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流化”转向“下流化”

自战后的50年代后期至70年代前半期,日本经历了一个社会飞速发展的时期。如本书后面还将论及的,一直到19世纪50年代,日本还是一个由极少人数的上流阶层(不工作却能够维持富庶奢侈生活的地主、资本家等富人阶级)与人数众多的下流阶层(无论怎样辛勤劳动也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穷人)所组成的等级化社会。而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出现了一些被称为“新中间层”的社会阶层,并且逐年增多,主要是那些工薪阶层,他们虽然并没有太多的个人财产,然而收入却年年增加,使得他们拥有一种生活水平能够不断向上提升的期待。在这些新的中间阶层当中,从“下流”上升至“中流”的人数增加尤为可观,故此整个社会呈现出“中流化”的倾向。

可时至如今,由于前面所述的社会等级分化,这部分中流阶层正在日益减少,逐步两极分化成上流阶层和下流阶层。自然,虽说是向两极分化,但由“中流”上升为“上流”的实属凤毛麟角,而由“中流”跌入“下流”的却大有人在。换句话说,日本的中流阶层正在经历着一个“下流化”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的“下流阶层”并不是指平常意义上所称的“下层”。因为说到“下层”,一般是指那些吃了上顿顾不了下顿、过了今天不知道明天,挣扎在温饱线上的弱势人群,的确,类似这样的人群近年也有增加的趋势,但本书所探讨的“下流阶层”基本上相当于“中流阶层中的下层”。这类人虽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与真正的中流阶层相比却仍然缺少些什么。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家庭如果没有电视机的话是够不上中流阶层的,但是现在,即使下流阶层的家庭照样可以拥有DVD、电脑等家电产品,因此单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下流阶层是绝对称不上贫困的。

那么,下流阶层缺少的究竟是什么呢?那便是一种生活的热情。简言之,对“中流”缺少意欲的人,从“中流”中脱离出来的人,或者从“中流”跌至更低水平的人,统统应归为下流阶层。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多处使用“上流”这个词,其含义也应专指“中流阶层中的上层”,而非指那些饱食终日,仅仅靠利息、红利便可过着安逸生活的富人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