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是一个地处亚洲西部的文明古国。她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古代伊朗的版图远比现代的伊朗大得多。波斯帝国古代是世界性大帝国,与亚非欧各主要民族有密切的关系,在世界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伊朗的自然环境的特点是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和北部被高山包围。北部是厄尔布尔士山,走向由西向东。西部为扎格罗斯山,走向是由北向南。伊朗中部是沙漠和盐沼地。全国最适于耕作的地区是厄尔布尔士山北坡以下地区,其次是在一些城市周围,如伊斯法罕、耶兹德与克尔曼等城市四周。
伊朗人属雅利安族(Aryans)。据历史学家考证,雅利安人是栖居于中亚的游牧民族。大约在公元前两千纪初期,雅利安人开始迁徙。一支向西,进入欧洲。一支向东南,向东南的雅利安人又分两股。一部分向南,到达印度河流域,即印度人的先人。一支西进,进入高原地区(现称为伊朗高原),这就是伊朗人的先人。
这支人到达伊朗边缘地带的住地,这一地区称为“伊朗维治”(Iranvich),意为“雅利安人后裔栖息之地”,大体相当于今花剌子模地区。随后,他们又逐渐南移,进至伊朗东部、中部和南部,直至地中海东岸大片领土。在与原各族居民长年融合与斗争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有关这支雅利安人迁徙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厚而坚实的基础。《列王纪》中早期神话故事就是伊朗人南进西迁过程中经历的写照。
据史料记载,进入伊朗高原的雅利安人又一次分化成为两支。一支称米3底人,据有伊朗哈马丹为中心的西部地区。[1]他们于公元前701年(一说为公元前708年)建立米底王朝。一支为栖息于波斯湾地区的波斯人。
米底王朝的都城是哈格玛塔内(Haghmatane)即现哈马丹市。据亚述人的资料,米底人曾向亚述人纳贡。米底王朝的社会正值从游牧生活向农耕生活过渡阶段。社会上已有分工。社会人群有武士、祭司、农夫和手工业者。亚述人记载他们曾从米底人中劫掠过手工业者。米底司宗教事务与道德教化的人称穆护(穆护有原为组成米底族的六支人的一支)。这点与南方的波斯人相同。米底人与波斯人的文化传统和语言差异很小。米底王朝于公元前550年,被南方波斯族首领居鲁士率众推翻。居鲁士建立阿契美尼德王朝。
这是伊朗西部的政权建设情况。东部雅利安人政权情况至今并不明朗。在神话传说中,东部曾经有过两大王朝。琐罗亚斯德教古经《阿维斯塔》中提到这两个王朝的国王的名字和他们的简略事迹。这两大王朝是:
1.俾什达迪王朝(俾什达迪意为“首先立法者”)
2.凯扬王朝(凯扬意为“王者”)。
但这毕竟是神话中的内容,这两个王朝的详细情况,至今并无确证说明。
从米底王朝算起,到阿拉伯人入侵并统治伊朗,在伊朗历史上,实际存在过四个王朝,它们是:
1.米底王朝(公元前701年—公元前550年)
2.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550年—公元前331年),希腊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东征,于公元前331年推翻阿契美尼德王朝。从这时到公元前250年,伊朗处于希腊人的赛琉古王朝直接统治之下。
3.帕提亚王朝(公元前250年—公元224年),我国历史上称此王朝为安息王朝。
4.萨珊王朝(公元224年—公元651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大军推翻伊朗萨珊王朝,伊朗开始伊斯兰化进程。
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开国君主是著名的居鲁士大帝(卒于公元前529年)。这一时期的伊朗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奴隶制大帝国。其版图东起信德河,西至地中海和埃及,北到中亚和高加索,南临波斯湾和阿曼湾。居鲁士定都苏撒(遗址在今西南方胡泽斯坦省)。到第三位国王大流士(公元前522年—公元前486年当政)时,在设拉子附近建新城玻斯波利斯,定都于此。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期,在帝国的版图之内,完整的国家行政机构已经建立。在中央政权统治下,全国设30个郡,中央派出郡首。各郡与首都苏撒(在今伊朗西南部)以及郡与郡之间都有大道相通,方便平日商业往来和战时运兵。从爱琴海沿岸到波斯湾有御道。从巴比伦到印度边境有贯穿东西的大道。各郡独立处理税收、募兵、司法及行政事务。数郡设一个军区,全国有五大军区。大道沿线设驿站兵站,每站相距4法尔散格。[2]驿站备有良马。官方文书站站相传。这实际上就是早期的邮政。
波斯帝国有步兵和骑兵。后又建立海军,还有希腊雇佣军。其兵力的核心是战斗力最强的常胜军(Javidan)。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伊朗人已经能够冶金,制造武器。有石雕业、木工、纺织业和制陶手工业等,建筑业也很发达。从现存的玻斯波利斯建筑群的遗迹可以看到当年建筑规模宏大,楼宇巍峨,充分显示出这一古代强国的威力和气魄。
大流士国王时,曾开凿从尼罗河到苏伊士的运河。他的船队从尼罗河经红海可直达伊朗。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的《历史》中记述:“这个海角的终点是阿拉伯湾(即今天的红海——译者)。而大流士曾从尼罗河挖了一条运河能到那里”。[3]
居鲁士和大流士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对被征服民族采取怀柔政策。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尊重被征服民族的传统信仰,在物质上并不过分苛待他们,甚至亲自到其他民族神庙祭拜。这样的政策减少了进军的阻力,同时也表示自己的实力和威严。
最能说明古代伊朗实力的事件应该说是前后进行了47年的著名的波希战争。这一掠夺性的战争最终以波斯失败而告终。据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波斯军队第二次征希腊的兵力是五百万人以上,共动员了各类船只1200艘。这样大规模的海陆军事行动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是不可想象的。组织调动和指挥这样一支综合军力远征,其军事指挥能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公元前331年,崛起于西方的希腊国王亚历山大率军推翻了伊朗阿契美尼德王朝。此后希腊人在伊朗直接统治80余年之久。在希腊人统治时期伊朗社会全面希腊化。
阿什康尼家族结束了希腊人的统治,建立了阿什康尼王朝(安息王朝)。安息王朝是伊朗人奋起反抗希腊人统治而建立的政权。安息王朝起初定都尼萨(遗迹在今土库曼斯坦的阿什哈巴德附近)。后又迁至达玛冈(在德黑兰以东)。以后安息王朝势力向西部延伸,又把都城移至泰西封(在今巴格达东南)。安息王朝在国王之下设议事会(Mehestan)。行政大事由议事会参与意见。议事会权力相当大,有时甚至能罢黜国王。
在希腊人统治期间,希伊两大民族文化经历了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伊朗社会生活希腊化。安息初期,其社会生活和文化形态虽仍带有明显的希腊色彩,但是社会总的发展方向已经是恢复民族传统和摆脱希腊人的影响。统治者提倡恢复民族语言,即巴列维语(称北巴列维语,属中古波斯语,相对萨珊王朝时的南巴列维语而言)。此外统治者还下令重新整理被亚历山大销毁的琐罗亚斯德教古经《阿维斯塔》。这是一个民族试图寻根溯源的明显例证。
安息王朝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东方它抗拒游牧民族的侵扰,在西方阻止了罗马帝国的东进,巩固了伊朗的疆域。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安息王朝后期已经逐渐形成。安息王朝在维护这条贯穿东西方的大道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在中国和印度与罗马的贸易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中介作用,也从中收到丰厚的回报。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在安息王朝时,中国和伊朗建立了正式国家关系。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派使节赴安息,受到隆重欢迎。《史记·大宛传》对这一历史事件有如下记载:“汉使至安息,安息王令二万骑迎于东界。东界去王都数千里。行比至,过数十城。人民相属甚多。汉使还,而后发使随汉使来,观汉广大。以大鸟卵及黎轩眩人献于汉”。从此两国友好交往世代相传,连绵不断。
诗人菲尔多西在《列王纪》中,对安息王朝着墨不多,对这个介于东西方之间具有400余年历史的伊朗大王朝,仅限于提到几个国王的名字,他说:
由于这个家族的事业并不兴旺,
所以对他们历史的叙述也不周详。
我在帝王的典籍中没看到他们的事迹,
只得把他们的名字记录在这里。
这说明在菲尔多西时代,安息王朝的历史资料存留不多。对这一王朝的了解是以后研究者逐步取得的成果。
伊朗古代第四大王朝的奠基人是阿尔达希尔·巴伯康。他从伊朗南方法尔斯地区崛起,率兵以武力推翻安息王朝,建立萨珊王朝(萨珊是阿契美尼德王朝末代国王达拉的一个儿子的名字)。萨珊王朝定都泰西封。
萨珊王朝时的伊朗是雄踞于西亚的世界性强国,与罗马帝国并肩而立。它有相当完善的政治体制和行政系统,比较完善的税收制度(如现金等级制6和实物交纳赋税的方法等)以及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建有强大的正规军,并有一整套建军的方法和措施。萨珊王朝的行政体系和经验以及其行之有效的税收制度为后来的阿拉伯哈里发帝国所承袭。
萨珊王朝的统治者是强烈的民族主义者。这时的伊朗社会已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并终而发展成为封建制的大帝国。这一时期的伊朗国力强盛,文化发达,与东西方各国广泛开展邦交活动,并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东西方各主要国家开展频繁的外交活动和商业往来。这一时期是伊朗历史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我们通过一个例子可以看到当时伊朗的文化发展情况:当时,伊朗人在南方胡泽斯坦省修建了一座科学城,名为坎迪沙浦尔。在此城开办了一所医科大学并设附属医院(公元3世纪中)。这所大学除本国教员和学生之外,还聘请希腊和印度学者授课,吸收外国留学生入学。这所学校还组织人力大量翻译希腊印度学术著作。坎迪沙浦尔是当时名符其实的世界科学文化的一个中心。其作为学术中心的地位只是到了阿拉伯伊斯兰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后的9世纪,才逐渐被阿拉伯哈里发帝国首都巴格达所取代。
在萨珊王朝国王阿努席拉旺当政时(公元531年—公元579年),其科学文化活动达到了高潮。这位国王十分重视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并邀请各国学者到他的宫廷召开学术讨论会,他亲自参加讨论会,听取学者们的讨论和见解。
公元529年,东罗马以不信基督教为由,驱逐7名学者。伊朗宫廷接待了他们,请他们著书授课。后又在罗马作出保证不对他们加以迫害情况下,把他们送回罗马。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萨珊王朝的统治者对科学文化的重视和他们对学者的爱护。
萨珊时期还开始了正式修史的工作。因此萨珊王朝时期的文化典籍远比安息王朝时期的丰富。到萨珊王朝末期,官修的帝国史《帝王纪》已经成书。
阿契美尼德王朝时的主要宗教信仰是琐罗亚斯德教。国王们是信仰琐罗亚斯德教的。塔赫特·贾姆席德的铭文写道:
“伟大的霍尔莫兹德,最高的天神赋予大流士以王国,授予他王位。
大流士依照霍尔莫兹德的旨意为王。
大流士国王说:霍尔莫兹德赐予我的波斯帝国是一个美好的国家。这里有优良的马和优秀的男人。我,大流士国王,按照霍尔莫兹德的旨意,不惧怕任何人。”
霍尔莫兹德给我以佑助。霍尔莫兹德和王族先人的灵体保佑我的国家不受敌人侵害。不遭干旱,不受谎言欺骗。不论是敌人、干旱还是谎言都不能危害这个国家。
我祈祷,向霍尔莫兹德,向王族先人的灵体祈求赐予我这种恩惠。霍尔莫兹德和先人的灵体赐予了我这种恩惠”[4]
注释
[1]米底人可能是从里海沿岸进入伊朗的。
[2]每法尔散格长6.24公里。
[3]参见《历史》(上),希罗多德,第280页第39节。
[4]参见《伊朗文学史》第二版,萨迪克·列查扎德·沙法格著,第66页,伊朗巴列维大学丛书,1973年。霍尔莫兹德是琐罗亚斯德教最高天神阿胡拉·马兹达的巴列维语和波斯语称谓。