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里招兵筑庙忙,云谲波诡不曾防。
至今光禄山间寺,暮鼓晨钟诵史章。
却说平娃领了李从珂的旨意,先找到工部侍郎严辉暂,在他的举荐下,找来那位名满京城的工匠李景深。此人是前朝大工匠李春的后人,李春由于修造了赵州石桥,名满九州,其后人李景深也不含糊,极擅长营造宫殿、庙宇,是京城赫赫有名的工匠。平娃找到他,把修建金紫光禄大夫祠的旨意给他看了,要他提前设计出来图样,让皇上过目。李景深却道:“修庙建寺,须亲临现场,观察风水。依山势走向为依托,才能成就不朽之建筑。皇上的恩德欲传至千古,在下须亲临现场察看,才能画出图形。”平娃听后,觉得有理,便让他做好出行的准备。第三天便带着李景深及十几个能工巧匠,还有几个礼部的官员,向河北镇州而来。他们一路上不敢歇息,日夜兼程,只七八天功夫,便到了镇州平山地界。
平娃自从离开平山后,有十几年不曾回来过。他本来想带着夫人与孩子一同见见老母亲,可这次是奉旨还乡,一是要敕封山神庙的山神爷为金紫光禄大夫,举行“封禅大典”并修建光禄大夫祠,二是要招募一批平山子弟,组建平山兵勇团。由于是钦差,所以他没敢带家眷同行。
刚入平山界,镇州的大小官员、平山的父母官及百姓们都聚在驿道两旁迎接,光彩帐就搭了十几里远。一路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煞是热闹。平娃赶紧从轿子里下来,一一与这些地方官员见了礼,按下不表。
来到县衙后,平娃把李从珂的旨意宣读了一遍,那些官员们听说皇上要重修山神庙,并敕封山神爷为金紫光禄大夫,大为欢腾,山呼万岁,他们都很清楚,如此一来,这位山神爷不仅有了禄位,而且全国所有的山神爷都不能与此地山神爷同日而语了,一时成为一件轰动四方大事。
随平娃一同到平山的礼部官员,按照敕封金紫光禄大夫的礼仪,安排好了敕封庆典,并一一给那些地方官员们做了交代,择了个黄道吉日,在王子村南山坡上的山神庙门前,举行了“封禅大典”,按照皇上的意思,并敕封此山名为光禄山。从此,这座山便以这个响亮的名字广布人间,并延续至今。
忙完“封禅大典”后,工匠李景深便与那些能工巧匠们开始了忙碌。从设计图形,到奠基动工,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李从珂御览了送回宫中的图纸,很是满意,当即传旨动工。
皇上新封的这座光禄山,原是太行山系的一条支脉,呈东西走向,宛如一条巨龙自西向东延伸过来,到了广袤无边的华北平原时,那山头突然又向西回过头去,呈现出一副“蛟龙回首”的雄姿。那光禄大夫祠就设在山头那巨龙回首处,人称“龙窝”。此处山势如同斧劈刀削,一条幽谷随山势蜿蜒至山顶。按照李景深的设计,将横跨峡谷,凌空搭建一座石桥,就是在这条峡谷两侧,搭建一座石桥,那光禄大夫祠就设在这座桥上,称之为“桥楼”。一股清泉穿过桥下浅涧,一年四季都呈现出一副“清泉石上流”的幽静图画。
李景深深为自己的独特设计自得,也为这方山水为自己提供了用武之地而无比欣慰,一直感叹着:“果然好风水,怪不得能出一代帝王!”
得到皇上的首肯,李景深便带领那些能工巧匠,和从当地征来的民夫,选了个黄道吉日破土动工了。
平娃忙完这些事,这才回家看望了母亲。他只有这一个老母亲了,父亲早就做了古。他在凤翔时,秉承李从珂的意思,曾派人去想把老娘接到凤翔享福,可老人家说什么也不肯离开老家,平娃无奈,只得依从了母亲。这次回到家里,他见母亲身子骨很是硬朗,便放心地在平山县衙,设起了兵勇招募处。那些年轻后生们听说后,奔走相告,争先恐后来报名当兵,为皇上保驾,连附近藩镇的一些人丁也赶到平山,一求“同沐皇恩”。
就这样,不到一个月就招了近三千子弟。平娃一边等待光禄大夫祠的竣工,一边就在光禄山下寻了个开阔地带,建起个临时营房,请来镇州防御使朱可真,开始了对这些新兵的操训。三个月后,金紫光禄大夫祠顺利完工,这三千子弟也操训得很有样子了,平娃便告别老家回京向皇上复命,不在话下。
天雄军(河北正定)节度使张令昭见自己地盘上的壮丁都纷纷投向平山从军,连他军中的一些兵勇也偷偷报了名,大为气恼,但又无可奈何。他知道平娃是奉了皇上旨意的,因而又不敢给皇上上折子,情急之下,想起了自己的老上司驸马爷石敬瑭。一不做,二不休,他气急败坏地赶到河东,将此事禀告石敬瑭,想让他转奏皇上,并从他那里讨些主意。
石敬瑭此时正在苦苦等待桑维翰的消息。都快两个月了,那桑维翰如石沉大海,到现在还没一点信儿,也不晓得耶律德光是否愿意出兵相助。这期间,他本打算联络几个藩镇共同起事,又怕事不机密,走露了风声,被李从珂侦知,所以一直不敢轻举妄动。恰正在此时,张令昭风风火火地来到河东,令石敬瑭喜出望外,忙把他请到府上。
张令昭原是石敬瑭手下的一名小校,跟随他快二十年了,曾立有战功。李嗣源登基后,石敬瑭便推举他做了镇州刺史,后来又保举他做了天雄军节度使。由于二人的私交很深,张令昭也不拘礼,一见面便气急败坏地把平娃在平山大兴土木修建金紫光禄大夫祠及大肆招募兵勇的事情给石敬瑭叙说了一遍。
石敬瑭听完哈哈大笑起来,使张令昭有些摸不着头脑,急切地道:“驸马爷,此事还能笑得出来?平娃到那里招兵,分明是抢我们的地盘,天雄军在册将士也有不少打算跟平娃走,如此下去怎么得了,我的天雄军还要不要?”
石敬瑭停住了笑,说道:“你急什么,平娃是奉了旨意的,又不是他自行其事,谁敢不听?再说他招多少人也是咱大唐的兵。”
“将军是驸马爷,当今天子的姐夫,当然不用急了。皇上这样做分明是挖我天雄军的根基。皇上想裁撤我们天雄军也不用这样做,下道圣旨就行了,何必如此呢?此次前来,是想让驸马爷替在下给皇上上道折子……”
石敬瑭挥挥手,打断张令昭的话道:“还要上什么折子?我可不愿触这个霉头。要知道平娃是皇上的心腹,虽然皇上没有给他什么官位,可他的势力比丞相、枢密使还要大,他奏的事皇上哪件没有准了?这件事分明皇上信不过我们了,是在招他自己的子弟军。你看吧,今后我们的日子更不好过了……”
听完石敬瑭的话,张令昭无奈地摇摇头,垂头丧气地说:“唉!皇上这是怎么了?怎的下这样的旨意?驸马爷得为我们这些藩镇说说话呀。自从皇上登基后,封了多少乡党为官?除镇州外,定州、邢州、魏州等都安插了不少平山人。就连我的天雄军,那些平山籍的兵勇也不好管教了,有的公然违抗我的将令,真拿他们没办法。龙兴之地的子民吗,说起来都与皇上有些瓜葛,咱得罪不起。”
石敬瑭见他满腹牢骚,心里一阵暗喜。他本打算将与契丹联络之事与他说说,约他共同起事,又怕他到皇上那里告密。尽管张令昭曾是他的属下,但人心隔肚皮。还是慎重为好。石敬瑭笑着拍拍他的肩膀道:“兄弟,不要垂头丧气的,像死了老子娘一样。皇上登基以来,确时有过不少过错,先不说他胡乱封赏的事,就说他花钱修庙吧,本来国库没有多少银子,当兵的还吃不饱,好几个月都拿不到军饷了,皇上却拿出那么多银子去修建他老家的山神庙,还敕封那山神爷为金紫光禄大夫。他这是为了光宗耀祖,可老百姓还活不活?”
石敬瑭的话给张令昭壮了胆,愤愤地附和道:“驸马爷,今儿个在下说句大逆不道的话,知道他这样,当初咱就不该保他!现在人们都在传言,‘扳倒菩萨,扶起生铁’。人们都后悔当初呀。”
石敬瑭听他说出这样的话,心里又一阵高兴,但却装作生气的样子道:“快些住嘴,怎能说出这等大逆不道的话?你不想活了?当心门外有耳。”
“驸马爷,在下索性与你说了吧。前些日子,在下与定州、邢州的弟兄们见过了面,他们都对皇上不满,还说,若有人带头反他,他们都愿意跟着。驸马爷,您与先皇同为一族,又是先皇的贵胄,这江山该是您的呀……”
张令昭此语一出,把石敬瑭吓出一身冷汗,忙把他的嘴捂住,低声说道:“你不要命了,大白天敢说这样的话,快些住嘴。”石敬瑭说完,四周观望了一下,这才把捂着张令昭嘴的手放下。
却说平娃带着从平山招募的兵勇回到京城,李从珂特地在校场检阅了这支家乡子弟军,他看着那三千多彪形大汉,又经过平娃三个多月的操训,军容整齐,号令一致,心里很是喜欢,对平娃道:“兄弟,你办了件好事,有这些子弟护着咱们,还怕什么?对了,你把那些无功封赏的家乡子弟们统统招来,先不让他们做官了,要他们在军中建功立业,然后再论功行赏。”
李从珂这道旨意一下,立即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一些老臣认为,皇上从谏入流,乃万民之福。还有一些人认为,皇上出尔反尔,朝令昔改,恐不利于社稷。尤其是那些被封赏的乡亲们,已经尝到做官的妙处,更不愿意再去当兵受苦,但又不敢违背皇命,只得不情愿地赶到军营报到,使这些人对李从珂产生了怨言,私下里言道:“早知出来当兵,找阿三做什么?”
范延光听说此事时,已经既成了事实。他没有想到李从珂竟然会背着礼部和兵部去家乡修建庙宇、招募新军,惊讶之余,急忙进宫拜见皇上,向李从珂谏道:“皇上,按我朝律法,修建庙宇、招募新军是礼部和兵部的事情,皇上怎不经商议便擅自行事?臣等今后将无所适从了。再说,镇州平山虽说是陛下的家乡,可也是天雄军的治所,皇上仅凭一道圣旨就到张令昭那里招募新军,岂不是要绝了人家的后路?皇上这样做是否有点操切了。”
范延光的话使李从珂很不高兴,他阴着脸道:“朕无功封赏已经知错了,可那些人总得安置一下呀,让平娃到老家招些兵勇,将这些人安置在军中效力,这难道也不该吗?不让他们做官了,让他们去打仗也不成,那我这个皇帝还做得了什么?竟不如在凤翔时自在。”
“皇上说对了,您已经不是潞王了,您是当今天子,不是王爷,什么事情也得想周全。臣敢肯定,张令昭一定会不满皇上的做法,不定会生出什么事端来。请皇上尽快下道旨意,给他做些解释……”
“让朕给他认错?他算什么东西。这个混蛋,朕早在生他的气了。想当年我们打沧州时,先皇被刘仁恭的人马围困,这混蛋竟丢下先皇自己跑了,害得先皇差点全军覆没,亏得朕及时赶到,才把先皇解救出来。若不是石郎护着他,朕当场就要了他的命。凤翔起事时,他竟将派去传檄的人抓起来……”
说起往事,李从珂义愤填膺。范延光怕他在气头上发落张令昭,忙打断他的话道:“无论他是什么乌龟王八蛋,现在还不能动他。皇上已经下过旨意了,对那些没有出兵的藩镇一律不予问罪。以臣之见,还要进行抚慰才是。”
李从珂想了想,叹口气道:“好吧,就依范先生。那就有劳您拟一道旨意,给这个混蛋解释一下。对了,建庙的事,没有动用国库一两银子,是把皇后这些年的私房积蓄全拿出来了,若范先生不信可到户部去查问,烦请范先生给大臣们解释一下。”
看着皇上谨小慎微的解释,范延光笑了起来,说道:“臣怎不相信皇上的话,臣分管着户部,怎不晓得?臣僚们也知道皇上没有花国库的钱,只是觉得此时修建庙宇不是时候,既然修了就修了吧,那是皇上自己家里的银子,修的又是家庙,谁还要多管闲事呢。”
李从珂松了口气,当初决定修庙时,幸亏多了个心眼,把那座山神庙叫做了“金紫光禄大夫祠”而没有叫“庙”,今天果然派上了用场,自己这个小计谋把鬼怪精灵的范先生都给蒙骗了,心里一阵暗喜。
平时李从珂一听说范延光要单独见他,心里就惴惴不安,生怕又做错了事,今日李从珂见他没有再追问修庙的事,心里坦然了许多,突然想起韩昭胤,遂问道:“范先生,韩昭胤的病好些了吗?年龄还不大呢,怎的就病成那样?明日陪朕去看看他。”
“皇上还是不去的好,韩大人已病得不成样子了,看见会伤心的。太医院的人说,韩大人恐怕过不了一个月了……”
李从珂一听,大吃一惊,神情暗淡地道:“会是这么严重,若是那样,朕更得去看看了。不必等明日了,一会儿我们就去。”
范延光知道皇上的脾气,立刻吩咐太监准备车仗。李从珂摆摆手道:“还是不要那么隆重了,韩大人尚在病中,经受不起那些礼节,还是不搅扰他为好。”
范延光见皇上这般体恤臣属,很是感慨,心里默道:“皇上真是个好人呀,礼贤下士,处处为别人着想,只可惜做不了好皇上。”
李从珂换了一身便装,只带着两个侍卫,与范延光一起从皇宫的后门出去了。
韩昭胤本来身子骨就弱,随李从珂进京城后不久就越来越感到身子不适。三个月前,竟一病不起了。李从珂派去太医院最好的太医给他诊治,都无济于事。经太医们诊断,韩昭胤得的是要命的病,已经病入膏肓,回天无术了。
此时,韩昭胤刚吃完了药想睡会儿,家人突然来报皇上前来看他,他挣扎着想坐起来,李从珂已经一步跨了进来,忙把他按在床上道:“韩大人莫动,躺着说话。”
“皇……皇上,您怎么来……来了,微臣……微臣无法参拜皇……皇上了。”韩昭胤吃力地说。
李从珂看着已经瘦得不成人样儿的韩昭胤,一种悲悯之情涌上心头,不由掉下了眼泪,竟悲悲切切地哭起来。范延光见状,急忙说道:“皇上节哀,韩大人不是好好的吗?”
“昭胤,朕对不住你,这些天竟没有顾上来看你,你怎的病成这个样子,让朕看得心酸。太医呢?谁在这里当值?”
“哦,皇上,他……他们已经尽……尽力了。臣正打算给皇……皇上上……上道折子,皇……皇上可巧来……来了。臣有几句话想……想给皇上说说……”韩昭胤吃力地说着,额头上渗出一层虚汗。李从珂忙从身上掏出一条汗巾,替他擦了擦,忍痛说道:“昭胤,现在虽说咱们是君臣,实同兄弟,有什么话就说吧,朕听着。”
韩昭胤大声咳嗽了一阵,又喝了几口水,说话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皇上,臣知道自己的身子,恐怕活……活不了多久了,再不能为皇上效力了。但臣想给皇上说三件事,请皇……皇上斟酌。”韩昭胤说到这里,又是一阵大咳,李从珂忙从桌上端起水碗,亲自喂了他几口。韩昭胤接着道:“自玄宗以来,藩镇权利过大,正因如此,才导致安禄山反叛,弄得国破家亡。这是一百多年的弊端了,很难更改。皇上登基不过二年,各藩镇心还不齐,皇上现在一定不要招惹他们,要多加安抚。只有藩镇不乱,国家才能稳定。所以皇上千万不要轻言撤藩,此其一也。皇上的雄心是统一九州,这不仅是先皇的遗愿,也是百姓们的愿望,但为时尚早。我朝北有契丹,西有吐蕃,南有十个诸侯国,皇上应采取战国时张仪的法子,远交而近攻,要防着契丹人,先与他们交好,后方无忧了,才能对南用兵。此其二也。”
韩昭胤说完这些话,已经累得气喘吁吁了,好不容易才喘了一口气,接着道:“皇……皇上,臣还有一句话要说。范大人是我朝的柱石,国家的栋梁,如今是治理天下,不要总听那些将领们的话,皇上做事要多听听范大人的意见。皇上还记得臣在凤翔时说过的话吗?就是驸马要认耶律德光为父的事。据臣所知,那事确是真的。皇上要当心驸马爷,千万不要让他引狼入室呀。若是那样,我们大唐就算完了。皇上,您……您要当心啊……”
韩昭胤说到这里实在没有力气了,长舒了一口气,把眼睛闭上了,断断续续地道:“臣累了,想……想歇息一会儿。”
李从珂从韩昭胤的府邸出来,一路无话,心事重重地坐在轿里,想着韩昭胤的话,尤其是最后说的那件事,令他十分不安。他自语道:“莫非石郎真有反心?那可要多加留意了。”
范延光知道皇上此时的心境,便没有进宫,在宫门口与皇上道了别。李从珂本打算与他说说话,看时辰不早了,也没有挽留他。
李从珂刚一进宫,就听太监说永宁公主来了,正在明宫与太后说话,他听说后,忽然联想起韩昭胤的话,想去问问阿姐是否有这样的事。于是,他来不及更衣,径直去了明宫。任公公压根儿没有认出是谁走进来,把他叫住,近前一看才知道是皇上驾到,急忙施礼道:“皇上怎这身打扮?老奴竟没认出来。”
“呵呵,刚才出宫看了看韩昭胤。听说永宁公主来了,没有来得及更衣。公主在吗?”
“正与太后说话呢,老奴与你禀报。”
“罢了,还是朕自己去吧。”
此时,永宁公主正与太后坐在正堂里说话,看见门外来了一个陌生男人,吓了一跳,刚要叫人,就听李从珂道:“公主一向可好,兄弟参拜阿姐了。”说着,李从珂就要下拜,永宁公主忙把他拉住,笑着道:“怎的是皇上?穿成这样,差点没把阿姐吓死。”
太后看到李从珂也大笑起来,边笑边说道:“皇上今儿个是咋了,穿成这样?”
“回母后,韩昭胤病得很重,孩儿不愿摆驾探病,怕人家麻烦,所以就穿这身去探望他的病情。刚进宫就听说阿姐来了,顾不得更衣就来看阿姐了。请母后恕孩儿失礼。”李从珂解释道。
永宁公主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道:“阿弟如今是皇上了,还是这样多礼。都是自家人,我与母后并没有怪皇上,皇上何必这样心虚呢?哈哈哈……”公主爽朗的笑声,引得李从珂也笑起来。公主停住了笑,仔细打量着他,幽幽地说道:“皇上穿上这身布衣,倒让阿姐想起我们在晋阳的日子,普普通通做个百姓多好呀,那时我们一起去拣马粪、抢石灰……”
太后听公主说起在晋阳的往事,也不免感慨起来,说道:“是呀,那时候虽然穷,但一家大小还能团团圆圆的,不用像现在这样提心吊胆地过日子。现在可好,荣儿、厚儿都不在了……”说着,太后伤心地掉下眼泪。公主忙劝慰道:“母后怎的又说这事,咱不是说好了,今后莫再提起此事了。荣儿和厚儿没有这个命,这能怪谁?要怪就怪老天爷。母后不是还有皇上吗,他若不孝,我第一个不依。对不对,皇上?”李从珂知道公主是在哄太后,只得笑笑点点头。
已经勾起了太后的伤心事,怎么也控制不住,太后擦着眼泪道:“皇家有什么好?还有吉儿,多懂事的孩子,也这么早就去了。唉,这都是遭了天忌呀!不说这个了。提起来都伤心。珂儿说得好,皇家没有不死人的……”
公主截住母亲的话,笑向李从珂道:“皇上最近在忙什么?什么时候到河东去看看,那里的百姓都很惦记你。”
“哦,是吗?等有了空闲一定去看看。”说着,李从珂话锋一转,“姐夫在做什么?怎的不与阿姐一起来呢?”
“哦,本来说是一起看望母后,可你姐夫说接到了皇上的旨意,要他提防北边的契丹人,没有皇命,不敢擅离职守。阿姐以为他是搪塞我。皇上真的给他旨意了?”
李从珂点点头说:“是的,前些日子,契丹人有意犯边,所以就把此事与姐夫说了。”
“这么说是真的了,阿姐还以为他在蒙我呢。有这事也就算了,若无此事,阿姐断不可饶恕了他,非把他耳朵拧下来不可。”
“哈哈哈,石郎还那么怕阿姐么?”李从珂打趣地道。
“他敢不怕。以前有父皇与我做主,如今有阿弟与我做主,谅他不敢把我怎样的。”
“哈哈哈……”李从珂与太后都大笑起来。
公主说完,忽然想起了什么,对李从珂说道:“你姐夫倒是学乖了,特地在杏花村为皇上弄来十几坛子酒,他说这是百年陈酿,让皇上品尝品尝。那会儿已着人送到宫里了。母后说,今晚我们一家在一起吃顿饭,已经让任公公给弟妹和孩子们,还有皇上从凤翔带回的那个银喜说了。既然皇上回来了,就不要忙了,就在母后这里用膳吧。”
李从珂听到公主带来了杏花村的好酒,心里很是高兴,但一想起石敬瑭的事情,怎么也畅快不起来。他趁太后去净手的机会,神情严肃地对公主道:“阿姐,朕想问你一件事,不知阿姐是否知?”
“何事呀?”
李从珂把公主拉在一边,小声说道:“京城里有些传言,说姐夫已经认耶律德光为父了,可有其事?”
公主闻听,顿如五雷轰顶。她知道,大唐与契丹世代为仇,尤其是先皇,与契丹人打了半辈子仗,可谓有不共戴天之仇,如今驸马竟背着自己认贼作父,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但她也很清楚,皇上绝对不是随意说的,肯定是听到什么风声。她不仅又联想到桑维翰不知为了何事频繁外出神出鬼没,一去就一个多月的事来。
“莫非……”她不敢想下去,瞪着眼睛,半天不说话。
李从珂接着道:“阿姐也不必太当真,只是听说而已,也许是讹传。但此事却不可小觑,有关咱皇家的体面。阿姐回河东后问问姐夫,到底是否真有此事。”
“皇上,此事阿姐确实不知。这样的事情可不能拿来说笑的,待阿姐回去慢慢询问,若他真做出这种认贼作父、大逆不道的事情,阿姐断不会饶恕了他。此事先不要与母后说起,省得她老人家担心。”
李从珂点点头。
公主确实不晓得此事,这次还是石敬瑭让公主进宫陪太后的。石敬瑭此举一是为了麻痹李从珂,二是怕公主发现他的意图,从中阻拦,故而把公主从河东支开。还巧言令色地说怕太后孤单,让公主多陪陪太后。
石敬瑭原以为公主一走便可放心大胆地进行自己的勾当了,却不料公主去了没几天就回到了河东。石敬瑭见她这么快就回来了,心里即刻生出一种不详的预感,小心地问道:“不是说好多陪陪太后她老人家吗,怎的这么快就回来了?”
公主白了他一眼,没有理会他,气哼哼地径直回到内室,石敬瑭见公主似乎不高兴,忙跟进来道:“夫人怎的不高兴?为何这么快回来了?”
公主把头一甩道:“自己做的事,却只管问我作甚?我哪里还有面孔呆在宫里,你都成了契丹人的儿子了……”
公主的话把石敬瑭吓得差点晕过去,他正正神道:“夫人是听谁说的?怎的这般作践我?这是哪里的事,我怎的不晓得?”
“你今日与我说实话,到底有这样的事吗?”
“如有此事,天打五雷轰。这一定是谁在暗算我。”
“如此说是冤枉了你?那皇上为何这样问?为何不说别人?有道是无风不起浪,好汉做事好汉当……”公主连珠炮似的发问,把石敬瑭问得瞠目结舌。但他毕竟是久经沙场的将军,早就老于世故了。只见他不慌不忙地长叹一声,装作很无奈的样子摇摇头道:“想不到这些不着边际话皇上也信,想不到公主也这样误会我。你仔细想想,我为何如此?契丹人给了我什么?我难道不知契丹、中原世代为仇,是我们中原的宿敌。一定是有人调唆我与皇上的关系,妄图使我们不合。敬瑭对天起誓,绝无此事。”
公主见石敬瑭一副被冤的样子,心里也觉得蹊跷,“莫非冤枉了他”。她突然想起桑维翰的事,问道:“那我且问你,桑维翰总是频繁外出,敢不是让他给你搭桥接线。”
“这……”
公主的话戳到石敬瑭的软肋,他冷静了一下,勃然作色地道:“有关河东地方政事,难道还要向公主禀报吗?公主从不过问的,既然公主想知道,那今后我就把政事托付给公主。”
公主见石敬瑭这样反常,更加料定这里面肯定有鬼,但却不动声色地说笑笑道:“驸马何必生气?其实皇上也不太信,只是要我问问。既然没有此事也就算了,驸马不必放在心上。”
石敬瑭没有再问下去,辞别了公主,默默地从内室来到书房,颓唐地坐了下来,随手拿起一根狼牙箭,用力折成两段,咬牙切齿地道:“夜长梦多,看来此事不能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