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呈现新面貌
- 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与理论武装
- 曾维伦主编
- 17647字
- 2019-01-08 16:14:26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重要历史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为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提供了根本遵循,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党的思想建设和理论武装创新发展,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1],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大大增强。
一、党的思想建设扎实推进
“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为重点,用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铸魂治心,带领全体党员在信念、作风、党性上持续补足精神之“钙”,全党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四个意识”不断增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四个服从”更加自觉。
(一)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央政治局带头守纪律、讲规矩,严格贯彻执行八项规定。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示范带动下,各地区各部门迅速行动、以严实有力的措施落实八项规定精神。几年来,八项规定精神深入人心,许多歪风邪气被及时刹住,不少顽瘴痼疾得到攻克,考察调研轻车简行、文件简报和会议活动不断精简、出访活动进一步规范、公车改革有效推进、超标办公用房得到治理、“裸官”和“吃空饷”问题得到清理,等等,党员干部作风面貌焕然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全党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主题教育,并不断推动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广大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思想素质和党性修为大幅度提升。
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2013—2014年在全党上下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为聚焦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会议文件得到压缩、评比达标表彰活动大量减少、超标超配公车得到清退、“三公”经费有效压缩、违规会所彻底清理。从制度源头上堵塞了“四风”漏洞,以转作风、改作风为重点的制度机制更加健全,相继出台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公务用车改革、国内公务接待管理等制度。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得到打通,多年积累的矛盾得到有效化解,窗口服务单位、执法监管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等问题得到有效整治。广大党员干部普遍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明显增强,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稳固。
深入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2015年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按照“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要求,聚焦对党忠诚、个人干净、敢于担当,着力解决“不严不实”问题,各级党委按照深入学习教育、突出问题导向、贯彻从严标准、坚持以上率下、确保取得实效的要求,通过集中学习、专题党课、专题研讨、查摆整改等方法,对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作风、党性上进行了又一次集中教育。聚焦不严不实问题,认真仔细查找,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整改清单,在解决问题上采取有效措施并立行立改,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更加健全,措施更加扎实,效果更加明显,实事求是的优良作风得到传承弘扬,党的思想路线得到更好贯彻。
全面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2016年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部署”[3],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通过围绕专题学习讨论、创新方式讲党课、召开党支部专题组织生活会、开展民主评议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等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党员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着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2017年中央作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重要决策,要求坚持全覆盖、常态化、重创新、求实效,依托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党员学习、党员教育培训等制度,融入日常、抓在经常。“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员、干部言行,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引导全体党员做合格党员。”[4]通过主题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格规范,党员思想、作风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进一步解决,党员干部“四个意识”显著增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5]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充分涵养、宣传、培育,为更好弘扬中国精神、凝聚广泛力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加强立体式全方位舆论宣传。利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自媒体,采取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政策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中。新开办一大批网络化、移动化新型媒体,“新华视点”“学习小组”“央视新闻”“侠客岛”等一批中央媒体打造的微博、微信、公众号广泛传播,“《人民日报》微博粉丝达9300万,新华社客户端下载量超过2亿多次,央视新闻海外社交媒体账号粉丝达5700多万。产生一批现象级融媒体产品,《最牵挂的人》《红色气质》《厉害了,我们的2016年!》等融媒体产品”[6],生动形象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中国故事,赢得广大网友纷纷转发点赞,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氛围逐步形成。
注重全过程的教育引导。把教育引导作为基础性工作[7],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纳入学校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日常管理之中,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切实做到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形成了以教育为主渠道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养成的强大力量。
强化文化文艺熏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8],通过提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出台《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并有效落实。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团体章程和各行各业的规章规范,见义勇为、诚信建设、慈善捐赠等方面的政策和法律都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法总则、国歌法都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鲜明写照。法治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信仰、法治思维普遍增强。
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开展家教家风、孝老爱亲、诚信教育、勤俭节约、公益行动、文明旅游等形式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的宣传阐释,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经济发展、社会治理全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9],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爱国主义精神得到广泛弘扬。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方法,广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道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全民参与,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深入开展,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广泛开展榜样模范典型示范活动。通过开展分层推选各级各类先进典型活动,推选出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让不同类型、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先进典型都能发光发热,引导广大群众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社会组织,社会知晓率、认同度大幅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10]
(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扎实推进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单位创建、文明家庭创建、文明校园创建等工作,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有序,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人民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进一步提升。
文明城市创建扎实推进。着力打造城市美丽整洁的生活环境、创建规范有序的社会秩序、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文明礼仪普及、文明餐桌行动、文明交通行动、文明旅游倡导丰富开展,市民文明素质、城市文明程度、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让广大城市居民切实感受到崇德向善、文化厚重、和谐宜居的城市氛围,广泛激发市民群众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责任感、使命感,市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不断增强,城市逐步成为人民追求更加美好生活的有力依托。
文明村镇创建推进有力。围绕“领导班子、道德风尚、村容村貌、科普文化、基层民主、综合治理、经济发展”等指标,大力推进文明村镇创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突出美丽乡村建设为主题,通过采取移风易俗、整治村容村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等措施,让乡风民风、人居环境、文化生活美起来,使村镇既有绿水青山的“颜值”,又有“金山银山”的价值。村镇生活环境不断改善、良好文化氛围逐步形成、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高。
文明单位创建深入推进。围绕“组织领导有力、工作机制健全、思想教育深入、道德风尚良好、学习风气浓厚、文化生活丰富、严格遵纪守法、内外环境优美、工作实绩显著”等标准,大力促进文明单位创建。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各行各业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职业操守、职业精神不断涵养,规章制度不断完善,为民服务的意识和水平不断提高,为民的优质服务始终贯穿于工作始终。
文明家庭创建全面推进。“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11]。围绕“勤俭持家、廉洁和睦、尊老爱幼、邻里和谐、爱国守法、遵守公德、热心公益、乐于助人”等标准,推进文明家庭创建。以“促进家庭和睦”为主题,形成亲人相亲相爱、孝老爱幼、少有所教、老有所养的浓厚氛围,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充分体现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
文明校园创建效果明显。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思想道德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优美环境建设、活动阵地建设”等“六个好”的创建标准,全国大中小学广泛深入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推动学校锻造理想信念、弘扬主流价值、涵育中华文化、滋养文明风尚。广大教师崇尚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引导学生有梦想、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爱人民,良好校风校训不断弘扬,校园环境不断美化,师生文明素养和校园文明程度普遍提升。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2]。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广泛弘扬。
系统梳理着力保护传统文化资源。通过采取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等重点计划项目,组织编纂《复兴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健全文物、非遗、古籍等名录体系,开展可移动文物、古籍文献等文化资源普查等措施,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文化遗产家底进一步理清,重点文物、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状况显著改善,世界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得到加强。
多种形式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通过创作公益广告,运用诗词、楹联、书法、剪纸等传统文化形式,在新闻媒体、街头巷尾广泛传播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价值理念。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记住乡愁》,电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等广受好评,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深入挖掘春节之喜庆、端午之追忆、七夕之忠贞、中秋之团圆、重阳之敬老等深厚文化内涵,使传统节日不断焕发时代活力。通过开展抗战胜利日阅兵、“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等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植在人们灵魂深处。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个独特”“四个讲清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向内看、又向外看”“既向前看、又向后看”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推动文物、古籍、遗产、诗词歌赋、传统艺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按照新时代新要求,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文明成果融合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治国理政各个领域和各个方面。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广泛开展文化节展、文物展览、书展、电影节、旅游推介等活动,不断提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孔子学院的影响力,推动中华典籍、中国节日、中华医药、中华武术、中国园林、中华烹饪、中国书法、中国戏曲等传统文化艺术走出国门,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中华文化传播格局逐步形成。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故事,必须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外宣旗舰媒体。2016年,中国国际电视台(中国环球电视网)开播,拥有六个电视频道、三个海外分台、一个视频通讯社和新媒体集群,中央媒体建立了一批海外机构,覆盖全球重要城市,中央和地方各类媒体积极参与外宣工作,让世界认识立体多彩的中国。针对重大国际报道、国际舆论斗争,中国媒体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充分阐明中国主张、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国作为文明大国、负责任大国、社会主义大国的魅力不断显现。
二、党的理论武装成效显著
“坚持以科学理论引领、用科学理论武装,是我们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根本保证”[13]。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理论的作用,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高,理论自信更加坚定。
(一)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党的十九大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和创新,就是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4]这个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包括“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内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紧扣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推进理论创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5]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国家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相统一的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最终要靠全体人民辛勤劳动。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世界各国人民。为实现中国梦,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梦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为当代中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发展蓝图。
聚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围绕这个主题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把成功实践上升为理论,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还把实践的经验和成果及时上升为党和国家的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16]。只有理解和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与精神实质,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更加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进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主动把握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阐明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为解决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开出了药方,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对创新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大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不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不断巩固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进新形势下党的群团工作改革。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紧紧扭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主题,加强正面宣传,传递正能量,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增强思想文化的吸引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广大人民群众充分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健全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创新社会治理,特别是创新扶贫方式,实施精准扶贫、脱贫,探索出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平安中国,走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大力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制度层面,用法律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各环节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这些理论创新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发展方向。
围绕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逐步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任务繁重艰巨,要破解制约其目标实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加强全面协调,把防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全面深化改革方面,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创新社会体制,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改革要体现生态文明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方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坚持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建设法治中国。全面从严治党方面,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于全面、关键在于严、要害在于治,坚持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党的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战略举措、实践指南。
围绕国防和军队建设推进理论创新。针对时代发展对国防和军队建设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回答了在新时代条件下为什么要强军、如何强军,打什么仗、如何打胜仗,为什么要改革、如何改革等重大问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强调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全面实施改革强军战略,深入推进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推动治军方式根本性转变,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这些重要思想深刻阐述了国防和军队建设带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创新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为实现强军梦、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围绕国家外交战略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新形势下外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作出了重要论断和重大部署,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建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强调共商、共建、共享的平等互利方式;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提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积极参与和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制,推动全球治理体制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努力实现全球共建共享。这些思想是指导新形势下中国外交的行动指南。
围绕加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推进理论创新。党的十九大要求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17],首要任务是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强调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严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提出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的重要创新。提出“四个意识”,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党的思想建设重要新成果,其中政治意识确保方向和立场正确坚定,是根本;大局意识确保协调一致,是基础;核心意识确保全党集中统一,是关键;看齐意识确保队伍整齐有力,是保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构建“不敢腐、不能腐和不想腐”的反腐败体制机制。这些党建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二)理论学习制度化推进
为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入脑入心、落到实处、常态长效,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学习培训相关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
突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首先要加强思想引领和理论武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们深化思想、增强本领、履行职责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重中之重,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出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全面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科学体系和实践要求,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出版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单行本50多种,为广大党员干部学习、研究和宣传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提供权威读本。连续举办省部级干部学习研讨班,分级分类抓好学习教育,开展普遍轮训。按照学懂、弄通、做实的要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广大党员干部坚持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掌握新思想的核心要义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和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并不断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做到学而信、学而用、学而行。
理论学习制度不断完善。中央政治局带头集体学习,中央办公厅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意见》,中心组学习、专题交流等集中性学习教育制度化推进,各地各部门严格执行中心组学习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学习计划、学习考勤、学习档案、集体研讨、专题调研、学习情况通报等具体制度。“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制度,形成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效机制”[18],将理论学习的考核结果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内容,干部脱产进修制度、干部在职自学制度、理论学习考核激励机制不断完善,理论学习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不断提高。
理论教育培训方式创新推进。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针对一些党员干部信仰迷茫丢失的问题,着力在理想信念内化、固化上下功夫,加大理想信念教育力度,将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教育列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教学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干部参加学习培训的必修课,帮助广大党员干部掌握马克思主义这一看家本领,不断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夯实理论基础。采取现场教学、研讨交流、行为体验等多种方式,用好红色教育资源,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感染力。发挥正反典型的教育警示作用,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辈先进为榜样见贤思齐、以反面典型为镜子检身正己,不断增强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坚持理论教育和解决问题相结合,在案例分析中、在释疑解惑中增强理论教育的有效性。紧密结合时代特色、实践发展,根据党员队伍结构的变化,针对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单位党员的职业特点、地域差异、教育程度,组织开展分众化、对象化的理论教育。充分运用互动式学习、调研式学习、开放式学习等多样化的理论教育形式,引导党员干部深入思考、学用相长、学以致用,理论学习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不断提高。
(三)理论宣传深入人心
我们党一直十分重视理论宣传工作,始终把理论宣传作为引导群众、教育群众、凝聚群众的重要方法。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宣传成效显著并获得群众广泛认可。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国际传播影响广泛深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以22个语种全球发行640余万册,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累计发行近7000万册”[19],《习近平用典》《习近平讲故事》等图书广受国际国内读者好评[20],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在国际的宣传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和理解不断加深。
高度组织化集中式宣讲效果明显。理论宣传采取集中宣讲,是推动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深入人心的重要工作方法。每次重要会议之后,都会组织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的宣讲活动,中央宣讲团成员和地方宣讲团成员走进机关单位、企业、学校、社区、村镇等,与干部群众一起,把中央精神讲全、讲准、讲透,讲清楚、讲明白、讲到位,让受众听得懂,懂了管用,不断提高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进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不断创新理论宣传方法。通过平台创新、载体创新、渠道创新,从高端论坛到基层讲堂,从高校院所到企业军营,理论宣传广泛开展,一大批理论权威读物陆续出版,《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法治中国》《辉煌中国》《大国外交》等专题片陆续播出,成为广大党员每晚的“必修课”和许多家庭的“必追剧”,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走进千家万户,全党全社会更加深刻领会党中央新思想新理论的精髓要义。
理论宣传深得群众广泛认同。理论宣传只有面向基层、面向群众,才能使党的方针政策深入人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宣传转变高高在上、空洞的宣教方式,探索“微学习”“微宣讲”“微党课”等新的理论教育方式,走进企业生产一线、走进乡村田间地头,通过形势政策报告会、乡村文化大礼堂等形式抓好群众宣传教育,打造了一批身边的宣传队、田间的宣讲家,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宣讲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理论贴近群众、接足地气。
(四)理论研究成果丰硕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理论工作者认真学习党中央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撰写了一大批高质量理论文章,为阐发新思想的科学内涵、重大意义,推动新思想指导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力度空前。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四大平台”,深入开展重大理论研究和阐释,推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习近平的核心地位是中共的郑重选择》《中国共产党95年来应对危局和困境的伟大实践及历史启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中国实践与中国创新》等理论文章产生重要影响。“《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出版后不久就发行超过300万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由7家扩为15家,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为理论人才培养高地”[21],报刊网络理论宣传阵地发挥思想理论宣传引导的主渠道作用明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成果丰硕。
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丰富。哲学社会科学界不断提升学术原创能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5万余项,成果验收结项1万余项,产出研究专著1.2万多部”[22],极大推进了中国学术理论研究创新发展。以中国理论阐释中国经验,用中国声音传播中国价值,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正在形成。
新型智库建设成效显著。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首批25家试点智库建设成效显著,以前瞻务实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汇智聚力、咨政建言,用增信释疑的权威观点总结实践、凝聚共识,充分发挥了新型智库的参谋智囊作用。中国智库把对话会、研讨会开到国外,成为走出国门、站上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力量。
三、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3]。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意识形态领域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要求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取得许多新的历史性成就。
(一)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落地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24]。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党委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大力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落地。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各级党委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重要内容,及时分析、研判、报告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宣传思想部门担负起指导、组织、协调、督查落实的职责,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巡视巡查、绩效考核等工作,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其他部门紧密结合形成合力。广大党员干部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显提升,抓意识形态工作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增强。理论武装、新闻舆论引导、文艺发展、精神文明创建、网络管理、高校管理等各方面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增强,社会舆论环境更加风清气正,党心民心更加团结凝聚。
不断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出台《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这是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内法规形式对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作出明确的制度规定。出台《党委(党组)网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网络安全法》《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出版管理条例》等一批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法律法规,以法规制度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意识形态工作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不断明确。
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各级党委全面履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落实党委把好方向之责、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之责、抓好网络舆论安全之责、管好意识形态阵地之责等。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将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不到位的情况列入“问题清单”并严格追责问责。个别地方因在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中把关不严、制止错误言论不力而被问责,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绝非一句空言。
(二)意识形态阵地管控有力有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加大对新闻舆论、文艺、哲学社会科学、高校、互联网等重点领域的建设力度和管控力度,并通过阵地建设带动整体意识形态建设,确保党对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
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25]。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48字总要求,始终将正确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正确舆论方向,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认清西方所谓“新闻自由”的本质,自觉抵制西方新闻观等错误观点,不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舆论力量。
文艺创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创作出许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对各种不良文艺作品、现象、思潮敢于表明立场和态度,为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
哲学社会科学始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贯穿于研究和教学全过程,深入研究阐释党中央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总结改革实践经验,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不断推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扎实有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强化思想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校是思想文化交流、意识形态交锋的前沿阵地,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重大、任务繁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通过强化对教师队伍的教育引导,课堂教学的纪律规范严格执行,对违反政治纪律、政治规矩的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升。通过创新方式方法,加强和改进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求入脑入心,确保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网络良好生态逐渐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26]。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快健全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形成法律规范、行政监督、行业自律、技术保障、群众监督、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推进网络依法有序规范运行,出台网络安全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管网治网的法律法规,先后开展“净网”“护苗”“秋风”等针对网络违法有害信息的专项整治活动,依法关闭一大批违法违规网站、QQ群、微信群组、微博账号,通过大力整治互联网存在的种种意识形态问题,互联网领域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生态得到有效改善,网络空间“脏乱差”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网络空间成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阵地之一。
(三)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更加巩固。
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宣传和教育离不开大量的高素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研究重大现实问题、重大思想理论问题成效明显,积极参与中央宣讲团工作,当好理论宣传助手,宣传活动广泛覆盖,立足发展实践提供智力支持。党校、高校成立并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党校与中国社科院每年各招收100名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博士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持续提供高素质人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平台不断增多,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队伍不断壮大、素质不断提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断推进。创新马克思主义宣传方式,针对房价高、就业难、看病难、教育不公平等社会热点和群众关切,推出理论读物“理论热点面对面”系列,以“群众视角”,用“群众语言”,既讲用马克思主义“怎么看”,又讲用马克思主义“如何办”,不断坚定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采用结合时代特色、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马克思靠谱》用贴近青年群体的话语,展现一个真实立体的马克思,使年轻人“穿越时空”与马克思对话,感受到“马克思离我们很近”“原来以为很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终于看懂了”,成为青年人关注的畅销书,让年轻人真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效果明显,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和时代魅力进一步彰显。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灵魂所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27]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加强全党的理想信念教育,补足共产党人精神之“钙”,“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28],全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实践认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更加坚实。
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马克思主义本质上就有批判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斗争要“敢于亮剑”。近年来,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有害思潮时有出现,甚至有的还打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号宣扬错误观点,具有很大的干扰性和迷惑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抵制错误思潮的力量不断增大,针对“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斗争,敢于发声亮剑的单位和部门越来越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等主流媒体同各种错误思潮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资本主义怎么了》《西式民主怎么了》等读物、《新自由主义辨析》《西方宪政民主辨析》《历史虚无主义辨析》等读物、《西方新闻自由只是传说》等电视片,运用马克思主义有理有据批驳各种代表性错误思想和观点,澄清了各种糊涂认识、模糊认识,引导干部群众深刻认识资本主义制度和西式民主的弊端,增强理论自信。有效开展舆论斗争,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得到有效遏制,意识形态领域失守的被动局面发生改观,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心和信任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坚定,极大地推动了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
创新案例
南方电网公司: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创新优化企业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方法
2014年,南网成立专项工作小组,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两学一做”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相关精神,研究新形势下开展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打造了自有品牌——“信仰的力量——理想信念教育体验式培训”项目。在“体验”的基础上,南网培训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以党史促党建”,优化教学目标、改进课程内容、创新培训方法,使培训更富于行业特色和时代色彩,更突出系统性和实践性,使教育方法实现传统与现代有机的结合。主要思路和做法包括:
将“12345”工作思路贯穿理想信念教育全过程
“一个主题”:以“信仰的力量”为主题;“两个定位”:以“立足南网,面向央企”为定位,在做好内部培训基础上,为其他央企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提供平台;“三个目标”:以“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见之以行”为目标,针对性解决传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四大篇章”:以“追溯救国路”“重走长征路”“见证强国路”“筑就中国梦”为四大篇章,分别展现近代救国路、红军长征史、革命老区换新颜、改革开放前沿、筑就中国梦等内容。“五项内容”:以理想信念、道德品行、党史国史、国情党情、西电东送及网情为五大教育模块。
五大特色具体做法
坚持“在历史的发生地讲历史”“用党史讲党建”,启发学员知、情、意、行的深度参与,形成五大特色具体做法。一是把情感体验融入理性思考。改变“‘背书式’讲课+‘导游式’参观讲解”的刻板做法,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学习(重温)—体验(唤醒)—内化(转化)”的规律,创造情境让学员开展行动与反思。二是把室内授课拓展到室外走学。通过把要开展的课程搬到现场,把简单的讲解转化为系统的课程,实现现场课程化、课程现场化以及从抽象到具体、从理论到体验。三是把单体知识串联成系统认知。串联整合零散观点,找出历史事件、人物和多学科知识间的内在关联,构建起“一人一会一战役”等教学理论概念体系,更具理论支撑和张力。四是把历史经验投射到企业发展实际。突出“关键在做”,开发“如何在工作中践行长征精神”“南网人实践长征精神”“西电东送及网情教育”等模块研讨教学。五是以“互联网+”技术融入时代表达。为使80年前的长征精神更好地为年轻人理解、接受,南网于2016年原创设计了“理想信念线上学习”系列,糅合了微课、动漫、VR技术和APP应用等多种元素,建立社会心理学所说的“体验式学习圈”。
此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员理想信念从模糊到清晰、从浅层认知到深入实践的转变。学习的过程深化了学员对企业使命的认识,体现了学员对服务群众的思考与实践。找准了理想信念教育和南网文化的契合点,既挖掘地方特色和行业特点,又使党员置身其中、潜移默化。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6年1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