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抑郁而死后魂归何处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被封为陈思王,232年去世,享年41岁。曹植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太突出的表现,不过其在三国时期却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后人对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评价还是很高的。南朝文学家谢灵运对曹植更是赞许有加:“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然而,曹植在政治上的失意,导致他后半生惨遭压制,最终抑郁而死。甚至其英灵今在何处都是一个未解之谜。
任何一个帝王在建立自己的政权之后,都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能够将其发扬光大,三国时期各诸侯也无例外,都希望他们的子孙能够将其江山坐稳坐牢。但是曹操、刘备、孙权他们三人的孩子相互比较起来的话,无论是在文采上,还是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曹操的儿子们更是值得他骄傲和自豪的。因为曹操非常注意对子女们的教育,曹操的儿子从小就开始习文练武,随父东征西讨,参加过无数次的战役。随时待命出征是曹操的儿子们司空见惯的事情。
在众多子女之中,曹操最宠爱的就是第三子曹植。曹植从小天资聪颖,《三国志》中称他:“年十岁余,便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曹操一向都十分重视人才,因此,曹操对曹植特别宠爱。建安十年(205年),是曹操进入邺城的第二年。这年正月,曹植跟随曹操出征讨伐袁绍,攻占南皮,追杀袁谭并平定了冀州一带,此时曹植才刚刚14岁。建安十二年(207年),年仅16岁的曹植,又跟随父亲北征乌桓,此次征战又是大获全胜。建安十六年(211年),20岁的曹植,便被封为平原侯,七月又跟随曹操西征马超……由此可知,曹植不仅在文学上颇有造诣,而且是饱经沙场征战的英勇将士。作为曹操的儿子,他久经沙场,文韬武略,都是值得称道的地方,更是胜过蜀国刘禅许多。
曹植文武兼备,深得父亲曹操的赏识,因而,曹操的长子曹丕自然就会把这个兄弟作为自己的劲敌看待。原本想为曹魏政权多做一份贡献的曹植,在曹丕、曹叡父子的压制和怀疑嫉恨之下,始终得不到重用,导致曹植后半生极为抑郁和愤懑。
曹植
天生在政治上较为幼稚的曹植一直都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会经常出错,这是后来他没有被父亲曹操立为世子人选的重要原因。一次,曹操原本想要派曹植带兵去营救曹仁,结果曹植喝酒喝得酩酊大醉,曹操几次派人来传曹植,曹植都是昏睡不醒。面对紧急战事,曹植竟然喝酒误事,曹操从此便不再重视曹植,认为曹植难以担当政治重任。而做事稳重的曹丕最终在政治角逐中取得胜利,被曹操立为世子。据传曹丕称帝后,嫉恨曹植之心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严重,只要有人告发曹植,无论罪状大小,曹丕都会找借口处理曹植。曹植也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经常醉酒骂人,还曾把曹丕的使者扣押起来。关于曹丕欲杀曹植的民间传说也是非常精彩的:相传曹丕想用“七步成诗”的办法来刁难曹植,但曹植才高八斗,出口成诗,所以又流传下来千古名诗《七步诗》。其作诗速度之快、质量之高,实在是令人佩服不已。
曹植墓
曹植在政治上的失意,导致了他后期的诗歌在内容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曹植前期的诗歌多是表现贵族王子悠闲生活或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诗歌,而在后期却不怎么能见到这样的诗歌了,大多数都是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愤慨而哀怨的心情。曹植虽然不甘心就这样被弃置于外,但是也始终无法摆脱曹丕、曹叡父子的百般阻挠。在魏文帝和魏明帝在位的12年中,曹植曾多次迁封,最后封在陈郡之地,于232年辞世。去世后被追谥号为“思”,后人称之为“陈王”或是“陈思王”。
据史料记载,曹植墓坐落在山东省聊城市东阿县鱼山西麓,兴建于魏太和七年(233年)三月,总占地面积达80公顷,墓室坐东朝西,青砖建筑而成,保存完好。20世纪80年代,相关部门又对曹植墓进行了全方位的维修,并修建了“曹植纪念馆”。
令人遗憾的是,曹植的遗骨于1951年出土以后,有28节遗骨至今下落不明。据当时曹植墓考古简报的作者、东阿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刘玉新所说:“确实发掘出了28节遗骨,当时送到了河南新乡方面,但是此后就下落不明了。”综上所述,1951年曹植墓发掘时,是由当时的平原省古物管理委员会组织发掘工作的,地方政府只是予以配合。曹植尸骨和其他文物出土后,被古物管理委员会带到河南新乡。1952年,平原省的行政区撤销后,也就没有专门的文物管理单位管理曹植的尸骨了。故宫展出的曹植文物中,也没有曹植的遗骨。此后,曹植的遗骨再也没有了消息,这也成为考古界的一大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