤出其中所有的碎片。面对这样一种电影,如果观影者自身没有足够的经验与知识,那只会视而不见地错过。
我在电影中所隐藏的碎片,观众只要能发现其十分之一就好了。每次我也都是抱持着上述心态来制作电影,但是大多数观众往往都不会察觉到。不过只要能够条件反射般地产生“为何电影只做到这样”“为何需要这个场景”“为何这个角色可以做到这种事”等疑问,一定就能够体会编剧的巧思。但是要察觉这些巧思则需要大量的观影经验,如果没有那种“感觉就像把一辈子的电影都给看完”的观影经验,也就无法察觉这些巧思了。
如果只是让观众在看完之后产生感动,却无其他,这样的电影并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电影中有种超越感动的价值,那就是帮助增加观众在人生判断上的知识与学识。每个人的人生长度都有其限度,如果再不体验一些虚构的生活,那么自己的人生就无法获得更多知识与学识。
只要是虚构的创作,不管题材是恋爱、赌博、战争、杀人、犯罪,身为观众的我们都能够客观地观看他人的人生。如果自我设限,只肯将发生在自己人生当中的事视为知识与学识,则任何人都不可能拥有足够的知识与学识,因此才会重复干些蠢事。
仅凭自己人生的知识与学识完全不够,如果不借由虚构的创作来增加自己的知识与学识,那么人类的一生就不可能活得十全十美了。
所以虚构的创作具有高于现实的价值。但如果仅仅单纯地用其来打发时间,那它的确就只能够来“单纯地打发时间”。不仅是看电影,阅读小说及漫画也是这样。这样来看,《点球成金》正是一部恰到好处的作品。它并不是那种超乎观众理解的惊世作品,却适切地满足了观众所需,这点在近期电影当中着实相当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